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医学知识奉献社会,
热情服务惠及社群。
保健养身共同分享,
扶老携幼人人安康。
爱心,回馈,知恩,感恩,
她播洒善的种子,结出爱的果实。
栉风沐雨几十载,
她坚持小区服务,
助人为快乐根本。
她不仅是医者心,
更是济世奉献情。
感恩母亲 感悟仁爱
近代傑出女性秋瑾有一句诗: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集体,如果仅仅一个人独善其身,那实在是一种浪费。或许生命的意义,就是要为人们的繁荣幸福而奉献,不仅是照亮自己,更是普照社群。在王巧艺女士身上,我们能夠明白奉献的快乐,感悟无尽的精神力量。她並不要求什麽回报,因为这就是她生活的意义所在。
王巧艺女士生长於美丽的海滨之城厦门的鼓浪屿,聪慧好学,少年时代就表现出非凡的音乐天分,擅长钢琴,经常参加学校的演出,深受学校老师的赏识,曾一度欲推荐其保送音乐学院学习。但她的母亲改变了她的职业选择。
在王巧艺女士的成长过程中,母亲的仁爱、善良,对她感悟很大。那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百废俱兴,医疗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母亲给她建议,应该去学习医术,将来治病救人,为更多人服务。中学的老师听闻,跑到家中做她母亲的思想工作,她现在都还记得母亲当初的教诲:“你要去学医,不但救人的肉体,还要救人的灵魂。”她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祷告祈福女儿有好的前程,最後王巧艺女士开始勤奋凖备,付出终於得来回报,考上了福建医科大学。
1953年到1958年在大学的校园时光让人难忘,王巧艺女士不但打下了良好的医学基础,她博览医学名著,在见习中体会到了疾病的痛苦,更加立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此外,她利用音乐天分,经常组织医院开展文艺比赛活动,荣获文教卫生系统文艺奖项。音乐爱好不但丰富着她的生活,也辅助着她在医学上不断求知。大学毕业後,她原本可以留校当教师,但她母亲再次给予她建议,应该走出社会,去医疗机构为民众解除病困。
医生的职责与操守
於是,她被分配到福州协和医院的内科工作,她擅於学习,不怕吃苦,无论份内份外,只要有需要,就积极主动去做,写黑板报写标语美术宣传样样不在话下,有时候为了工作可以忙到凌晨,医院的领导对她十分赏识。但她的母亲此时在福州水土不服,且语言上跟当地人有沟通障碍,所以不得已,王巧艺女士申请调往闽南。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由於医院领导有意培养她不想她离开,以至於调往厦门的批文下来三个多月之後王巧艺女士才知晓。
就这样王巧艺女士调往厦门大学医院,从事内科和小儿科的医务治疗工作。母亲习惯家乡的生活,没有了後顾之忧,她在工作上更加投入,要做好医生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负责一些医院的文艺宣传活动。她深知医生的本职就是治病救人,无需回报与奖赏。“无论高低贵贱,只要是病人,作为从医者,我们就有职责帮助他们。”她对待病人一视同仁,不会因为对方贫穷而敷衍,亦不会因为对方富贵而特殊,坚持医者的操守,这也是内心所遵从的信念。
对於一位医者来说,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古人用“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来形容一个人的高洁,而对於医生这个特殊职业,王巧艺女士的所作所为能与之堪当,她渴望成为一位仁医,亦践行着医生的本分。正因为此上至领导幹部,下至平民百姓,对她都信任有加,她也因为能夠得到大家的信任而欣慰。
在厦门行医的经历给当地民众对她的医术和医德留下了难忘印象。1979年,王巧艺女士和三个儿女一起移民到香港,这段全新的人生之旅,给她刻骨铭心的记忆及感悟。
无声奉献,爱的坚守
当时香港的医学界,内地的医科文凭得不到承认,而要在香港继续从事医生职业,必须考取医生牌照,但这些条件对王巧艺女士来说,尤为困难。港英政府时期,英文测试必不可少,而在王巧艺女士的学生时代,选修的是俄文,毫无英文基础,而昂贵的英文补习费,是初来香港的她无法承担的,她不得已放棄了考取医生牌照,但对医务事业的热爱,多年来仍旧从事着跟医务相关的服务工作。
她发扬鲁迅先生甘当“孺子牛”的精神,利用多年来在国内行医积累的经验,以积极奉献的精神,做好有牌医生的配角,辅助医生积极在香港为街坊们义诊,其中以长者儿童居多。配合医生给街坊们讲述健康的防护理念,一些疾病的预防措施及治疗经验的介绍。香港有很多福建老乡,一闻她在家乡时的医术及仁心,常常找她倾听她对病情的分析和建议,她不吝啬时间和精力,专心诚意为病人解除病困,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给予介绍高手名医,建议药方的推荐获得了病人的讚扬。
能夠受到街坊们的认可,王巧艺女士乐在其中。从1993年开始,她应邀为香港的多个教会、长者乐园、各个社团举办健康讲座,为长者传达健康理念。她会针对季节性的流行病给予长者们防护的意见,对高血压、骨质疏鬆等常见病给予饮食方面的参考。在课堂上,她常常与长者们进行亲切的互动,她会向长者提问,“我们的身体是酸性还是碱性?”“吃什麽食物及水果更有利身体健康?”等等问题都活跃着课堂气氛,长者们踊跃参与回答。复习上一堂课的内容,强调养身的重要,即是对自己身体健康有所裨益,也能减少孩子们的担心。在健康讲座中,不仅让长者们增强了对疾病的防范意义,更融洽了社区长者的友谊,丰富着人们的退休业餘生活。
她对街坊们的服务总是热心的,持久的。曾经一位小孩病倒在仓库中,她连忙赶去,原来孩子的母亲因为工作繁忙,只能託人照顾。她等待小孩的病治好之後,就常常领他到家里吃饭、写作业,代为看管。很多年以後,小孩长大已出国留学回来,在香港成家立业,见到王巧艺女士,都会亲切的问候一声“王阿姨”,这声问候当中是关爱的传承。而许多小区的年轻人对出生婴儿的洗澡注意事项都不太知晓,她常常主动指导,並帮助小区的婴儿洗澡,防护儿童健康。多年来,一代代的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而她在无声奉献中坚持着爱的守护。 爱心力量,普照社群
她本身就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在陌生的环境,一个人培养三个孩子。回想起到香港初期时的生活,她到电子厂学做火牛,又到塑料厂拿塑料花、头铗等等在家中做手工、孩子们放工放学就一同勤力帮手做,以维持生活。王巧艺女士十分感恩,“当时我忙於生活,有时候要参与社会服务工作,孩子们跟着我受了很多苦。”她的孩子懂得母亲的艰辛,两个女儿小小年纪就在工厂打工补贴生活,挣得微薄工资支持弟弟的学业。她们去打工的时候,王巧艺女士都会凖备一盒饭菜,由於当时家庭条件有限,只能两姐妹吃一盒饭,看到孩子们独立知事,懂得替自己分担,一行热泪不由湧上心头。
即便香港起步之初自己生活並不宽裕,但她从不接受街坊们的任何好处。她参与义诊、健康讲座都是出於内心的驱使,很多时候街坊们都会写感谢信,每封感谢信中都夹一个红包,街坊们借此表示感谢及问候,但她都是留下感谢信,把红包退还给他们。当初在内地行医,也有很多病人送她罐头等礼品表示感谢,她都是一一拒接。这是她常年养成的习惯,说到底,是一位医者对这一职业的坚守与敬重。
王巧艺女士的母亲对她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着她,而她也在言传身教中把爱心、诚信、知恩、感恩的为人处事之道传递给三个孩子。如今,她的子女都很有出息,在工作岗位上都有所成就,大女儿在美国定居,二女儿在香港中资银行工作,小儿子在美国纽约从事计算机工程师的工作,每个孩子都各自育有两个子女,家庭幸福。或许这就是一种福报,冥冥中命运对王巧艺女士多年来奉献社会的回馈。
王巧艺女士的爱心付出,得到了社会上的赏识。养正中学香港校友会敬聘她为董事会名誉顾问,曾任中国高等院校香港校友会联合会医学会理事会理事,福建农林大学港澳校友会聘请她为名誉顾问,香港社会福利署亦给予她义工嘉许状,表彰她的服务精神。各界的认同是她参与服务的动力所在,她並不是为了认同而去服务,而是出自内心的感召,是她一直以来的信念。
王巧艺女士跟她母亲一样信奉基督教,她知道施比受更有福。每个人来到世间所获得的时间是平等的,若不能让自身发挥价值,则辜负了这美好韶光。王巧艺女士並非大富大贵家庭出生,但她内心的友善、博爱卻是弥足珍贵的。她经历过风雨,但乐观积极面对,自强不息,以爱心奉献回馈着社会。她坚守着医生的本分与天职,利用丰富的医学知识服务社会,更传递着爱心,她以言行温暖他人,相信越来越多的人能夠懂得感恩回馈,这就是精神的力量!
王巧艺女士主要职务与履历
福建医科大学香港校友会常务副会长
中国高等院校香港校友会联会医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养正中学香港校友会董事会名誉顾问
福建农林大学港澳校友会名誉顾问
获香港社会福利署颁发义工嘉许状
多年来坚持付出,默默奉献
在服务中感受生活的乐趣所在
热情服务惠及社群。
保健养身共同分享,
扶老携幼人人安康。
爱心,回馈,知恩,感恩,
她播洒善的种子,结出爱的果实。
栉风沐雨几十载,
她坚持小区服务,
助人为快乐根本。
她不仅是医者心,
更是济世奉献情。
感恩母亲 感悟仁爱
近代傑出女性秋瑾有一句诗: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集体,如果仅仅一个人独善其身,那实在是一种浪费。或许生命的意义,就是要为人们的繁荣幸福而奉献,不仅是照亮自己,更是普照社群。在王巧艺女士身上,我们能夠明白奉献的快乐,感悟无尽的精神力量。她並不要求什麽回报,因为这就是她生活的意义所在。
王巧艺女士生长於美丽的海滨之城厦门的鼓浪屿,聪慧好学,少年时代就表现出非凡的音乐天分,擅长钢琴,经常参加学校的演出,深受学校老师的赏识,曾一度欲推荐其保送音乐学院学习。但她的母亲改变了她的职业选择。
在王巧艺女士的成长过程中,母亲的仁爱、善良,对她感悟很大。那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百废俱兴,医疗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母亲给她建议,应该去学习医术,将来治病救人,为更多人服务。中学的老师听闻,跑到家中做她母亲的思想工作,她现在都还记得母亲当初的教诲:“你要去学医,不但救人的肉体,还要救人的灵魂。”她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祷告祈福女儿有好的前程,最後王巧艺女士开始勤奋凖备,付出终於得来回报,考上了福建医科大学。
1953年到1958年在大学的校园时光让人难忘,王巧艺女士不但打下了良好的医学基础,她博览医学名著,在见习中体会到了疾病的痛苦,更加立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此外,她利用音乐天分,经常组织医院开展文艺比赛活动,荣获文教卫生系统文艺奖项。音乐爱好不但丰富着她的生活,也辅助着她在医学上不断求知。大学毕业後,她原本可以留校当教师,但她母亲再次给予她建议,应该走出社会,去医疗机构为民众解除病困。
医生的职责与操守
於是,她被分配到福州协和医院的内科工作,她擅於学习,不怕吃苦,无论份内份外,只要有需要,就积极主动去做,写黑板报写标语美术宣传样样不在话下,有时候为了工作可以忙到凌晨,医院的领导对她十分赏识。但她的母亲此时在福州水土不服,且语言上跟当地人有沟通障碍,所以不得已,王巧艺女士申请调往闽南。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由於医院领导有意培养她不想她离开,以至於调往厦门的批文下来三个多月之後王巧艺女士才知晓。
就这样王巧艺女士调往厦门大学医院,从事内科和小儿科的医务治疗工作。母亲习惯家乡的生活,没有了後顾之忧,她在工作上更加投入,要做好医生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负责一些医院的文艺宣传活动。她深知医生的本职就是治病救人,无需回报与奖赏。“无论高低贵贱,只要是病人,作为从医者,我们就有职责帮助他们。”她对待病人一视同仁,不会因为对方贫穷而敷衍,亦不会因为对方富贵而特殊,坚持医者的操守,这也是内心所遵从的信念。
对於一位医者来说,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古人用“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来形容一个人的高洁,而对於医生这个特殊职业,王巧艺女士的所作所为能与之堪当,她渴望成为一位仁医,亦践行着医生的本分。正因为此上至领导幹部,下至平民百姓,对她都信任有加,她也因为能夠得到大家的信任而欣慰。
在厦门行医的经历给当地民众对她的医术和医德留下了难忘印象。1979年,王巧艺女士和三个儿女一起移民到香港,这段全新的人生之旅,给她刻骨铭心的记忆及感悟。
无声奉献,爱的坚守
当时香港的医学界,内地的医科文凭得不到承认,而要在香港继续从事医生职业,必须考取医生牌照,但这些条件对王巧艺女士来说,尤为困难。港英政府时期,英文测试必不可少,而在王巧艺女士的学生时代,选修的是俄文,毫无英文基础,而昂贵的英文补习费,是初来香港的她无法承担的,她不得已放棄了考取医生牌照,但对医务事业的热爱,多年来仍旧从事着跟医务相关的服务工作。
她发扬鲁迅先生甘当“孺子牛”的精神,利用多年来在国内行医积累的经验,以积极奉献的精神,做好有牌医生的配角,辅助医生积极在香港为街坊们义诊,其中以长者儿童居多。配合医生给街坊们讲述健康的防护理念,一些疾病的预防措施及治疗经验的介绍。香港有很多福建老乡,一闻她在家乡时的医术及仁心,常常找她倾听她对病情的分析和建议,她不吝啬时间和精力,专心诚意为病人解除病困,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给予介绍高手名医,建议药方的推荐获得了病人的讚扬。
能夠受到街坊们的认可,王巧艺女士乐在其中。从1993年开始,她应邀为香港的多个教会、长者乐园、各个社团举办健康讲座,为长者传达健康理念。她会针对季节性的流行病给予长者们防护的意见,对高血压、骨质疏鬆等常见病给予饮食方面的参考。在课堂上,她常常与长者们进行亲切的互动,她会向长者提问,“我们的身体是酸性还是碱性?”“吃什麽食物及水果更有利身体健康?”等等问题都活跃着课堂气氛,长者们踊跃参与回答。复习上一堂课的内容,强调养身的重要,即是对自己身体健康有所裨益,也能减少孩子们的担心。在健康讲座中,不仅让长者们增强了对疾病的防范意义,更融洽了社区长者的友谊,丰富着人们的退休业餘生活。
她对街坊们的服务总是热心的,持久的。曾经一位小孩病倒在仓库中,她连忙赶去,原来孩子的母亲因为工作繁忙,只能託人照顾。她等待小孩的病治好之後,就常常领他到家里吃饭、写作业,代为看管。很多年以後,小孩长大已出国留学回来,在香港成家立业,见到王巧艺女士,都会亲切的问候一声“王阿姨”,这声问候当中是关爱的传承。而许多小区的年轻人对出生婴儿的洗澡注意事项都不太知晓,她常常主动指导,並帮助小区的婴儿洗澡,防护儿童健康。多年来,一代代的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而她在无声奉献中坚持着爱的守护。 爱心力量,普照社群
她本身就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在陌生的环境,一个人培养三个孩子。回想起到香港初期时的生活,她到电子厂学做火牛,又到塑料厂拿塑料花、头铗等等在家中做手工、孩子们放工放学就一同勤力帮手做,以维持生活。王巧艺女士十分感恩,“当时我忙於生活,有时候要参与社会服务工作,孩子们跟着我受了很多苦。”她的孩子懂得母亲的艰辛,两个女儿小小年纪就在工厂打工补贴生活,挣得微薄工资支持弟弟的学业。她们去打工的时候,王巧艺女士都会凖备一盒饭菜,由於当时家庭条件有限,只能两姐妹吃一盒饭,看到孩子们独立知事,懂得替自己分担,一行热泪不由湧上心头。
即便香港起步之初自己生活並不宽裕,但她从不接受街坊们的任何好处。她参与义诊、健康讲座都是出於内心的驱使,很多时候街坊们都会写感谢信,每封感谢信中都夹一个红包,街坊们借此表示感谢及问候,但她都是留下感谢信,把红包退还给他们。当初在内地行医,也有很多病人送她罐头等礼品表示感谢,她都是一一拒接。这是她常年养成的习惯,说到底,是一位医者对这一职业的坚守与敬重。
王巧艺女士的母亲对她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着她,而她也在言传身教中把爱心、诚信、知恩、感恩的为人处事之道传递给三个孩子。如今,她的子女都很有出息,在工作岗位上都有所成就,大女儿在美国定居,二女儿在香港中资银行工作,小儿子在美国纽约从事计算机工程师的工作,每个孩子都各自育有两个子女,家庭幸福。或许这就是一种福报,冥冥中命运对王巧艺女士多年来奉献社会的回馈。
王巧艺女士的爱心付出,得到了社会上的赏识。养正中学香港校友会敬聘她为董事会名誉顾问,曾任中国高等院校香港校友会联合会医学会理事会理事,福建农林大学港澳校友会聘请她为名誉顾问,香港社会福利署亦给予她义工嘉许状,表彰她的服务精神。各界的认同是她参与服务的动力所在,她並不是为了认同而去服务,而是出自内心的感召,是她一直以来的信念。
王巧艺女士跟她母亲一样信奉基督教,她知道施比受更有福。每个人来到世间所获得的时间是平等的,若不能让自身发挥价值,则辜负了这美好韶光。王巧艺女士並非大富大贵家庭出生,但她内心的友善、博爱卻是弥足珍贵的。她经历过风雨,但乐观积极面对,自强不息,以爱心奉献回馈着社会。她坚守着医生的本分与天职,利用丰富的医学知识服务社会,更传递着爱心,她以言行温暖他人,相信越来越多的人能夠懂得感恩回馈,这就是精神的力量!
王巧艺女士主要职务与履历
福建医科大学香港校友会常务副会长
中国高等院校香港校友会联会医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养正中学香港校友会董事会名誉顾问
福建农林大学港澳校友会名誉顾问
获香港社会福利署颁发义工嘉许状
多年来坚持付出,默默奉献
在服务中感受生活的乐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