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藏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位于藏滇交界节点,当地村民信仰的宗教除了藏传佛教,还有天主教,体现在物质载体——西藏唯一的教堂建筑——拉贡教堂。东西方宗教文化从冲突抵制到和谐共生,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关键词:天主教;教堂;东西文化
Abstract: The Naxi nationality of Tibet Mangkang county is located in Yunnan yan jing Tibetan border node. The local villagers’ religion is Catholic in addition to Tibetan Buddhism. It reflected in the material carrier--the only church building-Tibet church. Eastern and western religious culture experience a tortuous and lengthy process from conflict to boycott harmonious coexistence, .
Keywords: Catholic; church; Easten and Western culture
中图分类号:B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天主教在盐井的历史追溯
1.1盐井天主教历史背景
鸦片战争后,部分天主教传教士冒险前往西藏,据史料记载,首次打开盐井传教局面的是邓德亮和毕天荣两位神父。1865年,传教士从贡格喇嘛手中买下了上盐井的某地皮,遂兴建占地6000多平方米的天主教堂。至此,天主教正式传入西藏。在当时上盐井村并没有多少户人家,很多地方还是未开垦之地。两位神父驻留上盐井,成为天主教进藏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在传教士的多年经营下,晚清至民国时已有部分藏族和纳西族民众改信了天主教。据说当时的教堂,高约15米,顶部为拱形,为典型的罗马式建筑,教堂旁边是一栋三层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是传教士和修女的住所。文革浩劫中,拉贡教堂也没有幸免。1979年,教堂主建筑被拆毁。从1986年开始,各级政府先后拨款,教民自己集资,在原有教堂墙基上重新修筑了天主教堂——拉贡教堂,2002到2004年期间又再次对教堂进行了修复。
1.2盐井天主教信徒
盐井乡当地的天主教徒大约有700多人,主要集中在上盐井村。天主教徒除了信仰对象不同外,其余社会习俗同信仰藏传佛教的村民基本相似。平常神父、修女与普通藏民一样,身着藏族服饰,信徒们会在圣母玛丽亚像前敬献哈达,诵读藏文版的圣经。教民一般都取有天主教名字,如保罗、玛丽亚等,死后也是完全按照天主教的仪规进行土葬。在一般的信徒家庭中,往往佛像与十字架同时供养,体现出不同宗教间的相互渗透。在上盐井藏民的心目中,佛祖和天主的关系并不是一真一伪的敌对关系,而是各自统治一方生灵的永恒的君主。因此无论是自己崇拜的神明,还是信仰另一种宗教的族人向所信仰的神明祈愿或举行宗教仪式,都是自然合理的选择,并无矛盾冲突之处。
二、拉贡教堂
希腊文中,教堂的意思是“神的居所”,也是基督徒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拉贡教堂位于纳西民族乡上盐井村214国道旁的小山坡上。地理坐标为北纬29度,东经98°度,海拔2543米。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外部是典型的藏族民居风格,内部结构却采用了哥特式拱顶,体现了西方建筑与藏族艺术的结合。
2.1选址
拉贡教堂的选址不同于西藏的佛教寺庙的选址:佛教寺庙选址一般把寺庙建造在村落附近的人迹罕至连植被也相对稀少的山顶上,去参拜必定要经过一条朝圣的艰难道路,高海拔体现出寺庙的神圣和不可侵犯。而拉贡教堂建造在平缓的半山腰,紧靠着214国道,在村落中的民居和大面积耕地中间。究其原因,要结合天主教进入藏区的历史事件来分析。传教士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较先进的医疗技术,通过给贫苦居民无偿修建房屋、免费看病送药等慈善手段收拢其教民。据说传教士以开荒为名从贡格喇嘛手中得到了上盐井的这块土地。既然传教士收购的土地其实都是农业耕地,又要交通方便以便收拢教民,所以其地理位置也就不可能在荒凉的山顶。日久天长,拉贡教堂的势力越来越大,占用的土地也愈来愈多,直到今天教堂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的规模。
2.2平面布局和立面造型
拉贡教堂的平面由教堂主体殿堂、钟楼、两边的辅助用房,以及由建筑围合成的内院组成。
主体建筑东西向跨度为24米,南北向为32米。东西两侧的耳房层高为4米左右层高,中部的主要祷告区层高为8到9米。平面的形状为教堂建筑的典型“十字式”布局,之所以采取这样的布局可能和天主教对十字架的崇拜有关系。中央的大厅为主体,但大厅往四周各伸出一个矮矮的“翼廊”,有一个翼廊相对较长一些,称为“拉丁十字”。中部层高拔高是为了创造令人敬畏的巨大内部空间,同时迎合“更加与上帝接近”的宗教思维。北面是讲台,最后面是准备室。主体建筑西边是高度约12米左右的钟楼,一共三层。在西方,教堂的钟楼往往是一个城镇的制高点,除了指示时间的作用外,还同时承担了报警、宣告重大事件发生等向民众传递公共信息的作用,因此钟楼建筑高度一般都比较高。
主体建筑南边是两侧的附属用房,功能为修女和神父的卧室、仓库等。主体建筑与南边附属用房之间有3米多的高差,附属用房的山墙紧靠落差的地基而建,围合成院落。附属用房的平面有一圈回廊。在西方修道院建筑中,在矩形中庭周围,设置有一面是墙壁,一面是廊柱的回廊,其功能用于连接修道院里的各个组成部分是重要的通道。拉贡教堂附属用房借鉴这种优雅通透的建筑形式,在回廊下营造宁静深邃严肃神秘的宗教气氛。
拉贡教堂立面无论是墙面的颜色还是屋檐和窗户的装饰彩绘完全是藏式建筑的风格,唯一显示出天主教特点的就是屋顶的白色的巨大十字架,昭示着它的特殊身份。
2.3内部装饰
教堂主殿内的正面墙上高高悬挂着耶稣巨像及各式圣像,其下有十字架和圣水。天花板上绘画着栩栩如生的信鸽,祭坛上陈点燃的蜡烛。教堂内两边墙上都挂满耶稣在人世受难的全部图像,中间的几根木柱上也挂满圣母子及耶稣的画像。
后期加建的吊顶和彩绘花窗显示了其西方教堂建筑的风格和特征。吊顶模仿了哥特拱券的形式:拱券是一种建筑结构。它除了竖向荷重时具有良好的承重特性外,还起着装饰美化的作用。半圆形的拱券为古罗马建筑的重要特征,尖形拱券则带有哥特式建筑的明显色彩。拉贡教堂内的拱券不起结构作用,仅仅是为造型而造型的装饰性吊顶。色彩绚丽的彩绘玻璃窗也是模仿哥特式教堂中的玫瑰花窗,好似丰富多彩的舞台画面,使得教堂内部空间充满神秘感,也增强了装饰美感。由于它是玻璃彩绘,所以能依靠光线的穿透而生艳,以其光色的奇妙而引人入胜。
主体建筑旁边的钟楼里悬挂三口铜铸大钟,这三只钟均由法国运来,每只重达两吨,拉响时声音雄浑,余音绕梁。
三、结论
有着上百年历史的盐井天主教堂,是西藏目前唯一保存下来并持续在使用中的天主教建筑。它的存在,证明了不同宗教在西藏可以和谐相处。
就总体上来看,天主教在西藏地区的整个社会经济文化中没有任何强势的宗教影响力。不过,从多元文化是人类共同建构社会精神财富的层面来看,盐井天主教在藏区历史文化舞台上扮演了特殊的文化风貌或宗教角色。这不仅反映了历史上个别藏区多元宗教共存的历史机缘,而且展示了当前藏区现实社会中蕴含着外来多种丰富文化的现状。
参考文献:
[1] 保罗 泽勇.盐井天主教史略[J]. 西藏研究,2000年第3期
[2] 颜小华.关于藏边盐井村的宗教与现状考察[J].中国藏学,2009年第4期
[3] 房建昌.简论天主教在滇藏边境地区藏族中的传播[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89年第4期
[4]王牧.圣母當家的藏地盐都[J].世界博览,2003年09期
[5]索朗卓玛.盐井的天主教堂和盐田[J].中国西藏,2010年第01期
关键词:天主教;教堂;东西文化
Abstract: The Naxi nationality of Tibet Mangkang county is located in Yunnan yan jing Tibetan border node. The local villagers’ religion is Catholic in addition to Tibetan Buddhism. It reflected in the material carrier--the only church building-Tibet church. Eastern and western religious culture experience a tortuous and lengthy process from conflict to boycott harmonious coexistence, .
Keywords: Catholic; church; Easten and Western culture
中图分类号:B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天主教在盐井的历史追溯
1.1盐井天主教历史背景
鸦片战争后,部分天主教传教士冒险前往西藏,据史料记载,首次打开盐井传教局面的是邓德亮和毕天荣两位神父。1865年,传教士从贡格喇嘛手中买下了上盐井的某地皮,遂兴建占地6000多平方米的天主教堂。至此,天主教正式传入西藏。在当时上盐井村并没有多少户人家,很多地方还是未开垦之地。两位神父驻留上盐井,成为天主教进藏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在传教士的多年经营下,晚清至民国时已有部分藏族和纳西族民众改信了天主教。据说当时的教堂,高约15米,顶部为拱形,为典型的罗马式建筑,教堂旁边是一栋三层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是传教士和修女的住所。文革浩劫中,拉贡教堂也没有幸免。1979年,教堂主建筑被拆毁。从1986年开始,各级政府先后拨款,教民自己集资,在原有教堂墙基上重新修筑了天主教堂——拉贡教堂,2002到2004年期间又再次对教堂进行了修复。
1.2盐井天主教信徒
盐井乡当地的天主教徒大约有700多人,主要集中在上盐井村。天主教徒除了信仰对象不同外,其余社会习俗同信仰藏传佛教的村民基本相似。平常神父、修女与普通藏民一样,身着藏族服饰,信徒们会在圣母玛丽亚像前敬献哈达,诵读藏文版的圣经。教民一般都取有天主教名字,如保罗、玛丽亚等,死后也是完全按照天主教的仪规进行土葬。在一般的信徒家庭中,往往佛像与十字架同时供养,体现出不同宗教间的相互渗透。在上盐井藏民的心目中,佛祖和天主的关系并不是一真一伪的敌对关系,而是各自统治一方生灵的永恒的君主。因此无论是自己崇拜的神明,还是信仰另一种宗教的族人向所信仰的神明祈愿或举行宗教仪式,都是自然合理的选择,并无矛盾冲突之处。
二、拉贡教堂
希腊文中,教堂的意思是“神的居所”,也是基督徒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拉贡教堂位于纳西民族乡上盐井村214国道旁的小山坡上。地理坐标为北纬29度,东经98°度,海拔2543米。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外部是典型的藏族民居风格,内部结构却采用了哥特式拱顶,体现了西方建筑与藏族艺术的结合。
2.1选址
拉贡教堂的选址不同于西藏的佛教寺庙的选址:佛教寺庙选址一般把寺庙建造在村落附近的人迹罕至连植被也相对稀少的山顶上,去参拜必定要经过一条朝圣的艰难道路,高海拔体现出寺庙的神圣和不可侵犯。而拉贡教堂建造在平缓的半山腰,紧靠着214国道,在村落中的民居和大面积耕地中间。究其原因,要结合天主教进入藏区的历史事件来分析。传教士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较先进的医疗技术,通过给贫苦居民无偿修建房屋、免费看病送药等慈善手段收拢其教民。据说传教士以开荒为名从贡格喇嘛手中得到了上盐井的这块土地。既然传教士收购的土地其实都是农业耕地,又要交通方便以便收拢教民,所以其地理位置也就不可能在荒凉的山顶。日久天长,拉贡教堂的势力越来越大,占用的土地也愈来愈多,直到今天教堂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的规模。
2.2平面布局和立面造型
拉贡教堂的平面由教堂主体殿堂、钟楼、两边的辅助用房,以及由建筑围合成的内院组成。
主体建筑东西向跨度为24米,南北向为32米。东西两侧的耳房层高为4米左右层高,中部的主要祷告区层高为8到9米。平面的形状为教堂建筑的典型“十字式”布局,之所以采取这样的布局可能和天主教对十字架的崇拜有关系。中央的大厅为主体,但大厅往四周各伸出一个矮矮的“翼廊”,有一个翼廊相对较长一些,称为“拉丁十字”。中部层高拔高是为了创造令人敬畏的巨大内部空间,同时迎合“更加与上帝接近”的宗教思维。北面是讲台,最后面是准备室。主体建筑西边是高度约12米左右的钟楼,一共三层。在西方,教堂的钟楼往往是一个城镇的制高点,除了指示时间的作用外,还同时承担了报警、宣告重大事件发生等向民众传递公共信息的作用,因此钟楼建筑高度一般都比较高。
主体建筑南边是两侧的附属用房,功能为修女和神父的卧室、仓库等。主体建筑与南边附属用房之间有3米多的高差,附属用房的山墙紧靠落差的地基而建,围合成院落。附属用房的平面有一圈回廊。在西方修道院建筑中,在矩形中庭周围,设置有一面是墙壁,一面是廊柱的回廊,其功能用于连接修道院里的各个组成部分是重要的通道。拉贡教堂附属用房借鉴这种优雅通透的建筑形式,在回廊下营造宁静深邃严肃神秘的宗教气氛。
拉贡教堂立面无论是墙面的颜色还是屋檐和窗户的装饰彩绘完全是藏式建筑的风格,唯一显示出天主教特点的就是屋顶的白色的巨大十字架,昭示着它的特殊身份。
2.3内部装饰
教堂主殿内的正面墙上高高悬挂着耶稣巨像及各式圣像,其下有十字架和圣水。天花板上绘画着栩栩如生的信鸽,祭坛上陈点燃的蜡烛。教堂内两边墙上都挂满耶稣在人世受难的全部图像,中间的几根木柱上也挂满圣母子及耶稣的画像。
后期加建的吊顶和彩绘花窗显示了其西方教堂建筑的风格和特征。吊顶模仿了哥特拱券的形式:拱券是一种建筑结构。它除了竖向荷重时具有良好的承重特性外,还起着装饰美化的作用。半圆形的拱券为古罗马建筑的重要特征,尖形拱券则带有哥特式建筑的明显色彩。拉贡教堂内的拱券不起结构作用,仅仅是为造型而造型的装饰性吊顶。色彩绚丽的彩绘玻璃窗也是模仿哥特式教堂中的玫瑰花窗,好似丰富多彩的舞台画面,使得教堂内部空间充满神秘感,也增强了装饰美感。由于它是玻璃彩绘,所以能依靠光线的穿透而生艳,以其光色的奇妙而引人入胜。
主体建筑旁边的钟楼里悬挂三口铜铸大钟,这三只钟均由法国运来,每只重达两吨,拉响时声音雄浑,余音绕梁。
三、结论
有着上百年历史的盐井天主教堂,是西藏目前唯一保存下来并持续在使用中的天主教建筑。它的存在,证明了不同宗教在西藏可以和谐相处。
就总体上来看,天主教在西藏地区的整个社会经济文化中没有任何强势的宗教影响力。不过,从多元文化是人类共同建构社会精神财富的层面来看,盐井天主教在藏区历史文化舞台上扮演了特殊的文化风貌或宗教角色。这不仅反映了历史上个别藏区多元宗教共存的历史机缘,而且展示了当前藏区现实社会中蕴含着外来多种丰富文化的现状。
参考文献:
[1] 保罗 泽勇.盐井天主教史略[J]. 西藏研究,2000年第3期
[2] 颜小华.关于藏边盐井村的宗教与现状考察[J].中国藏学,2009年第4期
[3] 房建昌.简论天主教在滇藏边境地区藏族中的传播[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89年第4期
[4]王牧.圣母當家的藏地盐都[J].世界博览,2003年09期
[5]索朗卓玛.盐井的天主教堂和盐田[J].中国西藏,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