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2年前的海湾战争期间西方媒体对战争的传播模式正在重演,有所区别的是,更多中国人加入了电视观众的行列。
电视直播中的战争主角仍然是美国和伊拉克。透过各类传媒,尤其电视,战争景观构成信息的瀑布,直接流向中国亿万观众的面前。不管主动还是被动,不管是出于好奇或是兴趣,人们发现伊拉克战争正成为全天候的电视连续剧。中央电视台有第一、四、九套节目三个频道从第一时间就开始滚动播报战事报道,持续达6小时之久(第4频道一直持续报道达9小时)。上海卫视、上海电视台新闻频道和东方电视台的新闻娱乐频道也采取了同样的持续滚动播报的方式。几乎所有的电视频道都邀请相关国际问题和军事战略方面的专业人士在直播室内,对战情战况的发展演变进行评述。
有别于前年发生“9·11”事件的冷静,对于突发事件的全天候滚动追踪报道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在中国媒体还是头一遭。相对于目前互联网普及程度的局限,电视传播在缩短时空距离的同时,趋向于让新闻事件与真实时间同步,这是现代社会媒体发展的趋势。
电视对战争的重构
一个在战争之外早已确定的逻辑是,电视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的生存发展是要由收视率来提供担保的。战争报道作为电视媒体在媒体市场上崛起的动力,要追溯到30多年前的越南战争。在美国国内民众不断取得人权和社会福利进步的同时,这场万里之外的军事干预成为美国民众质疑美国政府的舆论焦点。电视机让战争场景进入家庭,传媒学者麦克卢汉正是在起居室里打开电视机的时候,发现了战争和日常生活之间微弱的距离,他在1969年出版的《地球村——战争与和平》一书中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地球村”是全球化时代生活的地理特征描述,这个概念也可解释为何我们听不到枪声也看不见血与火的战争能成为当下眼前的现实。
电视不但造就战争所需要的舆论,还能够通过裁剪,重构战争影像。这种作用既可能表现在对战争的支持方面,也可能表现为一种反向的力量。当年的亨廷顿和他的同事们就认为电视是美国军事失败的替罪羊,因为电视的现场报道使得电视机前的美国公众成为战争的直接观众,令人震惊和沮丧的残酷画面,成为美国民间反战运动的直接素材和总统竞选中的社会压力。这种观点影响了五角大楼此后的行为,开始严格控制军事冲突中的信息发布。
20年以后,东西方阵营军事对峙的不复存在,使国际间的冲突由线状向点状过渡,美国力图主导的“世界新秩序”在聚焦战略利益的热点区域引发了海湾战争。
第一次海湾战争是第一次后现代战争,完全改写于此前的战争形态,同时表现出层次分明的传播学逻辑。首先这是场心理战。美国不断取得外交胜利的同时,在全世界电视机面前展开了长达牛年的浩浩荡荡的军事调遣,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集结50万大军屯兵海湾,“沙漠盾牌”的部署规模使战争序幕首先成为媒介化的演出;而伊拉克方面也在不断寻找外交机会,以世俗化国家的身份祭起宗教大旗,动员阿拉伯世界进行反西方十字军的圣战,甚至制造人质来对西方国家进行心理恫吓。其次,美国在战前充分炫耀高科技武器威力,战争过程中由美军展示的虚拟影像使得战事的残酷和血腥被简化为计算机游戏般的“干净的武力”。人们只是在战后得知,实战中只有部分武器是成本高昂的高科技武器,只有不到7%的炸弹是由激光制导的;另一方面,伊拉克挟八年两伊战争中积累下来的经验和士气,同时拥有耗资数百亿美元进口的新式武器而自诩世界第三军事强国,尤其是其掌有生化武器更是使之战前便在舆论中蒙上阴影。第三,对战争期间的前线新闻报道通过军方实行严格控制,包括对消极观点的删除和对真实描写战争情景新闻的管理。在云集海湾的1600名记者中,只有130名记者获准进入战场。当时的美国国防部长切尼阐明美国在海湾战争中的两个主要的信息传播原则:一是强调军事的需要先于新闻记者的权力,二是力图避免陷入越南战争后遗症留下的“新闻危机”;而伊拉克方面知道自身的国际传播能力有限,反而采用借助西方媒体的报道或硬(展示遭到酷刑拷打的美国飞行员)或软(萨达姆抚摸一个儿童的头)地制造有利干自己的影像。在这场争夺信息的传播战中,美国有线电视网CNN因公共关系的成功策略和技术设备的充分投入,几乎独享在巴格达实地报道的新闻优势,遂一举成名,成为传播全球化的领头羊。显然,传播刁;仅涉及到传播者本身的利益和旨趣,也在推广传播者本身的象征符号。对第一次海湾战争的全球直播,开创了后来直播战争的传播模式和电视媒体的竞争模式。
战争:视觉消费中的传播事件
当战争作为重要的新闻事件,把其它媒介内容挤出有限的电视时段,消解时间和空间距离的直播究竟对社会生活带来了什么?
其实,电视画面的蒙太奇不仅在提供观察视点,更是对现实事物的操纵而暗含价值评判(试想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被四方媒体反复播放的音乐家伊萨克·斯特恩(1saacStern)和戴着防毒面具的以色列听众的场景)。
电视直播的逻辑极其把传播的权威混合到对事实的推理中。主持人和专家的分析性推测性话语往往成为填充电视时空的材料,事实本身反而退居其次。12年前的海湾战争期间,西方国家电视直播室内的将军们就对着地图预示了与后来实际战役突击方向南辕北辙的进军路线。作战双方提交给新闻机构的记录片,更接近事先拍摄好的广告片,其中受众明确的劝服技巧叮圈可点。今天,人们再一次在美英联军提供的录像中,看到了伊拉克民众欢呼解放的场面,或在伊拉克电视台的画面中看到威武不屈的神情和决一死战的决心。精心展示的事件是否正是现实,反而被置于一边。
人们对真实的感知正是在电视话浯的不断冲刷中,被模糊,被抽象,被虚拟。哪里有摄像机,哪里就有信息;哪里有信息,哪里就有代言人。对比福克斯电视网、伊拉克电视台和半岛电视台几乎完全不同的画面,我们会发现影像不过是载体和借口,而传播者的视角永远不是纯然客观的。
人们今天面临的电视直播的困境在于电视传播网络的多重性、快捷性和开放性。电视直播强加给观众一种新形式的通俗流畅, —种对世界和事件的另一种关系,短暂和遗忘压倒了时间和{己忆,情感接替了理性占据—厂判断的制高点。
所以,在信息与信息涌流之中,我们需要再次提问,战争是什么?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是科技发明的现实动力;战争亦是国际关系的重新组合。如果说这些说法都成立,那么,还可以补充另一种说法,即战争是一种被传播的信息景观。当人们看到电视演播室中的主持人身着迷彩服的时候,在新闻播报职责之外,其实承担了更为隐蔽的功能,完成了以被直播的战争形式来销售的正在发生的历史。
关于战争事件的信息传播不仅是复制人们自身的立场和观点,而在今天看来更为明显的是,这些有关战争的信息超越信息本身。战事新闻只能展示瞬间影像,视听影像的流动性与战场推进的速度同步,专家分析的线性模式不断被分解,信息不断涌现,不断更新,战场各方的报道相互冲突,刚刚报道某城市已被攻克,接着又说攻城部队正在绕道前进;刚刚发布对方某部投降的战报,接着又看见这个部队的长官向媒体介绍战况。信息来源和时空维度的差异使得电视直播的信息报道本身成为信息杀手,相互废止着对方的有效性,冲突和矛盾丰富了电视直播报道的戏剧性。
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后在信息传播层面上的冲突凸现了当今世界的复杂性。一方面是联合国协调机制向巾场化转向,另一方面是人权高于主权的单边主义行为逻辑;一方面是以整个国家军队的动员组织作为维护个人意志的筹码,另一方面是美英联军高科技远距离的强人火力覆盖;一方面是反对用诉诸武力来取代政治对话的和平意愿,另一方面是用打击独裁专制来重构地缘政治的战略意图。联合国的争论不休与调兵遣将的马达轰鸣声相交织,收缩集中的拼死抗争与雷霆万钧的巡航导弹相对峙,席卷全球的反战声浪与重建美式民主世界的话语相重叠。夜空中呼啸的炸弹,炮火下的无辜黎民,美英联军的前线快报,大洋两岸的示威民众,各种信息从世界各地聚焦伊拉克。这场战争的传播交织着军事的逻辑、政治的逻辑和意识形态的逻辑,同时又通过来自各个流向的信息把这些逻辑予以消解,从而使得战争的传播本身成为事件的中心。
电视直播中的战争主角仍然是美国和伊拉克。透过各类传媒,尤其电视,战争景观构成信息的瀑布,直接流向中国亿万观众的面前。不管主动还是被动,不管是出于好奇或是兴趣,人们发现伊拉克战争正成为全天候的电视连续剧。中央电视台有第一、四、九套节目三个频道从第一时间就开始滚动播报战事报道,持续达6小时之久(第4频道一直持续报道达9小时)。上海卫视、上海电视台新闻频道和东方电视台的新闻娱乐频道也采取了同样的持续滚动播报的方式。几乎所有的电视频道都邀请相关国际问题和军事战略方面的专业人士在直播室内,对战情战况的发展演变进行评述。
有别于前年发生“9·11”事件的冷静,对于突发事件的全天候滚动追踪报道以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在中国媒体还是头一遭。相对于目前互联网普及程度的局限,电视传播在缩短时空距离的同时,趋向于让新闻事件与真实时间同步,这是现代社会媒体发展的趋势。
电视对战争的重构
一个在战争之外早已确定的逻辑是,电视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的生存发展是要由收视率来提供担保的。战争报道作为电视媒体在媒体市场上崛起的动力,要追溯到30多年前的越南战争。在美国国内民众不断取得人权和社会福利进步的同时,这场万里之外的军事干预成为美国民众质疑美国政府的舆论焦点。电视机让战争场景进入家庭,传媒学者麦克卢汉正是在起居室里打开电视机的时候,发现了战争和日常生活之间微弱的距离,他在1969年出版的《地球村——战争与和平》一书中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地球村”是全球化时代生活的地理特征描述,这个概念也可解释为何我们听不到枪声也看不见血与火的战争能成为当下眼前的现实。
电视不但造就战争所需要的舆论,还能够通过裁剪,重构战争影像。这种作用既可能表现在对战争的支持方面,也可能表现为一种反向的力量。当年的亨廷顿和他的同事们就认为电视是美国军事失败的替罪羊,因为电视的现场报道使得电视机前的美国公众成为战争的直接观众,令人震惊和沮丧的残酷画面,成为美国民间反战运动的直接素材和总统竞选中的社会压力。这种观点影响了五角大楼此后的行为,开始严格控制军事冲突中的信息发布。
20年以后,东西方阵营军事对峙的不复存在,使国际间的冲突由线状向点状过渡,美国力图主导的“世界新秩序”在聚焦战略利益的热点区域引发了海湾战争。
第一次海湾战争是第一次后现代战争,完全改写于此前的战争形态,同时表现出层次分明的传播学逻辑。首先这是场心理战。美国不断取得外交胜利的同时,在全世界电视机面前展开了长达牛年的浩浩荡荡的军事调遣,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集结50万大军屯兵海湾,“沙漠盾牌”的部署规模使战争序幕首先成为媒介化的演出;而伊拉克方面也在不断寻找外交机会,以世俗化国家的身份祭起宗教大旗,动员阿拉伯世界进行反西方十字军的圣战,甚至制造人质来对西方国家进行心理恫吓。其次,美国在战前充分炫耀高科技武器威力,战争过程中由美军展示的虚拟影像使得战事的残酷和血腥被简化为计算机游戏般的“干净的武力”。人们只是在战后得知,实战中只有部分武器是成本高昂的高科技武器,只有不到7%的炸弹是由激光制导的;另一方面,伊拉克挟八年两伊战争中积累下来的经验和士气,同时拥有耗资数百亿美元进口的新式武器而自诩世界第三军事强国,尤其是其掌有生化武器更是使之战前便在舆论中蒙上阴影。第三,对战争期间的前线新闻报道通过军方实行严格控制,包括对消极观点的删除和对真实描写战争情景新闻的管理。在云集海湾的1600名记者中,只有130名记者获准进入战场。当时的美国国防部长切尼阐明美国在海湾战争中的两个主要的信息传播原则:一是强调军事的需要先于新闻记者的权力,二是力图避免陷入越南战争后遗症留下的“新闻危机”;而伊拉克方面知道自身的国际传播能力有限,反而采用借助西方媒体的报道或硬(展示遭到酷刑拷打的美国飞行员)或软(萨达姆抚摸一个儿童的头)地制造有利干自己的影像。在这场争夺信息的传播战中,美国有线电视网CNN因公共关系的成功策略和技术设备的充分投入,几乎独享在巴格达实地报道的新闻优势,遂一举成名,成为传播全球化的领头羊。显然,传播刁;仅涉及到传播者本身的利益和旨趣,也在推广传播者本身的象征符号。对第一次海湾战争的全球直播,开创了后来直播战争的传播模式和电视媒体的竞争模式。
战争:视觉消费中的传播事件
当战争作为重要的新闻事件,把其它媒介内容挤出有限的电视时段,消解时间和空间距离的直播究竟对社会生活带来了什么?
其实,电视画面的蒙太奇不仅在提供观察视点,更是对现实事物的操纵而暗含价值评判(试想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被四方媒体反复播放的音乐家伊萨克·斯特恩(1saacStern)和戴着防毒面具的以色列听众的场景)。
电视直播的逻辑极其把传播的权威混合到对事实的推理中。主持人和专家的分析性推测性话语往往成为填充电视时空的材料,事实本身反而退居其次。12年前的海湾战争期间,西方国家电视直播室内的将军们就对着地图预示了与后来实际战役突击方向南辕北辙的进军路线。作战双方提交给新闻机构的记录片,更接近事先拍摄好的广告片,其中受众明确的劝服技巧叮圈可点。今天,人们再一次在美英联军提供的录像中,看到了伊拉克民众欢呼解放的场面,或在伊拉克电视台的画面中看到威武不屈的神情和决一死战的决心。精心展示的事件是否正是现实,反而被置于一边。
人们对真实的感知正是在电视话浯的不断冲刷中,被模糊,被抽象,被虚拟。哪里有摄像机,哪里就有信息;哪里有信息,哪里就有代言人。对比福克斯电视网、伊拉克电视台和半岛电视台几乎完全不同的画面,我们会发现影像不过是载体和借口,而传播者的视角永远不是纯然客观的。
人们今天面临的电视直播的困境在于电视传播网络的多重性、快捷性和开放性。电视直播强加给观众一种新形式的通俗流畅, —种对世界和事件的另一种关系,短暂和遗忘压倒了时间和{己忆,情感接替了理性占据—厂判断的制高点。
所以,在信息与信息涌流之中,我们需要再次提问,战争是什么?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是科技发明的现实动力;战争亦是国际关系的重新组合。如果说这些说法都成立,那么,还可以补充另一种说法,即战争是一种被传播的信息景观。当人们看到电视演播室中的主持人身着迷彩服的时候,在新闻播报职责之外,其实承担了更为隐蔽的功能,完成了以被直播的战争形式来销售的正在发生的历史。
关于战争事件的信息传播不仅是复制人们自身的立场和观点,而在今天看来更为明显的是,这些有关战争的信息超越信息本身。战事新闻只能展示瞬间影像,视听影像的流动性与战场推进的速度同步,专家分析的线性模式不断被分解,信息不断涌现,不断更新,战场各方的报道相互冲突,刚刚报道某城市已被攻克,接着又说攻城部队正在绕道前进;刚刚发布对方某部投降的战报,接着又看见这个部队的长官向媒体介绍战况。信息来源和时空维度的差异使得电视直播的信息报道本身成为信息杀手,相互废止着对方的有效性,冲突和矛盾丰富了电视直播报道的戏剧性。
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后在信息传播层面上的冲突凸现了当今世界的复杂性。一方面是联合国协调机制向巾场化转向,另一方面是人权高于主权的单边主义行为逻辑;一方面是以整个国家军队的动员组织作为维护个人意志的筹码,另一方面是美英联军高科技远距离的强人火力覆盖;一方面是反对用诉诸武力来取代政治对话的和平意愿,另一方面是用打击独裁专制来重构地缘政治的战略意图。联合国的争论不休与调兵遣将的马达轰鸣声相交织,收缩集中的拼死抗争与雷霆万钧的巡航导弹相对峙,席卷全球的反战声浪与重建美式民主世界的话语相重叠。夜空中呼啸的炸弹,炮火下的无辜黎民,美英联军的前线快报,大洋两岸的示威民众,各种信息从世界各地聚焦伊拉克。这场战争的传播交织着军事的逻辑、政治的逻辑和意识形态的逻辑,同时又通过来自各个流向的信息把这些逻辑予以消解,从而使得战争的传播本身成为事件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