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真与灵魂齐飞,求善共唯美一色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tmdug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从人文视角来看,语文也应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的综合体,是一门具有美学意义的学科。语文教学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实践活动,各个学科都以语文为工具和基础。语文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也要教给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即从人文的角度来阐释语言文本,帮助学生构建一个人文知识的基本框架。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格教育是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中国古代的教育可以说基本上是以语文学科为主体的教育,而其实质是以人伦教化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我们应该吸收传统人格教育的经验,赋予符合今天时代要求的崭新意义,谱写语文人格教育的新篇章。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基于此,本人就如何实现本真、求善、求美的熏陶以及语文教学在人格培养中的作用和运用浅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求真,倾注人文关怀,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个体的情感体验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语文教学应当是一个求真的过程。
  心理学上说,一个人的世界观,是个性倾向性的集中体现。它是人思想、活动的最高的调节器。作为学生,他的世界观不是自然而然地产生、形成的,而主要是靠学校教育树立起来的。但每个学生又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这决定了体验和感悟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正是体现了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高度尊重。我们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把学生当一个有思想的人来看,尊重其人格发展的权利。语文的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内心旅途,是一个生命体验和感悟的历程。学生内心的体验和感悟往往比外在的接受和学习更为深刻,它带着生命烙印,涌动着生命的激情。
  如《雷雨》中的周朴园是一个贬多褒少的人物形象,但他又是曹禺笔下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如果从道德角度来看周朴园,他是值得批判的人物形象;如果从“人”的角度来看周朴园,他人格不高尚,可他是一个生活在社会上的人,一个要受自己感情支配,也要受当时社会风俗及自身经济地位制约的人,是一个充分地体现着人性弱点的人,是一个充分体现着人的两难处境的人;如果从艺术真实角度来看周朴园,他是一个符合生活真实,也符合艺术真实的人。学生在阅读和思考过程中能发现这点,应给予充分的尊重和肯定。因为欣赏艺术形象的美,不能仅以人物的好坏为标准,也可以以人物是否符合艺术真实为标准,以是否给你带来审美愉悦为标准。
  二、求善,向善向上,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锻造完美人格
  语文教学与人性上的善,是强调学生要做合格的社会公民,是强调学生要做对社会有责任感,富有爱心、良知的公民。孔子主张“言传身教”。语文教学与人性上的善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当前是全社会的问题。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代教育在人性的向善上往往是“知”、“行”不一,更谈不上要“躬行”的问题。理论大多不能联系实际,社会上也是“说的是一套,行的是一套”,对学生的冲击力不可小觑。中国的当代教育要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也要重视学生的人性教育。
  著名教育家黄炎培提倡,“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陶行知的教育理论“教学做合一”的主张也是极其好的,要谈论教学与人性上的善,就应该学、思、做。
  三、求美,文道统一,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美是道德的基础,美是创造的动力。正是美的熏陶,铸就了华夏的礼仪和传统的美德;正是美的动力,促进人们在真、善、美的追求中形成了高尚情趣和健康个性,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承担起美育的任务。注意挖掘教材中美的资料来感染学生。授课中,力求通过提示、引导、点拨,让学生体会其中的美,将学生从枯燥乏味的教学说教中解脱出来,带他们进入到美的境界。一旦语文教材美的载体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学生就会爱学语文,自觉地学习语文,这样不但促进语文整体能力的提高,还可以净化学生浮躁的心灵,陶冶他们高尚的性情,激发他们向上的情志。
  美对于学生有无穷魅力,甚至有一种强烈的感召力,凡是美的,学生就会被吸引,就会沉浸其中,身心感到无限的畅适、愉悦。审美感受的愉悦,影响着学生的想象、联想、情感及行为。
  总之,人文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教育,是塑造民族灵魂的教育,没有强大的人文精神支持就没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的教育,关注“真”的引导、“善”的教育、“美”的熏陶,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功能,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责任。
其他文献
语言是传授知识,启迪智慧的主要载体之一。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教师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腐朽为神奇,优化课堂教
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之一就是以人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本着新课改的理念实施教学,向学生提出“我的学习我做主”的口号,感觉还是颇有成效的。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具体实施做法,和大家共享。  一、课前预习放手让学生去做  以往的教学中,每课的课前预习该预习哪些内容总是布置得详详细细,恐怕有疏漏,而学生也就在你所限制的范围内学习,绝不越轨。学生很被动,
一、语文教学语言具有独特性  课堂教学语言不同于一般语言,它在教育科学性、规范性的基础上形成,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向学生传递教育信息,完成教学任务而运用的一种专门行业的交际用语,是师生教与学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它准确简明、逻辑性强、生动形象且富有情感。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更需要独特魅力,既要符合语文人文工具性特点,又要富有激励性、启发性、形象性、感染性,还要追求音韵美、情感美、幽默美。  二
高中新课程作文教学,“离开理想的境界还有相当的距离”,学生作文梦境多了,真情少了;历史多了,现实少了;深沉多了,清纯少了;感悟多了,经历少了……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教学可以并且完全应该“探讨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当中学作文教学“亮起红灯”,我们的实践与思考归结起来,就这样的五个词语:真情、趣味、个性、文本、素材。  一、重体验,真情写生活  李白坚先生说:写作应着力于
“解放个性、发展个性”,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作文教学环境则是发展学生个性的基本条件和决定因素。因此,在作文教学中,遵循自主性、活动性、创造性的教育原则,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对发展学生写作个性,推动综合素质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海阔天高任驰骋——发展学生写作个性的前提  既然我们承认个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尊重学生个性,愿意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就要在作文教学设计上为学生的写作个性发展
在西安杜陵苏武庙有这样一副对联:“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赢属国;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该联精辟地概括了西汉名臣苏武一生的业绩,传达了后人对苏武的景仰与赞美之情。千百年来,苏武“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民族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斗苦寒、耐寂寞的坚毅刚强,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观和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仁人志士建功立业不竭的精神动力。在今天
面对农村初中学生生活涉猎面、阅读面狭窄,作文素材匮乏的现实,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怎样突破这一困境呢?笔者着眼于发掘课本写作教学价值,探索启发学生作文的新路。  《那树》是人教版九下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是台湾当代散文家王鼎均的作品。这篇课文描述那树的经历,探究那树的命运,启发身处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快节奏中的人们去思考:怎样科学地可持续地协调好关于自然、物质、精神、传统、发展、人性、生命等问题。在初中语文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虚无主义者眼中的纯粹的个人。文学反映人的生活整体,也只有通过生活本身的形式,才能得到完满的表现。因此,在艺术作品中对人物形象分析的关键在于个别的环境。在鲁迅先生的《祝福》中,四婶这个人物形象是作为祥林嫂的“个别的环境”而存在的,她是祥林嫂生存世界的冰山一角。本文试图就四婶个体意识的三阶段解读,来剖析鲁镇社会深层的生存悲剧。  一、集体无意识中极
2014年9月苏教版语文教材进行了改编,必修一中“向青春举杯”专题删去《致青年公民》《十八岁和其他》《我的四季》《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以及《我的五样》,保留《沁园春·长沙》《相信未来》《六月,我们看海去》,增加舒婷《致橡树》、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法国诗人保尔·福尔《回旋舞》、戴望舒《雨巷》、卞之琳《断章》以及郑愁予《错误》,这九首中外现当代诗歌分为三个版块——吟诵青春、回旋舞、光阴的故
【摘 要】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一旦仕途不顺,便生发出种种的情愫,移情于田园山水,盡抒隐逸情怀,诗作体现出恬淡、宁静、闲适,王维首当其冲,而他诗中的恬淡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的衣食无忧,来源于他的坚实的物质保障。只有物质得到满足了,人才有更多的心力去追求精神上的享受。  【关键词】王维 山水田园诗 物质保障 恬淡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饱读诗书吟诗作赋,一方面为怡情养性,陶冶身心,另一方面则是为走上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