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下的现代性审视

来源 :新生代·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pz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性的出现,既带来了现代社会的美好愿景,也有其无法避免的历史局限。追溯现代性的发展有其丰富的内涵,也有其基本特征,在历史上起到重要的作用,也带来现代性的深刻危机。马克思视域下的现代性问题,包括“资本”和“理性”的两个重要范畴,马克思不仅对现代性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也为现代性的积极重建,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案。中国现代性问题有其独特性,也决定了中国的现代性发展有其历史阶段性。基于马克思价值思想视域下的现代性审视,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中国现代性的建构提供了有益的价值启示。
  【关键词】现代性;批判;中国现代性建构
  现代性具有丰富的内涵,揭示它的本质,梳理它的表现形态,对于我们认识现代性这一问题具有学理上的意义。尤其是我国学者关于现代性的研究,与西方话语中的现代性,其历史嬗变的轨迹,是两种不同的路径在肯定现代性促进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的同时,也在各种批判理论重构现代性。尤其是要清楚的认识,现代性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用马克思主义价值思想进行认识和阐释的方法论。在新时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下,如何推动现代化建设”这一问题导向,对于我们揭示中国现代性的本质,认识并解决中国现代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侧重于从2000年到2017年,我国学者关于现代性研究的文献检索,对我们认识现代性问题,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线索,对解决中国当前现代性问题,具有一定的价值启示。
  一、现代性溯源探析
  (一)现代性的出现及其内涵
  按照历史学家汤因比的看法,现代性社会诞生于1487年,一直紧随与中世纪而来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型,它是与古代社会相区别的重大历史进步。关于现代性的定义,也一直存在着诸多的争议。目前国内学界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现代性,用来在总体上反思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即现代社会)生产方式、交往方式、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及其蕴含的思想观念,并寻求发展再生之路的一个核心概念。第二种观点把现代性定义为一种时代精神,现代性表征了一种与传统相互区别的,以变动不居为特征时代精神。美国学者华勒斯坦,认为现代性就有两重含义,一为技术现代性,二为人类自我解放的现代性。从现代社会的特征出发,把科技和人的理性作为探讨的基本立足点。
  现代性,在不同的视域里,俨然已经把它看做是一种社会结构的转型。它不仅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也是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关于社会、政治、文化等整个系统要素的变化与发展,所形成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二)现代性的起源问题
  现代性的起源。存在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现代性发源于社会的“世俗化”进程,社会“世俗化”可以表现为市场化、资本化、物化,有别于中世纪以前的社会形态特征。另一种观点认为,现代性的最终根源时现代生产,它构成了现代性起源的决定要素,表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形态”:即人的存在和发展方式一般要经历由“人的依赖”到“物的依赖基础上个人的独立”,再走向“自由个性”三个历史发展阶段。现代性就是在批判、超越“人的依赖”的历史进程中,逻辑必然生长出来的,它起源于人对“人的依赖”的超越且成为独立主体的历史必然性。现代性问题、现在化问题、现代化国家问题基本上是同一个问题,都是源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都是启蒙的结果和启蒙思想的践行。
  现代性的起源,与社会化的大生产有密切的关系,人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所形成的一种关系为缔结条件。它的出现具有历史必然性,它的发展也要遵循一定的社会发展规律,代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属于唯物主义的范畴,也是遵循“资本逻辑”发展的重要线索。
  (三)现代性的表现
  现代性,是指现代社会不同于传统社的根本特质,是对现代化的“本质”、“特性”的概括和表达。从本体论上揭示了现代性的本质问题,而现代性表达的是一种“发展”、“进步”和“文明”的走向。这是现代性的整体样貌,所呈现出来的基本趋势。现在性的本质即“特定历史发展阶段”是一元的,其现代性表现和实现形式是多元的。
  从不同的视角,现代性也呈现出多种样态。首先从经济、社会和政治三维结构中体现的现代性,表现出三种不同维度。经济维度主要是指市场化的大生产,工业化的巨大进步,形成的工业文明,物化是其基本特征;社会维度则以市场化利益导向,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引发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异化”带有功利性的交往方式和物化的生存方式,功利化和工具化是其基本特征;政治维度上,基于自由、平等、民主的理念,而为市场经济提供平等竞争环境、注重民众社会参与和法治的国家治理方式。
  其次,现代性作为一种时代精神,其主要表现为“权利、能力、理性、自由”的主体精神、批判精神、理性精神和启蒙精神。
  再次,现代性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观念层次三个方面。在物质层面的体现工业化的大生產,物质极大丰富,经济全球化的深刻影响整个现代社会。在制度层面的体现,主要是与物质发展相适应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相应的,与社会文明进步相对接的社会制度和法治的健全。在观念层次上的体现
  自由、平等、个性、人权、民主等现代意识。
  二、马克思视域下的“现代性问题”
  (一)马克思对于现代性的认知
  特里.伊格尔顿说“很难看出马克思主义竟然会是在现代性不死的情况下死亡,只是后现代主义的期望。如果说现代性确实已经结束,那么马克思主义也就非常可能随之而被废除。但是我们仍然在现代矛盾里挣扎,这些矛盾得到解决之前,现在进就不会结束。”马克思对现代性采取了辩证否定的立场。建构一种具有反思精神的现代型,这才是马克思批判现代性的价值指向。
  (二)马克思现代性的批判的主题
  马克思认为,形而上学的“资本显现”是现代性的状况。“理性”与“资本”是马克思所生活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两大支柱。正是由于资本与形而上学的“共谋”的这种双重的经纬,方始成为一种现实性的力量。就像这种力量,一方面来自于资本无止境地推动一下,它也来自于现代形而上学无止境的谋划。资本主义的发展,最终导致了资产阶级社会的三大拜物教一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现代性的实质是“个人受抽象统治”。有学者认为,“抽象或观念,无非是那些统治个人的物质关系的理论表现”。而马克思哲学的终生目标就是瓦解资本的逻辑,推翻奴役人的一切关系,变资本的独立性和个性为人的独立性和个性,最终促使人的本性的复归,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在马克思对现代性批判的过程中,不仅对形而上学的理性进行强烈的批判,肯定了人和人的主体性地位。马克思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学说,对现代性的批判是一种资本现代性批判,它揭示了现代性批判的本质。毫无疑问,理性与资本之辨,是人们正确认识现代性的两个重要方面,都不可忽视。“理性”与“资本”构成了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两大主题。
  (三)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双重性
  马克思在对现代性进行审视的过程中,对现代性是抱着一种辩证否定的态度去认识,运用及其敏锐的视角和“武器”对现代性进行深刻剖析。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在一定意义上也是马克思对现代性重构的一种。在认识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同时,不可将马克思对现代性的重构,两者割裂对立起来。这种双重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方法论。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根据世界的发展局势,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所作出新的正确的阐释,以及对它进行批判和建构,使得现代性问题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三、中国现代性问题审视
  (一)中国现代性问题剖析
  提起中国,首先应该是现代化建设,那么,现代性与现代化最基本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侧重于“质”,而后者则侧重于“量”。“质”与“量”相互影响,不可或缺。中国现代性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受“人身依附关系”的影响,二是受物的依赖的影响。首先是受“人身依附关系”的影响,社会风气与“人情社会”紧密相连,重视“德”,而轻视“法”,导致权力与资本积累相挂钩,法制建设不健全,进而导致物欲横流,贪欲膨胀和精神懈怠。二是受物的依赖的影响,形成了“物化生存大于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权利大于义务”,“能力大于道德”,“工具理性大于价值理性”等错误意识,
  (二)中国现代性的表征
  中国现代性的特点最主要是其的复杂性、多样性、差异性。中国现代性的特殊性是有三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中国传统观念和体制的保守型、中国近代以来的特殊历史进程、中国广大的地域及其政策原因,所造成的社会发展不平衡。中国现代性问题的基本表现。一是资本的逻辑通信与经济活动,乃至整个社会生活领域。二是消费主义盛行。三是环境资源危机加重。中国现代性所面临的问题,与西方现代性面临的问题。既有相似,又有不同。这就要求在认识中国现代性问题上。既要借鉴批判西方现代性,也要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进行中国现代化建设。
  (三)中国在对“现代性”问题的探索及其建构
  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的核心,就是基于社会结构转型,而逐步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市场力量成长和个人独立的协调统一。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致力于“彰显”现代性。面对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选择,中国集中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使自身得以独立发展,以开拓进取的精神,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获得的与苏联模式完全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理论总结。扩大开放水平,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
  科学发展观,致力于反思现代性。科学发展观是对过去发展方式、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的深刻反思。强调以人为本的价值理性与科学发展的工具理性相结合,认为只有全面发展才能促进可持续,协调发展才能统筹全局工作,这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也是对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引导指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彰显现代性的积极方面,又反思和超越我国现代性过程中的负面效应和影响。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中国特色社會主义的总目标是建立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指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目标,为中国现代性的建构提出了作了清晰的理论指导。
  中国现代性的构建,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必须坚持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住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地位。尤其是要看到中国新的历史正位处于一个新时代,新时代所面临的问题,新时代所要达到的目标。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将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为指导,不断推进中国现代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庆祥.现代性的本质、矛盾及其时空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6.(02).
  【2】史巍、韩秋红.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双重维度[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01)
  【3】白刚.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J].社会科学研究.2009.(01).
  【4】郗戈:现代性的矛盾与超越一马克思现代性思想与当代社会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9页
  【5】乔瑞金.现代性批判的错置与重思[J].中国社会科学.2016.(02).
  【6】陈新夏.中国现代性问题的特殊性及其人学反思[J].哲学研究.2016.(08).
  【7】陈兰芝.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三维向度[J]社会主义研究.2012.(03).
  【8】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3页
  【9】贺来.现在社会价值规范基础的反省与重建一马克思哲学现代性批判的核心课题[J].哲学研究.2014.(03)
  【10】特里.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M].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8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页
  【12】贾英健.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理论旨趣及其变革实质[J].哲学研究.2005.(09)
  【13】吴晓明: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双重批判[J]学术月刊.2006.(02)
其他文献
【摘要】:《民法总则》的颁布是新时代背景下立法工作的一大里程碑,其在《民法通则》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发展变迁进行了一系列的立法创新,进而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在这其中,第25条是关于自然人住所地的一般规定,由于条文字数较少,设定较为简单,常常也就被一笔带过,但是如果我们细细琢磨这一“不起眼”的制度前后变化,便可以从中窥见立法工作的前瞻性和适应性,其对于国家的司法活动和普通公民的日常生活有着深刻的影
期刊
【摘要】:权力清单制度的价值在于凸显政府权利的法律边界,促使权力运行公开透明,从而为规范和制约政府权力创造条件。权力清单的定位是政府及球门采用清单的方式,清理并公布自身享有的各项行政权力及其实施依据。推行和完善权力清单制度,应致力于构建公开透明的政府权力边界,穷尽各类权力主体和事项,充分公开权力运行信息。  【关键词】权力清单 定位 信息公开  “权力清单”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最早关于“權力清
期刊
【摘要】: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这些自然资源的有效方式。但目前大多数的自然保护区都己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旅游项目,与这热潮相对应的却是出现了自然保护区内植被遭破坏、动物的生存空间和活动规律受到人类干涉等与设立自然保护区的初衷相违背的后果。我国自然保护区应不应该开展生态旅游,如何开展,本文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 生态旅游 困境 解决措施  一、自然保护区概述  (一)自然保护
期刊
在武搏会各个场馆的观众席上,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身着蓝色服装的志愿者,其中绝大部分是场馆内的拉拉队引导员,他们的日常工作是维护观众席的秩序。这个工作看上去很简单,其实做起来一点都不轻松。面对来自各个国家不同种族的观众,这些志愿者需要做的就是随时关注他们的情绪、适时调节现场的气氛,防止负面情绪的滋生和蔓延。可是要做好这项工作不仅需要极强的沟通能力,更需要良好的耐性和强大的宽容心。正因为这样,一个拥有
期刊
俄罗斯著名诗人、作家贝科夫的杰出人物传记《帕斯捷尔纳克传》,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可喜可贺!用该书译者王嘎先生的话讲,这是“一位诗人写给另一位诗人的评传”。同为诗人,又是“一位诗人写给另一位诗人的评传”,依我个人的理解,其中必有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回响。  果不其然,在《帕斯捷尔纳克传》新书发布会间隙,在回答我刊代表的提问时,著名翻译家、帕氏代表作《日瓦格医生》的译者蓝英年先生语气坚定地大贬马
期刊
5月的一天,身着白色短袖的驻村干部康鹏像往常一样,露着晒得黝黑的皮肤,坐在贫困户马进彪家的石阶上,顶着烈日和他拉起家常。  马进彪的家在甘肃省积石山县柳沟乡袁家村,尚未脱贫的家里有些杂乱。康鹏和老人打招呼时咧着嘴笑着,乱飞的蚊蝇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心情。  “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青年可以大有作为!”对于这个一毕业便走进农村的年轻人来说,这里更像一所大学。  5年前,刚从西北师范大学毕业的康鹏来到柳沟乡
期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我们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回答学生问题时指出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保护生态环境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描述了近年来翻译伦理的发展,解析了切斯特曼的五种翻译伦理模式,并从这些伦理模式角度来研究跨文化活动中创造性的翻译。最后进一步强调翻译伦理模式的动态性;在实际翻译中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时,译者首先应尊重外国文化,遵循再现原则;各伦理模式不可兼顾时,译者需要在忠诚原则的限度内作出适当调整。  【关键词】翻译伦理 跨文化交际 切斯特曼 译者  一、引言  “翻译,和其他人类行为一样,
期刊
1928年9月27日,一位年轻人在南京雨花台高唱雄浑悲壮的《国际歌》,眼神坚定有力。一声无情的枪响,他倒在血泊中,从容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他就是雨花英烈史砚芬。  史砚芬1903年3月出生于江苏宜兴。中学期间他就投身到五四爱国运动的洪流中。1927年春,北伐军进抵宜兴,史砚芬开始接触马列主义思想,逐步树立起共产主义信念。不久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参与组织农民协会,与土豪劣绅进行斗争。在轰轰烈
期刊
5月4日电,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4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纪念马克思,是为了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致敬,也是为了宣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