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焕发生命的灵性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zyf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 要让语文教学焕发生机,就要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整个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竞争中快乐地合作、探究新的知识。
  【关键词】快乐激情 小组合作 以学活教 心随课动 心动课堂
  新课程改革向我们姗姗而来,这是一轮全新的教育改革浪潮,它要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去理解,去实施,去做出理性的思考。我们教师要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课堂蝶变成生命的狂欢、知识的超市呢?
  我们教师教学的阵地是课堂,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科特点,进行创新教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那怕是经常教语文有经验的老教师,也因时间不同而面对不同的学生,即使是同一年级,也有不同学习态度,不同文学基础的学生,这就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这就是创新的原动力。我们在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此与大家切磋商榷。
  教学理念
  教师在课前需要认真研读教材,查阅有关资料,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寻找最佳的切入点,设计出个性的、学生容易回答的、有话可说的问题(如我在教授《清平乐村居》时,讲到“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我向学生提问:茅檐有多低?草有多青?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纷纷站起来展示。其中一名女生朗读得非常好,让人仿佛就看见了低低的茅草房,郁郁葱葱、茂盛的青草,我就及时鼓励:“如果辛弃疾在这里,他一定会感慨:你是第一,我是第二。”学生的眼中一下子大放异彩,在后来的语文课堂上表现更加出色。);学生课前要进行充分的预习:熟读教材,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依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深入思考、查阅资料、进行个性化的解答。课堂上,教师以饱满的激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由浅入深一步步引导学生就教材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解答和展示。使学生在快乐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环节
  我们把教学程序设置为五个环节:
  1、课前预习。学生提前熟读教材,做好批注。并把重点内容和典型题目整理在预习笔记本上。不明白的地方,解决不了的问题做好旁批。
  2、明确目标。学生根据自学后对文本的把握,通过师生共同讨论,预设学习目标。有了学习目标,学生心理就有了数,知道该掌握什么,该了解什么,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一步深入学习本课。学生在竞争的氛围中带着明确的目标自学,一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分组合作。一是学生自学,完成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二是对学(对抗质疑),同桌两人就各自的疑难问题进行交流;三是小组交流,小组成员你说收获、我说疑难、互相借鉴、取长补短。这样不仅可以建立起学生初步的知识结构,还达到了“以学活教”的目的。
  通过生生互动、小组互动等形式初步达成预设的目标,并对自己找出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在此基础上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为下面的展示提升做准备。有了这样充分的预习准备,下面展示环节学生就会有令你惊讶的出色表现。
  4、展示提升。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展示、交流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展示过程课堂发言几乎不用举手,学生站起来就可以说,说完自己坐下另一个接着说。由于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常常会遇到两个人甚至几个人同时站起来发言的时候,这时老师就根据各组站起来人数的多少,把机会让给参与人数最多的组。展示过程中,和他组相同的不再重复。
  展示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生就目标中提出的问题上讲台讲解,其他学生可以就讲解的知识、观点进行补充和质疑。第二阶段是学生谈自己的收获、说自己组解决不了的疑难,往往一生提个头,多生争辩、质疑、解答,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第三阶段是教师以饱满的激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由浅入深一步步引导学生就教材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解答和展示。展示形式多为诵读、赏析、谈感受、编排课本剧、与文本联系密切的歌曲、相声、小品、绘画、舞蹈等。对于学生的展示,教师应尽可能用鼓励性的语言给予肯定。使学生在快乐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如我在教授《清平乐村居》时,讲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提问:“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仿佛听到翁对媪说——”孩子们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有的说:“我仿佛听到翁对媪说:老伴啊,几十年了,你还是当年那么漂亮!”有的说:“我仿佛听到翁对媪说:老伴啊,谢谢你给我生了三个勤劳、可爱的儿子。”有的说:“我仿佛听到翁对媪说:老伴啊,几十年来,你又要照顾我,又要照顾三个儿子,真是辛苦你了。”还有的说……学生们把自己生活的感受都展现在课堂上了,真是精彩不断,掌声不断。)这样不仅能“以学活教”而且达成了“心随课动、课随心动”的“心动课堂”。
  5、穿插巩固。各小组结合别组展现情况把自己组没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
  传统模式学生学习是被动的、枯燥的,我们这种模式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到学到的东西,是让学生动起来。动手做、动眼看、动耳听、动情读、动口讲、动笔写、动脑想,这种方法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知识的方法和成功的体验,进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同时,我们这种模式,使我们的课堂气氛活了,学生敢问敢说敢于参与讨论了。这种模式学生活动的次数多、密度大,学生就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生动、活泼、主动学习就常态化,学生参与、展示、表达、交流、演说的能力也就提高了。常此下去,课堂就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而是生命的狂欢、知识的超市。学生学习成绩、综合素质的提高将是一种必然趋势。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不断地注入活水,才能不断地在课堂教学上“清如许”,这是时代发展对语文教师的要求,也是对广大教师的要求。希望我们携起手来,在改革的浪潮中不断地开拓创新。
其他文献
(横县云表镇飘竹村委小学 广西 横县 530300)  【摘 要】德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而语文课更是落实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应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恰恰是德育渗透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德育 渗透 途径 方法 
随着改革的深化、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社区制”逐渐代替了“单位制”,“单位人”正在向“社会人”转变,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成
【摘要】:文言文教学旨在弘扬民族文化积淀的深厚精神,让学生在阅读及学习的过程中获益无穷。但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效率却是摆在每位语文教师面前最棘手的问题。  【关键词】:文言文 课堂效率  中国人民大学有位教授曾经指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一项便是让汉语在国际交流中起重要作用,让五千年华夏文明泽被后世。而文言文教学旨在弘扬民族积淀的深厚精神,让学生在阅读及学习的过程中获益无穷。  如何提高文言
构建主体性教育模式,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帮助,激励作用,最在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教学模式.
摘要:“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高中语文的教学应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判断等各方面能力的同时,重视高中学生的想象力的培养。鉴于此,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大胆创新教学思维,勇于改革教学手段,着力培养高中学生的想象力。  关键词:创新思维 语文阅读 想像力  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
(上饶县第七中学 江西 上饶 334100)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写作指导要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分析学生中“全体”的内涵。作文指导的对象至少有三个特点:一是他们有特定的写作基础;二是他们有差异性,但在一般情况下差异性是比较大的,教学中简单统一的指导难以适合学生的个体的胃口;三是他们接受作文指导是带着独特的个体实际,其结果可想而知——低
期刊
【摘 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必须十分重视思想教育。在进行语言文字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体会、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学习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中华民族优秀品德的熏陶,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阅读 思想教育 重视观察 激发兴趣  “以读为本,由读生疑,由读求悟,由读生情”这一训练方法的指导思想。这一训练方法强调的以读为本
期刊
【摘 要】: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的需要。语文科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素质教育的地位非常重要。针对初中生语文课堂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初讨。  【关键词】语文 素质 初讨  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的需要。语文科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正是为了提
作为教师,倍感随社会的发展,新课程的改革,新课标对中小学各级各科教材提出新要求。体现出教学的难道与深度。这要靠教师不断探索,努力进取,在工作中更新知识,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利益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师,教学工作是自己的主要工作,必须搞好基础学科的教学,在此,本人根据教学工作中的点滴经验,初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必须重视哪些问题?据笔者认为,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固步自封”的知识局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