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驭挑战,在创新中求变

来源 :科技创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X_AC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医疗行业是朝阳产业,医疗器械行业持续稳定增长,而介入医疗器械在国内市场近年来更是实现了跨越发展。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同发达国家相比虽然存在差距,但是中国医疗器械的发展速度却令世界为之侧目。随着国内企业研发力量的快速提高以及市场重心从高科技向普及型转移,国内产品的竞争力正逐步增强,为国内厂商拓展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整体势头良好,其中部分产品已进入包括欧美在内的国际市场,预计中国医疗器械行业2010 年总产值将超过1000 亿元。
  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空间十分巨大。在经济危机之下,企业面临生存与淘汰的考验日趋严峻,靠什么才能赢得市场,取信消费者,以换取生存的权利呢?
  
  改制使老国企重获新生
  
  上海医疗器械厂有限公司是我国最早开发生产医用 X射线诊断设备的厂家,其产品有良好的品牌效应和很大的市场空间,目前市场占有率为25%左右,还有部分产品出口至东南亚及北非和东欧地区,其产品的技术水平属国内领先,部分功能接近国际水平。
  这家专业研制、生产高科技医用诊断 X 射线设备的企业曾经有过非常辉煌的历史:
  始建于 1946年的上海医疗器械厂,1953年被划为中央部属企业。20世纪50年代开发生产了各类手术器械、医院设备、消毒设备和制药机等。1952年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200毫安诊断X线机。1958年研制成功鼓泡式人工心肺机,填补了国内空白。1971年开始X线机整机生产,先后研制出200~1000毫安16个品种的X线机。1987年试制成功DJ21第二代颅脑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CT)。1990年在有关单位协作下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国产化全身CT机。工厂被列为全国机械工业骨干企业、国家二级企业、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
  但从 1993 年开始,这个拥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国企却进入了破产的边缘,在企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和技术改造项目中背上了沉重的债务,生产经营陷入连年亏损困境,市场份额萎缩,投资少有回报;到 1996 年上半年时,累计亏损达1000多万元,资产负债率高达 104% ,濒临破产倒闭。
  “那是一段很抑郁的日子。”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总经理陈耀康依然深有感触。他亲眼目睹并亲身参与了这个国企大厂在困局中的抗争与突围。
  正是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上海医疗器械厂人开始思考在改制中寻找企业的出路:
  面对沉重的负债包袱和经营困境,陈耀康带着新调整的厂级领导班子全力推进产品结构、劳动力结构、财务资产结构和生产组织结构的调整,确立了“以攻克新技术为突破口,提高 X 线机的技术等级和产品附加值;以形成多档次的系列产品为目标,产品门类向大型和小型两翼扩展”的新品开发战略;紧接着,快速推出了小毫安 X 射线机系列,并且突破了微机控制技术,移植到 500 毫安常规 X 线机产品上,XG520-8 微机控制 X 射线摄影装置被评为 1997 年度上海市新产品。;1998 年与西门子公司合作,引进高频高压主机系统、电离室自动曝光系统,采用 OEM 生产方式,推出了 AXGP 型专用摄影装置系列产品。在陈耀康的领导下,企业重新获得 1997 年至 1998 年度上海医药(集团)总公司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2000 年,上械厂被列入国家经贸委 601 家债转股企业之一,同年 6 月与中国华融、信达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签订了债转股正式协议,由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投资主体,将企业原来大项目借银行的不良债务转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企业的股权。债转股减轻了企业沉重的历史包袱,通过剥离不良资产,重组要素,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的资产结构,企业资产负债率大幅下降,为企业摆脱困境、赢得新一轮发展提供了机遇。
  随着债转股的实施,企业资产负债率继续降低,2001 年销售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2001 年 10 月,上海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托管上海医疗器械厂。上海医疗器械厂和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实施“联动调整、联手发展”的资产运作措施,这个措施是重新回归和整合,有利于上海医疗器械厂自身的发展。上海医疗器械厂在上海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板块中,通过各种要素的整合配置,生产组织格局上成为大型射线设备开发、生产、营销、技术服务中心。
  上海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从上海医疗器械厂未来发展出发,从大局出发,作出了“收购、整合、改制” 上海医疗器械厂的战略决策,为这家老国有企业的长足、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上械厂有限公司在推进整合改制中,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整合生产过程各个环节,主要抓好产品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生产组织方式的整顿工作,加快企业新一轮发展。
  
  驾驭挑战在创新中求变
  
  经过了脱胎换骨的改制和连续50年的科技创新与技术改造,企业体制更活,决策速度更快,控制风险的能力更大,产品的科技含量更高,品牌的竞争力更强。上海医疗器械厂三叶牌医用诊断 X 射线机被推荐为 2003-2005 年度上海名牌产品,XG510A 型、 AXGP520 型医用诊断 X 射线机被评为上海医疗器械名优产品。上海医疗器械厂成为上海医疗行业的重点企业,在医疗板块事业中继续发挥更大作用。
  国有企业改制一直是一个趋势和潮流,但一些企业的改制往往停留在“翻牌改制”这一步,再深入的改制则很难坚持下去。是什么力量支撑上海医疗器械厂完成改制,并且又如此彻底?
  “人心思变,企业求变,在变化中寻找生机,这就是我们坚持改制的原动力。”陈耀康一语道出了企业求生存、求发展的内在需求。
  一个濒临破产的老牌国企,终于走出困境,获得新生,并且成功“变身”现代企业,走上了迅猛发展的快车道。上海医疗器械厂经历了观念转变、身份转换和体制变革的三大阵痛,但阵痛过后,迎来的是企业的新生;现在的局面是:坚冰已被打破,企业发展的路会越走越宽广
  国家对介入医疗器械的生产实行生产许可证和产品注册制度,对设立介入医疗器械企业的资格和条件审查非常严格,同时对介入医疗器械产品的注册条件要求也非常高。从 1997 年开始,上海医疗器械厂把贯彻国际质量体系标准列入企业总体发展规划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贯彻质量体系文件,严格管理评审,将贯标认证作为强化企业管理的重点工作。1998 年 6 月顺利通过中国电子质量体系认证中心 ISO9001 质量体系认证审核,成为行业内率先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体系的国有企业。2000 年 5 月,中国医疗器械质量认证中心( CMDC )审核组对企业进行 GB/T19001 、 YY/T0287 质量体系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检查,上海医疗器械厂再次取得了医疗器械质量体系和产品质量认证合格证书,三大类 16 种主要产品准予注册、使用 CMD 标志。为适应实施国家医疗器械产品强制性认证的规定,2003 年 4 月上海医疗器械厂X 射线类产品通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审查获得 CCC 认证证书,2003 年 7 月企业质量体系换版执行 2000 版标准通过审核、验证。2005 年,上海医疗器械厂按 GB/T19001-2000 和 YY/T0287-2003 标准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经审核获得通过。
  介入医疗器械是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业,产品本身更新换代快,对技术的储备要求高。对于医疗器械企业来说,没有持续创新能力就会被竞争对手淘汰出局。这种速度就要求企业必需具备高水平技术研发人员和强大的研发力量,才能处于富有竞争力的位置。
  为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步伐,2004 年起,上海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投入巨资,支持对上海医疗器械厂有限公司实施“大型医疗装备技术改造项目”,实际完成投资 1 535 万余元,主要提高、充实企业的工艺制造技术和专业加工水准,提高和完善测试与实验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专业技术水平。作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一项举措,上海医疗器械厂引进美国高频发生器技术,分为消化吸收、国产化、改进与创新3个阶段实施,此产品技术引进项目为医疗行业第一次,投入了较大资金量。
  
  依靠技术进步加快对外合作
  
  上海医疗器械厂有限公司围绕做优、做强、做大的企业发展目标,注重引进先进技术,增加产品技术含量,提升产品能级,企业呈现持续、稳步、快速发展。上海医疗器械厂根据目前产品结构,加速发展与世界著名公司的技术合作和引进消化吸收,先后与美国AT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法国汤姆逊公司、意大利的维拉公司、GMM公司、韩国Tong-A公司、麦迪逊公司等建立了合作关系。上海医疗器械厂不断提高产品的能级和功能,已有占销售收入20%左右的产品进入原本主要是进口产品的沿海三级医院,产品销售每年不断稳步增长。特别是2006年12月被评为科技小巨人企业后,企业站立在一个新的高度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为了建设一支具有活力的稳定性研发队伍,上海医疗器械厂实行人才培养计划,与国内多所大学建立人才引进渠道,吸引优秀的毕业生加盟,招收有专业技术背景,经过公司一定时间的严格培训和上岗前考试,充实到研发团队中来,并在工作期间不断接受公司技术升级培训。上海医疗器械厂还采用“走出国门,请进来”的方式来培养人才,使技术业务队伍不断壮大后继有人。研究室从成立初期的3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100多人,配备了各种类和专业的研发人员。上海医疗器械厂在研发人员增长的情况下,有效地组织他们进行产品研发;同时,逐步建立起创新激励机制,严格考核机制,对研发成功的项目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破格任用。上海医疗器械厂把企业发展和个人发展相结合,鼓励技术人员多创造多收益;把研发项目的考核和个人效益相结合,接点考核、项目成功激励到位。
  在创建小巨人企业过程中,上海医疗器械厂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创新模式:(1)产学研长期战略合作。与国内的科研院所实现强强联合,先后与上海医疗器械专科学校在医学影像增强图像上、与复旦大学在产品临床试验上合作开发、交流技术信息。(2)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美国Quantum公司引进数字化医用X射线高频高压发生器技术,并消化吸收进行二次开发;与加拿大IDC公司合作,引进数字胃肠机控制软件技术,加以消化吸收,争取成功应用在产品上,使产品技术含量显著提高。(3)企业自主开发。企业在产学研合作和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坚持自主开发,已开发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直接数字化成像系统,并实现产业化和市场化,这些产品将来3至5年内将在我国形成有30亿元的市场容量和需求,使企业产品能级和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
  一系列事实都在不断印证着谁是医疗器械行业的领导者。“我们有信心创造更好的成绩,使小巨人企业成为顶天立地的巨人。”谈及未来,素来低调的上海医疗器械厂居然难得地展露了自己的“野心”:“我们的目标就是进入前三甲,做医疗器械行业的领军企业。”
  
  [专家点评]
  苦练内功总有机遇
  
  专家/马瑞民
  
  上海医疗器械厂有限公司是一家典型的成功国企发展之路,即悠久的历史造成的实力,受计划经济的挑战而不得不衰退,企业在领导人带领下重新寻找生存之路,最后抓住机遇获得腾飞。而很多国有企业在第二阶段倒下后再也没有起来。
  该企业的介绍非常清楚:60多年前成立,50多年前就成为中央部属企业,有市场(上海本地就是最大的市场之一),有技术(创造多项中国第一),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比较有优势的。
  然而,一遇到国家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国有企业的经营日下似乎就无可回避。失去客户,丢掉市场,企业亏损,想转身然而包袱太重。企业虽然面临困境,但也并非无药可救,因为隐藏在这样的重重危机后,机遇会随之而来。
  一是市场。1993年该企业处于最困难的时候,全国医疗器械行业不过百亿元的规模。而2008年,这个数字是1000亿元。十几年来中国经济年增长率为9%,而全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增长率是13%~15%。因此,在医疗器材行业,上海医疗器械厂只要渡过难关,就能驶向宽阔的海洋。
  二是壁垒。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虽然增长迅速,却不是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进来分一杯羹的。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可以在服装、纺织行业迅速做大,而进入医疗器械行业并不是轻而易举之事。我国对介入医疗器械的生产实行生产许可证和产品注册制度,对设立介入医疗器械企业的资格和条件审查非常严格,同时对介入医疗器械产品的注册条件要求也非常高;因此,我们的医疗器械企业数量并不多,规模也不大。据统计,90%的企业产值不足1000万元。对于有雄厚实力的上海医疗器械厂来说,威胁不是来自外部而是企业内部。
  因此,只在眼睛向内,深挖潜力,企业的发展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为此,上海医疗器械厂抓重点抓得好,抓得稳,企业获得了新生。这其中,有三个方面值得借鉴:
  一是抓改制,实施债转股,提高资产质量,企业甩掉包袱,轻装上阵。
  二是抓靠山,在国内,通过融入上海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获得强大的股东背景和资源支持,仅一个项目的技改就获得1500万元的支持;在国际上,与美国Quantum公司、德国西门子等一流国际企业合作,利用国外资金,引进消化技术,保障市场份额。
  三是抓产品。我国改革开放后,传统的国有医疗器械产品相对国外产品来说是步枪与大炮的区别。没有拳头产品,就无法在市场上获胜。因此,上海医疗器械厂抓住小毫安 X 射线机系列起步,一下就获得了上海市新产品称号,更主要的是获得了市场。此后,该企业产品的技术系列、产品数量和规模有10倍的增长,现也不愁市场开发了,比如仅直接数字化成像系统这一系列产品就有30亿元的市场规模。
  四是抓技术,加强研发,加强与院校合作,加强与国际企业合作,加强人才培养,从而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该企业的成功与领导者陈耀康总经理也是分不开的。企业之所以成功,离开上述哪一项内容都不可以。
  
  【点评专家简介】马瑞民,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合伙人,合伙人技术委主委、中国资深咨询专家,中国科学院管理学硕士、MBA企业导师。主持战略研究项目获“中关村科技创新成果奖”。曾任某上市公司子商务事业部总经理、北京市工业奥运经济办公室综合部部长,北京市人民政府特邀建议人、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会员。
其他文献
一个中美合资项目向世人证明-f快速充电公交车的好处。    多年来,市公交公司采取各种办法试图减少其公交汽车队的碳足迹,从生物燃料到氢电池,再到混合动力电动柴油。现在,一家中国公司及其美国合作伙伴表示,超级电容器在为市内公交车供电时,能够提供最环保和最经济的方式。  这里只有一个问题:最好的超级电容器储存的能量大约只占锂离子电池本身容纳量的5%,这使它们每次充电后的行驶范围都被限制在几英里。作为一
期刊
2009年7月7日下午,创维数码通过创维集团网站对外声明,公司从非正式渠道得悉黄宏生先生已于2009年7月4日回到自己家中,但详情不知,也未得到任何官方正式通知。而创维数码公司是一个治理结构严谨规范的上市公司,其生产、经营、管理不会因任何个人因素而受到影响。  整整5年,创维集团创始人黄宏生终于走出了可能让他一辈子都刻骨铭心的香港赤柱监狱。    黄宏生落马    1956年出生于海南临高的黄宏生
期刊
在页岩沉积物中发现了大量清洁燃烧的化石燃料,掀起了一股天然气热潮。2009年,钻探马塞卢斯页岩将产出38亿美元,并创造4万8千多个岗位。宾夕法尼亚州有望成为天然气的欧佩克。    点缀在伊利湖畔的平坦黑色岩石很不寻常,最初的迹象出现在格雷·拉什(Gary Lash)将两块岩石相击的时候。它们轻易就变成了碎片,发出微弱的碳氢化合物气味,闻起来有点儿像煤油。但是,对于纽约州立大学弗里多尼亚分校(sUN
期刊
在采访阶梯科技创始人之一张望之前,我先找到了宁波科技创业中心的一位员工了解情况。当得知我将要采访张望时,那位员工一副了然的样子向我推荐:“张望不错!”  张望,同时下正热“海归创业”、“大学生创业”等几个关键词都非常吻合。年轻的留学生归国创业,既无经验又无人脉,如何才能在创业路上走稳、走快、走到目的地?  诚然,阶梯科技现在还只是一个三四十人的小公司,可是,谁又知道,它会不会在下一秒就成为众所皆知
期刊
这是2008中国科技计划大赛的获奖企业,这是一个同当当网、卓越网同时成立的电子商务平台,这是一个巨大的网上“渔具超市”……如果您是一个钓鱼爱好者,您肯定对它耳熟能详,并且可能还在此网站上购过物。没错,我们这期赛故事要带您走进的就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网上钓鱼用具商城”一一丰年渔具商城,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他们的创业故事,体会他们用智慧钓出来的财富。    (一)100亿的惊叹    属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期刊
一个人创业,一间办公室,两个员工,这是上海蓝盟在2002年初创时的境况。就这样,一干就是8年。8年后,蓝盟拥有150多名员工,2008年收入达到了600多万元,建立了150人的服务团队,拥有了400家“高黏度客户”,包括信诚基金、兴业银行、西门子、松下电工、罗莱家纺、展讯电子等。面对经济危机,蓝盟仍保持乐观的市场预期,预计2009年度可以保持30%以上的业务增长,销售额将达到800万元以上。  蓝
期刊
关于大学生创业,笔者想了很多。是什么力量把大学生和商人联系起来?这两者之间是否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在两个小时与蔡其的对话中,似乎慢慢摸索出了答案。    创业之初:他人的帮助成就了我的今天    刚从会议室出来的蔡其很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很难想象看上去精神饱满的他从昨天一直工作到今天早上5点。也许同龄人的交流比较方便,直爽的蔡其一见记者就问我们想要了解些什么。当问及创业至今感触最大的事,他脱口而出:
期刊
以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越来越聪明,它们可以“洞察”你的心思,“感知”你的情绪,甚至还能跟你来点情感互动。当年人工智能的过快过热发展,也让我们开始反思,我们究竟需要消费什么样的机器人?机器人的本质应该是什么?机器人或人工智能的意义不在于表明计算机比人类聪明,而在于强调,机械化的“智慧”与“力量”是用于帮助人类的。
期刊
对世界温室气体的排放,化石燃料的燃烧贡献了61.4%。在不同国家,这一比例有所不同,在美国是86.7%。而对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来说,来自土地使用的变更和农业的温室气体比例更高,同时牲畜和粪肥产生的甲烷比例升高。但对几乎所有国家都一致的是,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仍然在逐年攀升。  无论环保人士如何呼吁,植树造林对减少碳排放的贡献,远远低于森林砍伐的负面影响,在中国,农产品的秸秆燃烧也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碳
期刊
计算机的确擅长进行文字处理,计算机真的能够理解它所处理的文字吗?在今年的第49届国际计算语言學學会年会(ALC)上,麻省理工大學里贾纳?巴尔齐莱(Reilna Barziiay)实验室的研究生布朗拿万(Branavan)和大卫·希尔福(David Silver)提出了一种解决这个复杂问题的思路:教计算机玩“文明”游戏。  “文明”是一款回合制战略游戏,玩家需要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将城市建造成帝国。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