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均衡发展是人力资源强国的首要战略因素,也是现代民主社会最基本的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更是关乎每个个体潜能是否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以及生命存在质量的重大课题。“直属学校”在课程改革中,其优质发展确实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但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以及基础教育管理权的下放,“直属学校”逐渐导致区域内学校之间差距的拉大,成为目前人们关注的新的教育不公的动因。
一、经费投入“特殊”关照,不利于学校教育均衡发展。
“直属学校”由省、市教育局直接管理,教育经费由省、市财政局直接划拨,无论是政策落实还是投入大小都远远优于其他学校。于是,“直属学校”的校园校舍、教学设备、图书资源、教育信息化等硬件环境,教师的工资待遇、工作条件、社会认同以及学校管理者尽可以专心办教育而不必为经费发愁等软件环境,都与其他学校的领先优势越来越大。这样就导致优质教师、学生单向流动、相对集中,最终形成了学校发展的不均衡。教育发展不均衡,也就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和福利性。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直属学校”设备管理不善、使用不当、闲置不用,包括建设超标准校舍等现象时有发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教师配置“特殊”关注,不利于教师队伍整体优化。
“直属学校”的教师由省、市教育局、人事局择优配备,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基本实现全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特别是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科教师实现专业化、专职化。无论是学习培训、比赛交流还是评优选先、晋升职称,“直属学校”的教师都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加之学校内部已形成成熟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因此,“直属学校”的教师专业水平提升快、职业幸福感强。这样,除了加剧优秀教师向“直属学校”集中外,还容易消解其他学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育教学工作和教师专业发展均由于自我效能感差而逐渐形成“破罐子破摔”“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职业倦怠。同时,还应该看到“直属学校”教师由于发展机会过剩和保险箱心理,不争取、不珍惜发展机会和固步自封、安于现状等现象,这是另一种形式的职业倦怠。
三、学生来源“特殊”处理,不利于社会公平公正。
“直属学校”的学生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更高端的平台进行学习、交流、展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的增多,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但“僧多粥少”,于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行为派生出一系列社会问题:拼爹族、择校费、补习班畸形发展、课业负担过重等,形成人人声讨却又人人助推的“僵局”。本是面向所有国民的义务教育异化为等级化的、竞争性的、具有选拔和淘汰功能的教育,将政府用纳税人的钱提供的“公共产品”变成需要花钱购买的服务,这是对弱势群体享受公共服务权利的架空,助长了不正之风,有失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而“直属学校”办学规模过大(多为2000人以上),班级人数过多(平均70—80人/班),给学校管理工作也带来了诸多困难,教师教育教学无法因材施教,违背了办学的规律和教育的规律。
“直属学校”作为教育改革中的“发展特区”,提供了教育优质发展的成功经验,其教育高投入后的教育高产出也是可观的,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教育均衡发展。在优质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型的今天,我们审视“直属学校”经费投入多、教师配置优、教育质量好的良性循环的同时,也应看到其他学校尤其是薄弱学校因为没有“特权”而普遍存在的恶性循环。我们更应认识到基础教育不是培养“尖子”的精英教育,而是要给每个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给亿万家庭一个幸福美好的希望,给国家民族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常青第一学校)
一、经费投入“特殊”关照,不利于学校教育均衡发展。
“直属学校”由省、市教育局直接管理,教育经费由省、市财政局直接划拨,无论是政策落实还是投入大小都远远优于其他学校。于是,“直属学校”的校园校舍、教学设备、图书资源、教育信息化等硬件环境,教师的工资待遇、工作条件、社会认同以及学校管理者尽可以专心办教育而不必为经费发愁等软件环境,都与其他学校的领先优势越来越大。这样就导致优质教师、学生单向流动、相对集中,最终形成了学校发展的不均衡。教育发展不均衡,也就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和福利性。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直属学校”设备管理不善、使用不当、闲置不用,包括建设超标准校舍等现象时有发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教师配置“特殊”关注,不利于教师队伍整体优化。
“直属学校”的教师由省、市教育局、人事局择优配备,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基本实现全本科甚至研究生学历,特别是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科教师实现专业化、专职化。无论是学习培训、比赛交流还是评优选先、晋升职称,“直属学校”的教师都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加之学校内部已形成成熟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因此,“直属学校”的教师专业水平提升快、职业幸福感强。这样,除了加剧优秀教师向“直属学校”集中外,还容易消解其他学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育教学工作和教师专业发展均由于自我效能感差而逐渐形成“破罐子破摔”“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职业倦怠。同时,还应该看到“直属学校”教师由于发展机会过剩和保险箱心理,不争取、不珍惜发展机会和固步自封、安于现状等现象,这是另一种形式的职业倦怠。
三、学生来源“特殊”处理,不利于社会公平公正。
“直属学校”的学生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更高端的平台进行学习、交流、展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的增多,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但“僧多粥少”,于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行为派生出一系列社会问题:拼爹族、择校费、补习班畸形发展、课业负担过重等,形成人人声讨却又人人助推的“僵局”。本是面向所有国民的义务教育异化为等级化的、竞争性的、具有选拔和淘汰功能的教育,将政府用纳税人的钱提供的“公共产品”变成需要花钱购买的服务,这是对弱势群体享受公共服务权利的架空,助长了不正之风,有失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而“直属学校”办学规模过大(多为2000人以上),班级人数过多(平均70—80人/班),给学校管理工作也带来了诸多困难,教师教育教学无法因材施教,违背了办学的规律和教育的规律。
“直属学校”作为教育改革中的“发展特区”,提供了教育优质发展的成功经验,其教育高投入后的教育高产出也是可观的,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教育均衡发展。在优质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型的今天,我们审视“直属学校”经费投入多、教师配置优、教育质量好的良性循环的同时,也应看到其他学校尤其是薄弱学校因为没有“特权”而普遍存在的恶性循环。我们更应认识到基础教育不是培养“尖子”的精英教育,而是要给每个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给亿万家庭一个幸福美好的希望,给国家民族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常青第一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