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晨我们在青衣江袅袅晨雾中出发,春日的巴蜀大地百花盛放,金黄色的油菜花一路陪伴着我们,清新的空气令人倍感舒畅。车窗外烟雨迷蒙,如丝如网的缠绵春雨中我走进了这个古老而充满文化气息的古镇。
雨城雅安,一个位于川藏线上名字优美的小城。上里古镇这个昔日古道上的驿站就在距离雅安市区24公里的四县交接处。清晨我们在青衣江袅袅晨雾中出发,春日的巴蜀大地百花盛放,金黄色的油菜花一路陪伴着我们,清新的空气令人倍感舒畅。车窗外烟雨迷蒙,如丝如网的缠绵春雨中我走进了这个古老而充满文化气息的古镇。
初名“罗绳”
这个历史上有着南方丝绸之路称号的重要驿站,历史悠。古镇初名“罗绳”,是取其昔日古道上的驿站、关隘之意,是巴蜀平原通往外民族地区的关卡之一,也是唐蕃古道上的重要边茶关隘和茶马司所在地,最具现代历史意义的是这里曾经是红军长征途经和驻扎之地,新旧历史文化交融让古镇具有更深厚的历史沉淀。
一条简朴的青石板桥下碧水潺潺,飞檐翘壁做工精致的明清古建筑群错落有致,上里,就这样不经意地闯入我的视线。跨过石板桥,是一座有着二重檐歇山顶的古戏台群玉楼。古戏台最吸引人的是上面的对联:“陈姑赶潘玉出彩勤老哥哥不忙回去 萧方杀船更斗艳看面娃娃就要出来”。如此有趣而又超长的对联估计在其他地方不多见。转过古戏台,一幅如清明上河图般的热闹画卷就在眼前展开。
不宽的巷道两旁是明清时期的两层木质楼阁,底为商铺,二层为带有美人靠的客房,雕梁画栋,新旧混杂。如同所有中国的古镇,街道地面皆为青石铺就,这些被足迹打磨得油光可鉴的青石板代表了中国一种古老的文化,那是一种乡情,深植于每个背井离乡的游子心里。青石板的尽头,就是故乡。
古镇建筑皆为木制。据说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大火,许多民宅毁于一旦。于是风水先生提出古镇新建街道以“井”字形布局,并在井字中央挖一口深井,寓意“井中有水,水可灭火”,以保家乡平安。奇怪的是从此以后果然没有火灾发生。有时候,中国神奇的风水学确实很难用现有的科学知识来解释。
韩家大院坐落在横街的尽头。当时韩、杨、陈、许、张为当地的五大家族。关于五大家族的传说更是各有千秋:韩家银子(官商钱多)、杨家顶子(官宦世家)、陈家谷子(屯粮大户)、张家棍子(骨科习武)、许家女子(漂亮勤劳),而银子最多的韩家在当地就有两座大院落。古镇上的“卫守府”是韩家老院,建筑风格仿北京官府宅邸,不同于其他川西南建筑,建筑主体是由三个并排的三进院落组成,独特的镶嵌雕刻工艺无一不显示着当年的繁华和风光,御赐的牌匾昭示了家族曾经的荣耀。
穿行横街
中午时分穿行于横街中,两旁亭台楼阁上酒旗招展,各种金字漆牌的老字号林立,饭馆里腊肉飘香,特产专卖店里琳琅满目,背着大背篓的山里人和衣着光鲜的游客混杂其间,店主的吆喝叫卖声和游客的讨价还价声让整个古镇显得热闹非凡。信步走进一间挂满腊肉的枕河老店,店内四方木台长条木凳古色古香,切一盘冒着油花的老腊肉和腊肠,炒两个小菜,喝一杯小酒,望着窗外秀丽的风景,在微醺的春风里体验到了“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无比惬意。
穿过横街,就来到了河边。古镇东有茅溪河,西有白马河。水是上里古镇的血脉,贯穿着古镇生活的点滴,沿河枕河人家高低相错,水道穿过镇内后横街,街道上每隔几步就有一个小石板桥搭建其上。古镇人在水道边摆上几把桌椅,打打麻将,拉拉家常,时光就在这安逸悠闲中慢慢流去。
印象之中,古镇之美,美在其山水形色、人杰地灵,水像一条纽带,连接了古镇的过去和未来。上里之水更是在灵秀婉约中带有川西的粗犷大气,水孕育了古镇,滋润着古镇人的生活。站在流水潺潺的河边,垂柳轻扬,古树依依。河中汀步上村妇濯衣,群鸭戏水,拂面春风中,一切都如诗如画。
石桥古塔
有水必有桥。“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是上里的最好写照。上里多桥,桥皆为古朴精致的石桥,单拱、多拱、石板、弧形,十余条桥造型无一相同。石桥很古老,石缝里长满了野草,桥墩古老的龙头石雕上布满了岁月的青苔。
二仙桥是古镇最有名的石桥,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这座古桥有着一个传奇的故事。据建桥塔(位于二仙桥头,以塔的形式记载桥的历史)石刻记载,此桥曾多次修建,前两次修建后不久即被洪水冲毁,公元1776年再次修建,并在桥身两侧分别刻龙头和龙尾,有“龙”镇守,即可护桥,以避洪水。在当时,人们认为这里是和东海是相通的,时有蛟龙出没,是这些来自东海的蛟龙经过河里拖垮了桥体,因此,在朝向上游的桥侧刻龙头,另一侧刻龙尾,就可保桥太平。也许是守龙显灵,也或是上天感动于上里人的执着精神,自第三次重建后,即使再大的洪水过后,二仙桥依然稳固,直至今日。
二仙桥得名缘于一个流传已久的民间传说:在桥建成后,附近名人雅士前来祝贺。宴请之后,按照当时的习俗,要请有名望的人先上桥,意为踩桥,并给桥取名。踩桥仪式正要举行时,人群中突然来了两个乞丐模样的人,快步走到桥头,拦住踩桥人,众人怒骂之并欲拉其走,而两乞丐神态自若。正在众人攘动之时,两人突然从桥上跃入水中,水中立刻显出两石包,众人大悟,此乃二仙矣,于是便将这座新建的桥命名为二仙桥。
如今的二仙桥已垂垂老矣,桥身荒草覆盖,夕阳下显得无比落寞苍凉。站在二仙桥上远眺,远处大小不等的18座小山尽收眼底,与其相望的是观音沟,人们还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十八罗汉拜观音”。据说也和一段美丽的传说有关。古人伟大的想象力让古镇显得更加动人和美丽。暖暖的春日里,三三两两的学生和穿着婚纱的情侣在桥上桥下写生拍照,他们也成为别人眼里的一道风景。
上里多石刻,而这些石刻还具有非同寻常的历史意义,因为这里大部分石刻都是红军长征时留下来的标语。1936年,徐向前指挥的红四方面军曾在上里驻扎了四个月之久,在艰苦卓绝的战斗同时,红军仍不忘进行革命宣传工作,在古镇墙上留下了70多条标语。红军走后,当地群众用石灰和水泥将这些标语覆盖保护起来,直到解放后才恢复原貌。历史在这里留下了难忘的一幕,标语让我们感受到红军曾经的艰苦岁月,提醒我们和平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不过令人遗憾的是现在墙上很多标语被当地政府填上红漆或白漆进行所谓的修复,这些破坏性的修复是中国很多古建筑保护的悲哀。
古镇还有一些古塔、古牌坊和古泉,每一个都有着一段长长的历史和故事。古塔寄托了当时的人们对财富和健康的向往,贞节牌坊光鲜的背后不知埋藏着多少妇女的血泪和忧伤寂寞。
漫无目的地逛累了,随意在河边找了间茶馆坐下。靠在舒适的藤椅里,沏一杯清香的蒙顶茶,就着新鲜出炉的香脆米通,听溪水清音婉转,看孩童戏水之趣,在半梦半醒中感受着无人打扰的自在和宁静。
黄昏时分,游客渐渐散去,古镇又恢复了宁静,古街两侧的老宅上开始亮起了红灯笼,光线如流金般洒在古老的雕花木格上,推开古镇虚掩的大门,一任时光如水,古镇风华依旧。
tips
交通:在成都旅游集散中心(新南门车站)搭乘“成都——雅安碧峰峡”班车,每天7:50到19:00,每35分钟一班滚动发车,票价45元/人,之后坐三轮车到雅安市北二路的旅游车站乘坐中巴车,票价6.5元/人,全程大约30分钟,经停下里、中里后,抵达上里古镇。中巴车等候在旅游车站的右前方出口处,可以直接上车,不用进站买票,座位坐满就走。
美食:老腊肉、挞挞手工面、乌骨鸡炖山药、米通。
住宿:古镇里有很多客栈,可以找个枕河人家住宿。
雨城雅安,一个位于川藏线上名字优美的小城。上里古镇这个昔日古道上的驿站就在距离雅安市区24公里的四县交接处。清晨我们在青衣江袅袅晨雾中出发,春日的巴蜀大地百花盛放,金黄色的油菜花一路陪伴着我们,清新的空气令人倍感舒畅。车窗外烟雨迷蒙,如丝如网的缠绵春雨中我走进了这个古老而充满文化气息的古镇。
初名“罗绳”
这个历史上有着南方丝绸之路称号的重要驿站,历史悠。古镇初名“罗绳”,是取其昔日古道上的驿站、关隘之意,是巴蜀平原通往外民族地区的关卡之一,也是唐蕃古道上的重要边茶关隘和茶马司所在地,最具现代历史意义的是这里曾经是红军长征途经和驻扎之地,新旧历史文化交融让古镇具有更深厚的历史沉淀。
一条简朴的青石板桥下碧水潺潺,飞檐翘壁做工精致的明清古建筑群错落有致,上里,就这样不经意地闯入我的视线。跨过石板桥,是一座有着二重檐歇山顶的古戏台群玉楼。古戏台最吸引人的是上面的对联:“陈姑赶潘玉出彩勤老哥哥不忙回去 萧方杀船更斗艳看面娃娃就要出来”。如此有趣而又超长的对联估计在其他地方不多见。转过古戏台,一幅如清明上河图般的热闹画卷就在眼前展开。
不宽的巷道两旁是明清时期的两层木质楼阁,底为商铺,二层为带有美人靠的客房,雕梁画栋,新旧混杂。如同所有中国的古镇,街道地面皆为青石铺就,这些被足迹打磨得油光可鉴的青石板代表了中国一种古老的文化,那是一种乡情,深植于每个背井离乡的游子心里。青石板的尽头,就是故乡。
古镇建筑皆为木制。据说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大火,许多民宅毁于一旦。于是风水先生提出古镇新建街道以“井”字形布局,并在井字中央挖一口深井,寓意“井中有水,水可灭火”,以保家乡平安。奇怪的是从此以后果然没有火灾发生。有时候,中国神奇的风水学确实很难用现有的科学知识来解释。
韩家大院坐落在横街的尽头。当时韩、杨、陈、许、张为当地的五大家族。关于五大家族的传说更是各有千秋:韩家银子(官商钱多)、杨家顶子(官宦世家)、陈家谷子(屯粮大户)、张家棍子(骨科习武)、许家女子(漂亮勤劳),而银子最多的韩家在当地就有两座大院落。古镇上的“卫守府”是韩家老院,建筑风格仿北京官府宅邸,不同于其他川西南建筑,建筑主体是由三个并排的三进院落组成,独特的镶嵌雕刻工艺无一不显示着当年的繁华和风光,御赐的牌匾昭示了家族曾经的荣耀。
穿行横街
中午时分穿行于横街中,两旁亭台楼阁上酒旗招展,各种金字漆牌的老字号林立,饭馆里腊肉飘香,特产专卖店里琳琅满目,背着大背篓的山里人和衣着光鲜的游客混杂其间,店主的吆喝叫卖声和游客的讨价还价声让整个古镇显得热闹非凡。信步走进一间挂满腊肉的枕河老店,店内四方木台长条木凳古色古香,切一盘冒着油花的老腊肉和腊肠,炒两个小菜,喝一杯小酒,望着窗外秀丽的风景,在微醺的春风里体验到了“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无比惬意。
穿过横街,就来到了河边。古镇东有茅溪河,西有白马河。水是上里古镇的血脉,贯穿着古镇生活的点滴,沿河枕河人家高低相错,水道穿过镇内后横街,街道上每隔几步就有一个小石板桥搭建其上。古镇人在水道边摆上几把桌椅,打打麻将,拉拉家常,时光就在这安逸悠闲中慢慢流去。
印象之中,古镇之美,美在其山水形色、人杰地灵,水像一条纽带,连接了古镇的过去和未来。上里之水更是在灵秀婉约中带有川西的粗犷大气,水孕育了古镇,滋润着古镇人的生活。站在流水潺潺的河边,垂柳轻扬,古树依依。河中汀步上村妇濯衣,群鸭戏水,拂面春风中,一切都如诗如画。
石桥古塔
有水必有桥。“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是上里的最好写照。上里多桥,桥皆为古朴精致的石桥,单拱、多拱、石板、弧形,十余条桥造型无一相同。石桥很古老,石缝里长满了野草,桥墩古老的龙头石雕上布满了岁月的青苔。
二仙桥是古镇最有名的石桥,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这座古桥有着一个传奇的故事。据建桥塔(位于二仙桥头,以塔的形式记载桥的历史)石刻记载,此桥曾多次修建,前两次修建后不久即被洪水冲毁,公元1776年再次修建,并在桥身两侧分别刻龙头和龙尾,有“龙”镇守,即可护桥,以避洪水。在当时,人们认为这里是和东海是相通的,时有蛟龙出没,是这些来自东海的蛟龙经过河里拖垮了桥体,因此,在朝向上游的桥侧刻龙头,另一侧刻龙尾,就可保桥太平。也许是守龙显灵,也或是上天感动于上里人的执着精神,自第三次重建后,即使再大的洪水过后,二仙桥依然稳固,直至今日。
二仙桥得名缘于一个流传已久的民间传说:在桥建成后,附近名人雅士前来祝贺。宴请之后,按照当时的习俗,要请有名望的人先上桥,意为踩桥,并给桥取名。踩桥仪式正要举行时,人群中突然来了两个乞丐模样的人,快步走到桥头,拦住踩桥人,众人怒骂之并欲拉其走,而两乞丐神态自若。正在众人攘动之时,两人突然从桥上跃入水中,水中立刻显出两石包,众人大悟,此乃二仙矣,于是便将这座新建的桥命名为二仙桥。
如今的二仙桥已垂垂老矣,桥身荒草覆盖,夕阳下显得无比落寞苍凉。站在二仙桥上远眺,远处大小不等的18座小山尽收眼底,与其相望的是观音沟,人们还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十八罗汉拜观音”。据说也和一段美丽的传说有关。古人伟大的想象力让古镇显得更加动人和美丽。暖暖的春日里,三三两两的学生和穿着婚纱的情侣在桥上桥下写生拍照,他们也成为别人眼里的一道风景。
上里多石刻,而这些石刻还具有非同寻常的历史意义,因为这里大部分石刻都是红军长征时留下来的标语。1936年,徐向前指挥的红四方面军曾在上里驻扎了四个月之久,在艰苦卓绝的战斗同时,红军仍不忘进行革命宣传工作,在古镇墙上留下了70多条标语。红军走后,当地群众用石灰和水泥将这些标语覆盖保护起来,直到解放后才恢复原貌。历史在这里留下了难忘的一幕,标语让我们感受到红军曾经的艰苦岁月,提醒我们和平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不过令人遗憾的是现在墙上很多标语被当地政府填上红漆或白漆进行所谓的修复,这些破坏性的修复是中国很多古建筑保护的悲哀。
古镇还有一些古塔、古牌坊和古泉,每一个都有着一段长长的历史和故事。古塔寄托了当时的人们对财富和健康的向往,贞节牌坊光鲜的背后不知埋藏着多少妇女的血泪和忧伤寂寞。
漫无目的地逛累了,随意在河边找了间茶馆坐下。靠在舒适的藤椅里,沏一杯清香的蒙顶茶,就着新鲜出炉的香脆米通,听溪水清音婉转,看孩童戏水之趣,在半梦半醒中感受着无人打扰的自在和宁静。
黄昏时分,游客渐渐散去,古镇又恢复了宁静,古街两侧的老宅上开始亮起了红灯笼,光线如流金般洒在古老的雕花木格上,推开古镇虚掩的大门,一任时光如水,古镇风华依旧。
tips
交通:在成都旅游集散中心(新南门车站)搭乘“成都——雅安碧峰峡”班车,每天7:50到19:00,每35分钟一班滚动发车,票价45元/人,之后坐三轮车到雅安市北二路的旅游车站乘坐中巴车,票价6.5元/人,全程大约30分钟,经停下里、中里后,抵达上里古镇。中巴车等候在旅游车站的右前方出口处,可以直接上车,不用进站买票,座位坐满就走。
美食:老腊肉、挞挞手工面、乌骨鸡炖山药、米通。
住宿:古镇里有很多客栈,可以找个枕河人家住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