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对流行性疫病的传统认识
中医对流行性疫病的认识,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据《史记》记载,从西汉到明朝末年,我国历史上发生了95次疫病的大流行。在瘟疫流行的生死涅盘冲击中,中医对流行性疫病的认识不断得到深化,不断走向辉煌。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专著是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正式将预防、治疗流行性疫病引上了医药的正途。这比西方对流行性疫病的认识早200多年。东晋医学家葛洪在世界医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以狂犬脑治狂犬病的免疫疗法;大医学家孙思邈曾带领600多名麻风病人上山进行隔离治疗;1640年天花、鼠疫、性病等这些流行性疫病传入中国,医家吴又可于1642年撰写了《瘟疫论》一书,他说“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他称之为戾气,从口鼻而入,老少强弱触之皆病。这可以说是中国医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中医学对流行性疫病很早就有了认识,只是与西医的名称不同而已。其实有些流行病名与西医是完全相同的,如麻疹、白喉、痢疾。有些则是有中医的独特名称,如流行性感冒中医称为时行感冒,流行性病毒性腮腺炎称为痄腮,等。对有传染性的媒介,中医称为邪气;对有传染的病原体,则称之为“疠气”“毒气”“戾气”“异气”等。实际上中医理论已经包含了当时无法用肉眼观察的各种病原微生物。古代医家已经认识到这类疾病是经空气、水、饮食及直接接触传染的,并描述了疾病的特点,自口鼻而入,发病急爆,病情危重,症状大多相似,互相传染。《黄帝内经》早就指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对这类传染病不及时预防和治疗,会引起大流行。
中医对流行性疫病的治疗思想
如何应对这类流行性疾病的发生和治疗,古代医家也总结了一些好的经验。归纳起来,有五个方面的内容。
1.做好卫生,预防疾病的发生。据考证,我国殷代的甲骨文就有关于做好卫生的记载。《礼记》曰“内外皆扫”“穿井”“改水”“沟渠通峻”,改善环境,做好饮水卫生。历代医家还记载了许多消灭虫害,消灭老鼠、消灭苍蝇的方法。如在《通志略》一书提出中药百部“能杀诸虫,可以杀蝇蠓”。《瘟疫汇编》曰“瘟疫大行,有红头青蝇千百为群,凡入人家,必有患瘟疫而死者。”
2.感染瘟疫,避毒气,早隔离。《内经》提出对瘟疫要“避其毒气”。对患有此类疾病者要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防止传染。《疫痧草》一书说:“家有疫痧人,吸收病人之毒而发病者为传染,兄发痧而预使弟服药,盖若兄发痧而使弟他居为妙乎!”说明隔离的重要性。古代医家还有很多预防传染性疫病流行的方法,如采用苍术、雄黄烟熏消毒或用醋熏蒸消毒的方法,至今还在很多地方流行。他们还提出,对病人的痰液、屎尿、呕吐物,采用洒石灰消毒;告诫人们,有疫情家庭要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和新鲜。对患者衣物,明代即有用蒸气消毒的方法。还注意到噴嚏飞沫能传染疫病,《寒温条辨》就记载了“一人病气足充一室”。
3.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平时要注意强身健体。这和现代医学传递的信息是一样的。在古代很多医家著作中,都总结了这样的经验,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怡情放怀,勤于锻炼,慎戒嗜欲。这样才能正气旺盛,病邪难以伤及人体。
4.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平时注意饮用煮沸的水。唐代大医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原霍乱之为病也,皆胃饮食。”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亦说:“秽饭、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六畜自死,皆疫死,不可食之。”对饮水卫生,明代医家李时珍也有很多论述。《本草纲目》就指出:“凡井水有远从地脉来者为上,有从近处渗者次之,其城市近沟渠,污水杂入者成碱,用必煮滚,停一时,候碱沉乃用之,否则气味皆恶,不堪入药、食、茶、酒也。”
5.古代医家在预防治疗疫病方面还有很多论述,如顺应天时,适时寒冷,等。预防方法也有很多论述,《内经》即有用小金丹预防传染病的记载;《景岳全书》载有福建香茶饼进行口腔消毒的方法;还有关于用中药点鼻、喷口腔预防疫病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沿用至今。
中医在治疗流行性疫病方面也逐渐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方法。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审证求因,杂病重脉、温病重舌。医家吴瑭《温病条辨·原病》篇详细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诊断、治疗及预防的方法。吴又可在《温疫论下卷·论轻疫误治成痼疾》一书对流行性疫病的治疗和误治也有很精辟的论述。古代医家把流行性疫病分为四个阶段,即早期、中期、重期和康复期,并且对每一期的疾病特点、临床表现、治疗方法、治疗方药及加减药物,进行了详细介绍,对现在流行性疫病诊断、治疗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价值。
中医对近年来非典和新冠病毒的研究和认识
2003年,流行性疫病非典首先在广州爆发,随即肆虐全球。时隔16年,2019年武汉又爆发了新冠病毒性肺炎,它的传染性更强,流行性更快,死亡率更高。中医工作者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迅速投入了这场无硝烟的战斗中。无论是“非典”还是“新冠”,传统医学都充分发挥了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及时研究探索“非典”和“新冠”的发病机理和诊疗方法,制定了一整套治疗方案,取得了良好效果。
中医辨证论治不是把着力点放在对病原体的认识上,而是在于病原体进入人体后邪气与正气斗争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证候,根据不同证候进行治疗。这些传承了两千多年的理论和方法,是中医战胜“非典”和“新冠”的法宝。中医专家认为,“非典”和“新冠”均属于中医的“瘟疫”范畴,其病因均是感受了“戾气”,病机为疫毒遏湿,其传变也遵循《温病论》,表里九传。患者的病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阶段性,初期为邪伏膜原,疫毒遏湿,从治疗上应开达膜原,祛湿化浊,宣透疏利。中期邪可顺传于表,此时当用辛凉解表方剂,通过透汗祛邪,使邪随汗而出;如果治疗不及时,湿毒入里化热,致肺络受损,使腑气不通,里实热结,当通肺泄热,攻下逐邪;如有失治和误治,致使病邪太过,病情加重,导致病邪内陷心包,造成神昏谵语、躁扰不宁、四肢厥逆、脉微欲绝,出现内闭外脱的危重表现,治疗则要注重攻补兼施,开闭固脱。最后是恢复期,此时余邪恶未尽,加之热病伤阴耗气,治疗上要注意预防余邪反复,同时注意滋阴补血,恢复正气。
根据上述理论,中医把“非典”和“新冠”分为早、中、极期和恢复期,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措施。早期病机以湿热遏阻、卫气同病为特点,治宜宣透清化,使用三仁汤合升降散加减。中期病机湿热蕴毒、邪伏膜原、邪阻少阳,治疗则采用清化湿热、宣畅气机,一般使用甘露消毒丹加减。此型还要进一步辨证,如病情偏重,邪伏膜原,也可用达原饮加减;出现邪阻少阳,可用蒿芩清胆汤加减。极期即病情高峰期,病机以湿热毒盛、耗气伤阴为特点。热入营分,治宜清营解毒、益气养阴。常用清营汤合生脉散。恢复期气阴两伤,气虚挟湿挟瘀,治疗则以扶正透邪、化湿活血为主。治宜益气养阴,常用参麦散合沙参麦门冬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