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鲍勃·迪伦作为一名歌手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让不少人感到不可思议。其实,他是以他的歌词创作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那些诗句一般的歌词有着深刻的思想和浓郁的情怀,被公认为一个时代的见证。
在他所有的歌词里,我最喜欢的是那首《像一块滚石》。其中有这么几句:
孤身一人的滋味/你觉得怎么样?
没了回家的方向、也没人认你/像块滚石。
整首歌歌唱的就是一种人生境遇的转变,从曾经的高傲与衣着华贵,到如今的孤独寂寞、一无所有。仔细听来,这首歌妙在将“滚石”写成了一种人生命运的象征,而且有着鲜明的底层情怀和底层认同,有一种草根流浪者的不羁之气。“滚石”不仅仅是沦落者的“滚石”,那些仍旧高傲与衣着华贵的人,在光鲜靓丽的外表之下,其实也不过是一样的空虚者、流浪者,“像一块滚石”。
是的,“滚石”的境遇,象征了六十年代美国青年的精神处境。鲍勃·迪伦用“滚石”的意象,刺穿了一个时代的表面。
我也一直在思考“滚石”的意义。大地上的石头,风吹日晒,往往是粗粝的、平凡的,并非什么高贵者。这或许是绝大多数人的象征。石头被打磨成各种形状,用于修筑房屋、装饰建筑,在这个尘世中获得一个固定的位置,这大概是石头最普通的用途之一。它要被尘世所“用”、所“固定”,才能成为一块被人认可的石头。然而石头一旦获得了灵性,就难免脱离这种实际的用途,脱离原来已经固定的位置,寻找着自己在天地之间存在的意义。
《红楼梦》开篇写到的那块“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的石头,正是因为痛感自己的无用,“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这才悲痛惭愧,想要深入尘世。在一僧一道的帮助下,石头最终化身为“宝玉”,深入紅尘,历经繁华。然而《红楼梦》中的石头虽然化作“宝玉”(贾宝玉),但红尘千丈,繁华遍地,却既不能读四书五经,也不能持家立业,更无法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乃至兼济天下,这块觉醒的通灵的石头,这块有着自己的个性、气质与理想的“通灵宝玉”,在红楼一梦里,依然成为了彻彻底底的无用之辈,怎能不令人慨叹!
从《红楼梦》到鲍勃·迪伦,“石头”永远在流浪,在这个尘世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写下《像一块滚石》这首歌四十年后,鲍勃·迪伦回顾自己的一生,写下了自传,那本书的名字就叫《像一块滚石》。这句歌词,这首歌,总结了他的一生,也总结了美国的一个时代。
因为“石头”觉醒了,因为“石头”有了自己的个性与独特的追求,所以,“石头”会变成“一块滚石”,会变得“没了回家的方向、也没人认你”。从这个角度来说,所有在大地之上苏醒的“石头”,所有在尘世之中站立的“石头”,所有不安于自己固定位置的“石头”,大概都会成为一块流浪的“滚石”吧。
从《红楼梦》到鲍勃·迪伦,莫不如此。
在他所有的歌词里,我最喜欢的是那首《像一块滚石》。其中有这么几句:
孤身一人的滋味/你觉得怎么样?
没了回家的方向、也没人认你/像块滚石。
整首歌歌唱的就是一种人生境遇的转变,从曾经的高傲与衣着华贵,到如今的孤独寂寞、一无所有。仔细听来,这首歌妙在将“滚石”写成了一种人生命运的象征,而且有着鲜明的底层情怀和底层认同,有一种草根流浪者的不羁之气。“滚石”不仅仅是沦落者的“滚石”,那些仍旧高傲与衣着华贵的人,在光鲜靓丽的外表之下,其实也不过是一样的空虚者、流浪者,“像一块滚石”。
是的,“滚石”的境遇,象征了六十年代美国青年的精神处境。鲍勃·迪伦用“滚石”的意象,刺穿了一个时代的表面。
我也一直在思考“滚石”的意义。大地上的石头,风吹日晒,往往是粗粝的、平凡的,并非什么高贵者。这或许是绝大多数人的象征。石头被打磨成各种形状,用于修筑房屋、装饰建筑,在这个尘世中获得一个固定的位置,这大概是石头最普通的用途之一。它要被尘世所“用”、所“固定”,才能成为一块被人认可的石头。然而石头一旦获得了灵性,就难免脱离这种实际的用途,脱离原来已经固定的位置,寻找着自己在天地之间存在的意义。
《红楼梦》开篇写到的那块“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的石头,正是因为痛感自己的无用,“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这才悲痛惭愧,想要深入尘世。在一僧一道的帮助下,石头最终化身为“宝玉”,深入紅尘,历经繁华。然而《红楼梦》中的石头虽然化作“宝玉”(贾宝玉),但红尘千丈,繁华遍地,却既不能读四书五经,也不能持家立业,更无法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乃至兼济天下,这块觉醒的通灵的石头,这块有着自己的个性、气质与理想的“通灵宝玉”,在红楼一梦里,依然成为了彻彻底底的无用之辈,怎能不令人慨叹!
从《红楼梦》到鲍勃·迪伦,“石头”永远在流浪,在这个尘世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写下《像一块滚石》这首歌四十年后,鲍勃·迪伦回顾自己的一生,写下了自传,那本书的名字就叫《像一块滚石》。这句歌词,这首歌,总结了他的一生,也总结了美国的一个时代。
因为“石头”觉醒了,因为“石头”有了自己的个性与独特的追求,所以,“石头”会变成“一块滚石”,会变得“没了回家的方向、也没人认你”。从这个角度来说,所有在大地之上苏醒的“石头”,所有在尘世之中站立的“石头”,所有不安于自己固定位置的“石头”,大概都会成为一块流浪的“滚石”吧。
从《红楼梦》到鲍勃·迪伦,莫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