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影片《摔跤吧!爸爸》讲述了一位印度的父亲马哈维亚在完全没有考虑两个女儿吉塔和巴比塔意愿的情况下,就独自决定让她们从事摔跤运动,最后两个女儿在他近乎残酷的训练下,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看完这部影片,让人的内心感到很纠结:我们究竟是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还是借助父母的权威地位为孩子作出决定呢?这个问题之所以会让我们感到纠结,是因为现代教育观中的尊重儿童、尊重他们选择权利的理念已经深入我们的内心。在纠结之余,一个值得思考的教育问题逐渐浮现出来:面对现代教育的这种新理念,今天我们还应该做个权威的父亲吗?
首先,我想谈谈什么是权威的父亲。弗洛姆在《健全的社会》一书中曾区分出两种不同类型的权威者:一种是理性的权威者,一种是非理性的权威者。理性的权威者和非理性的权威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往往是借助权威的地位让服从者获得更好的发展,帮助他们超越由于年龄和见识限制而形成的狭隘观念,最终的目的是让服从者摆脱权威,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后者则是借助权威的地位让服从者屈从于自己,最终丧失个体的独立性,成为权威者攫取自己利益的工具。从情感的角度看,理性的权威者与服从者之间是一种爱的关系,而非理性的权威者与服从者之间则是一种恨的关系。在弗洛姆看来,理想的教育者应该是一个理性的权威者,因为他让孩子暂时服从的目的是为了让其获得更好的发展,最终摆脱权威,走向独立;而非理性的权威者则像一位奴隶主,因为他的目的是为了让奴隶永远屈从于他,成为他获取利益的工具。在这部影片中,父亲马哈维亚始终是在为女儿的发展着想,他想让女儿变得更加强大。在女儿吉塔走入歧途时,他生气、苦恼;在女儿们需要帮助时,他又挺身而出,为她们提供技巧训练、战术指导,甚至还为了她们向国家体育学院领导承认“错误”并求情。相反,女儿吉塔的教练则是一个非理性的权威者,他让吉塔服从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她变得更加强大,也不是让她走向独立,在他眼中吉塔只不过是一个赢得奖牌的工具而已,当吉塔取得成绩时,他归功于自己,当吉塔不再按照他的意愿行事时,他就变得疯狂,甚至有意阻碍吉塔的成长和进步。因此,判断理性的权威父亲的标准是:要看你是真的考虑孩子的发展,还是仅仅把孩子当作赢得自己面子的工具。
其次,我想谈谈权威父亲的必要性问题。在影片中,父亲马哈维亚有自己的选择,而两个女儿吉塔和巴比塔也有自己的选择,我们应该如何判断谁的选择更符合理性呢?此时就涉及到权威父亲的必要性问题了。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曾给了我们一些启示,他认为,在一个理想的国度中,每个人都应该各归其位、各尽其能。如果一个人的灵魂是理性占主導,那么就应该把他培养成为哲学王,让他成为国家的统治者;如果一个人的灵魂是激情占主导,那么就应该把他培养成为战士,让他保卫国家;如果一个人的灵魂是被欲望所控制的,那么他就只能成为被统治者了。柏拉图的这种看法,往往难以被现代人所接受,因为在现代人的眼中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心中。然而,人人平等这个极具号召力的现代宣言也会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人们的视野。虽然我们不能否认平等的重要性,但是平等并不等于同等,我们还应该看到平等中应有的公平和正义。换言之,我们也应该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应该让每个有天赋的人可以尽其天赋。当然,天赋可以是不同的,有的人有数学的天赋,有的人有文学的天赋,而这部电影中的两个女儿吉塔和巴比塔则有摔跤的天赋。理想的教育应该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但也应该让每个人尽其才。那么如何才能准确地判断一个孩子是否具有某种天赋呢?此时就需要权威了。在电影中,作为全国摔跤冠军的马哈维亚在一次女儿“揍人”的事件中,发现了两个女儿的摔跤天赋,于是他决定让她们学习摔跤,虽然这时孩子并不理解父亲的做法。当然,两个女儿最终的表现也证实了父亲的判断是正确的。因此,权威的父亲存在的必要性就在于他能够正确地发掘并判断孩子的天赋,让孩子在还没有发现他们自己天赋的时候,不至于埋没这份天赋。
影片中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我们注意,这就是两个女儿在父亲马哈维亚的逼迫下,心中一直充斥着不理解,最终还采取了反抗父亲的行为。后来,两个女儿是在一个即将结婚的大姐姐的开导下,才真正理解了父爱,从而让她们把父亲的外在“逼迫”变成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对于教育而言,这点也是很重要的。虽然父母知道自己是为了孩子好,所以才借助权威的地位让他们服从,但也需要通过合适的方式,让孩子逐渐理解父母,否则随着孩子独立性的增强,当他们不能把父母的严格要求理解为是为了他们好,相反理解成为父母为了自己或者为了束缚他们,那么教育还是会失败的。
最后,我想谈谈做权威父亲的勇气问题。在这部影片中,马哈维亚还向我们间接地传递了男女平等的价值观。在实现男女平等的过程中,他让我们看到了做一个权威的父亲并不容易,因为作为日常生活中的父母,我们太容易被世俗的眼光所遮蔽,无法作出理性的判断,最终有可能被一种弗洛姆和鲍曼等人所说的“匿名权威”(比如金钱)所控制。在现实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很多父母不考虑孩子的学习能力,一味追求分数,追求名校;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和潜能,盲目地给他们报各种兴趣班和特长班。此时,如果你问这些父母为什么要给孩子报这些班,他们往往会很严肃地告诉你,因为大家都给孩子报了呀!我们怎么能落后呢?让我们再想想电影中的片段:大多数父母都是让女孩子在家学习做家务,最后嫁人,成为男人的附庸,而只有马哈维亚超越了世俗的看法,让女儿吉塔和巴比塔学习摔跤。这种挑战世俗眼光的特立独行,需要多大的勇气啊!虽然大众的做法不一定都是错的,但也不一定都是对的,因此,面对大众的普遍看法,坚持做一个权威的父亲是需要有一份超越世俗的勇气的。
责任编辑︱赵 庭
首先,我想谈谈什么是权威的父亲。弗洛姆在《健全的社会》一书中曾区分出两种不同类型的权威者:一种是理性的权威者,一种是非理性的权威者。理性的权威者和非理性的权威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往往是借助权威的地位让服从者获得更好的发展,帮助他们超越由于年龄和见识限制而形成的狭隘观念,最终的目的是让服从者摆脱权威,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后者则是借助权威的地位让服从者屈从于自己,最终丧失个体的独立性,成为权威者攫取自己利益的工具。从情感的角度看,理性的权威者与服从者之间是一种爱的关系,而非理性的权威者与服从者之间则是一种恨的关系。在弗洛姆看来,理想的教育者应该是一个理性的权威者,因为他让孩子暂时服从的目的是为了让其获得更好的发展,最终摆脱权威,走向独立;而非理性的权威者则像一位奴隶主,因为他的目的是为了让奴隶永远屈从于他,成为他获取利益的工具。在这部影片中,父亲马哈维亚始终是在为女儿的发展着想,他想让女儿变得更加强大。在女儿吉塔走入歧途时,他生气、苦恼;在女儿们需要帮助时,他又挺身而出,为她们提供技巧训练、战术指导,甚至还为了她们向国家体育学院领导承认“错误”并求情。相反,女儿吉塔的教练则是一个非理性的权威者,他让吉塔服从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她变得更加强大,也不是让她走向独立,在他眼中吉塔只不过是一个赢得奖牌的工具而已,当吉塔取得成绩时,他归功于自己,当吉塔不再按照他的意愿行事时,他就变得疯狂,甚至有意阻碍吉塔的成长和进步。因此,判断理性的权威父亲的标准是:要看你是真的考虑孩子的发展,还是仅仅把孩子当作赢得自己面子的工具。
其次,我想谈谈权威父亲的必要性问题。在影片中,父亲马哈维亚有自己的选择,而两个女儿吉塔和巴比塔也有自己的选择,我们应该如何判断谁的选择更符合理性呢?此时就涉及到权威父亲的必要性问题了。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曾给了我们一些启示,他认为,在一个理想的国度中,每个人都应该各归其位、各尽其能。如果一个人的灵魂是理性占主導,那么就应该把他培养成为哲学王,让他成为国家的统治者;如果一个人的灵魂是激情占主导,那么就应该把他培养成为战士,让他保卫国家;如果一个人的灵魂是被欲望所控制的,那么他就只能成为被统治者了。柏拉图的这种看法,往往难以被现代人所接受,因为在现代人的眼中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心中。然而,人人平等这个极具号召力的现代宣言也会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人们的视野。虽然我们不能否认平等的重要性,但是平等并不等于同等,我们还应该看到平等中应有的公平和正义。换言之,我们也应该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应该让每个有天赋的人可以尽其天赋。当然,天赋可以是不同的,有的人有数学的天赋,有的人有文学的天赋,而这部电影中的两个女儿吉塔和巴比塔则有摔跤的天赋。理想的教育应该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但也应该让每个人尽其才。那么如何才能准确地判断一个孩子是否具有某种天赋呢?此时就需要权威了。在电影中,作为全国摔跤冠军的马哈维亚在一次女儿“揍人”的事件中,发现了两个女儿的摔跤天赋,于是他决定让她们学习摔跤,虽然这时孩子并不理解父亲的做法。当然,两个女儿最终的表现也证实了父亲的判断是正确的。因此,权威的父亲存在的必要性就在于他能够正确地发掘并判断孩子的天赋,让孩子在还没有发现他们自己天赋的时候,不至于埋没这份天赋。
影片中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我们注意,这就是两个女儿在父亲马哈维亚的逼迫下,心中一直充斥着不理解,最终还采取了反抗父亲的行为。后来,两个女儿是在一个即将结婚的大姐姐的开导下,才真正理解了父爱,从而让她们把父亲的外在“逼迫”变成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对于教育而言,这点也是很重要的。虽然父母知道自己是为了孩子好,所以才借助权威的地位让他们服从,但也需要通过合适的方式,让孩子逐渐理解父母,否则随着孩子独立性的增强,当他们不能把父母的严格要求理解为是为了他们好,相反理解成为父母为了自己或者为了束缚他们,那么教育还是会失败的。
最后,我想谈谈做权威父亲的勇气问题。在这部影片中,马哈维亚还向我们间接地传递了男女平等的价值观。在实现男女平等的过程中,他让我们看到了做一个权威的父亲并不容易,因为作为日常生活中的父母,我们太容易被世俗的眼光所遮蔽,无法作出理性的判断,最终有可能被一种弗洛姆和鲍曼等人所说的“匿名权威”(比如金钱)所控制。在现实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很多父母不考虑孩子的学习能力,一味追求分数,追求名校;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和潜能,盲目地给他们报各种兴趣班和特长班。此时,如果你问这些父母为什么要给孩子报这些班,他们往往会很严肃地告诉你,因为大家都给孩子报了呀!我们怎么能落后呢?让我们再想想电影中的片段:大多数父母都是让女孩子在家学习做家务,最后嫁人,成为男人的附庸,而只有马哈维亚超越了世俗的看法,让女儿吉塔和巴比塔学习摔跤。这种挑战世俗眼光的特立独行,需要多大的勇气啊!虽然大众的做法不一定都是错的,但也不一定都是对的,因此,面对大众的普遍看法,坚持做一个权威的父亲是需要有一份超越世俗的勇气的。
责任编辑︱赵 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