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油优质夏大豆新品种濉科15选育报告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te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郑90007×中黄13杂交选育的濉科15,2010—2011年参加省区试,产量2 600.6 kg/hm2,比中黄13(CK)增产1.44%;2012年参加省生产试验,产量2 890.2 kg/hm2,比中黄13增产7.14%。籽粒蛋白质含量43.6%,粗脂肪21.1%,属高油优质大豆。中抗SC3、SC7,生育期100 d。通过省审(皖豆2013001),适宜沿淮淮北地区夏播种植。
  关键词 夏大豆;濉科15;品种选育;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6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6-0051-01
  为丰富沿淮淮北夏大豆的种植品种,开展夏大豆新品种选育工作,以选育出产量高、品质优良、熟期适中、抗逆性强、适应当地栽培的新品种[1-3]。
  1 选育经过
  1.1 亲本来源
  母本:郑90007,郑84285×郑84240,国审豆2003030。属高产、高蛋白、中熟、抗病、有限结荚夏大豆[4]。
  父本:中黄13,豫豆8号×中作90052-76。属高产、中熟、抗病、亚限结荚品种。2001年通过国审,2001—2003年相继通过安徽、天津、北京、陕西和辽宁省审定[5]。
  1.2 选育方法
  以豫豆及其杂交后代为核心亲本,进行品种(系)间杂交,基因重组[6-10]。系谱法选择,把生育期适中和单株荚数、有效分枝多作为选择目标[2],早代选择优势单株,高代通过目测评分和室内考种选择优良株系、品系,成熟时单独收获计产[3]。
  1.3 选育过程
  2000年配制杂交组合:郑90007×中黄13,2001—2002年进行竞争优势测定;2003—2006年(F3~F6)定向选择优势单株,2007—2008年(F7~F8)进行株系、品系鉴定,2008年稳定出圃,代号SK20-4-1(图1)。
  2 产量表现
  2009年参加安徽省大豆新品系联合鉴定(预试),平均产量2 641.3 kg/hm2,比对照中黄13增产6.04%,居C组12个参试品种(系)第3位。由表1可知,2010年在安徽省大豆区域试验中,7点3点增产,平均产量2 651.1 kg/hm2,比中黄13(CK)增产0.89%;2011年续试,8点6增2减,平均产量2 550.2 kg/hm2,比中黄13(CK)增产2.01%。省区试2年平均产量2 600.6 kg/hm2,比中黄13(CK)增产1.44%。2012年参加安徽省大豆生产试验,8点7点增产,平均产量2 890.2 kg/hm2,比中黄13(CK)增产7.14%。区域试验最高产量3 057.9 kg/hm2(凤台,2010)。
  3 特征特性
  3.1 抗病性
  经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南京)防虫网室内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濉科15SC-3、SC-7的病情指数分别为20%、34%和12%、45%,平均分别为27.0%、28.5%,均为中抗。孢囊指数71.0%、54.7%,平均62.9%,高感孢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表2)。
  3.2 生育期
  在安徽省区域、生产试验中,濉科15生育期100 d,与中黄13持平,属中熟夏大豆。
  3.3 生物学和农艺性状
  濉科15植株直立,株型紧凑,有限结荚习性。株高63.9 cm,结荚高度19.5 cm,主茎14.0节,有效分枝1.9个,单株荚数31.9个,单株粒数58.8粒,单株粒重、百粒重分别为13.9、24.0 g。叶绿色,叶、籽粒圆形,灰毛;花紫色,荚深褐色,种皮黄色,浅褐脐。落叶完全,不裂荚,茎秆坚韧,耐肥水,抗旱耐涝,抗倒抗病,利于机械化收割。
  3.4 籽粒品质
  濉科15籽粒饱满,紫斑率1.8%,完好粒率高,外观品质好。据农业部大豆及大豆制品检验测试中心化验,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分别为43.56%、21.11%,2项合计64.67%(表3)。表明濉科15属高油优质大豆。
  (下转第53页)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足墒宽行机播
  6月中旬足墒宽行机播[6-7],播量60~75 kg/hm2。真叶展开后至第1片复叶展開前进行人工间苗、定苗[8],中产田块留苗22.5万株/hm2左右,高产田块留苗18.0万株/hm2左右。
  4.2 平衡施肥
  用三元素复合肥(15-15-15)225~375 kg/hm2作基肥或在苗期追施,用尿素75~120 kg/hm2作初花肥。盛花期至鼓粒期喷施美洲星或福邦螯合态液肥。
  4.3 病虫草害防治
  苗期注意防治蚜虫,用40%氧化乐果750 mL/hm2 10%吡虫啉150 g/hm2,对水600 kg/hm2喷防;中后期加强豆荚螟的防治,用50%辛硫磷750 mL/hm2 4.5%氯氰菊酯750 mL/hm2,对水600 kg/hm2喷防。
  近年来,大豆根腐病、霜霉病、细菌斑点病有加重时趋势,必须加大防治力度。苗前用豆草隆60 g/hm2、50%乙草胺1 200 mL/hm2对水750 kg/hm2喷雾,或用高效盖草能525 mL/hm2对水300 kg/hm2喷雾。8月集中拔除1次大草。
  4.4 及时收获
  夏大豆可以采取机械收割、人工收获2种收获方式。当露水干后、籽粒归圆、叶片脱完时采用机械收割[9];当手摇植株有响声、籽粒呈品种颜色时在露水未干前进行人工收获。
  5 适宜种植区域
  适宜沿淮淮北地区夏播种植[10]。
  6 参考文献
  [1] 李继存,赵恩海,黄新阳.夏大豆新品种山宁15号的选育经过及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5):86.
  [2] 张小虎,曹雄,张振晓.夏大豆高产育种主要数量遗传性状的选择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1(2):18-19.
  [3] 李万星,刘永忠,靳鲲鹏,等.高油大豆新品种长豆18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5):416-418.
  [4] 崔润芝,梁慧珍.大豆新品种:郑90007[N].河南科技报,2001-06-28(002).
  [5] 王连铮,赵荣娟.高产大豆新品种:中黄13[J].农业科技通讯,2005(6):40.
  [6] 纪永民,张存岭,吴健,等.国审高产稳产大豆新品种濉科998的选育[J].中国种业,2012(5):58-60.
  [7] 任秀荣,苗任重,刘志强,等.大豆新品种驻豆7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2011(2):129.
  [8] 耿臻,杨青春,舒文涛,等.高产大豆新品种周豆19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J].大豆科技,2011(1):66-67.
  [9] 任建军,赵俊卿,段国占.高油大豆中黄42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J].大豆科技,2011(1):67-68.
  [10] 许海涛,王友华,许波.夏大豆有性杂交技术与实践[J].陕西农业科学,2006(4):153-155.
其他文献
强化五种意识搞好协调配合王海建我是1992年担任县委副书记的。作为书记的一名助手,能否与正职做到关系融洽、默契配合,对工作至关重要。两年来的工作实践使我体会到,要当好副职,必须
对庄寨水库至碧色寨引水连通工程新建隧道下穿昆河铁路的3个位置进行爆破施工安全性分析。通过有限差分数值软件,对K0+109.7,K2+290.1,K4+036.2位置进行爆破开挖数值模拟分析
针对Mo-Cu-Ni新型电子封装材料的生产工艺及主要性能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通过对不同烧结温度下合金密度、电阻率和显微组织的测试和观察,获得了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Mo-Cu-
摘要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柱后衍生荧光光谱法测定蔬菜和水果中涕灭威亚砜、涕灭威砜、3-羟基克百威、灭多威等6种N-甲基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样品经乙腈提取,以水和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结果表明,6种农药的分离效果良好,在0.05~2.0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0.995,变异系数RSD为2.3%~8.8%,加标回收率为77.1%~82.3%,此法可用于蔬菜和水果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检
摘要 介绍了山地培育木荚红豆树绿化大苗的技术与方法,即以培育树高2.0 m以上、胸径3.0 cm以上的木荚红豆树绿化大苗为目标,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分析了移栽密度以及实施根系保护、除萌、修枝、施肥等对木荚红豆树冠幅、冠长、胸径和树高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一般造林不同,培育木荚红豆树绿化大苗,可以适当密植,移栽株行距以1.8 m×1.8 m为宜,实施根系保护、除萌、修枝、施肥等措施均可以提高其生长量,都是
从民谣说到知人善任李清"父子室,夫妻科,外甥打水舅舅喝,孙子开车爷爷坐,亲家办公桌对桌"。这首民谣形象尖锐地讽刺了某些单位在用人问题上的裙带关系。当然,民谣也有"走火"现象,未必是
日前,四川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将在全省选择一批试点乡镇,以乡镇为实施单位、以三年时间为实施周期,按照山
本文主要对当下办公室档案管理的现状展开深入探析,将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寻找出来,并展开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尽快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