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交融与文化消长:8-14世纪拉达克佛教艺术的潮流及转向

来源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li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处克什米尔东南部的拉达克(■ Ladakh)是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战略节点,东临西藏阿里,西接巴基斯坦,南为印度喜马偕尔邦,北临中国阿克赛钦地区。夹于喀喇昆仑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的拉达克勾连着中亚、南亚与青藏高原的朝圣及商贸网络,复杂的地缘政治与民族环境使拉达克在区域性与国际性的汇通碰撞中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文化生态,并生长出璀璨夺目的佛教艺术。公元10世纪以来,作为“阿里三围”之一的拉达克与西藏保持着密切的文化往来,逐渐发展出以藏传佛教为底色的多元艺术面貌。文章以8-14世纪拉达克的重要佛教遗存为基础材料,试
其他文献
西康建省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前有改土归流,后遇晚清民国时期边疆危局。过程艰难曲折,时断时续。在建省的过程中,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势力进行了长期的权力博弈,最终在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下建省。西康建省,展示了政治旧秩序的落幕及多民族地区的发展和对抗日战争的支持,同时有利于维护西南边疆的社会稳定,对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
近些年,由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出的“五个认同”理念,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高度的重视,其实践意义和学术阐释也成为学界深入研究的一个命题.在“五个认同”中居于第一
昆曲自明末传入湖南,经历了300多年的演变,融合地方文化而形成湘昆。研究基于文化地理学理论,通过运用历史文献法分析戏曲文化史料,发现湘昆文化的源流演变呈现分散、聚集、扩散、碎化、复苏五个阶段。湘昆文化空间演变受自然景观、政治景观、宗教景观、文化景观等因素影响,其扩散特征总体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区位优势与艺人行艺的高度耦合;二是地域文化各综合要素的作用结果;三是反映了桂阳文化扩散的社会历程。期望湘昆文化空间的未来发展能植根于社会民众,形成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地域文化,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发展。
位于热贡隆务河两岸的“蔡孜德裕”土人及其周围一些藏族村寨,每年年底要举行一次被称之为“肖康”的祭祀仪式。它是随着明代“屯田戍边”政策的实施,中原汉地的农耕生产方式和地方神信仰传入热贡地区后与当地的山神信仰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集体性农事祭祀仪式,其初衷是保护农业生产和田地管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内涵逐渐有所演变,其农事祭祀意识淡化,驱邪避灾的蕴意被强化,但在一定程度上传递着中原汉地文化与高原藏地文化的历史接触与文化共享,是汉藏文化交流、交融的典型案例。文章就“肖康”仪式及其历史渊源、功能、整合机制,作一横向描
保罗·伯克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生态价值形式理论.资本主义社会的两类环境危机、对自然资本的批判、马克思的热力学思想和社会再生产的生态辩护,构成了这种生态学的基本内容.伯克特重新考察阐释了马克思的自然观,为马克思的生态思想进行辩护,强调从马克思主义内部来挖掘其生态基础.他的生态学思想对第二、第三代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政企共建是我国援藏政策的重大创新,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成效.文章使用双重差分法实证发现,政企共建政策可以显著提高西藏各县的乡村从业人员数占比和一三产业增长率,该结论通过了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和PSM-DID等稳健性检验,且政策效果会随各县产业结构和市场化进程的不同而存在显著的异质性.通过实施政企共建政策,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可以有效实现政府、企业与市场作用的有机结合,提高了援助效率,推动了地区市场化进程、区域协调和西藏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西藏的藏医药是潜力巨大的卫生资源和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国家及自治区层面一系列鼓励民族药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下,西藏藏药产业发展迈入了关键时期。文章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研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分析了西藏自治区藏药产业发展的现状、现存问题,并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提出了推动自治区藏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马克思主义的初心和使命,是马克思恩格斯及其主要后继者在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中确定的最终理论诉求和实践目标,可表述为"为无产阶级、人民群众谋求解放和自由,为人类社会谋求进步和发展,最终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它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由此观之,第二国际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与实践进程,存在着对初心和使命的僵化理解、重大误解甚至是严重背离,各种形式的教条主义、修正主义和改良主义给马克思主义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经验教训值得深入挖掘和反思.
二十世纪初的清末“新政”促生了我国西藏地方近代教育发展,这段历时短暂的边疆教育在政策定位、推进模式与推行路径等方面做出了很多摸索,体现了边疆治理与教育发展双重因素
突厥-蒙古征服者帖木儿于1370年取得中亚河中地区最高统治权后,通过对外征服建立了一个以撒马儿罕为都城的游牧和农耕民族混居的帝国,其臣民包括蒙古、突厥、波斯、阿拉伯等各族人民。作为帝国的实际统治者,帖木儿因其身份地位不符合蒙古游牧世界最高统治者的继承传统,便利用成吉思汗后裔担任傀儡汗进行统治,同时与察合台家族联姻,成为成吉思汗家族成员。在对外征战中积极利用伊斯兰教尤其是伊斯兰世界突厥君主的传统,于1388年正式称“速檀”,以伊斯兰国家统治者的身份赋予其帝国统治的合法性,经过其子孙的努力,最终建构起帖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