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十七岁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mon3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年,我正和联考“拔河”。苍白着一张脸,慌慌张张过日子。
  十七岁的我,其实还是个孩子,却又常佯装老成,一副历尽沧桑的世故样子。日子过得相当惨淡,理不清的几何困得我动弹不得,没人理会我的想法。老师在上头谆谆教诲,我在人群中神思不属。


  黄昏回家,先到街市转角的租书店租看一本哀感顽艳的言情小说,晚上则偷偷躲在被子里记录着如今看来非常无聊的爱恨情仇。对课业似乎一点也不想投注心力,却又经常对着成绩单上的红字干着急。尽管成绩不甚理想,星期六下午台中戏院的爱情浪漫大悲剧却是无论如何也不肯错过。星期一的早晨最刺激,周会上行之多年的英文、国文抽签背诵,永远让我来不及准备,心存侥幸却又早早做好了“成仁”的应变——只要麦克风报出我的名字,我就直挺挺地一头栽下,佯装昏倒。我在家里床上屡次练习昏倒的姿势,务求兼顾安全与适度的优雅。
  那年,我高二。学校忽然调来一位王姓历史老师,他不但玉树临风,而且多才多艺。在课堂上高谈历史因果,旁征博引,唐诗、宋词脱口而出。台上,风流倜傥的老师谈笑风生;台下,情窦初开的女孩怦然心动。被惹起的心事和被扬起的粉笔灰,同时在充满阳光的教室里四处浮动。下课后的黄昏,历史老师和同事一起在球场比赛,初中部的蓝衣和高中部的绿衣将篮球场挤得水泄不通,高楼走廊上也是人头攒动,大伙儿齐心为王老师加油打气,声震云霄。
  不打球的日子,王老师通常会到音乐教室里练琴,流动的音符在年轻的心湖上激起一圈圈的涟漪。历史老师动见观瞻,一举一动都受到万方瞩目。女校里,乍然来了这么一位男性教师,就像在校园里埋下了不定时的炸弹,随时潜藏爆炸的危险。几乎所有被他教过的学生都在瞬间改变志向,决心将联考的第一志愿改成历史系。
  我专心上课,努力做作业,花大把时间准备考试,企图以良好的成绩吸引老师的目光。我全力拼历史,将它背得滚瓜烂熟。老师发问时,破天荒地一马当先;考试时,奋笔疾书,绞尽脑汁。下课后,好几次拿着在家里“呕心沥血”研究出来的问题,想去提问,终究还是因为害羞而作罢。
  为了争取更多和老师接触的机会,升上高三,我小小使了点诈,当选了班长,表面却佯装被陷害的微嗔!每天起床,迎着晨曦,总是没来由的开心!一向沉重的上学脚步顿时变得轻快。我把王老师的课表牢牢记诵,估量他走过回廊的时间,刻意和他来个“不期而遇”,或故意在他待在教员办公室的时间里送去周记、书法本子,期待能得到一个和他交会的眼神。如果没能如愿,我还会不厌其烦地将周记捧回,等待下一个邂逅的机会。年轻的心真是容易满足,只要一天里能见上老师一面,便于愿足矣!如果老师竟能和我说上几句话,我便要独自躲进缤纷的花圃里,偷偷地吃吃发笑,回味几乎满溢出来的快乐!羞于启齿的心事将胸怀鼓得满胀,像是凭空长出了双翼,扑扑欲飞。在苦闷的年纪里,遇上遏抑不住的激情,对能不能考上大学一点也不在乎,念兹在兹的只是王老师有没有将我摆在眼里。
  高三的最后一堂历史课像一场提早的告别式,告别青涩的十七岁。同学们在课堂上高歌“吾愛吾师”,涕泪涟涟,吉他的伴奏哀凄断续,想到踏出校门也就意味着和老师断了关系,简直让人肝肠寸断。有人忍不住趴在课桌上压抑地嘤嘤哭泣,我忘了自己当时是否也加入了饮泣的行列,但清楚记得“誓不相忘”的自我勉励。在那样荒芜的岁月里,一切思考都潦潦草草,涣漫且无法确定,唯其如此,更突显出这份情笃意切的天真烂漫!
  我殚思竭虑于一份给老师的毕业纪念品,太贵、太俗、太招摇、太露痕迹……用负面排除法先行过滤,再用正面肯定法严格挑选,我踩着虚弱的步伐在街市里千挑万选,端赖强韧的意志力。然而,似乎也没有什么创意,后来发现,叮当作响的风铃原来是大家共同的最爱。
  当我背着同学蹑手蹑脚地潜去送礼时,赫然看见老师的桌上业已堆满了礼物,由包装上辨识,大同小异,煞费苦心挑选、自以为独一无二的礼物沉没其间,光彩尽失。我犹如失足掉入深渊,骨断腰折,五脏六腑尽皆易位。想到一年来的苦心焦虑,或者也和这礼物一般,只是寻常。啊!在心仪的老师面前,我是多么痛恨寻常!
  寂寞的十七岁终止于高热渐退的夏末。我烫了鬈发、整束了衣装,带着悲壮的心情去向老师告别。老师笑笑,依旧没说什么,只递给我几本题了字的励志书《成功者的座右铭》,要我转交给其他几位送他礼物的同学。自以为已心如止水的我,心竟又如小鹿乱撞起来:老师无以言宣的秘密或者潜藏在书里的某个角落吧?
  回家后,脸红心跳地翻了又翻,没找到任何蛛丝马迹。从来没有一刻那么憎恨着“怨亲平等”四字,送我的和送同学的书,从题词到内容,全没两样。
  “我终究只是寻常。”我不得不绝望地如此承认。暗夜里,我泪如雨下,痛心于老师薄情寡恩,辜负了我对他的深情厚谊。
其他文献
《读者》创始人胡亚权  2019年1月,在由甘肃省委宣传部主办的“改革开放40年感动甘肃人物”表彰活动中,胡亚权先生当选“陇人骄子”。  胡亚权1944年3月出生于甘肃武威,1968年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毕业后参加工作,并于197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与郑元绪一起创办了《读者文摘》(1993年改名为《读者》),2012年退休。  1980年,正值改革开放初期,胡亚权和郑元绪受命创办一份刊物
期刊
某人生在河边,河深不过数尺,他常在河中游泳,练就了扎猛子的本领。一个猛子扎下去,能把河底的卵石抱上岸来。遂以为自己是天下第一扎猛子高手,于是到浩瀚长江扎猛子,谁知扎下去就再没上来。  因不知深浅而丢了性命,代价实在昂贵。不知深浅却要忙着出名,是耐不住寂寞的表现,是养不成本事的。  云在山间,山在云中,年去岁来,萦来绕去,才成美景。前贤赞倪云林之画臻“真寂寞”之境界:“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水万水
期刊
弟子問:“有没有方法测量一个人的精神力量?”  “很多。”  弟子要求道:“讲一个给我们听。”  “在一天中看看自己有多少次受到干扰。”  (若 子摘自新浪网译者的博客)
期刊
当机器可以思考时  2018年3月,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坦佩市,一辆自动驾驶汽车将推着自行车过马路的伊莲·赫茨伯格撞倒。当时,该自动驾驶汽车以每小时70千米的速度行驶,并且是在其车载电脑发现赫茨伯格6秒之后才将她撞倒。6秒的时间足够汽车停下来或转弯,但它什么都没有做,而是直接撞向了她。赫茨伯格在被送往医院后死亡,这是第一个被自动驾驶汽车撞死的行人。  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初步调查发
期刊
早死好还是长寿好,若叫我二者择一,我当然不由分说地选择后者,想多活几年。不过翻阅文学事典,注视古今中外作家面部照片时,又转而陷入沉思:活太久怕也意思不大啊!这是因为,年轻时死去的作家留下来的是永远年轻的照片,而得以长寿的作家大部分都定格在死前不久的照片上。  例如,阿尔蒂尔·兰波和普希金等人的照片总是那么年轻气盛、朝气蓬勃。相比之下,志贺直哉之类的则给人以老朽之感。志贺直哉?啊,就是教科书照片上的
期刊
火车上我们无须找伴,  因為出行的全部理由就在于  把获得承认之类的事高高挂起。我们  在无意之间已成孤岛,正如  我们的心在抵达我们神往之地。  但如此非人格化地进行下去,  我们甚至没看见坐在对面的那个人。  谁知道呢,他也许比  那个在远方某地等待的人  更清楚地知道我们真正的目的地。  (强 子摘自河南大学出版社《菲利普·拉金诗全集》一书)
期刊
2019年1月7日,由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龙源数字传媒集团联合举办的“数字中国战略目标下的数字文化城市建设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发布了“2018数字阅读影响力期刊TOP100”,在付费数字阅读领域,《读者》位居第二,《讀者》(校园版)位居第八,同时,《读者》在“最受海外读者欢迎”的杂志中排名第一。  “2018数字阅读影响力期刊TOP100”榜单是依据2017年10月1日至
期刊
这近乎两条教育的平行线。  一条线是,去年成都七中30多人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国外名校录取,70多人考进清华、北大,一本上线率超过九成。  另一条线是,中国贫困地区的248所高中,师生是周边大城市“挑剩下的”,曾有学校考上一本高校的人数仅为个位数。  直播改变了这两条线。200多所学校,全天候跟随成都七中平行班直播,一起上课、做作业、考试。有的学校出了省状元,有的本科升学率涨了几倍、十几倍——即
期刊
当老何从泡馍铺子赶到牛棚的时候,老老何已经被运走了。据围观的人说,他用镰刀切断了自己的动脉,刚切脉时血流如注,在场的人用布缠住他的胳膊也无济于事,只能眼睁睁看着他慢慢死去。老何只看到泥地上一片惨淡的暗红。  那年老何17岁。  后来我想,爷爷的死在老何心中留下了一个黑洞,一个可以吞噬掉所有强烈情感和欲望的黑洞。从我记事起,老何就是沉默和不苟言笑的,仿佛多说一句都是错的。一  1979年的一天,正攀
期刊
客人的饭量如何,喜欢喝什么酒,酒量如何,这些问题都可以从客人落座后点的第一道菜、第一杯酒中找到答案。他是如何饮下第一杯啤酒的?虽然也有例外,但一般来说,能喝酒的人会毫不犹豫地一饮而尽,他们喝第一杯酒的速度都非常快。  一个人喝第一杯酒的速度,基本上与他的酒量成正比。只能喝一杯啤酒的客人,很少出现大口喝掉第一杯后接下来只喝茶水的情况。所以,当我根据喝第一杯酒的速度判断出这是一位酒量很好的客人时,我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