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访万家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ose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这是一个以生活问题为主、因家庭经济困难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学生典型个案。我走进张子琛的家庭,以家访工作为突破口,从不同角度做好该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消除了学生焦虑、厌学、自卑的不良情绪,为学生健康成长铺平了绿色通道。
  关键词:课外访万家 思想道德教育 心理疏导
  一个星期日的上午,我正在家休息,突然我的电话铃声响了。接了电话,电话里传来略带哭腔的男孩的声音:“孙老师,您能帮帮我吗?星期一我不想来上学了。”
  我心头猛地一紧, 是我班的张子琛同学。张子琛在电话里告诉我,不幸再次降临到他身上,与他相依为命的父亲,因胃部时常感到不舒服去医院检查,刚被诊断出得了胃癌而且是晚期,他想休学在家照顾父亲。
  我的眼泪夺眶而出,眼前浮现出他穿着一件极单薄且很旧的衣服的情形,据同学们反映这已经是他最好的衣服了。联想到他目前处境的艰难,更想到他马上将面临的中考,我感到这孩子急需我的帮助。
  我断定这是一个以生活问题为主,因家庭经济困难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学生典型个案。我决定走进张子琛的家庭,以家访工作为突破口,从不同角度做好该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消除学生焦虑、厌学、自卑的不良情绪,为学生健康成长铺平绿色通道。
  我采取了系列方法策略来拯救这个孩子:
  一、充分认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作为班主任,我认识到:贫困现象不仅仅是部分学生学习有困难的问题,而且还涉及到更深层次的心理、精神上的贫瘠。
  具体说来,贫困生有两种——物质贫困者和精神贫困者,有时两者交织在一起,所以我认为对贫困生的关注不能仅满足于“补助”、“给予”等表面工作,应该给予更多的精神关怀。
  当然,班主任还应分辨关爱与溺爱、关爱与恩赐的区别,以便创造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的机会,保证贫困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得到平等对待,个性发展得到肯定和张扬。
  二、营造平等、和谐的班级氛围
  我认为,关心贫困生、保护好他们的自尊是教育成功的重要标尺。班主任应把精神关怀与尊重人的自由、尊严以及价值有机地联系起来,努力营造民主、接纳、友善的班级氛围,教育引导其他学生要真正理解、尊重和关心贫困生,真正和他们走到一起,让贫困生在情感融洽、心理认同、相互信任的境界中感受“自己是班集体不可缺少的一分子”。
  三、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班主任应加强贫困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对他们进行专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特别是艰苦奋斗、自强自立教育,激励他们确定奋斗目标、树立远大理想,积极面对生活。
  我认为,让贫困生多参加一些服务校园及回报社会的志愿者实践活动,能够达到既实现学生自我教育,又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学会关爱他人、回报社会的双重目的。
  四、开展学生心理辅导活动
  贫困生在心理上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前途理想淡漠、消极厌世、内向脆弱、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班主任应建立心理档案,深入到学生中、学生家庭中,对贫困学生的经济情况、学困程度、心理状态等一一摸底,深入调研,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和第一手材料,以便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走访张子琛同学的家庭后,我把他的情况及时向我校赵大进校长做了详细汇报。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把该生情况向枝江市教育局做了书面汇报,市教育局工会和我校工会共筹集五千元资金及时送到了张子琛父亲手中。久违的笑容在张子琛脸上绽放,我想,他会懂得:经济帮助虽显微薄,但浓浓的关爱和社会情会熠熠生辉,伴他终生。
  此后,我常常找张子琛同学谈心,及时了解他的思想动态。在班上,我还发动所有的学生关爱张子琛同学,平时多与他交流,更成立了“张子琛日常学习生活帮扶小组”,让他真正地融入了九(3)班这个温暖的大家庭。
  通过我不懈的教育和帮助,他的进步非常明显。首先是迟到的现象几乎杜绝了,能自觉遵守纪律;上课能认真听讲,积极跟随老师的思路学习;课后能按时完成作业,且学习成绩有了一定幅度的提高。
  从帮扶张子琛同学的案例中,我深刻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家访,深入到每一个学生家庭细致地了解情况,与家长和学生面对面地交流,加强了社会、家庭、学校的联系,了解了学生家长的期望与要求,更了解到了学生的个性与想法,同时加强了师生感情,并且对以后的工作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总之,家访工作是班主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方式。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要用我们的爱心去拥抱一切孩子,去理解信任一切孩子,去增强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我相信,教师用全部身心去拨动学生心灵的每一根琴弦,一定会让它们弹奏出美丽动人的乐章。
  参考文献
  1.赵荣梓《班主任如何做好家访》.《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年,第12期。
  2.陶春敏《延伸学校教育,开发家长资源——家访活动的实践与思考》.《成才之路》,2010年,第36期。
其他文献
幼儿期是学习语言最敏感、最关键的时期,也是储存词汇最迅速的时期。因此,幼儿期语言的训练值得重视,幼儿园语言教育工作刻不容缓。我们知道,词汇量的多少是直接影响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作为幼教第一线的工作者,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帮助幼儿积累和丰富词汇。然而,在语言教学中,如何丰富幼儿的词汇呢?怎样使幼儿的语言训练取得较好的效果呢?作为班主任,我一直坚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同心协力提高幼
期刊
当前,人类社会已进入了网络时代。互联网的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潜移默化地改变每个人的生活和观念,构筑起一种全新的网络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网络的特殊性为学校德育工作也提供了历史的机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又对传统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首先,网上信息内容复杂,既有科学、进步、健康、有益的大量信息,伪科学、不健康、有害甚至反动的信息也充斥其中。其次,网上活动隐蔽性大,网民的隐蔽性、无约束性、虚拟
期刊
《九年制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初中语文教学应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注重情感体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期刊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课程改革应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此,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势在必行。  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与实践,谈谈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和体会。  一、探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  1.创设情境,激活探究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根
期刊
后进生问题一直是困扰许多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问题,也是学校常抓不懈的工作。转化后进生的工作笔者也一直在做,为之付出了很多,效果却甚微。总结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方面:  一、后进生的概念要分清  什么样的学生才算是后进生?关于后进生的说法常有这样几个版本:  1.学习成绩差,但行为习惯较好  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认真,就是成绩上不去,学生自己没有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常常不知所措。教师也是看在眼里、急在
期刊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学科的特点和特殊功能,决定了它在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担负着更多的任务。因此,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数学教学素质化和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是教师是否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是否将数学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数学能力对学生加以培养,即教师是否创新性地“教”和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亦即是否将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那么,怎样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期刊
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思想道德建设,构建校内外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努力完成思想道德教育任务,对于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当前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效果令人担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德育目标过于抽象  1.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对话和交流。  作为德育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和具体组织者,老师的
期刊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教育无定法,关注学生的点点滴滴是每一个班主任成功的法宝。每一个小细节都是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机:可能是突破难题的关键,可能是师生情感化冰的一缕阳光,可以让班级管理如鱼得水,破解痼疾。我和所有的班主任老师一样,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工作之余,有几点小小的感悟,我愿把这些拙见与大家分享。  一、教育是让学生感动。  如今的孩子在家里个个是小公主、小皇帝,刚刚踏入初中的校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执行以来,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雨后春笋般席卷全国,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越来越被教师们所理解。在这种新形势下,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面对新的挑战,本着学习的态度,我认真研读了《数学课程标准》,受益匪浅。  其中,新课标提倡的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这就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特别是数学来源于生活,学
期刊
高中思想政治课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道德建设、德育工作要关心的问题,也必须引起高中思想政治课的高度重视。社会道德建设面临的“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的诚信缺失这一社会公害问题以及高中生诚信道德缺失问题的存在给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与要求,也给高中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即如何在高中政治课中渗透诚信道德教育,这是高中政治教师当前必然面临且必须加以关注并深入探究的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