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职能定位创新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机制

来源 :国际地震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iskhot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只有通过对地震系统职能定位进行梳理和改革,创新防震减灾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机制,才能推动防震减灾事业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和更高水平发展。大连市地震局在全面推进地震公共服务创新的基础上,通过社会资源、科技水平、组织建设三者融合发展,创新防震减灾工作思路,实现优质高效和服务最大化。
其他文献
针对地震前兆数据到云端传输的可靠、稳定和高效问题,研究了前兆数据通信策略中云端的资源动态分配方式以及基于UDP通信协议的传输技术和高效数据压缩技术,实现将数据以尽快速度可靠的传输到云端的数据汇聚平台,为前兆海量数据信息的存储、分析、清理、分割提供通信传输保障。
地震视应力是表征震源区应力水平的物理量,地震学中,一般用视应力作为区域绝对应力水平的下限估计,可将其看作是断层错动驱动力的反映.视应力随时间的变化反映了震源区应力积累和释放的水平,清晰的显示地震序列的孕育、发生到震后调整的阶段性演化过程,可用于震情判定.本文整理了2011年以来重庆武隆地震震中距200 km范围内共22个固定台站的波形记录,计算震中附近区域内ML≥2.0地震视应力,分析研究区域内中
本文分析了40多年来云南省地震前兆监测在5个不同阶段的观测方法技术进展历程,总结了各阶段一些好的测项与管理措施以及经验教训,并对未来前兆监测提出一些建议。
上海图书馆收藏的8册《地震稿》,是1909年出版的法文版《中国重大地震目录》第一卷的中文底稿,是其作者黄伯禄(1830—1909)的中文手稿。它无可置疑地表明:中国近代地震科学研究始于清朝光绪末年(1906—1908年)。
板块构造运动通常被认为是由俯冲带板块的拉力和洋中脊处的推力驱动的,也不时被来自下地幔热物质的上涌流所推动^[1-2].在这个模式中,洋中脊的形态和位置与下地幔动力学机制
2017年四川九寨沟7级地震是汶川8级地震9年后发生的又一次大震,分析和梳理此次地震前明确提出有异常的测项,来总结归纳异常变化特征。九寨沟7.0级地震前,距离震中400 km的范围内,有形变、地电等前兆测项出现了1—2年的趋势异常和短临异常。其中在200 km形变流动水准异常4项;200—400 km形变流动水准异常1项、定点2项、地电阻率3项;这些异常出现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及有关省局组织专家进行
通过对2016年全球活动火山监测信息的统计,2016年共有96座火山记录到喷发活动,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俯冲带及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边界上.火山预警等级共有4个,可以标识火山
2017年11月18日,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县发生M_S6.9地震。本文以2017年9月中下旬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西藏野外考察建筑资料为基础,分析林芝周边4个考察点的房屋建筑抗震性能以及震后房屋建筑和震区道路的震害情况。重点分析鲁朗扎西岗村、易贡堰塞湖堤、米林镇帮加村、波密县岗堆镇岗堆村等4个考察点的房屋建筑情况以及震后破坏情况。这几个考察点分别位于地震烈度的Ⅶ度区和Ⅵ度区外。并给出震区房屋建
监测地壳介质衰减状态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特别是地壳介质衰减动态变化的信息,能够揭示中强地震的孕育过程,加深对发震构造环境及其动力学过程的认识,进而为防震减灾提供必要保障.滇西地区构造活动十分剧烈、地震相当频发,是我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中国地震局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所在地.全球第一个固定的连续气枪主动源实验场就建设于此。目前已经积累了高度可重复性气枪主动源资料,为获得该区域可靠的地壳介质衰减的时空变化
视应力可以作为应力水平下限的估计,因此,常被用来研究震源区的应力水平,即地震视应力越高,震源区的应力水平就越高;反之,震源区的应力水平则低.地震孕育过程中可能伴随着地壳应力变化,因此,研究地震前的地壳应力变化对理解地震孕育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门源地震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震前约2年震源区中小地震视应力的时空分布特征,寻找强震前视应力异常,探索具有预测意义的前兆信息,尝试为该地区未来地震趋势预测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