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新课标的推行从理论到目标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就目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际状况来看,仍没有达到课改效果的最大化。鉴于此,本文系统介绍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遵循一个理念,力求两大转变,突出三项重点,避免四种误区。
【关键词】: 高中语文 理念 转变 重点 误区
长期的语文教学让本人对高中语文教学颇有体会。随之推行的新课改更加深了本人对高中语文课改的感触。以下本人便对高中语文课改应遵循的准则作以阐述。
一、遵循一个理念
根据“课标”精神,借鉴实验区学校的成功經验,我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定位是:追求“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遵循这一理念,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就必须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与文本的互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通过拓展延伸,加强与生活的联系等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语感积累,情感体验积累、学习方法和解读技能的积累……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力求两大转变
按照新课程实施方案,要达到课堂教学“三维”目标,就必须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即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显得重要。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应该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才能促使教师在教学中“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才能促使教师苦练内功,在“强化课型设计、优化教材处理、简化教学策略、细化课中活动、诗化教学语言、美化教学手段”上凸现自己的教学个性,展示自己的教学亮点,加速教师专业成长。同时,要引导学生由传统的“机械地、被动地”接受型学习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转变。一般来说,文本的写作背景、作者简介、生字新词等要放手让学生通过借助工具书、课文下面的“注解”或“模块提示”以及网上搜索,让学生自行解决;而文本的解读则要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逐步解决,层层深化;文本的美学价值、人文素养、写作技巧等,则需教师精到的点拨,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的情感体验、生活感悟进行个性化的探究,不求答案如一,重在方法积累。例如:我们在《优美的汉字》这一专题教学中,链接了“百家讲坛”栏目中《神奇的汉字》一讲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自己在家庭、社会或旅游景点中看到的自己最感兴趣的几个或一个汉字列举出来。与全班同学探究或分享。其中有个同学说,他家老房子的院中矗立着一块巨石,石上刻着一个“恕”字,虽多次回家,但不得其解……他的质疑引发了全班同学的探究兴趣,经过一周课余时间的努力,综合各个小组的意见,得出一个让大家心悦诚服的解释:1、从字形结构看。上下“如心”,有称心如意的意思。2、从词义上看,恕者,原谅、宽恕也,引申为“做人要宽厚、宽容,宽容才能和谐。3、从谐音上分析,“恕”与“岁”音近或音同,一个“恕”字石稳稳地矗立院中,隐含“岁岁平安”之意……老师趁着学生的探究兴趣,因势利导,出了一个作文题:我喜欢的一个汉字。由于降低了写作难度,增加了生活积累,学生的切入角度、写作思路就水到渠成了。出现了不少佳作。这一专题的教学,老师讲得很少。学生动得很多,课堂积累十分丰富。
三、突出三项重点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一是十分注重诵读和诵读指导。因为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必须依赖于足够数量的诵读或背诵,而文化品位的提高、审美情趣的养成,也是在多读的情感体验中逐渐形成和升华的。因此,教师首先应运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其次要加强诵读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指导,引导学生划分节奏,把握轻重缓急、调控抑扬顿挫。在此基础上,更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对文体的把握,通过诵读,传达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时表达出自己对文本阅读体验的感受,品味作品的语言魅力。达到一举数得的积累效果。二是注重合作。师生、生生、个体与群体的合作是现代学习与工作的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多种课中活动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习惯,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合作。合作不是肤浅层面上的简单答问,老师要精心选择值得合作探究的内容,把握适宜合作讨论的契机,设计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话题。让学生围绕话题迂回地展开讨论,切切实实地动起来,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提高了合作的效果。例如:我们在高一讲《奇妙的对联》这一专题时,对联的基本知识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完成,课中安排两项合作活动:1、对联交流。要求每位同学奉献一副平时搜集或积累的对联,并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它。2、上联征对。老师提出上联:杨柳缝风千千絮,请学生按照对联的要求拟出下联。这一活动就引发了多数学生的探究兴趣,营造了合作讨论的契机。尽管答案不是很理想。但通过“提出——讨论——评价——否定”的多次反复过程,悟出了应对的方法。对联知识、对联要求、应对思路已经在学生脑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因此,重过程。是合作的核心。三是注重实践。语文教学的实践,实际上就是严格的语文训练。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要有科学有序、数量合理的语文训练。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标”精神,长计划、短安排。从教材和课文内容出发,精心选择知识点、能力训练点并适当拓展延伸,既不轻视汉字书写、语言积累,又不冷落句子理解、修辞运用;既要求学生严格训练,反复实践,更注重言传身教,老师下水作文示范;既强调学生的“练”,也注重老师的“训”(即指导、评价、监控)……只有这样,语文训练、语文实践才有效度。例如:讲“新词新语”这一专题时,我就要求学生通过平时加强课外阅读实践去发现、摘录、积累,并组织大家在课堂上交流。又如要求学生作文,自己则先“下水”,并交流自己在确定主题、选材、定体方面的体会。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四、避免四种误区
在试教实践过程中,由于自己对“课标”的理解不准确、不到位。刚开始往往会出现走极端、人误区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经常反思,及时纠偏。常见的误区有:
1、机械“死读”。由于我们注重诵读,提倡多读,往往会走人机械“死读”的误区。产生的原因,是教师没有调动学生“读”的兴趣,主要表现在形式单一,指导贫乏,只求数量,不求理解……这样,往往事与愿违,容易挫伤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2、虚假合作。为了体现与传统教学的区别,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刻意追求合作,把一些单一的、肤浅的问题,或者通过个体努力就能完成的活动,也分成小组去合作讨论,这样表面上热热闹闹,形式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学生只“合”不“作”,只“议”不“思”,甚至“貌合神离”……不少老师斥之为“表演”、“作秀”。产生的原因是教师没有选择好合作讨论的内容,把握好话题的深度和切人的角度。
3、无效探究。探究缘于质疑,如果我们老师在无疑处预设探究,就是形式,更是无效。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但并不是每堂课都要探究学习,关键是根据课堂生成情况当用则用。
4、盲目训练。为了体现“三维”目标,我们常常会通过“拓展延伸”去追求“人文性”,着重引导学生联系“热点”进行谈感受、谈体验方面的训练,而把最基本的语言训练、语感培养搁置一边,这种泛拓展、以牺牲工具性为代价来张扬人文性的倾向,实质上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园”……究其原因,还是对“课标”理解不透,把握不准。“创伤可以医治,教训使人难忘”。
以上便是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望广大同仁推敲、指正。
【关键词】: 高中语文 理念 转变 重点 误区
长期的语文教学让本人对高中语文教学颇有体会。随之推行的新课改更加深了本人对高中语文课改的感触。以下本人便对高中语文课改应遵循的准则作以阐述。
一、遵循一个理念
根据“课标”精神,借鉴实验区学校的成功經验,我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定位是:追求“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遵循这一理念,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就必须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与文本的互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通过拓展延伸,加强与生活的联系等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语感积累,情感体验积累、学习方法和解读技能的积累……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力求两大转变
按照新课程实施方案,要达到课堂教学“三维”目标,就必须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即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显得重要。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应该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才能促使教师在教学中“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才能促使教师苦练内功,在“强化课型设计、优化教材处理、简化教学策略、细化课中活动、诗化教学语言、美化教学手段”上凸现自己的教学个性,展示自己的教学亮点,加速教师专业成长。同时,要引导学生由传统的“机械地、被动地”接受型学习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转变。一般来说,文本的写作背景、作者简介、生字新词等要放手让学生通过借助工具书、课文下面的“注解”或“模块提示”以及网上搜索,让学生自行解决;而文本的解读则要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逐步解决,层层深化;文本的美学价值、人文素养、写作技巧等,则需教师精到的点拨,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的情感体验、生活感悟进行个性化的探究,不求答案如一,重在方法积累。例如:我们在《优美的汉字》这一专题教学中,链接了“百家讲坛”栏目中《神奇的汉字》一讲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自己在家庭、社会或旅游景点中看到的自己最感兴趣的几个或一个汉字列举出来。与全班同学探究或分享。其中有个同学说,他家老房子的院中矗立着一块巨石,石上刻着一个“恕”字,虽多次回家,但不得其解……他的质疑引发了全班同学的探究兴趣,经过一周课余时间的努力,综合各个小组的意见,得出一个让大家心悦诚服的解释:1、从字形结构看。上下“如心”,有称心如意的意思。2、从词义上看,恕者,原谅、宽恕也,引申为“做人要宽厚、宽容,宽容才能和谐。3、从谐音上分析,“恕”与“岁”音近或音同,一个“恕”字石稳稳地矗立院中,隐含“岁岁平安”之意……老师趁着学生的探究兴趣,因势利导,出了一个作文题:我喜欢的一个汉字。由于降低了写作难度,增加了生活积累,学生的切入角度、写作思路就水到渠成了。出现了不少佳作。这一专题的教学,老师讲得很少。学生动得很多,课堂积累十分丰富。
三、突出三项重点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一是十分注重诵读和诵读指导。因为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必须依赖于足够数量的诵读或背诵,而文化品位的提高、审美情趣的养成,也是在多读的情感体验中逐渐形成和升华的。因此,教师首先应运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其次要加强诵读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指导,引导学生划分节奏,把握轻重缓急、调控抑扬顿挫。在此基础上,更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对文体的把握,通过诵读,传达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时表达出自己对文本阅读体验的感受,品味作品的语言魅力。达到一举数得的积累效果。二是注重合作。师生、生生、个体与群体的合作是现代学习与工作的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多种课中活动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习惯,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合作。合作不是肤浅层面上的简单答问,老师要精心选择值得合作探究的内容,把握适宜合作讨论的契机,设计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话题。让学生围绕话题迂回地展开讨论,切切实实地动起来,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提高了合作的效果。例如:我们在高一讲《奇妙的对联》这一专题时,对联的基本知识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完成,课中安排两项合作活动:1、对联交流。要求每位同学奉献一副平时搜集或积累的对联,并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它。2、上联征对。老师提出上联:杨柳缝风千千絮,请学生按照对联的要求拟出下联。这一活动就引发了多数学生的探究兴趣,营造了合作讨论的契机。尽管答案不是很理想。但通过“提出——讨论——评价——否定”的多次反复过程,悟出了应对的方法。对联知识、对联要求、应对思路已经在学生脑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因此,重过程。是合作的核心。三是注重实践。语文教学的实践,实际上就是严格的语文训练。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要有科学有序、数量合理的语文训练。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标”精神,长计划、短安排。从教材和课文内容出发,精心选择知识点、能力训练点并适当拓展延伸,既不轻视汉字书写、语言积累,又不冷落句子理解、修辞运用;既要求学生严格训练,反复实践,更注重言传身教,老师下水作文示范;既强调学生的“练”,也注重老师的“训”(即指导、评价、监控)……只有这样,语文训练、语文实践才有效度。例如:讲“新词新语”这一专题时,我就要求学生通过平时加强课外阅读实践去发现、摘录、积累,并组织大家在课堂上交流。又如要求学生作文,自己则先“下水”,并交流自己在确定主题、选材、定体方面的体会。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四、避免四种误区
在试教实践过程中,由于自己对“课标”的理解不准确、不到位。刚开始往往会出现走极端、人误区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经常反思,及时纠偏。常见的误区有:
1、机械“死读”。由于我们注重诵读,提倡多读,往往会走人机械“死读”的误区。产生的原因,是教师没有调动学生“读”的兴趣,主要表现在形式单一,指导贫乏,只求数量,不求理解……这样,往往事与愿违,容易挫伤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2、虚假合作。为了体现与传统教学的区别,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刻意追求合作,把一些单一的、肤浅的问题,或者通过个体努力就能完成的活动,也分成小组去合作讨论,这样表面上热热闹闹,形式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学生只“合”不“作”,只“议”不“思”,甚至“貌合神离”……不少老师斥之为“表演”、“作秀”。产生的原因是教师没有选择好合作讨论的内容,把握好话题的深度和切人的角度。
3、无效探究。探究缘于质疑,如果我们老师在无疑处预设探究,就是形式,更是无效。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但并不是每堂课都要探究学习,关键是根据课堂生成情况当用则用。
4、盲目训练。为了体现“三维”目标,我们常常会通过“拓展延伸”去追求“人文性”,着重引导学生联系“热点”进行谈感受、谈体验方面的训练,而把最基本的语言训练、语感培养搁置一边,这种泛拓展、以牺牲工具性为代价来张扬人文性的倾向,实质上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园”……究其原因,还是对“课标”理解不透,把握不准。“创伤可以医治,教训使人难忘”。
以上便是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望广大同仁推敲、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