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嘎子”有原型吗?

来源 :作文周刊·小学五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f8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摔跤》写得生动,传神,表现了张嘎子倔强、机智的性格。这是小说《小兵张嘎》里的片段,是当代著名作家徐光耀的代表作。这部作品发表于1961年,后来拍成了电影,近年又拍成了电视剧,张嘎子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少年英雄,成了新中国几代人童年记忆中最灿烂的部分。
   张嘎子是不是真有其人?有人询问了原作者徐光耀老人,他说当年赵县县大队有两个小侦察员,一个叫“瞪眼虎”,一个叫“希特勒”。他俩在赵县和邻县很有名,已是当时带有英雄色彩的人物了,流传着有关他俩很多的事迹。
   1942年的“5.1”大扫荡后,冀中地区沦为敌占區,县大队一般白天都在村里隐蔽,晚上才能出来活动。这样,白天的时候,大队就派一些侦察员到村子外或路口设一些暗哨,监视敌人的活动。
   有一次,“瞪眼虎”和“希特勒”被派出去监视敌情。两个小侦察员毕竟是十二三岁的孩子,待久了就开始玩起来了,忘了执行任务的事。没想到,敌人突然出现在村口,等他们发现的时候,已经来不及回县大队报告情况了。这时如果往回跑,会让敌人起疑心。怎么办呢?两个小侦察员就假装打架,一个被另一个打哭了,撒腿就往回跑,另一个在后面追。就这样,他们跑回去报告了敌情。
   还有一次,两个小侦察员化装成要饭的,背了一个粪筐,到敌人的据点去。结果,他俩不仅带回了敌人的数量、装备等情报,还把敌人的枪和手榴弹也偷回来了。他俩类似这样的故事很多。
   作者当时还是个17岁的大孩子,喜欢文学,喜欢听故事,所以对“瞪眼虎”和“希特勒”的传说印象深刻。当他写“小兵张嘎”时,他俩就蹦出来了。不能说他们就是“张嘎”的原型,只能说有他们的影子,看来嘎子与胖墩摔跤并非完全是虚构。
其他文献
去年寒假,我们一家人去南山牧场游玩。   我们坐车来到半山腰的停车场,刚刚下车,就有好些人牵着自己的马围了过来,不断向我们推荐骑马上山。妈妈仔细打量着他们牵的马,又比较了骑马的价钱,最终选中了一位阿姨和她的枣红色的骏马。阿姨轻轻地拍了拍她的马,对它说:“你要听话哦!”马儿仿佛听懂了似的,晃了晃脑袋,抖了抖长長的鬃毛,仿佛在说:“放心吧,主人,我保证完成任务。”   接着,阿姨请我们上马,可我哪敢呀
期刊
一缕轻柔的月光透过窗子,洒在窗台上,仿佛给窗台镀了一层亮丽的银。   今晚的月亮太亮了,我兴致勃勃地陪着妈妈下楼来赏月。好圆好丰满的月亮啊!远处还有几颗亮晶晶的星星,更是给月夜增添了几分诗意。   沿着通往花园的小路,妈妈和我漫无目的地走着,整个世界好像浸入了银色的月光中,烘托出温馨的氛围。此刻,我在思索:太阳的炙热过于热烈奔放,只有这平静的月光才是恰到好处。   不知不觉中我们走到了花园门口,顺
期刊
面对餐桌上脏兮兮的餐具,凯琪一边收拾盘子,一边叹气,“陕乐时光  过得真快啊,暑期眼看又要结束了!”  妹妹贝琪点了点头,“是啊,这是假期最后一周了,我们还没去过新开的水上乐园呢。你猜,如果我们开口,妈妈会带我们去吗?”  “可能会吧,”凯琪边说边把盘子搬到水槽里,“妈妈这星期会很忙。再说,这个暑假我们已玩得够疯了,只是没去水上乐园而已。”  贝琪跟着凯琪回到饭厅,当姐姐收拾杯子时,她靠着餐桌抱怨
期刊
小朋友的爷爷奶奶大概都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吧?那时候虽然没有条件上网玩游戏,不能到游乐场玩碰碰车,但他们也有美好的童年。他们玩什么呢?就让时光倒流,让我们到那个年代去看一看吧!  斗蟋蟀   孩子们正蹲在地上,围着个陶罐,对手二人把竹管里的蟋蟀倒入罐里,用草茎逗弄了一会儿。两只蟋蟀高声鸣叫了一声,就打斗起来。真是你死我活的搏斗呀!这场面看得小伙伴们情绪高涨、热血沸腾。   赵益:瞿瞿,真好听,听
期刊
《刷子李》一文以“刷子李”的高超手艺为话题,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显示了他的大本领、大智慧。其绝妙之处在于:   1.对比显艺。“干活前,他把随身带的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包袱打开,果然一身黑衣黑裤,一双黑布鞋。穿上这身黑,就好像跟地上一桶白漿较上了劲。”“刷子李”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展示他的高超技艺,流露出对自己手艺的自信和自豪。这样的对比描写,让人感受到他的技艺奇绝,一下子就吊起了人们的阅读胃口。  
期刊
屋外,太阳火辣辣地照射着大地,满眼望去尽是荒凉。屋里,一个满脸沧桑的老人正在哆哆嗦嗦地收拾行礼。他的身边,一个男孩耷拉着脑袋,一脸悲伤地问:“爷爷,我们真的要走吗?”   “唉……不走还能怎么样?老天不开眼啊……”老人长叹着气说。   男孩扫了一眼满是黄沙的屋外,也跟着叹起气来。男孩名叫阿吉,他的故乡是沙漠里的一个绿洲。近年来,绿洲越来越干旱,绿洲里的年轻人大多离开这里到外面谋生,只留下一些老人和
期刊
【选文一】  两茎灯草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期刊
武汉再度归来之时,我会好好珍惜身边每个事物,因为这次疫情让我看到了灾难的凶险和人事的无常,提醒我要珍惜每一寸时光,珍惜每一件事物。   武汉再度归来之时,我不会因为等地铁时间太长而抱怨,不会因为去游乐场的人多而烦恼,不会因为在餐厅等餐时间太长而颇有怨言。   武汉再度归来之时,我要去北京访亲戚,游长城,去故宫;到武汉去登黄鹤楼,看长江大桥,请外国朋友品武昌鱼,尝热干面,吃全国闻名的武汉辣鸭脖。  
期刊
早上,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汤圆,看似和往年一样的元宵节,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氛围:各大商场沒有了往年的人头攒动,有的甚至停止营业;大马路上没有了以往的车水马龙,只有三三两两的物资运输车;小区的走道上没有了邻居们的寒暄和孩童们的嬉戏声,一片寂静……这一切都是因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   我看着勺子里的汤圆,不忍下口,想着还有很多人因为疫情吃不到汤圆,无法和家人团聚:在病床上与死神拉锯的感染者们;为
期刊
《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在农业生产上,清明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节气;在风俗习惯上,这又是一个祭祀的节日。从先秦开始,人们就在这一天扫墓祭祖;到了唐宋,更盛行开来。因此,唐宋诗词中有许多以清明扫墓为题材的佳作。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要数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由这首诗引出来的趣话恐怕是最多的了。先是有人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