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其今后全面发展和有效接受完整教育的良好基础。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培养出心理素质良好的新时代人才是学校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当中
1.1 活用教学内容,挖掘课程资源
我们的教材都是经过精心选择和编制的,其间所包蕴的心理教育内容更是丰厚的广泛的,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科学学科特别有助于促进观察与归纳能力的培养,同时它也有助于促进逻辑的与非逻辑的思维品质的结合,形成科学创造思维的品质。科学教学还涉及到现代人的一个重要品质即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培养。
1.2 整合学科教育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认为,教育目标由三个维度构成:其一是认知领域的目标,由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及智力发展诸目标构成;第二个维度是情意领域的目标,由兴趣、态度价值观、判断力、适应性的发展等目标构成;第三个维度是技能活动领域的目标,由动作技能诸目标构成。新课程标准把教育目标表述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心理健康教育刚起步的现阶段,可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视为心理教育目标。
1.3 善用表扬,及时引导
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都特别希望得到教师的反馈,尤其是对他答案的肯定。如果答错了受到冷落,或者得不到教师及时的肯定,都容易损害学生的自尊心,都会直接影响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要给予足够的宽容,耐心地矫正,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
但是,不恰当的表扬同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2.加强教师的心理学培训,注重师生的心灵沟通
作为教师,不能只重视学生的学业发展,也必需关注学生的身心能健康成长。小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特殊心理,他们的心理要比成人敏感、脆弱得多。教师的思想、情绪、行为的轻微变化有时都会给学生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加强对教师的心理素质培训是极其重要的。新时代的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修养,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同时应具有进行心理咨询的能力,对学生和家长进行心理教育的能力,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进行评估的能力,以良好的自身心理状态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要与学生多进行沟通,坦诚地面对学生,深入学生心灵深处。只有近距离的接触,使学生愿意和教师有更多地交流与沟通,才能打开他们的心扉,消除了师生之间的界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深入到孩子心灵的深处,与孩子产生相互信任和理解。
3.开展各种活动训练
建设和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关系到学校每一项工作,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教师的工作,这是极其错误的。没有学校各项工作的一致配合,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的效果不但难以巩固,而且可能被降低甚至抵消。因而,学校在进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应在小学生中开展各种有意义的训练活动和课内外文体活动。例如学生可以利用各种棋类的辅导学习,进行稳定性的心理训练;通过球类、田径、体操等活动,培养学生掌握一些转移情绪、释放压抑、克服自卑的方法,学会幽默和适时地释放不良情绪;组织书法、绘画、演讲、歌咏、板报、社会实践活动等,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满足学生施展才华的需要,增强自信等。
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以建设和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为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指导,尊重与理解学生,力求学生人格的整体性发展。在教育手段上,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以人为本,强调学生心理能力的提高。通过开展训练活动和课内外文体活动,指导学生“以人为镜”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使他们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等心理品质。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老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参加的个人成长报告会,让老师、家长有了解自己的心里话的机会,如“爸爸妈妈听我说”、“老师请您听我讲”等,使学生在处理困惑、失衡以及矛盾和冲突时,能及时得到家长,教师的理解和帮助,以其群体的合力战胜各种心理危机。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当中
1.1 活用教学内容,挖掘课程资源
我们的教材都是经过精心选择和编制的,其间所包蕴的心理教育内容更是丰厚的广泛的,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科学学科特别有助于促进观察与归纳能力的培养,同时它也有助于促进逻辑的与非逻辑的思维品质的结合,形成科学创造思维的品质。科学教学还涉及到现代人的一个重要品质即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培养。
1.2 整合学科教育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认为,教育目标由三个维度构成:其一是认知领域的目标,由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及智力发展诸目标构成;第二个维度是情意领域的目标,由兴趣、态度价值观、判断力、适应性的发展等目标构成;第三个维度是技能活动领域的目标,由动作技能诸目标构成。新课程标准把教育目标表述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心理健康教育刚起步的现阶段,可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视为心理教育目标。
1.3 善用表扬,及时引导
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都特别希望得到教师的反馈,尤其是对他答案的肯定。如果答错了受到冷落,或者得不到教师及时的肯定,都容易损害学生的自尊心,都会直接影响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要给予足够的宽容,耐心地矫正,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
但是,不恰当的表扬同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2.加强教师的心理学培训,注重师生的心灵沟通
作为教师,不能只重视学生的学业发展,也必需关注学生的身心能健康成长。小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特殊心理,他们的心理要比成人敏感、脆弱得多。教师的思想、情绪、行为的轻微变化有时都会给学生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加强对教师的心理素质培训是极其重要的。新时代的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修养,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同时应具有进行心理咨询的能力,对学生和家长进行心理教育的能力,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进行评估的能力,以良好的自身心理状态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要与学生多进行沟通,坦诚地面对学生,深入学生心灵深处。只有近距离的接触,使学生愿意和教师有更多地交流与沟通,才能打开他们的心扉,消除了师生之间的界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深入到孩子心灵的深处,与孩子产生相互信任和理解。
3.开展各种活动训练
建设和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关系到学校每一项工作,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教师的工作,这是极其错误的。没有学校各项工作的一致配合,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的效果不但难以巩固,而且可能被降低甚至抵消。因而,学校在进行课堂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应在小学生中开展各种有意义的训练活动和课内外文体活动。例如学生可以利用各种棋类的辅导学习,进行稳定性的心理训练;通过球类、田径、体操等活动,培养学生掌握一些转移情绪、释放压抑、克服自卑的方法,学会幽默和适时地释放不良情绪;组织书法、绘画、演讲、歌咏、板报、社会实践活动等,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满足学生施展才华的需要,增强自信等。
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以建设和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为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指导,尊重与理解学生,力求学生人格的整体性发展。在教育手段上,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以人为本,强调学生心理能力的提高。通过开展训练活动和课内外文体活动,指导学生“以人为镜”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使他们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等心理品质。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老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参加的个人成长报告会,让老师、家长有了解自己的心里话的机会,如“爸爸妈妈听我说”、“老师请您听我讲”等,使学生在处理困惑、失衡以及矛盾和冲突时,能及时得到家长,教师的理解和帮助,以其群体的合力战胜各种心理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