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郑90007×中黄13杂交选育的濉科15,2010—2011年参加省区试,产量2 600.6 kg/hm2,比中黄13(CK)增产1.44%;2012年参加省生产试验,产量2 890.2 kg/hm2,比中黄13增产7.14%。籽粒蛋白质含量43.6%,粗脂肪21.1%,属高油优质大豆。中抗SC3、SC7,生育期100 d。通过省审(皖豆2013001),适宜沿淮淮北地区夏播种植。
关键词 夏大豆;濉科15;品种选育;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6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6-0051-01
为丰富沿淮淮北夏大豆的种植品种,开展夏大豆新品种选育工作,以选育出产量高、品质优良、熟期适中、抗逆性强、适应当地栽培的新品种[1-3]。
1 选育经过
1.1 亲本来源
母本:郑90007,郑84285×郑84240,国审豆2003030。属高产、高蛋白、中熟、抗病、有限结荚夏大豆[4]。
父本:中黄13,豫豆8号×中作90052-76。属高产、中熟、抗病、亚限结荚品种。2001年通过国审,2001—2003年相继通过安徽、天津、北京、陕西和辽宁省审定[5]。
1.2 选育方法
以豫豆及其杂交后代为核心亲本,进行品种(系)间杂交,基因重组[6-10]。系谱法选择,把生育期适中和单株荚数、有效分枝多作为选择目标[2],早代选择优势单株,高代通过目测评分和室内考种选择优良株系、品系,成熟时单独收获计产[3]。
1.3 选育过程
2000年配制杂交组合:郑90007×中黄13,2001—2002年进行竞争优势测定;2003—2006年(F3~F6)定向选择优势单株,2007—2008年(F7~F8)进行株系、品系鉴定,2008年稳定出圃,代号SK20-4-1(图1)。
2 产量表现
2009年参加安徽省大豆新品系联合鉴定(预试),平均产量2 641.3 kg/hm2,比对照中黄13增产6.04%,居C组12个参试品种(系)第3位。由表1可知,2010年在安徽省大豆区域试验中,7点3点增产,平均产量2 651.1 kg/hm2,比中黄13(CK)增产0.89%;2011年续试,8点6增2减,平均产量2 550.2 kg/hm2,比中黄13(CK)增产2.01%。省区试2年平均产量2 600.6 kg/hm2,比中黄13(CK)增产1.44%。2012年参加安徽省大豆生产试验,8点7点增产,平均产量2 890.2 kg/hm2,比中黄13(CK)增产7.14%。区域试验最高产量3 057.9 kg/hm2(凤台,2010)。
3 特征特性
3.1 抗病性
经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南京)防虫网室内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濉科15SC-3、SC-7的病情指数分别为20%、34%和12%、45%,平均分别为27.0%、28.5%,均为中抗。孢囊指数71.0%、54.7%,平均62.9%,高感孢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表2)。
3.2 生育期
在安徽省区域、生产试验中,濉科15生育期100 d,与中黄13持平,属中熟夏大豆。
3.3 生物学和农艺性状
濉科15植株直立,株型紧凑,有限结荚习性。株高63.9 cm,结荚高度19.5 cm,主茎14.0节,有效分枝1.9个,单株荚数31.9个,单株粒数58.8粒,单株粒重、百粒重分别为13.9、24.0 g。叶绿色,叶、籽粒圆形,灰毛;花紫色,荚深褐色,种皮黄色,浅褐脐。落叶完全,不裂荚,茎秆坚韧,耐肥水,抗旱耐涝,抗倒抗病,利于机械化收割。
3.4 籽粒品质
濉科15籽粒饱满,紫斑率1.8%,完好粒率高,外观品质好。据农业部大豆及大豆制品检验测试中心化验,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分别为43.56%、21.11%,2项合计64.67%(表3)。表明濉科15属高油优质大豆。
(下转第53页)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足墒宽行机播
6月中旬足墒宽行机播[6-7],播量60~75 kg/hm2。真叶展开后至第1片复叶展開前进行人工间苗、定苗[8],中产田块留苗22.5万株/hm2左右,高产田块留苗18.0万株/hm2左右。
4.2 平衡施肥
用三元素复合肥(15-15-15)225~375 kg/hm2作基肥或在苗期追施,用尿素75~120 kg/hm2作初花肥。盛花期至鼓粒期喷施美洲星或福邦螯合态液肥。
4.3 病虫草害防治
苗期注意防治蚜虫,用40%氧化乐果750 mL/hm2 10%吡虫啉150 g/hm2,对水600 kg/hm2喷防;中后期加强豆荚螟的防治,用50%辛硫磷750 mL/hm2 4.5%氯氰菊酯750 mL/hm2,对水600 kg/hm2喷防。
近年来,大豆根腐病、霜霉病、细菌斑点病有加重时趋势,必须加大防治力度。苗前用豆草隆60 g/hm2、50%乙草胺1 200 mL/hm2对水750 kg/hm2喷雾,或用高效盖草能525 mL/hm2对水300 kg/hm2喷雾。8月集中拔除1次大草。
4.4 及时收获
夏大豆可以采取机械收割、人工收获2种收获方式。当露水干后、籽粒归圆、叶片脱完时采用机械收割[9];当手摇植株有响声、籽粒呈品种颜色时在露水未干前进行人工收获。
5 适宜种植区域
适宜沿淮淮北地区夏播种植[10]。
6 参考文献
[1] 李继存,赵恩海,黄新阳.夏大豆新品种山宁15号的选育经过及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5):86.
[2] 张小虎,曹雄,张振晓.夏大豆高产育种主要数量遗传性状的选择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1(2):18-19.
[3] 李万星,刘永忠,靳鲲鹏,等.高油大豆新品种长豆18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5):416-418.
[4] 崔润芝,梁慧珍.大豆新品种:郑90007[N].河南科技报,2001-06-28(002).
[5] 王连铮,赵荣娟.高产大豆新品种:中黄13[J].农业科技通讯,2005(6):40.
[6] 纪永民,张存岭,吴健,等.国审高产稳产大豆新品种濉科998的选育[J].中国种业,2012(5):58-60.
[7] 任秀荣,苗任重,刘志强,等.大豆新品种驻豆7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2011(2):129.
[8] 耿臻,杨青春,舒文涛,等.高产大豆新品种周豆19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J].大豆科技,2011(1):66-67.
[9] 任建军,赵俊卿,段国占.高油大豆中黄42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J].大豆科技,2011(1):67-68.
[10] 许海涛,王友华,许波.夏大豆有性杂交技术与实践[J].陕西农业科学,2006(4):153-155.
关键词 夏大豆;濉科15;品种选育;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6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6-0051-01
为丰富沿淮淮北夏大豆的种植品种,开展夏大豆新品种选育工作,以选育出产量高、品质优良、熟期适中、抗逆性强、适应当地栽培的新品种[1-3]。
1 选育经过
1.1 亲本来源
母本:郑90007,郑84285×郑84240,国审豆2003030。属高产、高蛋白、中熟、抗病、有限结荚夏大豆[4]。
父本:中黄13,豫豆8号×中作90052-76。属高产、中熟、抗病、亚限结荚品种。2001年通过国审,2001—2003年相继通过安徽、天津、北京、陕西和辽宁省审定[5]。
1.2 选育方法
以豫豆及其杂交后代为核心亲本,进行品种(系)间杂交,基因重组[6-10]。系谱法选择,把生育期适中和单株荚数、有效分枝多作为选择目标[2],早代选择优势单株,高代通过目测评分和室内考种选择优良株系、品系,成熟时单独收获计产[3]。
1.3 选育过程
2000年配制杂交组合:郑90007×中黄13,2001—2002年进行竞争优势测定;2003—2006年(F3~F6)定向选择优势单株,2007—2008年(F7~F8)进行株系、品系鉴定,2008年稳定出圃,代号SK20-4-1(图1)。
2 产量表现
2009年参加安徽省大豆新品系联合鉴定(预试),平均产量2 641.3 kg/hm2,比对照中黄13增产6.04%,居C组12个参试品种(系)第3位。由表1可知,2010年在安徽省大豆区域试验中,7点3点增产,平均产量2 651.1 kg/hm2,比中黄13(CK)增产0.89%;2011年续试,8点6增2减,平均产量2 550.2 kg/hm2,比中黄13(CK)增产2.01%。省区试2年平均产量2 600.6 kg/hm2,比中黄13(CK)增产1.44%。2012年参加安徽省大豆生产试验,8点7点增产,平均产量2 890.2 kg/hm2,比中黄13(CK)增产7.14%。区域试验最高产量3 057.9 kg/hm2(凤台,2010)。
3 特征特性
3.1 抗病性
经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南京)防虫网室内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濉科15SC-3、SC-7的病情指数分别为20%、34%和12%、45%,平均分别为27.0%、28.5%,均为中抗。孢囊指数71.0%、54.7%,平均62.9%,高感孢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表2)。
3.2 生育期
在安徽省区域、生产试验中,濉科15生育期100 d,与中黄13持平,属中熟夏大豆。
3.3 生物学和农艺性状
濉科15植株直立,株型紧凑,有限结荚习性。株高63.9 cm,结荚高度19.5 cm,主茎14.0节,有效分枝1.9个,单株荚数31.9个,单株粒数58.8粒,单株粒重、百粒重分别为13.9、24.0 g。叶绿色,叶、籽粒圆形,灰毛;花紫色,荚深褐色,种皮黄色,浅褐脐。落叶完全,不裂荚,茎秆坚韧,耐肥水,抗旱耐涝,抗倒抗病,利于机械化收割。
3.4 籽粒品质
濉科15籽粒饱满,紫斑率1.8%,完好粒率高,外观品质好。据农业部大豆及大豆制品检验测试中心化验,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分别为43.56%、21.11%,2项合计64.67%(表3)。表明濉科15属高油优质大豆。
(下转第53页)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足墒宽行机播
6月中旬足墒宽行机播[6-7],播量60~75 kg/hm2。真叶展开后至第1片复叶展開前进行人工间苗、定苗[8],中产田块留苗22.5万株/hm2左右,高产田块留苗18.0万株/hm2左右。
4.2 平衡施肥
用三元素复合肥(15-15-15)225~375 kg/hm2作基肥或在苗期追施,用尿素75~120 kg/hm2作初花肥。盛花期至鼓粒期喷施美洲星或福邦螯合态液肥。
4.3 病虫草害防治
苗期注意防治蚜虫,用40%氧化乐果750 mL/hm2 10%吡虫啉150 g/hm2,对水600 kg/hm2喷防;中后期加强豆荚螟的防治,用50%辛硫磷750 mL/hm2 4.5%氯氰菊酯750 mL/hm2,对水600 kg/hm2喷防。
近年来,大豆根腐病、霜霉病、细菌斑点病有加重时趋势,必须加大防治力度。苗前用豆草隆60 g/hm2、50%乙草胺1 200 mL/hm2对水750 kg/hm2喷雾,或用高效盖草能525 mL/hm2对水300 kg/hm2喷雾。8月集中拔除1次大草。
4.4 及时收获
夏大豆可以采取机械收割、人工收获2种收获方式。当露水干后、籽粒归圆、叶片脱完时采用机械收割[9];当手摇植株有响声、籽粒呈品种颜色时在露水未干前进行人工收获。
5 适宜种植区域
适宜沿淮淮北地区夏播种植[10]。
6 参考文献
[1] 李继存,赵恩海,黄新阳.夏大豆新品种山宁15号的选育经过及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5):86.
[2] 张小虎,曹雄,张振晓.夏大豆高产育种主要数量遗传性状的选择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1(2):18-19.
[3] 李万星,刘永忠,靳鲲鹏,等.高油大豆新品种长豆18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5):416-418.
[4] 崔润芝,梁慧珍.大豆新品种:郑90007[N].河南科技报,2001-06-28(002).
[5] 王连铮,赵荣娟.高产大豆新品种:中黄13[J].农业科技通讯,2005(6):40.
[6] 纪永民,张存岭,吴健,等.国审高产稳产大豆新品种濉科998的选育[J].中国种业,2012(5):58-60.
[7] 任秀荣,苗任重,刘志强,等.大豆新品种驻豆7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2011(2):129.
[8] 耿臻,杨青春,舒文涛,等.高产大豆新品种周豆19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J].大豆科技,2011(1):66-67.
[9] 任建军,赵俊卿,段国占.高油大豆中黄42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J].大豆科技,2011(1):67-68.
[10] 许海涛,王友华,许波.夏大豆有性杂交技术与实践[J].陕西农业科学,2006(4):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