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阎锡山飞离太原以后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wing_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春,太原被解放军包围已半年了,城内粮
  源被切断,尽管南京方面每天派美国航空队出动80
  架次飞机空运粮食,也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而且武
  宿机场已被解放军占领,只能在太原城附近修建简易
  机场,简易机场也常遭解放军炮击,经常修补或易地
  重修,局势日益紧张。
   我当时在阎锡山身边任中校侍从医官。阎锡山为
  困守太原筹措粮草等四处求援,是年3月初曾飞往青
  岛,我为随从人员之一。在青岛,阎锡山拜会了美国驻
  青岛海军负责人白杰尔少将,白杰尔答应美国海军可
  暂时不撤离,以资助阎锡山。后来我们又转飞上海、南
  京,稍事停留即返回太原。
   当时,蒋介石已宣布引退,回到奉化,由李宗仁代
  总统主政,支撑残局。实际上蒋介石是引而不退,暗中
  操纵着军政大权,使李宗仁不能令行禁止。李宗仁委
  派张治中率团赴北平同共产党和谈,要召开会议决定
  和谈准则,蒋的嫡系人物都冷眼观望,杂牌地方军阀
  们大都各奔东西,树倒猢狲散了,只有阎锡山尚可做
  为李宗仁的多年知交而与之同谋了。
   1949年3月29日晨,李宗仁急电阎锡山赴南京
  参加紧急会议,并派陈纳德航空队的飞机专程来接。
  上午,阎锡山召开高干会议,安排梁化之主政,孙楚、
  王靖国主军,于下午驱车到汾河西岸的临时机场登
  机,随从人员有我和侍从长张逢吉,参事杨玉振,副官
  孔庆祥、胡庆祥、贾云清、白拉绪、靳国治,厨师陈发
  善。那时候,我的妻子和4个孩子都在太原,小女儿才
  出生几天,我原估计开会数日即可返回,只托人到家
  中告了一声就匆匆走了。
   当天晚上飞机抵达南京,我们住在了东,园招待
  所。安排停当后,阎锡山连夜出席了会议。侍从长张逢
  吉来南京时,亲友们托他到南京代为购买食品等物者
  甚多,两天后他借故要给阎锡山回太原取内衣裤等生
  活用品,派生活副官孔庆祥携带给亲友购买的东西搭
  乘运粮飞机回太原,并嘱其在机场派人把事急速办妥
  后即返回南京。
   孔庆祥是山西忻州人,为人乖巧滑头,平时负责
  阎锡山起居,阎锡山有个习惯,睡觉或午休时需有人
  捶腰腿才能人睡,此事由孔庆祥负责。孔庆祥回太原
  时带了一批炮台牌香烟,那时候南京街面上每条炮台
  香烟价1700元国币,而太原被包围后香烟奇缺,人们
  身处重围,醉生梦死,有钱舍得花,每条可卖白洋8
  元,折合国币约14400元,这样,他赚了很多钱。孔庆
  祥回太原后,一去不返,飞机又怕解放军炮轰,不敢久
  等,只好返飞了。
   阎锡山早已做好死守太原的准备,安排了剧毒药
  氰化钾500瓶,一旦城破,准备和部属们共同“杀身成
  仁”。南京会议后,他请李宗仁派飞机送他回太原,李
  宗仁说:“蒋总统虽引退,但他仍是国民党总统,你既
  来南京,不到奉化拜望总裁,多有不妥。”于是,我们又
  随阎飞往奉化,蒋介石派蒋经国到机场迎接,蒋经国
  十分客气,口称“阎伯伯”,搀前扶后。在溪口拜会蒋介
  石后,阎锡山请蒋介石派飞机送他回太原,与太原共
  存亡。蒋说:“莫急,莫急!先回南京,过两天我还有大
  事相商。”就这样,我们曾数次往返于南京、奉化之间,
  每次蒋介石总说还有许多事要商量,阎锡山急如坐
  针,常私下唉声叹气。我和侍从长张逢吉估计跟着多
  年,大胆地劝慰他:“蒋总裁可能料太原难守,为阎长
  官安危而有意挽留。”阎锡山说:“你们年青人懂什么,
  没有太原了,这里还能有我阎某的一席之地吗?是死
  是活,回去才是。”
   1949年4月下旬的一天,我们正在奉化,蒋介石
  告知阎锡山,太原、南京都已失守,立即飞往上海。此
  消息只有阎锡山、张逢吉知道,我们都不知道。到上海
  后,我们住在阎锡山的公馆里,在上海没住几天,解放
  军已逼近上海,我们又随阎锡山飞往广州。我从太原
  走时,受朋友之托在南京买了不少东西,一直随身携
  带,现情况紧急,难以再带来带去,我拜托阎公馆管事
  张先生代为保存,他面有难色地说:“上海在,东西就
  在,上海一旦失守,恐就有负重托了。”事已至此,也只
  能扔下,听天由命了。
   四月的上海,早晨仍有些凉意,而此时广州的天
  气就很热了,在飞机上我们一路减衣,到广州后,虽身
  着单衣,仍觉得热。广州的局势还很平静,广东省政府
  安排我们住在宾馆的一幢比较宽敞的楼里。
   那时候国民党政府的“五院”已迁到广州,何应钦
  刚刚辞去行政院长,李宗仁提名居正继任,居正虽是
  国民党元老,但一贯以老好人著称,立法院开会时,立
  委们叫骂甚多,结果,居正以一票之差落
  选了。
   阎锡山得知居正落选的消息,急忙躲
  到贾景德公馆,贾曾多年任阎锡山的秘书
  长,抗战开始后调任中央铨叙部长,阎走
  时嘱咐我们不要向任何人透露他的去向,
  阎锡山深知可能让他收拾残局,匆匆遛
  去,这正是他老谋深算之处。不久,陈立
  夫、于右任突然造访,要见阎锡山,我们摊
  说不知道他到哪里了,他们把我们住的房
  间都查了,也不见阎的踪影,他们要查看
  长官逐日活动安排登记表,张逢吉说:“现
  在战乱时期,早就不安排了。”他们急得直
  跳脚,并威胁要追究我们贻误党国大事之
  责。最后我和张逢吉商量以后,如实告诉
  了他们,他们什么也没说就驱车赶往贾公
  馆。
   陈立夫、于右任是奉蒋介石之命敦劝
  阎锡山出任行政院长的,阎锡山坚辞不过,只好勉强
  从命。经立法院投票,阎以空前高得票出任了行政院
  长,并立即着手组阁,但在国防部长人选上,李宗仁提
  名白崇禧,蒋介石要他任命何应钦,阎锡山左右为难,
  最后自兼了国防部长。
   我们在广州呆了七八个月,这时蒋介石已到台
  湾,遥控广州的国民政府,我也曾数次因公务随阎锡
  山往返于广州、台北之间。记得最后一次是蒋介石急
  电阎锡山赴台,我们到台北时,蒋又到金门视察防务
  去了,第二天蒋由金门飞返台北,立即召见阎锡山,面
  授坚守大西南计宜,蒋介石要我们马上乘他的专机飞
  往重庆,并亲自送我们到机场。我当时还比较年轻,不
  太注意礼仪,颇为冒失,到了飞机前,我提着提包第一
  个快步爬上了机舱,一回头才发现蒋介石紧随我身后
  上来了,我吓得赶快闪到一边给他鞠躬,他也没顾上
  理我,只是给阎锡山介绍他的专机情况,专机舱内很
  豪华,卧室、办公室、侍卫室、洗澡间、厕所等一应俱
  全。蒋介石简单说了几句就匆匆告别下机,专机立即
  关舱起飞。
   经过一天的颠簸飞行,飞机晚上飞抵重庆,我们
  又驱车前往蒋介石在重庆的官邸“林园”,“林园”在重
  庆郊外山区,一路上看到很多宪兵、警察,戒备森严。
   稍事休息后,“林园”设晚宴为我们洗尘,鸡鸭鱼
  肉,十分丰盛,但大家席间话语很少,特别是我,只身
  漂流他乡,倍觉凄凉,虽然上面在战事进展上对我们
  严格封锁消息,但我在广州就早已得知太原、南京解
  放了,此时,因思念千里之外的妻子儿女,我心情沉
  重,再好的山珍海味也难以下咽,只随便喝了几勺汤,
  就回房休息了。
   两天以后,蒋介石也来重庆了,我们又搬到重庆
  市内另一所官邸办公。当时的许多中央机关云集重
  庆,颇为拥挤,四川的地方军阀依旧各霸一方,根本不
  买中央政府的帐,他们公开武装押运贩卖鸦片,大发
  横财,中央政府的查禁人员不敢过问,真是树倒猢狲
  散,腐败混乱不堪。
   在重庆不到1个月,局势更紧张了,各地的国民
  党军队在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一溃千里,望风而逃,
  许多部队纷纷起义投诚,真是劫数难逃啊!什么指望
  也没有了,我们又飞往成都,临时住在“励志社”,这是
  一所高级招待所,专供外国人和高级官员使用。时已
  农历腊月,约为1950年1月,仅住一星期,立足未稳,
  又奉命撤退台北。由于形势紧迫,人员甚多,地处重
  围,空运能力有限,仅有一架专机接运党政要员,规定
  只能只身登机,不得携带随员,连陈立夫、于右任、朱
  家骅等也不例外,只特许阎锡山可带随员两名,阎锡
  山指定我和侍从长张逢吉随行,其余6人另候安排,
  那些人后来就再无音讯了。
   飞往台北的一路上,机组人员不断向我们介绍下
  面经过的地方都已被解放军占领,幸亏当时挺进大西
  南的解放军还没有高射炮,否则我们就插翅难逃了。
  此刻我思绪万千,浮想联翩,骨肉分离之情催人泪下,
  原想开会数日即可回去,谁知一去竟无归期。
  到台北后,阎锡山即请蒋介石出山主政,坚辞行
  政院长之职,被蒋慰留为总统府资政,直至1960年5
  月去世。阎锡山在辞职前,先妥善安排了我和张逢吉,
  他出具证明让考试院发给我私人开业行医证,并帮我
  批了土地,修建了一幢私人开业行医和居住的小楼,
  从此我和他也就成为朋友故交了。
   赴台湾后,我日夜思念家乡和妻子儿女,但也只
  能望月寄情,默默祈祷。幸喜1979年后,大陆提出和
  平统一祖国“一国两制”政策,海峡两岸关系日益缓
  和,使我梦寐以求的思乡之情得以实现。1988年以
  来,我数次回大陆探亲,人民政府给我提供了许多方
  便。家乡的政协和台办对我热情接待,使我十分感激,
  我的孩子们也都长大成人了,儿孙满堂,我平生之愿
  足矣!
   当年随同阎锡山飞离太原来到台湾的人,张逢吉
  也于1990年在未能实现回大陆探亲心愿之时去世,
  我作为唯一的历史见证人,现已86岁,有责任把我能
  回忆起来的这一段史料,传留后人。
   (张增庆,山西省平遥县尹回村人,现旅居台北。
  生于1910年,自幼学医,早年先后就职于山西陆军医
  院,五台县河边村秀琴医院——阎锡山以其生母之名
  命名的医院,抗日战争爆发后,调任阎锡山侍从医
  官。)
  
其他文献
1947年3月17日至4月7日,太岳行署在山西省阳城县城内中共太岳区党委驻地,召开了“太岳区医药卫生座谈会”。我当时在太岳第四专署广华医院任秘书。我院医生兼专区医校教师吉廷选、专区医校文化教员李春霖以及我院阳城南次营分院兽医赵全壁医生和我等4人参加了这次会议。现根据我保存的当时会议的有关资料忆述如下。    一、太岳区卫生座谈会简况     1947年3月17日,太岳区卫生座谈会在太岳行署礼堂开
期刊
1950年春,汾城县委领导全县人民,开展了一场为期两个月的清毒运动。清毒即是对鸦片的禁种、禁卖、禁吸。鸦片俗名洋烟,其价格昂贵,极易成瘾,初食者顿觉精神倍增,身轻气爽,不几日便会嗜好成瘾,很难戒掉。一般吸食者面黄肌瘦,精神萎靡,意志消沉,最后随着吸毒量的增加,久而久之便会中毒身死。   建国初期的汾城县,贩毒、吸毒虽比解放前有所收敛,但情况也还相当严重,县委副书记贾××参与贩毒就是很典型的例证,
期刊
第一次到太原访亲     我家是中阳县城里的,算是中等水平的人家,家里就我一个男孩,大人们自然要供我上学。1950年正月,我刚满13岁,姑夫是当时的辽县(今左权县)县委书记,他回乡探亲时,说定了把我带到太原叔叔家住些日子。县里将他作为大人物接待,派了两个骡子往介休车站送行。当时的中阳县还没有公路,我姑姑怀孕,自然要骑骡子,我是小孩,也骑了骡子,姑夫只好步行。当天路过孝义旧城时吃了顿饭,晚上在介休
期刊
老同盟会员、国民党元老续范亭,是一代爱国名将。他在从一个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的整个途程中,顽强不屈、百折不挠,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赤胆忠心、奋斗终生,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受到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高度赞誉。而在血与火的斗争实践中,在彼此的亲切交往中,续范亭和毛泽东也结下了诚挚的革命情谊。    从忧国剖腹到跟共产党走     续范亭,名培模,字范亭,别号恕人。1
期刊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特殊的岁月里,陈永贵曾两次来到绛县,留下了劳动模范的扎实工作作风,也留下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印痕。   1964年8月18日,陈永贵第一次来到绛县,参加晋南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南柳现场会。这次会议是在中央、华北局、山西省委组织部的指导与帮助下,由晋南地委主持召开的。出席会议的有中央、华北局、山西省委组织部和北京、天津、内蒙古、河北等省市党委组织部负责人,山西省各兄弟地、市委及其
期刊
梅山,位于太原市府东街西口山西省人民政府西北隅。明、清时为巡抚衙门放煤的地方,因煤多似小山,故称“煤山”。1911年10月29日,辛亥革命太原首义成功,被推为大都督的阎锡山改抚院为督军府,又于民国8年(1919年)旨意在煤山处积土叠石,建造园林,遂成山景园,并取《诗经·子罕篇》“譬如为山”、“进吾往也”中的“进”“山”二字,合之称为“进山”,有“前进登高”之意。山上建造一钟楼,称“进山楼”,俗称钟
期刊
笃初学堂的创立及教育设置     今年,应该纪念榆次车辋常氏私立笃初学堂创办100周年。   按《山西教育志》记载,笃初学堂是省内第一所私立新式学堂,是在清朝政府正式废除科举前两年“始植基而开风气”的创新之举。   光绪二十九年(1903)春,常氏第十四世的常麟书(字绂章,号约斋,北常“养和堂”后裔)赴京考中进士,但他目睹朝政的腐败和国运的衰微,以“亲老”为由辞去朝廷授予的“户部主事”(正六
期刊
山西省劳动模范、临汾市优秀政协委员、乡宁县煤炭运销公司经理贾保林,40出头,军人出身,高挑的身材显示着干练利索,浓眉大眼蕴藏着精明强干。在临汾市煤运公司工作期间,他多次受到省、市公司的奖励,2000年荣获全省煤运系统“百佳销售管理能手”称号。2001年9月任乡宁县煤炭运销公司经理以来,他坚持改革,强化管理,大胆创新,开拓进取,不到两年时间,就使乡宁县煤炭运销公司的各项经济指标创历史最高水平,位居临
期刊
孙中山先生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伟大  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他一生奋斗,努力探索救国救民  的真理。他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随着历史的发展而  发展,跟着时代的前进而前进,使自己的思想观念不  断更新,能够“顺乎天理,合乎人情,适乎世界之潮流,  合乎人群之需要”,在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  们循着孙中山思想发展的轨迹,对孙中山思想观念的  不断更新不断发展做一探索。  
期刊
阳泉市赛鱼村,原属平定县管  辖。村里有一所院子,是当年的平  定第五高小。院子由一个大院和  四个小院组成,整体呈“器”字型。  大门在右下角的小院,门楼上赫  然刻着两个大字:耕读。进得门  来,往前走上一个台阶,是第一座  教室。从这座教室门前拐弯向里  走,即是大院(正院),大院靠西是  又一座教室,习惯上称大教室。大  院分别通着另外三个小院,小院  边各有教室、教师办公室、学生宿  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