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祥林嫂悲剧的二重性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shan1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鲁迅塑造的为数不多的女性形象中,祥林嫂是其中之一,祥林嫂是个悲剧人物,她的悲剧,既是个人悲剧又是社会悲剧。
  
  (一)
  祥林嫂的悲剧,是个人悲剧,在封建社会中,广大的妇女无一不被封建宗法社会中的“四大绳索”所束缚,而在这众多的妇女中,祥林嫂更有着不同别人的悲惨经历,她由丧夫到失子,到沦为乞丐,无一不具有悲惨性,单鲁迅对这一人物塑造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她第一次到魯镇,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地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她反而满足了,她在鲁四老爷家做的是苦工,待遇极低,但她反而高兴,“人也白胖了”,她为自己做稳了奴隶而高兴。而鲁迅正把笔触伸到这一不容易让人窥视到的地方,从细微处入手,对祥林嫂的愚昧,予以批判,“怒其不争”。婆家强行把她嫁给贺老六,她近乎超常地反抗,因为她奉守的是“女子嫁一而终”的妇道,她认为再嫁便是没有恪守妇道。从她出格的反抗可以看出,封建流毒已浸入祥林嫂的骨髓。事实上,祥林嫂嫁给贺老六以后,生活有了明显的好转,作为女人,祥林嫂得到了正常人的生活,男人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但命运之神,把祥林嫂又一次抛入万丈深渊,丧夫之后又失子,无异于雪上加霜,丧夫已使她心在滴血,失子,等于给她滴血的伤口撒上盐。鲁迅并没有展示一个不幸者的苦痛让人们来鉴赏,而是把他的笔触借祥林嫂这一形象,深深地刺入那个腐烂的社会机体,让读者认识到那个社会的残酷与腐朽、虚伪,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二)
  祥林嫂的悲剧,又是社会悲剧。把她生存的社会环境中的人概括起来,有两类:一是鲁镇的直接统治者鲁四老爷,他是鲁镇直接和间接的统治者。因为是地主政权的代表,同时他所崇奉的程朱理学禁锢着人们的思想,祥林嫂置身于这样的环境里,她非死不可。从封建伦理观点出发,她没有恪守为妇之道,她没有按封建节烈观来做,她无论走到那,都无法摆脱头上的四大绳索。第一个丈夫死后,是婆婆带人抢走了她,她没有支配自身的权利,这是夫权在束缚着她;再嫁丈夫死后大伯子赶她走,又使她无依无靠,这又是族权在逼迫她。到鲁镇后,鲁四老爷、四婶、柳妈,都是直接后间接残杀祥林嫂的凶手,这是神权和政权在残杀她;鲁四老爷、四婶、柳妈都认为祥林嫂有罪,祥林嫂也认为自己有罪,她的全部罪名,是由封建礼教给她判决的,她是无法摆脱这一罪名的。她的罪名很简单,早寡不吉利,而寡妇再嫁,则是败坏风俗。等到祥林嫂守寡再嫁,那简直成了大凶人了。当祥林嫂背负着沉重的“罪恶”艰难而无望的挣扎时,所有的人都为她罗织罪名,把她推向死亡之谷。她捐门槛后自认为已求得与别人一样的祝福的权利,‘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的一声断喝,截断了她生之希望,这对她是致命的一击,她用几块鹰元求得心理平衡后马上又失衡,她的精神堤防如同洪水冲决一般崩溃了,她彻底丧失生活的希望。她的悲剧,在于她生活的那个时代,既有特殊性,又有普遍性,和她一样的劳动妇女,或轻或重都受封建礼教的摧残、迫害,因而她的悲剧带有普遍性。
  
  (三)
  鲁迅借用祥林嫂这一形象,把批判的锋芒指向反动政权的中心——孔孟之道。鲁四老爷这个顽固的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是孔盂之道、程朱理学的忠实信徒,封建礼教的狂热维护者,他是用封建礼教直接扼杀祥林嫂的真凶,鲁迅对这一形象,是无情的嘲讽的。逼死祥林嫂的是封建礼教,但这并不意味着把封建礼教作为攻击的对象,就会替地主阶级开脱罪责。封建地主政权,是封建礼教的躬行实践者,二者休戚与共,封建政权依靠封建礼教的维护,而只有在封建礼教之下,封建政权才能堂而皇之的残杀千千万万的祥林嫂。鲁迅的笔用意在于:地主阶级不仅在经济上剥削、肉体上摧残劳动人民,同时也在精神上折磨着劳动人民,这种精神上的折磨比肉体上的折磨更残酷。鲁迅通过祥林嫂的悲剧,展示了她所生活的社会环境,让人看到封建礼教的罪恶,同时也让读者看到,我们国民心理存在的痼疾。鲁迅塑造祥林嫂这一悲剧形象,在于“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达到了这一目的,同时,他借用祥林嫂的悲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让读者既能看到那个时代的罪恶,又能看到人物自身的不足,让读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样,鲁迅通过他独特的审美追求而塑造的这一形象,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其他文献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映。任何一种感情都具有信号和调节功能,即传导意图信息和引导行为方向的功能。每个人对一定的事物都有一定的情感,而有情才有感。   初中生在思想品德课时,往往带有浓厚的情感追求。如果把思想品德课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融于有情有趣的案例、事件或故事中,就能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
在新课程改革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历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探索,总结出一条可操作的重要途径,就是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在激疑、置疑、解疑、存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引趣激疑,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引趣激疑经过两个阶段:激起兴趣和引起探索。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易引起人的定向探究反射,有
纵观近几年来的语文试卷,作文占了“半壁江山”,要想在中考作文取得理想的分数,务必做到“一新一异”,即“立意新,表达异”。    立意新    “立意”,简言之。也叫确立文章的主题,它是全部构思活动的重要环节,“怎么写”主要靠它主宰,它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材料就像文章的“血内”,结构就像它的“骨骼”。有骨有肉四肢发达、体格健壮,这当然就好了,但是,它如果没有思想,没有“灵魂”,那只不过是一个躯壳而
我认为,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学的基本途径,教育教学的改革已成为人人关注的主题,被提升到议事日程上来,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减轻课业负担。  改革旧的教育教学观念,确立起与新课改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是本次新课改的首要任务。教改是攻坚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方法最终要转变到学生本人身上来,教师要教育学生成为学习和教育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
英语学习的内容很多,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记忆词汇。日常学习中许多学生反映单词难记,很容易遗忘。其中,影响学生记忆效果的因素很多,我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兴趣问题。兴趣是驶向成功的翅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催化剂。无论何人何地,只有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并从中获得乐趣。   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认为以下几点非常重要:   1、教师要注重自身形象,尽情展示独特的
一、什么是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综合创新素质的教育。综合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与动机(触及的是“想不想”创新的问题)、创造精神(决定“敢不敢”创新)、创新能力(包括创造思维与创造技能,解决的是“能不能”创新的问题)和创造个性(“善不善”创新)等要素。创新教育是通过“创造的引导者”——教师,应用创造性思维教学策略提供创造的环境,激发“创造者”——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创造的人格品质”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顽强拼搏,努力学习。很多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比较分散,上课容易疲劳,坚持不住,因此上好一堂课就应该多设计些精彩的活动,以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一、在课堂学习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以歌促学  上课之前做些warm?鄄up(热身运动)。  通过教唱歌舒缓学生的压力,让他们进入轻松愉
“文史不分家”,这一浅显道理人人都懂。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历史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延续生产生活经验、弘扬历史人文精神的重担;作为中学历史课程,历史教学又和语文教学一样,需要对其中的新事物进行认识,这里面就包括了“字音、字形、字词含义、篇章结构的分析、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等”。笔者认为,以上方面的教学应贯穿于中学各科当中,这并不是语文教学的专利,也不只是语文教师特有的责任。笔者在历史教学中就不断渗透着字
书面表达能力是英语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书面表面题也是高中英语测试的重要题型——综合能力题型。它要求学生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具备一定的审题能力、想像能力、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等。书面表达在英语考卷中约为30分,占总分的20%。因此要想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必须有胜人一筹的策略。      一、开拓作文视野      写英语作文的素材基于本人生活资料和英语水平,要实实在在地写,不要让人一看就觉得是胡说八道
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获取信息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要求学生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学习或者灌输式学习向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转变。我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尝试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进,已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此与大家切磋,共同提高。    一、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    1.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构建自我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