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贡嘎正名

来源 :户外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bwjb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前人的贡嘎山域科学研究和如今的各种登山报告中,读者总会被困扰在令人头疼的山名地名问题之中,从而对其行文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种名称的复杂在贡嘎山主峰就体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所涉贡嘎各山峰中西文名称与海拔高度。

山名之惑


  最早测绘贡嘎山域的瑞士地图学家英霍夫(Eduard Imhof)曾总结:“汉藏语名间巴别塔式混乱的一例,如拉丁字母转写中所揭示出的那样,由‘木雅贡嘎’一名体现了出来。”在各份游记与地图间,他发现这座汉地最高峰之名以如下的形式出现过(括号内为该名称来源):Bo-gungga(Tafel)、Bo-kunka(Kreitner)、G?ngga-Shan(汉语拼音形式)、Minya Gongkar(A.Heim)、Minya Gonka(Stevens)、Minya Konka(Rock,Imhof,Burdsall)、Gang-ka(Edgar)、MountKoungka(当时的印度地图)……
  英霍夫所举的14种贡嘎山名,还只是擅长表音的西文中所出现的各种变体。要是再加上汉语名的各种变体与讹传,其复杂与多样还要再翻一倍。在贡嘎山的考察史中,不同的名字而使研究者以为是两座不同的山,这样荒谬的情况经常出现。我国著名的藏学家、史地专家任乃强是将贡嘎各山峰名作汉译处理的先驱,对于这种名词上的混淆,他的总结尤其准确:“其(康藏山岳)名称或依番音,或从汉语,大都征信古人,未有定译。后之来者,过其地而不辨为何山,阅其书而不识为何地。于是记游者侈为异称,纂述者兼收并列,骈拇枝指,叠床架屋,阅者厌烦,游者迷惘。自《四川通志》以下,悉犯此病。”
  对于山峰,尤其是贡嘎山这样探险史悠久、关注度高的名山来说,“正名”并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
  事实上,正是“名不正”助长着国内外户外文章中不少有意无意的滥竽充数、人云亦云。由于指代不明,国内外登山爱好者、山峰标注爱好者、游客时常不得不陷入迷惑,其后果正使人“过其地而不辨为何山,阅其书而不识为何地”。所以,如果说本文背负着一些责任感的话,那就是揭示贡嘎山域主要山峰现今名称、海拔来源的复杂性,以此尽可能地为这些山峰“正名”。
  我将首先为一座山峰找到某个名字最初的命名者,随后尽可能寻找全所有山峰的命名来源。最终,为我们提供一个在它们之中挑选最科学、或最合理、抑或最权威名称的可能。

演变史


  本文所关注的“贡嘎山域”或“贡嘎山块”,是依据探险史和自然地理上所形成的界线,以及中国科学院贡嘎山科学考察各份报告书上所界定的范围,综合划分出来的。它的广义界线是,西自康定县城沿康定河、折多河、榆林河向南,以日乌且垭口连接莫溪沟(旧称布曲河谷)、田湾河谷至田湾河口;东以大渡河为界。
  而这个小区域内部另有划分,为自康定榆林经雅家埂垭口,而后沿雅家埂河(一说磨西河、泸河)至河口处,北侧划出五色海子小山块,主峰田海子山(旧称拉莫蛇山),南侧为本文所指的、狭义的贡嘎山块。由于精力和资料所限,本文暂时搁置北侧的五色海子小山系,仅仅关注南部狭义上的贡嘎山域,也就是大雪山山脉的核心区域。
  贡嘎山东坡的沟谷比西坡发育得更为完全。对于一般游客来说,在贡嘎东坡为人熟知的沟谷只有两条:海螺沟、燕子沟。但实际上,东坡有更多较大的沟:自北向南有南门关沟、燕子沟、磨子沟、海螺沟、大沟(又名湾东沟)等,其间还夹杂和分支了许多规模较小的沟,如小南门关沟、小沟等。
  此外,贡嘎山的西南坡还有贡嘎沟、巴王沟、子干沟、喇嘛溝等。而在贡嘎山的西北坡沟谷则并不发达,即使有也并不如东坡那般深长。这使得贡嘎山的整体结构表现为一条坐落在山块西侧、向西弯曲而南北延伸的山脉,同时向东伸出若干条支脉。
  要着手为贡嘎山域的山峰正名,最严密的方法是从每座峰名最初的起源追溯下来。只需列举贡嘎山块的主要山峰,进行简单归类,就不难发现,如今在中国甚至在世界范围内,也很少见到有哪道山脉像贡嘎山域,山峰拥有如此风格多样、来源复杂的名称。
  贡嘎山域中各峰之名按其基本特征可以归为三组,其中,有中西文名对应良好的,也有中西名差异很大的。有明显来自藏区当地语言的,也有明显具有其他出处的。
  贡嘎诸峰名称之间的这种混乱,充分反映了在这些山峰逐渐得到定名的时期,曾有过复杂的演变过程。这个过程贯穿最初的考察测量阶段的工作,到后来山名逐渐为人接受的历史(接受史)。
  贡嘎山的定名过程,在历史时期经历过很多曲折。这一区域的山峰资料整理,目前做得比较全面的已有几篇文章。但对于山名和海拔的考证,则一直缺乏阐释。
  在具体梳理每个山名的历史前,我们可先以1932年美国登山队对贡嘎山的首登为界,将所有山峰名称的变化分为1932年之前的变化和之后的变化。当我们结合探险史来研究这块区域时就会发现,对于外界而言,1932年这个节点无疑是贡嘎山登场的过程。这些山名终于从当地百姓的口口相传、从石头上的铭文走出来,形诸笔端、为外界的人们所认知。而在1932年之后,名称变化主要是一些细节上的。
  在传统上贡嘎山域有多少座为人所识别的山峰,说法不一。康藏史地学家任乃强、摄影家庄学本等的著作分别认为在8座、9座左右。而加上较早被西方人命名的孙中山峰、爱德嘉峰、朱山和戴山,就差不多组成了最早被西方人认知的13座山峰,它们也成为了其后贡嘎诸峰中最著名的几座。以今天最常用的称谓而言,由北向南分别是:小贡嘎、嘉子峰、日乌且峰、爱德嘉峰、勒多漫因峰、达多漫因峰、郎格漫因峰、那玛峰、贡嘎山、中山峰、娘波贡嘎峰、朱山、戴山,共有13座。   接下来就以这13座主要山峰为核心,探讨它们名称的演变史。
贡嘎西北山脊。

木雅贡嘎


  由于视觉高度、实际高度都拔群出众,贡嘎山域主峰木雅贡嘎(即今称贡嘎山)显然最早为人熟知。数百年前,它的名字就由古人以藏文刻在了贡嘎寺前的玛尼石上,转写成方便表音的拉丁字母记录下来,即Minyag Kangsd’Kar。这应是现存贡嘎山主峰名字的最早记录。
  19世纪末,匈牙利地质学家塞切尼的探险队来到西康地区,他们远眺到贡嘎,询问藏人,又用西文首先记载了它在新都桥附近的藏音名——Bokunka。其后在1929年,著名的探险者约瑟夫·洛克行至贡嘎寺,问得藏名后拼作Minya Konka。1930年瑞士测绘学家海姆又以德文写作Minya Gongkar。美国西康探险队再次审校了藏音的拉丁拼法,复以洛克的Minya Konka拼写。也是在1930年,任乃强于《西康图经》中率先使用藏音汉拼名“木雅贡嘎”指称主峰。其时又见称主峰为贡噶山、子梅山(MountTzemei)、米耶公干尔。
  在“木雅贡嘎”中,“贡嘎”是雪山通称,“木雅”则是对山峰的特指。一般认为木雅是指居住在贡嘎山麓的木雅藏族。而据任乃强进一步解释,藏语“木雅”其实有三种本来含义:一,敬爱之地;二,指辽金鲜卑等部分古代东胡民族,他们可能曾迁居于此;三,指木雅地区,它的本意为“不崎岖”。
  新中国建立后,原山名木雅贡嘎被弃用,统一作贡嘎山,标准英译后来一度被地方政府定为Kang gar Ri。由于国家层面的地名标准后来渐有修订,其中原则上要求地名英译统一按照汉语拼音方案,故后来实际常以GonggaShan为英文山名。在国外则主要以洛克的MinyaKonka相称。
  木雅贡嘎主峰现今国内通用高程为7556米,这一数字也经历了漫长的修订。
  1877年,奥匈帝国探险家塞切尼远距离使用气压计与三角测量,首次测得贡嘎山高7600米。20世纪初,传教士爱德嘉目测该山高约25000英尺(约7620米)。1929年,约瑟夫·洛克目测贡嘎山高约3万英尺(约9144米),引起了西方轰动。而后洛克使用气压计与三角测量,测得贡嘎山高25600英尺(约7802米)。
  贡嘎山是世界第一高峰的传说早已有之,但至洛克时最为众说纷纭。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为此专门召开会议,讨论洛克发回的海拔数据是否准确可采纳。一年后,瑞士测绘学家海姆(Heim)与英霍夫(lmhof)应国民政府教育部门邀请,对贡嘎山进行了精确测量,测定贡嘎山高度7590米。1932年,首登贡嘎主峰的美国西康探险队再次开展精确的三角测量,测定贡嘎主峰高24891±85英尺(约7587米,模糊处理标定为7590米),7590米自此成为西方登山界至今广泛接受的贡嘎山高程。
  1957年,中华全国总工会登山队登顶贡嘎,崔之久等开始了对贡嘎山冰川地貌的研究,但这次攀登中并未见包括高程测量内容。在同一时期,苏联反而曾以遥感等方式测绘世界范围的军用地图,一度测得贡嘎山高7570米,但因属军用,直至苏联解体、资料解密,方为世人所见。
  因此,新中国初期国内材料继续采用7590米的高度值。此数字亦持续较久、影响较广,直至我国地质工作者开始制作国家基本地形图,才有所变化。1966年,我国派飞机飞越贡嘎山域,并拍摄了测量用的照片。6年后,以这次航空所摄为基础,包含了贡嘎山区域的中国国家基本地形图修订完成。这一次,贡嘎主峰测高7556米,各卫峰的高度也再次修订完毕。
子梅垭口所摄贡嘎山。

  后者被标定在了这次考察所产生的航测图上,并被各国内外制图机构采用为标准数据,制成各类冰川目录、世界地图、中国地图、省市县区地图并公开发行。自此,才传播开了贡嘎山当下在国内被一般认为的7556米高度值。虽然在实际上,7514米才是经过地面修正,学者们认为具有更高精度的数字。
  紧随其后,中国科学院于1973年成立了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队,并于1981年起开始关注横断山区。在这次考察中,中科院于1982年开始了对于贡嘎山地区的测绘,最终使用地面与航片联合测量的方法,测绘了主峰周围440平方公里地区1:25000比例尺的地形图。测量工作者不辞辛劳,在山峰与河谷间实地安营扎寨、寻找基准点,最终在地面使用交会法测得主峰高度7514米。
  貢嘎山域其他山峰的高度测量,基本与木雅贡嘎的测量历史一致。
  贡嘎十三峰的中文名称来源,相关文献并不多。1945年,任乃强在《康导月刊》上发表《关于木雅贡嘎》一文。1957年,冰川学家崔之久的报告《贡嘎山现代冰川的初步观察》。二者对贡嘎山的地形认知,较大程度上依据了瑞士地质学家海姆1930年的研究成果,而海姆又参考了洛克1929年在国家地理杂志上所刊出的译名。1986年,代表官方地名工作成果的《泸定县地名录》和《康定县地名录》中,出现过若干种汉译名。
  直到1986年,正式文献中的山峰名也没有几个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并且,正式文献中记载的山峰名反而越来越少了。
  许多山峰名称的混杂,还需要再仔细进行解释和考证。接下来,本文将把这13座山峰拆分为几组,再详细探究各组山峰名称流传中出现的变化。特别是北部嘉子峰附近几座山名的流变过程,以及主峰南侧朱山、戴山所指及名称的讹误。
小贡嘎北坡转西壁,摄于日乌且沟。

五座贡嘎


  小贡嘎,原名“奇布龙吉贡嘎”,从任乃强到所有西人的记录中记录的都是这个名字。据山友“小毛驴”的转引,作家张央在《康巴旧闻》中曾收录藏族人的歌谣,其中提到有五座“贡嘎”。这五座“贡嘎”的说法,也曾不止一次地被任乃强等学者提及过:“东南四座银白的雪山中有一座三角形高出一筹的山是木雅贡嘎山,那环在周围的是奇布龙吉贡嘎山、泸溪贡嘎山、折西贡嘎山、娘波贡嘎山。”
  前已提到,“某某贡嘎”在藏语中的本义只是一个形容词加名词,它并非这一地区唯一的称谓,而是一种通称。在康定西南150公里的稻城县以南,就是经常被与贡嘎山混淆的贡嘎岭(贡噶岭,Konkaling),这片山域有着与贡嘎山同样的名字——“白色大雪山(Konka)”。那么,这5座其名各异的贡嘎,指的是哪几座山呢?
  如果不需要再证明,那么其中奇布龙吉贡嘎看起来就是今天的小贡嘎。因为无论根据洛克还是海姆的记录,它名字的藏音(Chiburongi与Tsiburongi)音译成汉语都是奇布龙或奇布龙吉。此山又曾被在此旅行或居住的汉人称为石笋山、玉笋山。
嘉子峰西壁。

  而在“折西贡嘎”和“泸溪贡嘎”之间则出现了麻烦:在西人笔下的地图和文章里,嘉子峰曾出现过两个截然不同的名字:Djaze Konka和Riuche Konka。这个日乌且(Riuche,或德文拼法Rudshe)自然就应当是泸溪,因为任乃强也把洛克的Riuchi转写成了泸溪或鲁溪,这一名称是可以完全衔接的。那么看来,今日的嘉子峰就是所谓泸溪贡嘎或者说日乌且贡嘎。
  但另一个名字折西贡嘎呢?在附近的地名中,不难发现Djesi一称,这个被探险者记录下的藏音指的是日乌且沟的分支——加折拉沟,或者也可以指加折拉山口(DjesiPass,或者Djezi La),也就是今天的盘盘山垭口。所谓“折西贡嘎”,会是“嘉子贡嘎”吗?
  这是很有可能的。在Djezi La这个藏音中,La就是“拉”,是指山。而Djezi才是山口的本名,而海姆称呼嘉子峰用的就是Djaze Gongkar(嘉子贡嘎)。任乃强更是直接将折西拼写为Djazi,这也可良好衔接。所以我认为,折西贡嘎就是嘉子贡嘎。
  那么,后来被洛克当场命名为格洛斯温勒峰(Mt.Grosvenor)的日烏且峰呢?为何它在西文中没使用藏音名?任乃强译自洛克的“格洛斯温勒峰”这一山名也没有得到汉语称谓的跟随,而且如今“日乌且峰”这个名字看起来像是对藏族居民传统称谓的沿袭。如果说是后来定名的国人不愿跟随西文名字,用“日乌且”补的名,那这又置文献上嘉子峰的“Riuche/Rudshe Konka(泸溪/日乌且贡嘎)”一名于何地?并且另一个怪现象是,洛克文章中只提及嘉子峰叫“Riuchi Konka”,根本没提它还有别的名字,而海姆起初打听到的嘉子峰名字却叫“DjazeGongkar”!
  这两种怪现象的出现一定是有原因的。在英霍夫1974年出版的贡嘎山著作中,提到他和海姆沿袭了洛克的“Mt.Grosvenor”,所指的当然就是今天的日乌且峰(6376米)。可见,此山之名的流传也是众人简单的相互引用,很容易也很可能是以讹传讹、一错全错。
  回到起点,洛克最初在《国家地理》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说,这座山他没打听到名字,就以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会长格罗夫纳(Gilbert Hovey Grosvenor)来命名了。我认为,洛克很有可能是搞错了。日乌且峰才是洛克打听到的Riuchi Konka,而他阴差阳错地把RiuchiKonka一名安到了嘉子峰上。这样看来,应当采纳的正式中英名为:嘉子峰(Djaze Konka,汉语拼音方案颁布后也常作Jiazi)、日乌且峰(Riuchi Konka),而废除Mt.Grosvenor的英文名不用。因为日乌且峰从来就未曾无名,这或许是大名鼎鼎的约瑟夫·洛克犯下的一个不小的错误。经向起名者询问,“日乌且峰”是山友小毛驴2004年在撰写《伟大的贡嘎》一文前向老榆林村向导询问并定名的,可以采纳,而“嘉子峰”一名得于来此攀登的日本队之口。日乌且为藏语,其意为“大山”。
  “娘波贡嘎(Nyambo Konka)”则毋需多言,其名称完整延续下来,指的就是主峰西南侧的娘波贡嘎(Nyambo-Konka)峰。任乃强在整理地理资料时就提到过这个名字,并指出它是贡嘎山块最南侧的一座雪山。
  至此,诗文中提到的“五座贡嘎”就能对勘了。需要注意,在后期国外登山报告书上出现的许多错误和问题,其实来自于1981年英国陆军登山队首登小贡嘎时的报告书,他们认错了山峰,这也导致了后来者的一系列误认和误译。
嘉子峰、小贡嘎与日乌且峰。

爱德嘉峰


  东部的爱德嘉峰被西方人在1930年占去了名字,这个名字“爱德嘉峰(西人称Mt.Edgar,E-Konka,E-Gongga,E代指Edgar)”来自对英音的汉译,而英文名则来源于生于澳大利亚的新西兰牧师詹姆斯·哈斯顿·爱德嘉(James Huston Edgar,1872~1936),中文名叶长青。叶长青牧师富有探险精神和对考古学、民族学的兴趣,他驻扎康藏34年至1936年去世,其间亦颇有一些著述,他关于贡嘎山所做的工作主要是纠正西人报告中的山峰所指、译音舛误。   命名爱德嘉峰的是海姆和英霍夫。1930年,他们在贡嘎东坡测绘这座山峰,以Mount Edgar为它命名。其后英霍夫的地图上将它简称为E-Konka,相应的还有C-Konka(朱山)、S-Konka(加折拉山)、G-Konka(日乌且峰)等,这来源于英霍夫的个人习惯。而在中国没有公开的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情况下,英霍夫的1:200000贡嘎山地形图在西方登山者中很具权威性,因此E-Konka也常出现在西方登山者的报告中。同时因为汉语拼音方案在汉英译名工作中渐具权威性,这个名称有时又变成了E-Gongga,所指的其实都是爱德嘉峰。
達多曼因西壁。

达多漫因、勒多漫因与郎格漫因


  达多漫因峰在名称来源和海拔数据上似乎并不复杂。据说,“漫因”为玉龙西一带藏语方言中的“雪山”,而按照上文嘉子峰、日乌且和下文勒多漫因、郎格漫因的山名来源,“达多”应为附近山口名,在玉龙西附近似乎应当有一个垭口“达多玛”作为它名字的来源。
  在山峰结构上,达多漫因峰有两点需要注明:其一,西侧有一相对分离、略低于主峰的西峰(Ⅴ峰,海姆测高6360米,1982年测高6287.5米);其二,主峰山体根据照片识别为4座山尖,按照国家基本图,其中最西侧的山峰(Ⅳ峰)是据以测绘的6380米主峰。2005年,美国-新西兰队自西山脊绕过西峰,所登即为这座峰。但2011年,日本队第二次攀登达多漫因,试图开辟东壁新路线时,最终登顶的似乎并非此峰,而是最东侧的Ⅰ峰。
  勒多漫因与郎格漫因的名称,几乎可以肯定来源于玉龙西(藏语含义“玉河之外”,所谓玉河/玉龙,就是康定的榆林宫)附近的山口。据任乃强记载,康区的居民常以山口来命名山峰——正如嘉子峰、日乌且峰那样,在勒多漫因峰(Reddomain)的对面,有玉龙西的日达曼山口(Radema,据国家地名信息库,含义为“山脚下”)。而在郎格漫因峰的对面,则有玉龙西的郎吉玛(Londjima)山口。这三座“漫因”的名字,最早均为1929年来此的洛克记下,后期的变化已如前述。至于中文名应为漫因或是曼因,我想并不重要,二者皆可。
  有一种说法是,那玛峰(任译诺奇马)的命名也同几座漫因相似,但目前尚无证据。那玛峰一名最早也为洛克所载,但含义尚不清楚。

戴山、太山与朱山


  在贡嘎主峰的东南山脊上,山峰的分布格外密布,名称也最为混乱。
  在贡嘎山域的这一部分,长期以来都有一个叫作“太山”的峰名。然而这里必须说明,在贡嘎山的早期考察史中,只出现过“戴山(Mount Tai)”,而从没有出现“太山”。“戴(德语拼法为Tai)”有明确的所指,它是为了纪念当时国民政府的官员、中山大学校长戴季陶。所以我想,今天流传的“太山”这个名字,其出现可能是因为海姆使用德语拼法将戴山拼为了Mount Tai,导致不明含义者误用汉语拼音译为了太山,而错误地传承到了今天。甚至较权威的《中国登山指南
其他文献
童年里最美好的记忆就是和小伙伴们无忧无虑地玩耍,上山、爬树、在小河边抓蝌蚪、玩过家家……这些都是乐此不疲的童年游戏,大家常常玩到忘记回家吃饭。而如今,孩子们的童年似乎变了,当来到我们小时候玩耍的地方,过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大喊“我好无聊,快找些东西来给我玩!”他们甚至不会自己玩耍,需要借助外界的东西。于是这个夏天,我决定将“无聊”作为礼物送给我的孩子们,让他们在“无聊”中了解自己的内心,发挥想象力,从
美国著名作家克拉伦斯·戴(1874—1935)在他的自传体作品《与父亲一起生活的日子》中细致幽默地描写了他们一家人在19世纪90年代的纽约度过的日子,刻画了他的父亲老克拉伦斯·戴的生动形象。书中的每一篇故事都令读者捧腹,十分耐人寻味。  父亲结婚之前一直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更何况他的母亲是烹调高手。然而婚后的日子却不再如此无忧无虑,多了一些磕磕绊绊。有一天,父亲回到家,家里一片狼藉,厨子
Everyone knows bullying is a huge problem, and we all need to work to stop it. But how? The science is unclear. While school districts across the country spend millions of dollars each year to combat
高科技當道的今日,你还会拿起笔写一封信吗?一笔一画写下的心意,似乎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销声匿迹。然而曾经,书信这一纯朴的交流方式不仅是必不可少的通信手段,也是一种塑造历史的力量。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一封封信件远渡重洋,跨越文化与地理的障碍,传递了珍贵的情感,连接了不同的文明。现代社会固然多姿多彩,但用笔书写的悠悠岁月更加值得珍藏。  Long before the Internet, and ev
劳伦斯(Lawrence),是堪萨斯(Kansas)与密苏里(Missouri)两州交界的一个小镇 [虽然官方称作city,当地人还是把它称作town,因为它与相邻的、高楼大厦林立的堪萨斯城(Kansas City)是截然不同的]。初到这里,第一感受就是到处都有一只穿着黄鞋子的大鸟,这鸟名叫Jayhawk,对于堪萨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提起堪萨斯,人们大概会想到《绿野仙踪》(The Wonde
2016年9月,世界顶尖户外品牌始祖鸟Arc’Teryx正式推出新款旗舰冲锋衣第五代Alpha SV,并在北京、上海、成都三地举办了Alpha SV的专场展示和上市活动,受到了始祖鸟品牌粉丝的热烈追捧。1998年,始祖鸟首次推出了Alpha SV冲锋衣,从一开始Alpha SV就作为户外硬壳的标杆引领冲锋衣潮流。新款旗舰第五代Alpha SV冲锋衣采用了N100P-X 3L Gore-Tex? P
Shannon and Christine were at an 18th birthday party in Northern Ireland. It was nearly 3 am and time to go home, anyone would think. Instead they were invited to a secret political meeting by a young
他被调遣到远离文化中心之地:  将军和虱子都已经抛弃了他,  在一床棉被下面他变成了冰块,  已经逝去。他不会被人们记起,  不会与这次战役一起被写进书籍。  没有重要的知识随他的脑袋消失;  他讲笑话不风趣,像战争一样乏味。  他的名字与他的模样将永远消失。  虽然毫无神秘,但他像一个标点,  为指挥部的指示增添了意义,  当他埋葬在中国的泥土里,我们的  女儿们才能昂头做人,不再  被畜生羞辱
小说《美国众神》  刘健导演的动画片《大世界》中,有个角色问:“上帝跟佛祖哪个法力大?他们哪个厉害,我就信哪个。”这话乍听起来荒唐,但在现实世界中,各种信仰、神之间的争斗,确是一直在发生;当然,如今他们斗争的战场,并非天上、地下,而是人们的头脑和心中。  尼尔·盖曼(Neil Gaiman)的小说《美国众神》(American Gods)就是一本“众神斗法”的书。  美国的建立,并非从“五月花”号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高晓松的几句鸡汤最近又被许巍打捞起来,滋养了无数人。无论这鸡汤寻常与否,至少表达了大部分人心底对诗和远方的共同向往。  是的,每个人都有着对完美无缺的需求,对价值存在的需求,对自我成长的需求。为了证明自己是个主流价值观的人,为了证明自己是个合群的人,为了证明自己always正确,而被各种道德的、观念的规则和条框所束缚与捆绑着,努力地让自己成为别人,然后就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