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45例疗效观察

来源 :云南中医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love5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带状疤疹;中西医结合疗法;疗效
  中图分类号:R752.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0-0019-01
  
  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为1999年1月~2006年1月在本院门诊的患者,其中男28例,女17例;除1例年龄为13岁外,其余年龄均在40岁以上,其中40~50岁者6例,51~60岁者16例,61~70岁者12例,71~83岁者10例;病变累及一侧三叉神经眼支分布区(额,眼,面颊部)18例,累及一侧上、下颌支(唇口,颏部,舌,腭,颊部)15例,累及一侧胸,腰部者10例,额,眼,腰部均被累及者2例;病变范围小于2cm×4cm者6例,2cm×4cm者18例,3cm×5cm者21例;发病后2天内就诊者24例,3~5天内就诊者11例,经单纯西药治疗3~5天后症状无减轻者前来就诊者lO例,伴上呼吸道感染者5例,伴肺炎者1例,伴结膜炎者4例。
  
  2 治疗方法
  
  2.1 中药治疗 处方:银花15g,连翘15g,紫草30g,荆芥12g,防风12g,生地15g,丹皮12g,土茯苓20g,苦参15g,白鲜皮15g,地肤子15g,蝉蜕20g,甘草10g。加减:伴口干,舌红,少苔者加麦冬30g,玄参15g;疼痛明显者加赤芍、白芍各20g,皮疹搔抓后出水者加苡仁、茯苓各20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煎服后剩余药渣用纱布包后再煎20~30min,然后乘热敷皮疹处,每日3次,每次15min。全蝎胶囊(每粒合生药0.34g),3粒/次,3次/日,药汤送服。
  
  2.2 西药治疗 外用阿昔洛维软膏适量,于每次中药热敷后30~60min外涂患部。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指标》。治愈:病人在用药3天内即无新水疱出现,治疗1~3天后,疼痛明显减轻,甚至消失,继之疱疹水泡变浅,干涸,结痂,7~14天脱落,无后遗神经疼痛;无效:治疗14天,病情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45例全部治愈。在1周内治愈者18例,14天内治愈者27例。
  
  4 典型病例
  
  黄某,女,78岁,于2001年5月18日初诊。1周前受凉后出现鼻塞,流涕,全身酸楚不适,经服“力克舒”治疗2天后症状缓解,5天后出现右侧头部及口腔内疼痛,继之在疼痛区域出现粟粒样大小的水泡,在某市级医院静滴阿昔洛维,能量合剂等治疗,疗效不显。诊时见:右侧额,眼部沿三叉神经眼支分布区布满密集疱疹,范围约3cm×5cm宽,口内右侧上腭黏膜亦见密集疱疹,范围约2cm×2cm宽,疼痛较剧,伴心烦口苦,口干,大便干,小便黄,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诊为带状疱疹,中医辨证为蛇窜疮(热毒外侵,脉络不利),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兼祛风除湿为法,以基础方加赤芍、白芍各20g,苡仁20g,水煎服,日1剂.将诸药连续煎3次后滤出混匀,分3次服,然后,将药渣用纱布包后再煎,热敷患部,口腔内病变处以棉签蘸药水热敷之;每个部位各热敷10~15min,日3次。热敷后30min再以阿昔洛维软膏适量外敷各患部。另外配服全蝎胶囊3粒/次,3次/日;经治疗1周,疼痛消失,疱疹干涸,结痂,脱落,病变痊愈。
  
  5 讨论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学称之为蛇串疮,又名缠腰火丹,好发于胸肋部,但亦有不少病例发生于头面部及口腔黏膜处。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每因劳倦、久病或七情内伤,导致正气虚乏,外卫不固,风热毒邪乘虚侵袭,阻于肌肤皮表,使其络道不利,气血循环不畅,水津敷布不畅而聚集,故而常以局部皮肤出现密集疱疹并伴较剧烈疼痛为主要表现,其病机变化涉及热、毒、风、瘀、水(湿)五邪,治疗上应针对上述环节,综合施治,才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故取银花、连翘、紫草、甘草四味并用以清热解毒,荆芥、防风、白鲜皮、地肤子、蝉蜕祛风透表,通络止痒,生地、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土茯苓、苦参清热除湿,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祛风、活血、除湿之效。药理研究表明,本方中大多数药物具有突出的抗炎、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其中紫草并有明显的抑制疱疹病毒功效;防风、苦参、土茯苓、白鲜皮、生地尚有较好的免疫调节作用,生地、甘草、蝉蜕能抗过敏。全蝎研粉吞服治疗带状疱疹是著名中医皮肤病专家朱仁康教授的独特经验。笔者在多年的实践中观察到,本品确有独特的解毒、排毒、通络、止痛功效,在辨证应用复方汤剂基础上加用全蝎胶囊,能缓解急性期疼痛症状,促进疱疹消退,阻止新水疱产生作用。另外,在药物内服的同时,将药渣再煎后趁热外敷局部,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加速病情的改善;配合抗病毒西药外搽患部,达到增进疗效作用。
其他文献
关键词:寒湿腰痛;加味甘姜苓术汤;疗效  中国分类号:R681.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9-0023-01    甘姜苓术汤又名肾着汤,出自《金匮要略》,由甘草、干姜、茯苓、白术组成,具有温经散寒,祛湿止痛之功效。笔者于2001年8月~2004年12月采用加味甘姜苓术汤治疗寒湿腰痛4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期刊
关键词:泌尿系结石;凿石丸;疗效  中图分类号:R69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9-0023-02    笔者自2003年1月~2006年12月应用加减凿石丸治疗泌尿系结石100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00例患者中,男78例,女22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16岁,平均41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5天。其中肾结石30例。输
期刊
关键词:肛门湿疹;壮医;疗效  中图分类号:R758.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9-0056-01    肛门湿疹是肛肠科常见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临床以瘙痒、局部分泌物增多、皮肤多发性、易复发为主要特点。临床多采用抗组胺药及皮质类固醇等对症治疗,疗效不理想。笔者采用壮医药线点灸为主配合壮药两面针等外洗治疗急性、亚急性肛门湿疹4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毛细支气管炎惠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除予相同的综合治疗外,治疗组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咳嗽消失时间为(5.15±1.51)d,对照组为(6.31±1.30)d,治疗组喘憋消失时间为(3.2±2.42)d,对照组为(6.8±61.57)d;治疗组罗音消失时间为(4.2
期刊
摘 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CAP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80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80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方清肺解毒汤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白细胞计数(WBC)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25%。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西医
期刊
关键词:电针;TDP照射;口腔内外理筋;周围性面瘫  中图分类号:R745.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9-0032-02    笔者自2003年6月~2006年10月,应用电针、TDP照射配合口腔内外理筋治疗周围性面瘫56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共112例,均为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其中男2
期刊
关键词:呃逆;穴位注射;疗效  中图分类号:R25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9-0031-02    自1995年3月~2005年3月,笔者应用维生素B6穴位注射治疗呃逆130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90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30例,男86例,女44例;年龄10~6
期刊
关键词:不孕症;中医药疗法;疗效  中图分类号:R271.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0-0012-02    笔者自2001年1月以来对就诊的不孕症患者,采用妇科检查,内分泌功能检查,B超下输卵管通液或检测排卵等方法查明病因,结合中医辨证施治38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38例均为本院2001年1月~2006年8月门诊就诊患者
期刊
关键词:肛周脓肿;一次性;手术  中国分类号:R657.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6—0015—01    笔者近3年来采用一次性根治术治疗肛周脓肿54例,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54例中,男35例,女19例;年龄18~71岁,以25~52岁为多见;病程3d~2a。其中肛周皮下脓肿25例;直肠后间隙脓肿13例;肛周
期刊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康复;运动疗法  中图分类号: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Z349(Z007)06—0010—02    2003年3月~2005年11月笔者收治脑卒中患者80例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并与单纯内科治疗25例作对照,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05例患者经头CT或MRI确诊为脑梗死或自发性脑出血。一侧肢体瘫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