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陶瓷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德化陶瓷文化特色鲜明,是中国陶瓷文化的杰出代表,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文化。本文以“一带一路”德化陶瓷文化的境外传播路径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德化陶瓷文化境外传播历史,分析了德化陶瓷文化境外传播的现状,阐述其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探讨了德化陶瓷文化境外传播实现路径,从而推动德化陶瓷文化海外的影响,为泉州海丝文化境外传播总结经验,获得借鉴。
关键词:“一带一路”;陶瓷文化;境外传播
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又是中国古文明的符号之一,外国人喜欢以瓷器称谓中国,“China”既是中国之名又是瓷器之称。瓷器不只是器物、商品或工艺,更是文化的使者,它的发明不仅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更是丰富了人类历史文化。
一、德化陶瓷文化境外传播的历史
德化的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世界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而又十分特殊的地位。
德化制作和使用陶器始于新石器时代,先民开始了硬陶和印纹陶的制作。到了夏商时期,德化有了原始青瓷的制作。唐末五代时期,德化陶瓷制作已初具规模,编纂了当时世界第一部完整的陶瓷专著——《陶业法》,这比欧洲出现同类的陶瓷工艺专著早了八百多年,并绘制了世界上第一幅陶瓷工厂规划设计图《梅岭图》。宋元时期,德化陶瓷产品则以青白瓷为主,主要生产国内外所需的日用品,因其造型优雅,釉色晶莹温润,色质如玉,而广受世人喜爱。随着泉州港(时称刺桐港)的崛起、海外贸易的活跃,德化陶瓷漂洋过海,陶瓷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输出商品,成为中国古陶瓷外销历史上最早大量外销的中国陶瓷产区。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赞赏德化瓷器:“既多且美”,归国后,其带回的德化瓷珍藏在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被世人誉为“马可·波罗瓷”,成为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件到达欧洲的中国瓷器。明代是德化窑瓷雕艺术最为繁盛的时期,而在清代,青花瓷成为德化窑生产的主流。以明朝何朝宗为代表的德化瓷雕代表了世界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有“世界白瓷之母”、“世界白瓷看中国,中国白瓷看德化”的美誉。随着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人的到来,他们除了大肆采购当时市场上的德化瓷,还在德化大量订制基督教风格的德化瓷,当这光泽如玉、温润明净、宛似象牙的瓷器进入欧洲,迅速在欧洲风靡起来,以超越黄金的价格,成为上流贵族追逐的对象。欧洲皇室贵族将德化陶瓷看作是财富、地位和品位的象征,极力研究、仿制德化陶瓷,直接推动了世界著名的迈森瓷器制造厂的诞生,开启了欧洲长达300年的仿制史,给欧洲乃至世界陶瓷业带来了深远影响,极大地推动了德化陶瓷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德化被称作是“中国白的故乡,瓷艺术的摇篮”、“世界官窑”。
二、德化陶瓷文化境外传播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德化陶瓷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现状
德化是中国“三大古瓷都”,在中国和世界陶瓷制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德化紧紧围绕陶瓷文化,以瓷为媒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对外交流活动持续深化拓展。
通过“请进来”,提升地区及国际影响力。通过开展德化窑国际学术研讨会、清华大学ISCAEE国际陶艺交流年会、中韩陶艺交流、月记窑国际陶艺家(柴烧)研讨会等活动;举办世界闽南文化节“魅力瓷都”大型瓷艺展;通过承办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扩大对外交流,来自埃及、斐济等62个发展中国家的学员分别到德化参加培训学习,有力地推动陶瓷艺术文化对外的交流。
通过“走出去”,提升交流层次和水平。几年来,组织德化近千家外向型企业参加了华交会、广交会、中国陶博会以及德国法兰克福、英国伯明翰和拉斯维加斯、意大利米兰、阿联酋迪拜、印度新德里、日本东京和大坂等专业展览会,依托这些展会平台,有效推荐文化精品,传播德化陶瓷文化。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及大师积极举办个展,着力扩大对外陶瓷文化交流范围和影响,如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内格勒博物馆举行陶瓷艺术个展、英国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A)举办作品展(苏献忠),在泰国曼谷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禅境三味——吕章申、范扬、连紫华作品联展”;“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展览在文莱首都举办期间,陈明良大师创作的梅花瓶被官方赠送给文莱王储;苏献忠《纸》系列作品和黄永星工作室“不常器”系列白瓷壶作品到英国参展并入藏V&A博物馆。不少陶瓷艺术大师借着“一带一路”东风,频繁地将“中国白”带出国门,重塑荣光,惊艳世界。
加强“海上丝绸之路”多向互动。挖掘历史上的丝路文化,开掘现代文明对丝绸之路的影响,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与厦门航空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辟了空中丝绸之路,为德化瓷与欧洲间的贸易往来创造更多机会,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提高德化“世界陶瓷之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深化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申报“世界陶瓷之都”,通过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最终评审,德化获评全球首个“世界陶瓷之都”。积极争取“德化瓷烧制技艺”纳入“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申遗内容,与甘肃省敦煌市签约缔结为友好县市,通过“海丝”与“陆丝”结对,探索产业合作对接和資源优势互补,推进文化交流碰撞与深度融合,将德化陶瓷文化通过海、陆、空传向世界各地。组织参加首届中法文化论坛,与论坛组委会共同发起“世界陶瓷艺术大奖”,设立“中国瓷路基金”。搭建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平台,推动企业组团“走出去”,参加华交会、春秋季广交会、德国法兰克福礼品展、香港家庭用品展等知名展会,引导企业参加印度国际消费品展览会、马来西亚福建商品展、东盟(曼谷)中国进出口商品展、海峡两岸礼品及文具展等“海丝”沿线国家展会。
2.德化陶瓷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问题和困难
陶瓷文化内涵不足。企业在强大的需求面前,更注重市场,不注重陶瓷文化的挖掘与沉淀,工业化、大批量的复制成为当前德化陶瓷文化产业发展的导向,技术被人追捧,文化创意却被忘却,缺少文化气息。“缺少文化内涵的陶瓷产品纯粹是工艺品,有文化内涵的产品才有生命力、才能成为艺术品。”这是德化陶瓷业走文化创意之路的突破点。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德化拥有千年的陶瓷文化底蕴,德化陶瓷曾支撑着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延续和拓展,但对这些文化的挖掘和宣传仍很不够,需要加大开发、保护和宣传,讲好德化陶瓷故事,既做产品,又做文化。 非遗文化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涉及文化(文物)、旅游、宗教等多个部门,文化遗产资源也往往归属多个部门。有些职能部门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认识不够统一,还没有完全形成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监管工作不够有力,部分非物質文化遗产后继乏人。因许多非遗项目不能带来经济利益,愿意学习的人很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研究的相关专业人员日益减少。对非遗文化保护投入的资金不足,培养和传承的积极性难以调动,不利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资金缺口制约对外交流活动。当前形势下,要积极开展有效的主动对外陶瓷文化交流,要树立一些重大有影响力的对外陶瓷文化交流品牌,项目筹备、项目运作、活动费用等各方面需要较大的资金做保障。尽管德化每年拨出一定对外交流经费,同时对企业重大对外交流活动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但对于像德化这样以外贸出口为重点的陶瓷产业,日益增多的交流项目来说还远远不够。
民间对外陶瓷文化交流仍显贫乏。从总体发展情况来看,民间对外陶瓷文化跨境交流的仍显较少,因此,要通过建立民间文化资源参与对外文化交流的机制,鼓励支持民间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借助民间资本的力量,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办外宣,在政策、人才、资源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利用民间资本打造外宣精品、创立外宣品牌;推动出口模式的不断提升。鼓励企业通过深度参与创新创意、制作和国际市场营销,针对国际市场打造文化产品,实现高附加值贸易;加大对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的扶持力度,支持外向型产品开发、优秀产品对外推介及企业海外落地经营,增强陶瓷文化交流与传播。
对外交流展示仍不够充分。目前,德化对外交流仍停留在展会、展览等,对于参与类似于大型的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仍然较少,德化特色的陶瓷文化展示仍不够突出。要充分发挥省级的组织、协调作用,积极探索发挥各类文化社团、文化企业开展对外交流的重要作用,整合德化陶瓷文化资源,有计划、有目的、有成效地将陶瓷文化列入到福建省对外文化交流整体工作中,给政府主导的对外文化交流“加油”,充分展示“世界陶瓷之都”的文化魅力,提升德化陶瓷文化国际上的形象。
三、德化陶瓷文化境外传播实现路径
1.挖掘德化千年陶瓷文化历史
千年瓷都德化,是陶瓷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以特色陶瓷铺就了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要政府主导,成立陶瓷文化研究机构,深入挖掘和传承陶瓷历史文化,挖掘、抢救、保护古瓷窑址;提升德化陶瓷博物馆并晋升国家级,发挥德化陶瓷文化对外传播“窗口”的功能;调查收集整理散落世界各地的文物、史料,出版陶瓷文化(英文)相关著作,全面、深入地解读德化陶瓷文化,为陶瓷文化境外传播提供文献支撑;充分发挥陶瓷文化特色,着力争取已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化瓷烧制技艺”成功“申遗”,让德化陶瓷文化插上“翅膀”,世界传播;积极培育和打造特色陶瓷文化品牌,成为传播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提升德化城市国际形象。
2.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涉及一个跨区域、跨文化的利益共同体,涵盖60多个国家,40多亿人口。泉州作为古代海丝起点城市,已纳入“一带一路”支点城市范围,给德化陶瓷文化的振兴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开辟“一带一路一网”三大市场,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华交会、法兰克福博览会等境内外知名展会,巩固欧美日传统市场,不断开拓南美、中亚等新兴市场。用足用好陶瓷行业外贸转型升级扶持资金,推动外贸转型升级。继续举办德化窑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陶艺交流年会等国际学术交流创作活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陶瓷城市和国际市场的对接与联系,与世界各国开展广泛的技艺交流、经贸合作与友好往来,使德化陶瓷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继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德化陶瓷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3.加强德化陶瓷文化境外传播设施和平台建设
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模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互联网+”思维为德化陶瓷文化的传播拓宽了思路,通过“互联网+德化陶瓷文化”的传播模式,既能加快德化陶瓷文化的对外传播速度,又能提升文化传播的质量,还能调动外国学习者陶瓷文化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媒介融合时代,智能化已然成为传播的主导模式,全民传播的趋势日益明显;要成立德化新媒体联盟,推动德化新媒体建设和发展,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讲好德化陶瓷历史故事,助力德化陶瓷文化的国际传播。贸易是陶瓷文化境外交流传播的重要途径;德化现有陶瓷企业3000多家,其中80%为外向型企业,是全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搭建面向世界的中国陶瓷在线交易平台和陶瓷全球购平台,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争创中国电商示范基地和最大的陶瓷电商产业基地,把德化陶瓷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提升陶瓷文化整体水平。
4.拓宽德化陶瓷文化境外传播内容和影响
借助德化陶瓷文化交流推介活动,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两种方式,拓宽文化交流内容。借力外交部、商务部推介会,向全球推荐德化,现场展示德化陶瓷技艺,展现德化陶瓷文化魅力;借助央视平台,邀请高端媒体,拍摄“世界瓷都·德化”宣传片,编撰发行《故宫馆藏德化窑古陶瓷精品集》等丛书;在国外著名拍卖行策划拍卖德化瓷器;组织艺术大师在国外举办个展;结合“海丝”主题,开展以重走“海丝”之路,到德国、法国、英国等举办展览;积极推动国际著名专家学者在德工作室落地;争取与世界手工艺理事会合作举办国际陶瓷双年展活动。
5.开拓德化陶瓷文化境外传播渠道和新领域
利用多种形式的人员往来传播德化陶瓷文化;从古至今,人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以下多种形式的人员往来有利于开展德化陶瓷文化的传播:官方的国家使者、来华留学生、各国的旅行家、出国定居者(移民)、学术研究人员(文化使者)等。建立海丝文化(陶瓷文化)境外传播基地;全球化的浪潮,已经让今天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国家与国家之间、传播机构之间相互利用彼此的资源与条件开拓海外传播市场,已经是一种正常的对外交流行为,只要这种方式建立在彼此平等互利的原则上,就应该积极鼓励与扶持。借助举办重大国际会议或运动赛事推介德化陶瓷;会议或赛事举办期,历来是举办国文化传播的高峰值,是举办城市文化形象的国际地位塑造期,焦点效应的直接释放将使得文化传播迅速世界化,因此要巧借“东风”,积极传播德化陶瓷文化。 四、结语
德化陶瓷的外销,烧制技术的对外传播,为中外陶瓷文化交流和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德化陶瓷的对外交流活动越来越紧密,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当代“世界官窑”的地位举足轻重。因此,推动德化陶瓷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让“世界瓷都”再放异彩,有利于促进世界各民族的人文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杨李军,叶建新.当代中国陶瓷文化的国际化传播[J].现代传播,2014(10):149-150.
[2]王慧.中国陶瓷文化对外传播的翻译策略[J].陶瓷学报,2017(2):271-274.
[3]陈邦武.从文本到人本:“一带一路”境遇下中国陶瓷文化国际传播的基本策略[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11):26-28.
[4]孙宏典,李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9):255-263.
[5]王林喜.跟学生谈汉字文化[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3(5).
[6]陈建中.中国德化瓷史[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7).
[7]陈建中,陈冬瓏.德化瓷[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12).
[8]廖华英,鲁强.基于文化共性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策略[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44-147.
[9]孙斌.陶瓷文化.大千世界——对德化窑及陶瓷产区陶瓷文化的研究[M].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8).
[10]黄远明.“互联网+”思维在陶瓷文化教育改革中的运用[J].当代教研论丛,2017(2):105.
[11]徐稳.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出路[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96-103.
[12]洪琳.景德镇陶瓷文化对外传播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江西:江西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2018.
[13]王锦,张继文.“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路径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9(8)233-236.
[14]陈李鹏.泉州21世纪依托移动媒体的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文化传播研究[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5):12-15.
作者简介:郑振隆(1979.09- ),男,汉族,福建泉州人,硕士学位,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商务英语、英汉翻译
关键词:“一带一路”;陶瓷文化;境外传播
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又是中国古文明的符号之一,外国人喜欢以瓷器称谓中国,“China”既是中国之名又是瓷器之称。瓷器不只是器物、商品或工艺,更是文化的使者,它的发明不仅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更是丰富了人类历史文化。
一、德化陶瓷文化境外传播的历史
德化的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世界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而又十分特殊的地位。
德化制作和使用陶器始于新石器时代,先民开始了硬陶和印纹陶的制作。到了夏商时期,德化有了原始青瓷的制作。唐末五代时期,德化陶瓷制作已初具规模,编纂了当时世界第一部完整的陶瓷专著——《陶业法》,这比欧洲出现同类的陶瓷工艺专著早了八百多年,并绘制了世界上第一幅陶瓷工厂规划设计图《梅岭图》。宋元时期,德化陶瓷产品则以青白瓷为主,主要生产国内外所需的日用品,因其造型优雅,釉色晶莹温润,色质如玉,而广受世人喜爱。随着泉州港(时称刺桐港)的崛起、海外贸易的活跃,德化陶瓷漂洋过海,陶瓷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输出商品,成为中国古陶瓷外销历史上最早大量外销的中国陶瓷产区。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赞赏德化瓷器:“既多且美”,归国后,其带回的德化瓷珍藏在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被世人誉为“马可·波罗瓷”,成为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件到达欧洲的中国瓷器。明代是德化窑瓷雕艺术最为繁盛的时期,而在清代,青花瓷成为德化窑生产的主流。以明朝何朝宗为代表的德化瓷雕代表了世界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有“世界白瓷之母”、“世界白瓷看中国,中国白瓷看德化”的美誉。随着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人的到来,他们除了大肆采购当时市场上的德化瓷,还在德化大量订制基督教风格的德化瓷,当这光泽如玉、温润明净、宛似象牙的瓷器进入欧洲,迅速在欧洲风靡起来,以超越黄金的价格,成为上流贵族追逐的对象。欧洲皇室贵族将德化陶瓷看作是财富、地位和品位的象征,极力研究、仿制德化陶瓷,直接推动了世界著名的迈森瓷器制造厂的诞生,开启了欧洲长达300年的仿制史,给欧洲乃至世界陶瓷业带来了深远影响,极大地推动了德化陶瓷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德化被称作是“中国白的故乡,瓷艺术的摇篮”、“世界官窑”。
二、德化陶瓷文化境外传播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德化陶瓷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现状
德化是中国“三大古瓷都”,在中国和世界陶瓷制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德化紧紧围绕陶瓷文化,以瓷为媒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对外交流活动持续深化拓展。
通过“请进来”,提升地区及国际影响力。通过开展德化窑国际学术研讨会、清华大学ISCAEE国际陶艺交流年会、中韩陶艺交流、月记窑国际陶艺家(柴烧)研讨会等活动;举办世界闽南文化节“魅力瓷都”大型瓷艺展;通过承办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扩大对外交流,来自埃及、斐济等62个发展中国家的学员分别到德化参加培训学习,有力地推动陶瓷艺术文化对外的交流。
通过“走出去”,提升交流层次和水平。几年来,组织德化近千家外向型企业参加了华交会、广交会、中国陶博会以及德国法兰克福、英国伯明翰和拉斯维加斯、意大利米兰、阿联酋迪拜、印度新德里、日本东京和大坂等专业展览会,依托这些展会平台,有效推荐文化精品,传播德化陶瓷文化。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及大师积极举办个展,着力扩大对外陶瓷文化交流范围和影响,如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内格勒博物馆举行陶瓷艺术个展、英国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A)举办作品展(苏献忠),在泰国曼谷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禅境三味——吕章申、范扬、连紫华作品联展”;“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展览在文莱首都举办期间,陈明良大师创作的梅花瓶被官方赠送给文莱王储;苏献忠《纸》系列作品和黄永星工作室“不常器”系列白瓷壶作品到英国参展并入藏V&A博物馆。不少陶瓷艺术大师借着“一带一路”东风,频繁地将“中国白”带出国门,重塑荣光,惊艳世界。
加强“海上丝绸之路”多向互动。挖掘历史上的丝路文化,开掘现代文明对丝绸之路的影响,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与厦门航空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辟了空中丝绸之路,为德化瓷与欧洲间的贸易往来创造更多机会,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提高德化“世界陶瓷之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深化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申报“世界陶瓷之都”,通过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最终评审,德化获评全球首个“世界陶瓷之都”。积极争取“德化瓷烧制技艺”纳入“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申遗内容,与甘肃省敦煌市签约缔结为友好县市,通过“海丝”与“陆丝”结对,探索产业合作对接和資源优势互补,推进文化交流碰撞与深度融合,将德化陶瓷文化通过海、陆、空传向世界各地。组织参加首届中法文化论坛,与论坛组委会共同发起“世界陶瓷艺术大奖”,设立“中国瓷路基金”。搭建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平台,推动企业组团“走出去”,参加华交会、春秋季广交会、德国法兰克福礼品展、香港家庭用品展等知名展会,引导企业参加印度国际消费品展览会、马来西亚福建商品展、东盟(曼谷)中国进出口商品展、海峡两岸礼品及文具展等“海丝”沿线国家展会。
2.德化陶瓷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问题和困难
陶瓷文化内涵不足。企业在强大的需求面前,更注重市场,不注重陶瓷文化的挖掘与沉淀,工业化、大批量的复制成为当前德化陶瓷文化产业发展的导向,技术被人追捧,文化创意却被忘却,缺少文化气息。“缺少文化内涵的陶瓷产品纯粹是工艺品,有文化内涵的产品才有生命力、才能成为艺术品。”这是德化陶瓷业走文化创意之路的突破点。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德化拥有千年的陶瓷文化底蕴,德化陶瓷曾支撑着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延续和拓展,但对这些文化的挖掘和宣传仍很不够,需要加大开发、保护和宣传,讲好德化陶瓷故事,既做产品,又做文化。 非遗文化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涉及文化(文物)、旅游、宗教等多个部门,文化遗产资源也往往归属多个部门。有些职能部门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认识不够统一,还没有完全形成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监管工作不够有力,部分非物質文化遗产后继乏人。因许多非遗项目不能带来经济利益,愿意学习的人很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研究的相关专业人员日益减少。对非遗文化保护投入的资金不足,培养和传承的积极性难以调动,不利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资金缺口制约对外交流活动。当前形势下,要积极开展有效的主动对外陶瓷文化交流,要树立一些重大有影响力的对外陶瓷文化交流品牌,项目筹备、项目运作、活动费用等各方面需要较大的资金做保障。尽管德化每年拨出一定对外交流经费,同时对企业重大对外交流活动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但对于像德化这样以外贸出口为重点的陶瓷产业,日益增多的交流项目来说还远远不够。
民间对外陶瓷文化交流仍显贫乏。从总体发展情况来看,民间对外陶瓷文化跨境交流的仍显较少,因此,要通过建立民间文化资源参与对外文化交流的机制,鼓励支持民间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借助民间资本的力量,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办外宣,在政策、人才、资源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利用民间资本打造外宣精品、创立外宣品牌;推动出口模式的不断提升。鼓励企业通过深度参与创新创意、制作和国际市场营销,针对国际市场打造文化产品,实现高附加值贸易;加大对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的扶持力度,支持外向型产品开发、优秀产品对外推介及企业海外落地经营,增强陶瓷文化交流与传播。
对外交流展示仍不够充分。目前,德化对外交流仍停留在展会、展览等,对于参与类似于大型的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仍然较少,德化特色的陶瓷文化展示仍不够突出。要充分发挥省级的组织、协调作用,积极探索发挥各类文化社团、文化企业开展对外交流的重要作用,整合德化陶瓷文化资源,有计划、有目的、有成效地将陶瓷文化列入到福建省对外文化交流整体工作中,给政府主导的对外文化交流“加油”,充分展示“世界陶瓷之都”的文化魅力,提升德化陶瓷文化国际上的形象。
三、德化陶瓷文化境外传播实现路径
1.挖掘德化千年陶瓷文化历史
千年瓷都德化,是陶瓷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以特色陶瓷铺就了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要政府主导,成立陶瓷文化研究机构,深入挖掘和传承陶瓷历史文化,挖掘、抢救、保护古瓷窑址;提升德化陶瓷博物馆并晋升国家级,发挥德化陶瓷文化对外传播“窗口”的功能;调查收集整理散落世界各地的文物、史料,出版陶瓷文化(英文)相关著作,全面、深入地解读德化陶瓷文化,为陶瓷文化境外传播提供文献支撑;充分发挥陶瓷文化特色,着力争取已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化瓷烧制技艺”成功“申遗”,让德化陶瓷文化插上“翅膀”,世界传播;积极培育和打造特色陶瓷文化品牌,成为传播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提升德化城市国际形象。
2.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涉及一个跨区域、跨文化的利益共同体,涵盖60多个国家,40多亿人口。泉州作为古代海丝起点城市,已纳入“一带一路”支点城市范围,给德化陶瓷文化的振兴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开辟“一带一路一网”三大市场,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华交会、法兰克福博览会等境内外知名展会,巩固欧美日传统市场,不断开拓南美、中亚等新兴市场。用足用好陶瓷行业外贸转型升级扶持资金,推动外贸转型升级。继续举办德化窑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陶艺交流年会等国际学术交流创作活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陶瓷城市和国际市场的对接与联系,与世界各国开展广泛的技艺交流、经贸合作与友好往来,使德化陶瓷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继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德化陶瓷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3.加强德化陶瓷文化境外传播设施和平台建设
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模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互联网+”思维为德化陶瓷文化的传播拓宽了思路,通过“互联网+德化陶瓷文化”的传播模式,既能加快德化陶瓷文化的对外传播速度,又能提升文化传播的质量,还能调动外国学习者陶瓷文化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媒介融合时代,智能化已然成为传播的主导模式,全民传播的趋势日益明显;要成立德化新媒体联盟,推动德化新媒体建设和发展,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优势,讲好德化陶瓷历史故事,助力德化陶瓷文化的国际传播。贸易是陶瓷文化境外交流传播的重要途径;德化现有陶瓷企业3000多家,其中80%为外向型企业,是全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搭建面向世界的中国陶瓷在线交易平台和陶瓷全球购平台,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争创中国电商示范基地和最大的陶瓷电商产业基地,把德化陶瓷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提升陶瓷文化整体水平。
4.拓宽德化陶瓷文化境外传播内容和影响
借助德化陶瓷文化交流推介活动,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两种方式,拓宽文化交流内容。借力外交部、商务部推介会,向全球推荐德化,现场展示德化陶瓷技艺,展现德化陶瓷文化魅力;借助央视平台,邀请高端媒体,拍摄“世界瓷都·德化”宣传片,编撰发行《故宫馆藏德化窑古陶瓷精品集》等丛书;在国外著名拍卖行策划拍卖德化瓷器;组织艺术大师在国外举办个展;结合“海丝”主题,开展以重走“海丝”之路,到德国、法国、英国等举办展览;积极推动国际著名专家学者在德工作室落地;争取与世界手工艺理事会合作举办国际陶瓷双年展活动。
5.开拓德化陶瓷文化境外传播渠道和新领域
利用多种形式的人员往来传播德化陶瓷文化;从古至今,人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以下多种形式的人员往来有利于开展德化陶瓷文化的传播:官方的国家使者、来华留学生、各国的旅行家、出国定居者(移民)、学术研究人员(文化使者)等。建立海丝文化(陶瓷文化)境外传播基地;全球化的浪潮,已经让今天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国家与国家之间、传播机构之间相互利用彼此的资源与条件开拓海外传播市场,已经是一种正常的对外交流行为,只要这种方式建立在彼此平等互利的原则上,就应该积极鼓励与扶持。借助举办重大国际会议或运动赛事推介德化陶瓷;会议或赛事举办期,历来是举办国文化传播的高峰值,是举办城市文化形象的国际地位塑造期,焦点效应的直接释放将使得文化传播迅速世界化,因此要巧借“东风”,积极传播德化陶瓷文化。 四、结语
德化陶瓷的外销,烧制技术的对外传播,为中外陶瓷文化交流和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德化陶瓷的对外交流活动越来越紧密,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当代“世界官窑”的地位举足轻重。因此,推动德化陶瓷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让“世界瓷都”再放异彩,有利于促进世界各民族的人文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杨李军,叶建新.当代中国陶瓷文化的国际化传播[J].现代传播,2014(10):149-150.
[2]王慧.中国陶瓷文化对外传播的翻译策略[J].陶瓷学报,2017(2):271-274.
[3]陈邦武.从文本到人本:“一带一路”境遇下中国陶瓷文化国际传播的基本策略[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11):26-28.
[4]孙宏典,李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9):255-263.
[5]王林喜.跟学生谈汉字文化[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3(5).
[6]陈建中.中国德化瓷史[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7).
[7]陈建中,陈冬瓏.德化瓷[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12).
[8]廖华英,鲁强.基于文化共性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策略[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44-147.
[9]孙斌.陶瓷文化.大千世界——对德化窑及陶瓷产区陶瓷文化的研究[M].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8).
[10]黄远明.“互联网+”思维在陶瓷文化教育改革中的运用[J].当代教研论丛,2017(2):105.
[11]徐稳.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出路[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96-103.
[12]洪琳.景德镇陶瓷文化对外传播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江西:江西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2018.
[13]王锦,张继文.“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路径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9(8)233-236.
[14]陈李鹏.泉州21世纪依托移动媒体的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文化传播研究[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5):12-15.
作者简介:郑振隆(1979.09- ),男,汉族,福建泉州人,硕士学位,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商务英语、英汉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