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派诗歌与自由诗

来源 :国外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wso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略特和庞德发动的现代派诗歌运动提倡创新,首要的便是形式的创新,自由诗因此一跃成为现代派诗歌最鲜明的标志。然而,现代派诗歌与自由诗的关系极为复杂,充满了矛盾和争议。不过,在以现代派话语为主导的学院派文学史书写中,当代学者们为了捍卫现代派诗歌经典,不仅无视两者之间的矛盾和争议,还武断地将自由诗作为武器继续攻击20、30年代深受美国大众读者喜爱的非现代派诗人群体,这不免让人对文学史书写的客观性产生质疑。自由诗是现代派诗歌历史书写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围绕现代派诗歌与自由诗产生的各种矛盾和争议必然促使读者以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文学史书写的客观性,进而对现代派诗歌经典进行历史和诗学反思。
其他文献
学界对英美现代主义文学的研究长期为视觉因素所主导,侧重关注电影与文学的关系.然而,正如乔纳森·斯特恩在《可听见的过往》(The Audible Past, 2003)中所指出的那样:"声音、听觉和聆听在现代文化生活中至关重要."许多现代主义作家对声音这一媒介都极为敏感.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夫人》中的伦敦就充满着丰富多样的都市声音:门铰链的转动声、大本钟的敲击声、街道上的喧哗声,还有空中飞机的嗡嗡声……声音在该小说叙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借鉴新近的声音研究成果,考察伍尔夫如何成功营造出伦敦的
近年来,关于伍尔夫晚期小说《岁月》中女权主题的讨论引人注意.与一些学者认为小说的终稿弱化了性别批判的观点不同,本文认为小说最终形态体现的不是伍尔夫对女权思想的保留以及政治保守,而是一种更为广阔的历史视角和社会关注.小说首先肯定和确认了女权主义诉求,随后又对其进行了超越.这种视角的转变源于伍尔夫对当时世界形势的深刻关切.面对法西斯势力日益迫近的威胁,伍尔夫重申了她对于变革性努力的内在集体性的认知.因此,小说的最后一章把关注点转移到当下的此时此刻,描绘了一种"情感共同体".人物们在这个基于此刻的共同想象性
第三种人和第三空间构建是多丽丝·莱辛在《四门城》中探讨的主要问题.第三种人指不断超越二元对立、不懈追求个体良心与集体良心交融统一的个体;第三空间指容纳个体差异,个体与集体绵延互动、相互构建的空间.本文针对文本中的内在空间和科德里奇宅以及其间第三种人的形成状态展开分析.内在空间是自我自治空间.科德里奇宅由社会空间的缩影渐变为第三空间,这一动态演变是个体持之以恒地为他者、为集体承担责任的过程,也是个体不断成为第三种人的过程.本文认为这种个体与集体、个人与空间积极的相互构建是《四门城》的重要空间意义所在.在构建
《神秘的河流》是凯特·格伦维尔2000年后回归澳洲殖民史题材的主要成果.小说通过挖掘白人与澳洲土著的"初次接触"来引导读者思考导致殖民暴力的种种复杂因素.小说家对历史材料的处理方式和在"土著再现"问题上的立场,使该作品成为该国文化生活中影响深远的"历史战争"的焦点文本.围绕其展开的论战从不同角度增加了澳大利亚集体文化记忆的广度和深度.这些论战表面上是"挪用"历史题材的小说家和试图维护历史学科纯洁性的历史学家之间争夺历史阐释权的斗争,实则是该国延续几十年的意识形态斗争在新领域的发展和延伸.部
《国外文学》系中文核心期刊,是由北京大学主办的一份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评介外国文学的学术性刊物,主要面向国内外国文学研究、教学工作者及广大外国文学爱好者.《国外文学》目前设有如下相对比较固定的栏目:文学理论探讨、综论与评述、文本分析与阐释等等,同时还设有各种专题性质的栏目.
期刊
本雅明在其未完成的著作《拱廊计划》中提出了"辩证意象"概念。在理解本雅明这一概念时,有两个不同的逻辑面相,即意识过程与符号体系。二者分别是这个概念的主体方面与对象方面。从主体而言,这个概念是一种被体验打开的经验;从对象而言,它呈现为一个意指暧昧的符号体系。这一概念的形成既有经验论的奠基,也有着精湛的文化符号学的洞见。这种特性使得这一概念构成了他的历史认识论和历史哲学的共同根基,具有穿梭于本雅明几乎所有思想断片的力量,是他对资本主义鼎盛时代思考的结晶,是理解本雅明思想的一个关键词。同时,这一概念成功地将
2021年7月31日,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威廉·莫里斯艺术社会主义思想的文献译介与理论阐释"课题组主办,南京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第三届威廉·莫里斯研究专题会于线上成功召开.来自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湖南大学等数十所高校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威廉·莫里斯的艺术社会主义思想.
期刊
本文梳理女性主义叙事学情节研究的主要理论假设和研究方法,追溯其女性主义和叙事学根基,厘清其与经典叙事学情节研究的关系,认为女性主义叙事学情节观继承了心理分析女性主义对女性语言独特性的理解,反思心理叙事学的男性情节建构,聚焦女性创作的反情节特征,建构婚姻情节、生产情节、母女情节等女性情节模式,探索将女性主义叙事学情节研究理论应用于文本分析的方法。无论是解构式或建构式的理论假设,还是结合了叙事学和文体学的文本批评实践都丰富了情节研究的参数,将情节研究拓展到以往未曾被开发的领域。
奥登在成名之初表达了对"介入的艺术"的希望,认为诗歌能够引导人们的行为选择,让历史站在善而不是恶的一边。后期奥登在自我反思中全面清算了早年的政治化写作,认为诗不是"介入的艺术",而是"道德上的指引",承担的是教诲的伦理功能。诗歌的教诲不仅在"道德层面"上见证真相,还在"技术层面"上通过审美过程力图超越现实生活,在结构和形式上构成一个艺术伦理寓言。每一首成功的诗歌都是一个"语言的社群",其伦理走向是一个潜在的共同体,一个无限接近乌托邦的体系。
本文通过反思威廉斯本地诗学的内在矛盾,尝试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揭示威廉斯本地诗学的动机。威廉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提出了他的本地诗学,这种诗学与美国的去欧洲化思潮有紧密的联系。他一方面要求艺术家接触他所在的环境,强调这种诗学具有鲜活、真实、原创的价值,另一方面反对庞德和艾略特代表的欧洲文学现代主义。威廉斯的本地诗学表面上反对抽象,实际上具有浓郁的抽象气息,而且这种诗学颇多破绽。借助于布鲁姆《影响的焦虑》一书的思想,可以发现,威廉斯受到了庞德的巨大影响并为此深感不安,他的本地诗学是他抵制庞德影响的自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