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痴爱,于方寸间过写意退休生活
拿起一枚枚于春奇大哥的篆刻作品细细打量时,带给你的是美的享受。他的篆刻作品,朱文的精致优美,白文的拙朴淳厚,朱文与白文搭配的,则相映成趣,优美与淳朴兼备,阴柔与阳刚俱现,可谓均衡和谐。他的作品刀法犀利,疏密有度,精细的细如丝发,婉转优雅,宛如形销骨立临波起舞的仙女;粗犷的浑然天成,质朴原始,酷似敦厚踏实、博学佛心的哲人。认识于春奇大哥,也就跟着他认识了许多篆文,见识了篆刻艺术的力与美。
于春奇是河南省三门峡市公安局峡东分局的一位退休民警。他面容富态,慈眉善目,说起话来不紧不慢,有条有理,加上他特别喜爱放声大笑,这些特点都使他外表活像个弥勒佛。他为人谦虚又低调,这又为他迎来了好人缘和好口碑。无论是峡东分局的民警同行,还是义马周边的书法篆刻界,提起于春奇,人人都挑大拇哥:“老于啊,那真是个好人!”
于春奇大哥为人和气。他的好脾气和他多年来埋头钻研书法篆刻,心静气定、专注淡然不无关系。他家的茶几上、架子上、桌子上到处摆着他完成和未完成的篆刻作品,让人忍不住要一一拿起来观看。每看一幅,都会带给人不同的惊喜。我问大哥:“您没有刻过完全相同的字,用过完全相同的格局吗?”一旁的他微笑着说:“我现在依然是抱着练习的心态去刻,所以,喜欢挑战自己,力求章章不同、印印新颖。篆刻纯粹是我的业余爱好,我认为我还属于业余水平,加上本来就是自学的,不能算啥多有名。”
这句话低估了他自己。他说自己业余,可篆刻界的行家同仁、他周围的熟人朋友们可都不这么认为,要知道,他的作品可是多次在全国性的书法展览比赛中获过大奖的。他为人又如此谦虚低调,并且应人所求,刻印弄章从不索取一分回报。求章的人如果没有印石,他往往还要搭上买石的钱,这可见他的人品和好客。他的爱人董宜清大姐笑着替他解释:“他这些年忙忙活活,图个啥?就落了个好人缘!”说罢,老夫妻俩会心一笑。我暗自心想,能落下个好人缘,比起锱铢必较而言,无疑更符合一个艺术家所追求的德艺双馨,更是一种艺术人生的追求。
于大哥把退休生活过成了一种艺术,这不能不说和他的好人缘和无私很有关系。除了以石言志,以刀代笔,用刻刀在一方方青石朱印间篆刻写意退休生活之外,频频获奖之后,于大哥在义马及周边的书法篆刻界慢慢有了名气,在他的带动下,义煤集团职工和义马市好些人也学上了篆刻。大家利用业余时间,一起交流,一起钻研,学习篆刻艺术的劲头十足。2014年以来的三个夏天,于春奇都免费为义马市老干部局和义马市老干部书法协会举办的“义马市老干部书法学习班”讲授“怎样学篆刻”和“书法中用印”的课程,一讲就是两个月的课,学员免费听课,不限老幼。他对篆刻的酷爱和艺术成果,给学员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的课程也鼓舞了一批人对篆刻和篆书的兴趣,提升了大家的艺术鉴赏和艺术实践能力,带动了义马市、义煤集团、峡东公安分局、义马市公安局及周边的职工、民警、老干部热爱艺术、参与企业文化和公安文化建设的浓厚兴趣。
于春奇说,公安民警更要有精神、有文化。日常创作中,他虽然也寄情于山山水水,但他更偏爱创作警察题材的作品。在他的带动下,峡东分局好几个民警也迷上了书法、篆刻,有的还慢慢崭露头角。
迷恋,从业余到专业的进击
篆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中国象形文字的图腾和传承。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研究篆刻,就必须对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对汉字的象形艺术和结构形式的魅力加以了解。篆刻艺术按照功能分类,主要有三种:印章、篆刻书法艺术、书法中用印。这里面,学问挺大、底蕴挺深厚的。
而于春奇走上篆刻之路,纯属偶然。回顾来时之路,他也真算得上是自学成才。
这个偶然萌发于2000年的一天晚上,于春奇正在单位值班。他随手翻阅一份公安报刊时,看到了民警的一幅篆刻作品。那种方寸之间的镂空、曲线、布局的艺术美感,深深吸引了他。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他喜爱篆书已经很久了。他想:“篆书是为篆刻而生的,不会刻只会写总是种遗憾。我要是也能刻出这么好看的字,那该多好啊!”
说干就干,没有工具,他就自己瞎琢磨,找来一把钢锯条掰断,在锯条后半部缠上厚厚的胶布,一把有点不像样但也很锋利的刻刀就做成了;没有字帖,他就收集报纸、杂志上别人的篆刻作品;没有石材,他就到分局隔壁的工地上捡些砖头,把砖头摔成小块,再在磨石上磨成小方块当印石。练手阶段,难免会刻坏,买了印石要是刻废了就可惜了;没有老师,他决心自学。
从此,于春奇有了个业余时间的最爱。灯下,锋利的刀尖把他的手刻出了一道道伤痕,简陋的刻刀把他的手指磨出了一个个血泡。不知道刻废了多少块砖头,终于,他能顺利刻出一方方砖头篆刻作品了。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师傅引路。专业书不好买,到处参观学习也不现实。于春奇的老家在洛阳,为了提高篆刻水平,经人介绍,他利用回洛阳的机会,专门跑到中国最大的遗址公园——洛阳隋唐遗址植物园的篆刻广场。在那里,老师们的篆刻作品被放大几十倍几百倍,矗立在篆刻广场,向游人展示着中国篆刻的艺术美,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于春奇认真观察、细心品味老师们的每一方作品,曾和他同在煤炭系统工作的退休书画教师张欣雨精美的作品感染了他,他决定,拜张老师为师!
辗转找到张老师后,于春奇发现,张老师人挺好,收徒不收费,只是为了传承和交流。张老师细细打量了于春奇带去的几枚篆刻作品,觉得他在篆刻方面很有天赋。在惺惺相惜的情感促使下,他俩越谈越投机。张老师欣喜地送给于春奇一把专业刻刀和《篆刻学》《篆刻艺术》《说文解字》等专业书籍。
有了称心的刀,于春奇手不释卷地刻苦研究琢磨齐白石、吴昌硕等篆刻大师的作品,研究临摹秦玺汉印的章法和历代篆刻流派的艺术风格,力求将笔情刀趣呈现在方寸篆刻之间。他的努力体现了一个规律:大凡人身上艺术潜质的挖掘,一靠兴趣,二靠悟性,三靠勤奋。有兴趣,再苦也不会觉得苦;有悟性,技能才会突飞猛进;而前面这两样,又都离不开勤奋,不勤奋如何出成绩? 不懈,用手中的刻刀倾注情感
在砖头上练已经不过瘾了,于春奇开始买相对廉价的青田石刻制成品。经过苦读钻研,加上与在篆刻网上结识的北京、辽宁、山西、江西、山东等地的老师指导切磋,于春奇的篆刻技法突飞猛进。他先后创作了“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可爱的中国”“社会主义好”“中原风采”“崤函风情”“煤城集萃”“警察天地”“警营文化”等专题篆刻作品。2005年,全国煤炭系统在淮北举办书法展,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于春奇在义煤集团工会领导的鼓励下,报送了自己的几方作品。没想到,他的作品顺利入选,并得到了行家们的肯定。
这下,于春奇对篆刻更有自信了。他不停地练习书法,练习刀工,看书学,上网学,参观学,成了彻头彻尾的篆刻迷。随后的几年,他先后在国家、省级、市级报刊上发表篆刻作品百余方,并多次获得由全国、省、市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书法联展大赛优秀作品奖,“中原书法篆刻大赛”“当代印社联展大赛”等优秀作品奖。他的作品登上了《人民公安报》《家园》等报刊。慢慢地,他成了全国公安艺术界里小有名气的篆刻家。
201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随后的一个多月里,他陆续完成了“党绘蓝图”“祖国万岁”“祖国处处气象新”“执法为民”“道德为师”“人民警察爱人民”等30多方作品。他从中精选出的“人民警察爱人民”等八组作品,在参加全国公安机关离退休干部书画作品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受到了时任国务委员、公安部长孟建柱,副部长刘金国等部领导的亲切接见、颁奖和合影留念。这次比赛,全国离退休民警只有10个人获得一等奖,他是河南省参赛选手中唯一的一等奖得主。2015年,他还自费到印刷厂印了《于春奇印痕》和《于春奇篆刻二十四孝》两本篆刻小册子,以便和其他篆刻爱好者交流。
说起他钻研篆刻这些年的经历,他说,妻子一开始并不支持,篆刻的基础活实在太脏了!他开始用砖头,后来用青田石,为了省钱,他都是自己磨制印石。这得先把砖头或青田石锯成小方块,然后用砂轮手工粗磨,再用砂纸细磨。一块印石制作出来,不仅他成了灰人,屋里屋外也落了一层灰,爱干净的妻子可没少抱怨。但是,自从看到老于的作品能参赛和入展,而且生活中很多朋友前来登门求章,现在,妻子不仅不再埋怨他,还会在他手头忙不开的时候,搭把手替他磨磨石头。
于春奇现在的创作热情很高,2006年以来,他已经刻了六十余方作品。他说:“人退休了,总要有点精神追求。想越走越远,就要把握时代命脉,多创作有个性的作品。”
于春奇大哥有个响亮的笔名,他的笔名特别符合他憨厚朴实的个性和踏实勤奋的艺术追求,叫耕石。这个笔名恰合了他附注在篆刻艺术上的感情,象征他把自己比喻成辛勤耕耘的黄牛,把方寸大小的石头当艺术之壤,精心打磨篆刻作品,收获艺术丰硕成果的内涵。
于春奇大哥退休后曾为自己写过一首打油诗:“愚人离岗操刻刀,方寸天地任逍遥,治印健身两相益,晚年生活乐陶陶。”愿于大哥在“耕石”的篆刻艺术之路上越走越远,越登越高。
拿起一枚枚于春奇大哥的篆刻作品细细打量时,带给你的是美的享受。他的篆刻作品,朱文的精致优美,白文的拙朴淳厚,朱文与白文搭配的,则相映成趣,优美与淳朴兼备,阴柔与阳刚俱现,可谓均衡和谐。他的作品刀法犀利,疏密有度,精细的细如丝发,婉转优雅,宛如形销骨立临波起舞的仙女;粗犷的浑然天成,质朴原始,酷似敦厚踏实、博学佛心的哲人。认识于春奇大哥,也就跟着他认识了许多篆文,见识了篆刻艺术的力与美。
于春奇是河南省三门峡市公安局峡东分局的一位退休民警。他面容富态,慈眉善目,说起话来不紧不慢,有条有理,加上他特别喜爱放声大笑,这些特点都使他外表活像个弥勒佛。他为人谦虚又低调,这又为他迎来了好人缘和好口碑。无论是峡东分局的民警同行,还是义马周边的书法篆刻界,提起于春奇,人人都挑大拇哥:“老于啊,那真是个好人!”
于春奇大哥为人和气。他的好脾气和他多年来埋头钻研书法篆刻,心静气定、专注淡然不无关系。他家的茶几上、架子上、桌子上到处摆着他完成和未完成的篆刻作品,让人忍不住要一一拿起来观看。每看一幅,都会带给人不同的惊喜。我问大哥:“您没有刻过完全相同的字,用过完全相同的格局吗?”一旁的他微笑着说:“我现在依然是抱着练习的心态去刻,所以,喜欢挑战自己,力求章章不同、印印新颖。篆刻纯粹是我的业余爱好,我认为我还属于业余水平,加上本来就是自学的,不能算啥多有名。”
这句话低估了他自己。他说自己业余,可篆刻界的行家同仁、他周围的熟人朋友们可都不这么认为,要知道,他的作品可是多次在全国性的书法展览比赛中获过大奖的。他为人又如此谦虚低调,并且应人所求,刻印弄章从不索取一分回报。求章的人如果没有印石,他往往还要搭上买石的钱,这可见他的人品和好客。他的爱人董宜清大姐笑着替他解释:“他这些年忙忙活活,图个啥?就落了个好人缘!”说罢,老夫妻俩会心一笑。我暗自心想,能落下个好人缘,比起锱铢必较而言,无疑更符合一个艺术家所追求的德艺双馨,更是一种艺术人生的追求。
于大哥把退休生活过成了一种艺术,这不能不说和他的好人缘和无私很有关系。除了以石言志,以刀代笔,用刻刀在一方方青石朱印间篆刻写意退休生活之外,频频获奖之后,于大哥在义马及周边的书法篆刻界慢慢有了名气,在他的带动下,义煤集团职工和义马市好些人也学上了篆刻。大家利用业余时间,一起交流,一起钻研,学习篆刻艺术的劲头十足。2014年以来的三个夏天,于春奇都免费为义马市老干部局和义马市老干部书法协会举办的“义马市老干部书法学习班”讲授“怎样学篆刻”和“书法中用印”的课程,一讲就是两个月的课,学员免费听课,不限老幼。他对篆刻的酷爱和艺术成果,给学员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的课程也鼓舞了一批人对篆刻和篆书的兴趣,提升了大家的艺术鉴赏和艺术实践能力,带动了义马市、义煤集团、峡东公安分局、义马市公安局及周边的职工、民警、老干部热爱艺术、参与企业文化和公安文化建设的浓厚兴趣。
于春奇说,公安民警更要有精神、有文化。日常创作中,他虽然也寄情于山山水水,但他更偏爱创作警察题材的作品。在他的带动下,峡东分局好几个民警也迷上了书法、篆刻,有的还慢慢崭露头角。
迷恋,从业余到专业的进击
篆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中国象形文字的图腾和传承。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研究篆刻,就必须对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对汉字的象形艺术和结构形式的魅力加以了解。篆刻艺术按照功能分类,主要有三种:印章、篆刻书法艺术、书法中用印。这里面,学问挺大、底蕴挺深厚的。
而于春奇走上篆刻之路,纯属偶然。回顾来时之路,他也真算得上是自学成才。
这个偶然萌发于2000年的一天晚上,于春奇正在单位值班。他随手翻阅一份公安报刊时,看到了民警的一幅篆刻作品。那种方寸之间的镂空、曲线、布局的艺术美感,深深吸引了他。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他喜爱篆书已经很久了。他想:“篆书是为篆刻而生的,不会刻只会写总是种遗憾。我要是也能刻出这么好看的字,那该多好啊!”
说干就干,没有工具,他就自己瞎琢磨,找来一把钢锯条掰断,在锯条后半部缠上厚厚的胶布,一把有点不像样但也很锋利的刻刀就做成了;没有字帖,他就收集报纸、杂志上别人的篆刻作品;没有石材,他就到分局隔壁的工地上捡些砖头,把砖头摔成小块,再在磨石上磨成小方块当印石。练手阶段,难免会刻坏,买了印石要是刻废了就可惜了;没有老师,他决心自学。
从此,于春奇有了个业余时间的最爱。灯下,锋利的刀尖把他的手刻出了一道道伤痕,简陋的刻刀把他的手指磨出了一个个血泡。不知道刻废了多少块砖头,终于,他能顺利刻出一方方砖头篆刻作品了。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师傅引路。专业书不好买,到处参观学习也不现实。于春奇的老家在洛阳,为了提高篆刻水平,经人介绍,他利用回洛阳的机会,专门跑到中国最大的遗址公园——洛阳隋唐遗址植物园的篆刻广场。在那里,老师们的篆刻作品被放大几十倍几百倍,矗立在篆刻广场,向游人展示着中国篆刻的艺术美,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于春奇认真观察、细心品味老师们的每一方作品,曾和他同在煤炭系统工作的退休书画教师张欣雨精美的作品感染了他,他决定,拜张老师为师!
辗转找到张老师后,于春奇发现,张老师人挺好,收徒不收费,只是为了传承和交流。张老师细细打量了于春奇带去的几枚篆刻作品,觉得他在篆刻方面很有天赋。在惺惺相惜的情感促使下,他俩越谈越投机。张老师欣喜地送给于春奇一把专业刻刀和《篆刻学》《篆刻艺术》《说文解字》等专业书籍。
有了称心的刀,于春奇手不释卷地刻苦研究琢磨齐白石、吴昌硕等篆刻大师的作品,研究临摹秦玺汉印的章法和历代篆刻流派的艺术风格,力求将笔情刀趣呈现在方寸篆刻之间。他的努力体现了一个规律:大凡人身上艺术潜质的挖掘,一靠兴趣,二靠悟性,三靠勤奋。有兴趣,再苦也不会觉得苦;有悟性,技能才会突飞猛进;而前面这两样,又都离不开勤奋,不勤奋如何出成绩? 不懈,用手中的刻刀倾注情感
在砖头上练已经不过瘾了,于春奇开始买相对廉价的青田石刻制成品。经过苦读钻研,加上与在篆刻网上结识的北京、辽宁、山西、江西、山东等地的老师指导切磋,于春奇的篆刻技法突飞猛进。他先后创作了“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可爱的中国”“社会主义好”“中原风采”“崤函风情”“煤城集萃”“警察天地”“警营文化”等专题篆刻作品。2005年,全国煤炭系统在淮北举办书法展,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于春奇在义煤集团工会领导的鼓励下,报送了自己的几方作品。没想到,他的作品顺利入选,并得到了行家们的肯定。
这下,于春奇对篆刻更有自信了。他不停地练习书法,练习刀工,看书学,上网学,参观学,成了彻头彻尾的篆刻迷。随后的几年,他先后在国家、省级、市级报刊上发表篆刻作品百余方,并多次获得由全国、省、市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书法联展大赛优秀作品奖,“中原书法篆刻大赛”“当代印社联展大赛”等优秀作品奖。他的作品登上了《人民公安报》《家园》等报刊。慢慢地,他成了全国公安艺术界里小有名气的篆刻家。
201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随后的一个多月里,他陆续完成了“党绘蓝图”“祖国万岁”“祖国处处气象新”“执法为民”“道德为师”“人民警察爱人民”等30多方作品。他从中精选出的“人民警察爱人民”等八组作品,在参加全国公安机关离退休干部书画作品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受到了时任国务委员、公安部长孟建柱,副部长刘金国等部领导的亲切接见、颁奖和合影留念。这次比赛,全国离退休民警只有10个人获得一等奖,他是河南省参赛选手中唯一的一等奖得主。2015年,他还自费到印刷厂印了《于春奇印痕》和《于春奇篆刻二十四孝》两本篆刻小册子,以便和其他篆刻爱好者交流。
说起他钻研篆刻这些年的经历,他说,妻子一开始并不支持,篆刻的基础活实在太脏了!他开始用砖头,后来用青田石,为了省钱,他都是自己磨制印石。这得先把砖头或青田石锯成小方块,然后用砂轮手工粗磨,再用砂纸细磨。一块印石制作出来,不仅他成了灰人,屋里屋外也落了一层灰,爱干净的妻子可没少抱怨。但是,自从看到老于的作品能参赛和入展,而且生活中很多朋友前来登门求章,现在,妻子不仅不再埋怨他,还会在他手头忙不开的时候,搭把手替他磨磨石头。
于春奇现在的创作热情很高,2006年以来,他已经刻了六十余方作品。他说:“人退休了,总要有点精神追求。想越走越远,就要把握时代命脉,多创作有个性的作品。”
于春奇大哥有个响亮的笔名,他的笔名特别符合他憨厚朴实的个性和踏实勤奋的艺术追求,叫耕石。这个笔名恰合了他附注在篆刻艺术上的感情,象征他把自己比喻成辛勤耕耘的黄牛,把方寸大小的石头当艺术之壤,精心打磨篆刻作品,收获艺术丰硕成果的内涵。
于春奇大哥退休后曾为自己写过一首打油诗:“愚人离岗操刻刀,方寸天地任逍遥,治印健身两相益,晚年生活乐陶陶。”愿于大哥在“耕石”的篆刻艺术之路上越走越远,越登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