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年以来,多少圣哲贤达,照着圣经说,也接着圣经往下说。你跟今天的人谈信仰,只照着千多年前的老本子说是不够的,还有“接着说”的需要,这叫做“离经而不叛道”。
林语堂先生说,传道人在教堂里的证道演讲是“装在箱子里的信仰”。以我的理解,大概是说布道的内容是制式的,封闭的,主观设定,不问你的兴趣和需要,你必须照单全收,不能挑拣。
箱子是个妙喻,也是很客气很文雅的说法。我的修辞稍嫌粗野,既然圣经是灵粮,我曾说传道人提供的是“罐头”,统一制作,大量生产,陈陈相因。没人愿意长年吃罐头,所以布道工作艰难。
我当然是吃罐头长大的,后来学会了自己热炒。食谱仍然由教会世代传递,但刀法、作料、火候,我自己有变化。星期天的聚会,在我变成一種仪式,温习失去的旧梦,成为情感上的需要。
林语堂先生的《信仰之旅》一书,就是名厨做出来的一道大菜。
林氏提到基督教和中国文化之间的隔阂,为了把问题凸显出来,他直称在北京所见的故宫、皇陵、长城是“异教事物”。《信仰之旅》的原名,竟是《从异教徒到基督教徒》。他列举在中国做基督徒的意义是:“文字罗马拼音化及废弃对中国字的知识,有时且废弃一切中国民间传说文学及戏剧的知识。”他指出,西方传教士认定中国人都信邪教,开化中国是西方基督教的使命。
他也郑重提到祖先崇拜,他说,这是做中国人基本的一部分,禁止中国人敬拜祖先,等于剥夺了他的中国国籍,逐出中国社会之外。他形容基督徒把自己囚禁起来而自绝于社会。
林语堂先生说,宗教是“赞赏、惊异及心灵崇敬的一种基本态度,是个人全意识直觉了解,是由于道德天性对宇宙的全身反应”。这也是很高的境界。他指出,“用时间、空间、活动,及因果关系等推理的工具,完全不能达到目的”。
他说得很对,附带衍生的问题是,如此,传道人用什么方式、什么言词引人皈主?礼拜天面对讲坛,我们听到的都是一套思辨的过程,诉诸经验,诉诸情理,诉诸哲学,诉诸逻辑,为受众铺设主的道路。受众顺着方向思考,一旦想不通,提出问题,他又拿“思辨无用”来答复,受者就觉得受到挫折,降低热诚。有时候,传道人在他演讲的上半时,引用许多科学知识建立信仰,下半时忽然竭力辟斥科学是死知识,不能发现真理。这样,演讲的效果自相抵消。
林先生说,这个境界是知识所不及的区域,诚然。以我的理解,”知识所不及”并非没有知识,而是走过知识,并非抛弃知识,而是超越知识。依《信仰之旅》所述,林氏本人就是如此。林氏说,人类的生命及人类的意识,是物质及灵性的事实,生理和心理的事实互相依倚,我也许可以接着说,也是知识和神秘的互相倚依。
的确有人贪恋知识,无缘进入知识所不及的区域。但那区域另有一条小径可达,途中没有知识拦截,只有欲望导引,人入其中,可以遵行任何荒谬的指令,于是出现邪教。彼得进入那个境界并未倚赖知识,叨天之幸,他遇见耶稣,今天的彼得没有这个福份,他赞叹惊异心灵崇敬的时候,可能遇见的是宋七力。
如果没有邪教,如果放弃理性判断毫无风险,如果天国只要无知就能进入,宗教信仰问题会既简便又美丽。可惜宗教毕竟是人所创设,也是人在运作,而人的品性有很大的差别。“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你在选择宗教时,比选择电脑更需要自卫的能力。宗教的发展因此受到了限制。
林语堂认为:“不可为了贪图方便,就说基督教是真的,儒家是假的,不能说耶稣谈及爱及谦虚的教训是对的,老子谈及爱及力量的教训是错的。”他说:“这些思想系统甚少相互排挤,如果你细心观察,它们其实是相接近的。”他的话有智慧。
林氏指出,佛教和基督教有许多共同之处。别人这样说,大家不信,或是不屑响应,现在林语堂先生这样说,总可以了吧?
林先生说过,他不信基督教,如果他信,也只能加入教友会。教友会几乎没有崇拜的仪式,他说这句话,是表示对仪式的排拒。
谁知这一声“如果”竟成预言。照佛教的思维方式,他这句假设的话里藏有夙缘慧根。他受洗的那一刻,在中国基督徒看来是伟大的一刻,大家为这一刻已经等了很久。
现在没有教友会,现在有许多教会的主持人,尽量采取宽松的形式,容纳像林语堂这样的来者。林氏学贯中西,他在书中检阅东方西方的经典哲学,剖视当前的思想潮流,然后作了最重要的决定。他安排心灵的归宿,有一个崇高的标准:谁能救世界、救人类。所谓“救”,包括今世的安身和来世的立命,结论是只有基督。
林氏维持高姿态,直立、平视走向神,书中没有祷告、忏悔、异象、圣灵充满之类等等。他对神造万物,替死复活,末日复临,也未表示认同。他并不是为自己,他认為自己得救没有问题,他关怀的是苍生。
他使人想起唐代的一位佛教徒诗人,王维。除去救世救人的怀抱不算,王维是在《维摩诘经》的伞盖下,完整地进入佛教,不必经过毁身灭志,姿态也不低。可以说,没有《维摩诘经》,佛教中就没有王维,也可能没有苏东坡,那将是佛教的损失。
基督教有类似《维摩诘经》的神学思想吗?我不知道。林氏归主,教会愿意施洗,大家乐观其成。我们应该庆幸基督教有林语堂,一如庆幸佛教中有王维。我很盼望教会正式树立“林语堂模式”,接纳更多的王维。
(李红军摘自江苏文艺出版社《书滋味》)
林语堂先生说,传道人在教堂里的证道演讲是“装在箱子里的信仰”。以我的理解,大概是说布道的内容是制式的,封闭的,主观设定,不问你的兴趣和需要,你必须照单全收,不能挑拣。
箱子是个妙喻,也是很客气很文雅的说法。我的修辞稍嫌粗野,既然圣经是灵粮,我曾说传道人提供的是“罐头”,统一制作,大量生产,陈陈相因。没人愿意长年吃罐头,所以布道工作艰难。
我当然是吃罐头长大的,后来学会了自己热炒。食谱仍然由教会世代传递,但刀法、作料、火候,我自己有变化。星期天的聚会,在我变成一種仪式,温习失去的旧梦,成为情感上的需要。
林语堂先生的《信仰之旅》一书,就是名厨做出来的一道大菜。
林氏提到基督教和中国文化之间的隔阂,为了把问题凸显出来,他直称在北京所见的故宫、皇陵、长城是“异教事物”。《信仰之旅》的原名,竟是《从异教徒到基督教徒》。他列举在中国做基督徒的意义是:“文字罗马拼音化及废弃对中国字的知识,有时且废弃一切中国民间传说文学及戏剧的知识。”他指出,西方传教士认定中国人都信邪教,开化中国是西方基督教的使命。
他也郑重提到祖先崇拜,他说,这是做中国人基本的一部分,禁止中国人敬拜祖先,等于剥夺了他的中国国籍,逐出中国社会之外。他形容基督徒把自己囚禁起来而自绝于社会。
林语堂先生说,宗教是“赞赏、惊异及心灵崇敬的一种基本态度,是个人全意识直觉了解,是由于道德天性对宇宙的全身反应”。这也是很高的境界。他指出,“用时间、空间、活动,及因果关系等推理的工具,完全不能达到目的”。
他说得很对,附带衍生的问题是,如此,传道人用什么方式、什么言词引人皈主?礼拜天面对讲坛,我们听到的都是一套思辨的过程,诉诸经验,诉诸情理,诉诸哲学,诉诸逻辑,为受众铺设主的道路。受众顺着方向思考,一旦想不通,提出问题,他又拿“思辨无用”来答复,受者就觉得受到挫折,降低热诚。有时候,传道人在他演讲的上半时,引用许多科学知识建立信仰,下半时忽然竭力辟斥科学是死知识,不能发现真理。这样,演讲的效果自相抵消。
林先生说,这个境界是知识所不及的区域,诚然。以我的理解,”知识所不及”并非没有知识,而是走过知识,并非抛弃知识,而是超越知识。依《信仰之旅》所述,林氏本人就是如此。林氏说,人类的生命及人类的意识,是物质及灵性的事实,生理和心理的事实互相依倚,我也许可以接着说,也是知识和神秘的互相倚依。
的确有人贪恋知识,无缘进入知识所不及的区域。但那区域另有一条小径可达,途中没有知识拦截,只有欲望导引,人入其中,可以遵行任何荒谬的指令,于是出现邪教。彼得进入那个境界并未倚赖知识,叨天之幸,他遇见耶稣,今天的彼得没有这个福份,他赞叹惊异心灵崇敬的时候,可能遇见的是宋七力。
如果没有邪教,如果放弃理性判断毫无风险,如果天国只要无知就能进入,宗教信仰问题会既简便又美丽。可惜宗教毕竟是人所创设,也是人在运作,而人的品性有很大的差别。“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你在选择宗教时,比选择电脑更需要自卫的能力。宗教的发展因此受到了限制。
林语堂认为:“不可为了贪图方便,就说基督教是真的,儒家是假的,不能说耶稣谈及爱及谦虚的教训是对的,老子谈及爱及力量的教训是错的。”他说:“这些思想系统甚少相互排挤,如果你细心观察,它们其实是相接近的。”他的话有智慧。
林氏指出,佛教和基督教有许多共同之处。别人这样说,大家不信,或是不屑响应,现在林语堂先生这样说,总可以了吧?
林先生说过,他不信基督教,如果他信,也只能加入教友会。教友会几乎没有崇拜的仪式,他说这句话,是表示对仪式的排拒。
谁知这一声“如果”竟成预言。照佛教的思维方式,他这句假设的话里藏有夙缘慧根。他受洗的那一刻,在中国基督徒看来是伟大的一刻,大家为这一刻已经等了很久。
现在没有教友会,现在有许多教会的主持人,尽量采取宽松的形式,容纳像林语堂这样的来者。林氏学贯中西,他在书中检阅东方西方的经典哲学,剖视当前的思想潮流,然后作了最重要的决定。他安排心灵的归宿,有一个崇高的标准:谁能救世界、救人类。所谓“救”,包括今世的安身和来世的立命,结论是只有基督。
林氏维持高姿态,直立、平视走向神,书中没有祷告、忏悔、异象、圣灵充满之类等等。他对神造万物,替死复活,末日复临,也未表示认同。他并不是为自己,他认為自己得救没有问题,他关怀的是苍生。
他使人想起唐代的一位佛教徒诗人,王维。除去救世救人的怀抱不算,王维是在《维摩诘经》的伞盖下,完整地进入佛教,不必经过毁身灭志,姿态也不低。可以说,没有《维摩诘经》,佛教中就没有王维,也可能没有苏东坡,那将是佛教的损失。
基督教有类似《维摩诘经》的神学思想吗?我不知道。林氏归主,教会愿意施洗,大家乐观其成。我们应该庆幸基督教有林语堂,一如庆幸佛教中有王维。我很盼望教会正式树立“林语堂模式”,接纳更多的王维。
(李红军摘自江苏文艺出版社《书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