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最美的细节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dia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阿城的小说《峡谷》中,有一个非常生动的细节描写:“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对于这个细节描写,汪曾祺在文章中专门有过精辟的论述,认为阿城在这里对鹰的描写非常准确。汪曾祺的理由是,老鹰在高空,是看不出翅膀搏动的,看不出鹰在“飞”,只是“移来移去”。同时,这里的描写还突出了被流放绝域的知青那一种寂寞的心情。
  汪曾祺很看重别人小说中的细节描写,譬如上文所述中对阿城作品中的细节描写所作的精辟到位的分析。同时,汪曾祺也很重视在自己文章中细节描写的运用。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金岳霖先生》一文中,我们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汪曾祺在自己的文章中十分出色的细节描写。
  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在《金岳霖先生》一文中,汪曾祺首先很生动地描写了金岳霖先生的外貌形象:“每一学年开始,给新的一班学生上课,他的第一句话总是:‘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你们不尊重,请原谅。’他的眼睛有什么毛病,我不知道,只知道怕阳光。因此他的呢帽的前檐压得比较低,脑袋总是微微地仰着。他后来配了一副眼镜,这副眼镜一只镜片是白的,一只是黑的。这就更怪了。”
  作为一个大学教授,上课时在课堂上戴一顶帽子,本来是很不礼貌的。但是金岳霖先生自己已经先说了:“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那当然就不是对学生不尊重,都已经请学生们谅解了,你还有什么话可说?在新的一班学生面前的第一句话就显示出了金岳霖先生的幽默感与特立独行的性格特点。而一副眼镜的两只镜片一白一黑,更有一种魏晋时的名士气在,仿佛有阮籍之以青白眼待人的风神在里面。让人看了不免忍俊不禁。
  而最能体现金岳霖先生名士气的大约应该算是在课堂上扪虱这一细节了。文中写道:“他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颈,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把一个在后脖颈爬来爬去的跳蚤说成是“有个小动物”,捉出来之后,又捏在手指里细细端详,这一“捉”一“捏”已然是生动形象之至,而写满了脸上的那一份得意之情,更是让金岳霖先生的形象直接从课本上呼之欲出,从课本上活泼泼的走下来,走到你的身边,与你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汪曾祺在这里描写金岳霖先生在课堂上捉虱子的这一细节,比较起来,简直可以与晋朝大将军桓温率军讨伐前秦,前秦的王猛披着衣服去求见,一面手扪虱子,一面纵论天下,说得桓大将军无言可对,十分佩服这一情节互相比较阅读,说是颇有些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也可以。总之是汪曾祺笔下的金岳霖先生名士之气十足,让人印象深刻,这就是了。
  文章写金岳霖先生在每一年的新学生面前的开场白已经是有趣之极了,而写金岳霖先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就更有意思。因为不能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而联大那时又没有点名册,于是金岳霖先生有时候一上课就宣布:“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以所穿衣服的颜色来选定回答问题的学生,除了体现出金岳霖先生上课的独特风格之外,还不经意间随手道出了当时联大的一种风气——那时联大女生常常在蓝阴丹士林旗袍外套一件红毛衣,而穿蓝毛衣、黄毛衣的却极少。虽然那时人们物质贫乏,生活艰苦,但是联大女生的爱美之心却在这一件套在蓝阴丹士林旗袍外面的红毛衣得到了一种小小的满足。蓝毛衣套蓝旗袍就不成其为衬托了,黄毛衣又哪里有红毛衣更能显示出朝气来?也难怪所有穿红毛衣的女同学除了都有点紧张之外,又有点兴奋了。金岳霖先生教室里的那一抹红色,已经不只是纯粹的一抹红色了。这里面有联大女生的精神与心情在。
  而在回答学生林国达奇奇怪怪的问题时的“林国达同学,我想问你一个问题:Mr.林国达is perpendicular to the blackboard(林国达君垂直于黑板),这是什么意思?”这一个极具幽默感的反问句,则不但体现了金岳霖先生在逻辑学上的精深学养,更是巧妙的将林国达奇奇怪怪的问题给如数奉还,于是林国达当然只有“傻了”的份儿了。金岳霖先生的慧黠,于此可见一斑。这大约也是金岳霖先生对逻辑学这门在一般人看来十分枯燥的学问觉得它好玩的原因吧。金岳霖先生在这里不仅体现出了自己的学问,还小小地玩了一下猾黠。
  但是,金岳霖先生并不只会在课堂上表现自己的幽默与慧黠。当学生林国达因为游泳淹死之后,金岳霖先生上课,说:“林国达死了,很不幸。”这一堂课,金岳霖先生一直没有笑容。说一句“很不幸”容易,整堂课上一直没有笑容也是人之常情,但从中体现出来的金岳霖先生对学生的深挚情感,却也在这“一直没有笑容”中显露无遗。我们知道,体现在语言上的情感总归会让人感觉得浅一些,而在行动上所体现出来的情感,则常常会深刻得多。而金岳霖先生对于学生的深挚情感,就是在没有笑容这一行为、这一细节上体现得更加充分。这也是汪曾祺在细节描写上克制而内敛的地方。
  对学生有这样深挚的情感,对于林徽因的死,则更能体现出金岳霖先生用情之深与专一。文中写道: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汪曾祺在描写这个细节的时候,除写了一句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之外,别的什么都没写。这个细节描写汪曾祺处理得极其干脆利落。就因为金岳霖先生什么都没说,才很好的表现出金岳霖先生是个性情中人。在这里,汪曾祺不写金岳霖先生说什么,不写金岳霖先生做什么就对了,因为,在这样的情境下,汪曾祺要是写金岳霖先生再说些什么,再做些什么,那就俗了,也就不是汪曾祺的文字了,汪曾祺的文字总是那样克制与内敛,总是那样减省,总是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就因为金岳霖先生是性情中人,所以汪曾祺还写了金岳霖先生的两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其一是晚年的金岳霖先生深居简出,却因为听了毛主席“你要接触接触社会”的建议,就和一个蹬平板三轮车的约好,每天让车夫蹬着自己到王府井一带转一大圈。虽然在描写这一细节的时候,汪曾祺留下了一个自己想象的尾巴,但是实在,每一位读者自己也可以展开想象的。想象一下一位满肚子学问的老先生在王府井附近东张西望的神情之下流露出来的那一份自由活泼的天性。其二是文中写金岳霖养斗鸡及与别的教授的孩子比水果大小的故事。和自己豢养的斗鸡同桌吃饭,为了哄来别的教授的孩子与自己比赛,金岳霖先生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比输了把梨或石榴送给他的小朋友,自己再去买。即使是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汪曾祺也写来得心应手,而金岳霖先生十足的孩子气,满满的赤子之心,未泯的童真童心,却在汪曾祺的笔下自然而然的如泉涌出,没有一丝一毫雕琢的痕迹。
  总之,在《金岳霖先生》一文中,汪曾祺通过随处可见、俯拾皆是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金岳霖先生的人物形象,读着汪曾祺笔下的《金岳霖先生》,金岳霖先生的形象仿佛就栩栩如生地站在读者面前。而这,实在要归功于汪曾祺先生底蕴深厚克制内敛恰到好处的细节描写。
  [作者通联:浙江诸暨市学勉中学]
其他文献
今秋,草根作家马及时的《王几何》入选初中课本,一时引起网民热议。说“贴近”学生者有之,说“迎合”学生者有之……综观《王几何》一文,所写内容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语言幽默风趣,展现了一个独特的教师个性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学构想】  言语学习,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要义。本文内容浅显,学生在“解读”方面应该不成问题。研读课文,感觉冗余和害意的文字不少,而删减后稍做修正,就读着干净清爽多了。作
一、叙述性文章及其写作困境  叙述性文章是主要采用叙述与描写的表达方式,讲述事件,刻画形象,借以表达中心的文章。它是相较于事实文体而存在的虚拟文体,也可称之為教学文体,因为它主要存在于中小学教学环境之中。  针对人们存在的一些误解,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叙述性文章并不等同于记叙性文章,而是后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作为表达方式,记叙本就包含记述(亦即描写)和叙述,记叙性文章除了可偏重于叙事,还可以用
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怕文言文列在“三怕”之首。但丢弃了文言阅读,就是丢弃了古代文化。丢弃了古代文化,就等于丢弃了另一只眼睛,同时也丢弃了另一条腿。因此,中、高考古文阅读题有增无减,而且花样迭出。如何让古文阅读充满兴趣、焕发生机呢?一篇古文就是一座古墓,打开它,有所发现,才会有所惊喜;一篇古文就是一笔遗产,面对它,有所继承,才会有所感恩;一篇古文就是一幅旧画,模效它
谈到记叙文写作,语文老师都在哀叹:高中生写不过初中生,初中生写不过小学生!哀叹背后隐现着记叙文写作指导的困境。那么,对中学生来讲,记叙文真的那么难写吗?对语文老师来讲,记叙文真的那么难以指导吗?  笔者以“读通析透仿像”这一模式为主来指导学生的记叙文写作,多年实践下来,效果明显。下面以读通、析透、仿像《周亚夫军细柳》一文为例略作说明,以就教于方家。  一、读通是基础  要写好记叙文,首先要读懂、读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能够同时具有显性的科学与人文,两大要素的文本相对并不多见,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尽管两者之间有交集,但是能够将这个交集描述的很好的文本相对较少,因此能够选入语文教材的必然是凤毛麟角。认识到这一点再去解读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课文,就会发现其异于其它文本的意义,因此在教学当中应当深入解读,以在学生的大脑当
在文学艺术的世界里有一条极令人悲哀的创作规律,它几乎成为了文学与人生最大的一条悖论。杜甫说这是“文章憎命达”,司马迁说这是“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这条悖论在中国的古典文学的历程中一次又一次的被实证,乃至造就了一个奇特的“贬谪文学”的镜像,令无
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终于降临在古老的荆楚大地上,昼夜之际,校园里处处银装素裹,久违的皑皑白雪让同学们顿感精神振奋。下课铃声一响,他们迅速冲向操场,开始难得的雪仗游戏。赏雪兴尽之余,一位同学即兴创作了下面这首诗让我帮助修改:  踏雪有感  寂冷寒梅数枝开,岭外寒香踏雪来。  白雪漫天疑有意,丝雨无边似无情。  折梅素雪谁堪摘,尺素尽在寒山外。  莫待千山飞尽雪,纵有好花景已败。  此时,我正在上诗歌单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选自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小说以其宏大的叙事、美丑反差极大的人物形象而获得成功,我们平时在阅读和教学中关注更多的是该小说的内容,事实上“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唯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奥秘”(歌德),除了小说内容,我们还需从小说的叙事形式技巧抵达内在奥秘。这将建立一个与以往不同的一个小说阅读模式。而《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全知叙事视角的运用使得小说故事摇曳多姿,形象
作家格非说:“文学是一项寻求认同的事业——作者通过写作来寻求理解,寻觅知音,而读者则通过阅读,来发现作者并与他们建立认同。在文学写作过程中,一个作家采取怎样的叙事姿态,使用怎样的技巧和语言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她)对自己读者的想象与设定。”①此番议论指出了技巧和语言的重要性,也说明了读者认同度在文學作品被认可程度中的决定地位。  推及到考场议论文,阅卷者短时内从始至终保持的高黏着度和高认可度
2016年10月教育部考试中心下发《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其中“语文学科修订内容”的第一条就是“能力目标设计学科化,注重考查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如鉴赏评价能力”。人们一直疑惑,“能力目标设计学科化”为何物?有人说后面一句“考查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是它的解释。其实也不对,“能力目标设计学科化”怎么可以解释成“思维能力”“高层级化”?  须知,这里的“学科化”自然是“语文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