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学学习化学的创新能力,就要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初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 情境创设 化学教学 一、激发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课要上得有趣”,“导”要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使整个教学过程对学生有一种吸力,吸引他们主动探索问题、发现规律、主动参与学习。由此可见“兴趣”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创新的前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保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落到实处。
例如,我在教《核外电子的排布》时,让学生模仿成原子核和电子,自己动起来,各个方向转一转。转到有的方向,学生无法做到,便笑得前仰后合,乐不可支,于笑声中更好地体现了电子的“自由”。然后,我让学生说一个元素的名称,我很快地判断出是金属还是非金属。学生脑中便会产生“老师为什么能这样快地判断出?”的疑问,接着告诉学生:我是通过通过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来判断的。于是学生由怀疑到信服,产生了好奇、激发了兴趣。惊叹之余,一种强烈的求知欲由然而生,接着我便出示1~18号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一起来找出它们的特征。这里学生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探究问题、获得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来,使学生乐学、爱学。
二、民主、愉悦的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力最能发展的备件是民主。”因此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才能有利于主体作用的发挥,个性心理的形成,真实地表现自己,发挥自己的潜能。
例如我在教“质量守恒”时,我请了几个同学上台,和我一起做了几个探究实验,一上课就把师生的距离拉近了,建立起平等的伙伴关系。当老师提出探究的目标之后,学生都处在惊奇的羡慕之中,教师迅速抓住学生的好奇和急于求知的心态,问:“同学们想知道老师是用什么巧妙的方法验证的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质量守恒定律”。上完这堂课后,同学们就能像老师一样想方设法去试一试。
美国的心理学家艾伯特实验指出:“人们获得的信息量:7%来自文字,38%来自语言,55%来自面部表情。”由此可见教师的言行,表情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亲切的笑脸贴近学生、宽容的眼神鼓励学生、优美的语言吸引学生、恰当的赞美启迪学生。多一些表扬、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微笑,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和谐愉悦、民主平等、富有情趣的课堂氛围,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创新潜能。
三、实践操作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人的许多认知是从亲自操作中感知的,实践操作活动,可以改变“耳听口说”的简单学生模式,能够有效地组织全体学生自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自主操作活动具有很强的直接性,动手、动脑、动口、动眼,多种器官参与到学习实践中去,对构建认知结构,形成能力,有着特殊的功能,能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的迁移,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实践活动中理解抽象的知识,掌握学法,自学地投入到再学习再创造中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直观的教具、学具、多媒体等手段,组织学生实践操作。例如:我在教“氧气的制法”时,我基本上是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体合作精神,养成敢于创新、自觉思维的好习惯。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操作,思考的空间,创设了再创造的机会,是培养学生全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四、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增强创新信息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如果在学习中屡遭失败,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应当充分发展学生的内在动机,帮助学生树立创新的信心,尽量给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实现自我,相信自己能行,从而产生创新的动力,实现良性循环。有个学生,每次考试,只要是平时没有见过的题目,特别是开放性、给信息的题目,就空白不做、放弃思考。课堂练习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老师特意请她上台板演,可她坚持说不会做。老师微笑着鼓励她:“你能写出来的。”她犹豫了一会儿,终于走到黑板前面,老师再引导她按照题目的意思一步一步写下去。她最终顺利完成,全班学生为她鼓掌、欢呼。此后她经常捧着化学书请教老师。后来,他在中考中取得了54分的好成绩。为什么一句“你能做出來的”具有这么的魔力呢?因为它满足了学生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渴望得到成功。教师最重要的应该是给予学生力量,让学生感受胜利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增强创新信心。
五、利用实验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的真实、形象、生动极易唤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其中蕴涵极其活跃的、能激活学生的猜想和求知欲的因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和指导者,教师身先士卒,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补充、改进、创新,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增加家庭小实验,补充探究实验等。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等材料,就地取材,大力开展简单易行的各种替代实验,微型实验,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化学,发展学生的创新兴趣。如课本中证明鸡蛋壳成分的家庭小实验。如果教师口头布置学生回家做,势必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落实,教师也无从考查。而如果 教师要求学生将样品带到课堂并提供必须的实验药品和仪器,引导学生:除了鸡蛋壳,还有贝壳等都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说明这些物质都含有什么成分呢?到了下一节课,课堂上可就热闹了,学生带来的样品五花八门,除了蛋壳、贝壳还有珍珠项链等。有一个学生提出生蛋的蛋壳和熟蛋的蛋壳一样吗?教师鼓励他进行实验,结果蛋壳都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在实验中碰到问题,培养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实验中体验创新思想和方法,增加学生的创新兴趣。
综上所述,创新教育是新世纪的主旋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学学习化学的创新能力,就要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初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课要上得有趣”,“导”要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使整个教学过程对学生有一种吸力,吸引他们主动探索问题、发现规律、主动参与学习。由此可见“兴趣”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创新的前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保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落到实处。
例如,我在教《核外电子的排布》时,让学生模仿成原子核和电子,自己动起来,各个方向转一转。转到有的方向,学生无法做到,便笑得前仰后合,乐不可支,于笑声中更好地体现了电子的“自由”。然后,我让学生说一个元素的名称,我很快地判断出是金属还是非金属。学生脑中便会产生“老师为什么能这样快地判断出?”的疑问,接着告诉学生:我是通过通过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来判断的。于是学生由怀疑到信服,产生了好奇、激发了兴趣。惊叹之余,一种强烈的求知欲由然而生,接着我便出示1~18号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一起来找出它们的特征。这里学生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探究问题、获得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来,使学生乐学、爱学。
二、民主、愉悦的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力最能发展的备件是民主。”因此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才能有利于主体作用的发挥,个性心理的形成,真实地表现自己,发挥自己的潜能。
例如我在教“质量守恒”时,我请了几个同学上台,和我一起做了几个探究实验,一上课就把师生的距离拉近了,建立起平等的伙伴关系。当老师提出探究的目标之后,学生都处在惊奇的羡慕之中,教师迅速抓住学生的好奇和急于求知的心态,问:“同学们想知道老师是用什么巧妙的方法验证的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质量守恒定律”。上完这堂课后,同学们就能像老师一样想方设法去试一试。
美国的心理学家艾伯特实验指出:“人们获得的信息量:7%来自文字,38%来自语言,55%来自面部表情。”由此可见教师的言行,表情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亲切的笑脸贴近学生、宽容的眼神鼓励学生、优美的语言吸引学生、恰当的赞美启迪学生。多一些表扬、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微笑,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和谐愉悦、民主平等、富有情趣的课堂氛围,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创新潜能。
三、实践操作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人的许多认知是从亲自操作中感知的,实践操作活动,可以改变“耳听口说”的简单学生模式,能够有效地组织全体学生自学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自主操作活动具有很强的直接性,动手、动脑、动口、动眼,多种器官参与到学习实践中去,对构建认知结构,形成能力,有着特殊的功能,能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的迁移,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实践活动中理解抽象的知识,掌握学法,自学地投入到再学习再创造中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直观的教具、学具、多媒体等手段,组织学生实践操作。例如:我在教“氧气的制法”时,我基本上是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体合作精神,养成敢于创新、自觉思维的好习惯。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操作,思考的空间,创设了再创造的机会,是培养学生全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四、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增强创新信息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如果在学习中屡遭失败,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应当充分发展学生的内在动机,帮助学生树立创新的信心,尽量给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实现自我,相信自己能行,从而产生创新的动力,实现良性循环。有个学生,每次考试,只要是平时没有见过的题目,特别是开放性、给信息的题目,就空白不做、放弃思考。课堂练习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老师特意请她上台板演,可她坚持说不会做。老师微笑着鼓励她:“你能写出来的。”她犹豫了一会儿,终于走到黑板前面,老师再引导她按照题目的意思一步一步写下去。她最终顺利完成,全班学生为她鼓掌、欢呼。此后她经常捧着化学书请教老师。后来,他在中考中取得了54分的好成绩。为什么一句“你能做出來的”具有这么的魔力呢?因为它满足了学生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渴望得到成功。教师最重要的应该是给予学生力量,让学生感受胜利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增强创新信心。
五、利用实验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的真实、形象、生动极易唤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其中蕴涵极其活跃的、能激活学生的猜想和求知欲的因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和指导者,教师身先士卒,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补充、改进、创新,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增加家庭小实验,补充探究实验等。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等材料,就地取材,大力开展简单易行的各种替代实验,微型实验,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化学,发展学生的创新兴趣。如课本中证明鸡蛋壳成分的家庭小实验。如果教师口头布置学生回家做,势必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落实,教师也无从考查。而如果 教师要求学生将样品带到课堂并提供必须的实验药品和仪器,引导学生:除了鸡蛋壳,还有贝壳等都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说明这些物质都含有什么成分呢?到了下一节课,课堂上可就热闹了,学生带来的样品五花八门,除了蛋壳、贝壳还有珍珠项链等。有一个学生提出生蛋的蛋壳和熟蛋的蛋壳一样吗?教师鼓励他进行实验,结果蛋壳都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在实验中碰到问题,培养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实验中体验创新思想和方法,增加学生的创新兴趣。
综上所述,创新教育是新世纪的主旋律,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学学习化学的创新能力,就要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初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