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画图·联想·制作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yu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数学家徐利治先生提出,直观就是借助经验、观察、测试或类比联想所产生的,对事物关系直接的感知与认识,通过直观能够建立起人对自身体验与外物体验的对应关系。可见,直观是一种感知,是一种有洞察力的定式。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认识过程是从具体感知到抽象概括的过渡。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辩证统一。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积极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不断丰富学生的感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直观演示,丰富学生的感知
  感知是认知的第一条件,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是所有心理活动的基础。小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离不开感知作为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新鲜事物的出现都会引发小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直观性的教学非常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那么,教师在教学富有直观性和可操作性的几何图形时,更应积极采用直观演示的教学方法,通过实物、图片、教具的展示和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演示,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以此丰富学生的感知,帮助其形成鲜明的印象。所以,在教学几何形体知识时,教师首先要拿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几何形体的直观教具,让学生观察感知该几何体的形状、外形特征和本质属性。如,教学一年级上册的“认识物体”时,笔者采用了“具体——抽象——具体”的教学方法。先让学生通过视觉、触觉感受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立体几何物体,然后让学生脑海中“回放”——联想,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再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其运用新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二、借助画图,巩固习得的几何知识
  通过仔细观察,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特征有了直观的感知,为了进一步巩固习得的几何知识,加深学生对几何图形外部特征的认识,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画出几何图形。通过画图,使得几何形体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被感知的空间形状,以便加深对几何形体各部分特征的记忆,实现从直观形象感知向抽象概括的过渡。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在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会识别并能画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以后,笔者通过让他们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练习,进一步帮助他们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掌握了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从而巩固了习得的知识。再如,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后,笔者引导他们在方格纸或者点子图上画出这些平面图形,从而提高了认识,巩固了新知;在学生了解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立体图形的特征后,教师示范并指导学生画出这三种立体图形的草图,不仅仅巩固了对这三种立体图形的认识,更为后面解决和这三种立体图形相关的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做好了准备。
  三、联想归纳,帮助学生进行抽象概括
  通过观察、画图,学生对几何形体的外部特征有了初步的感知,为了实现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就需要教师引导并帮助学生进行联想归纳。联想所见到生活中的某种几何形体的实物,然后小结归纳出某种几何形体的特征,从而将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升华为抽象概括思维,使学生在离开了直接感知物后,头脑中也能形成这个几何形体的图像,以此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概括力。如,当学生初步感知并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之后,笔者发问道,能不能从这两个立体图形的点、棱、面三个角度,来说说你对它们的认识呢?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不难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完全相同,正方体有12条棱,每条棱长度相等。当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的时候,就变成了正方体,所以说,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四、制作模型,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更应用于生活。所以,在学生直观感知、联想归纳的基础上,大脑里形成了几何形体的表象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不看模型的条件下,运用习得的知识学会制作所学过的立体图形。如,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时,通过有序观察、实践操作、讨论辨析等活动,当学生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各部分名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后,笔者要求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展开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平面图去自行制作长方体的框架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立体模型。通过模型制作,巩固、验证了立体图形的特征,发展了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画图、联想、制作”活动,逐步加深学生的认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其他文献
[摘 要]张齐华老师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课,展现了“一一列举”的策略这一内容是可以上出浓浓的“数学味”的。张齐华老师的课是一节“准、深、透、高”的数学课。  [关键词]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一列举 策略机理 数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3-003  【课堂回放】  一、课前探索,组内分享  师:王大伯想用22根1米长
[摘 要]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认知为切入口,设置符合学生实际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需求,使每位学生都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关键词]数学教学 认知冲突 概念 理解 促进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0-043  “认识分数”既是教学分数的第一课时,又是学生学习分数概念的起始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
[摘 要]任何学习活动都有它的现实起点,同时打开了知识之窗、思维之路、情感之门。打开不仅需要教学的技术,更需要教学的艺术和智慧。从特级教师许卫兵的几个简短的课堂教学用语说起,例谈如何让日常的教学拥有促进学生成长的穿透力。  [关键词]数学学习 课堂用语 许卫兵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06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是当前教学
[摘 要]什么是学生的学习起点?如何根据学习起点和学习目标评估学生的学习障碍,并预设排除学习障碍的策略呢?笔者以“认识四边形”一课教学为例,阐述确定学生学习起点的方法和过程。同时,在评估学生学习障碍的基础上,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积累活动经验,落实排除学习障碍的策略,并反思学习障碍获得有效排除的原因。  [关键词]学习起点 学习障碍 排除策略 评估  [中图分类号]
[摘 要]数学教学中,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刘老师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引领他们来到“潜在发展区”,又从“潜在发展区”向另一个“最近发展区”进发,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  [关键词]数对 确定位置 最近发展区 思维 数学思想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5-028  前不久,我有幸听了
当下的课堂,教师追求的是“行云流水”、“滴水不漏”的效果,而课堂中产生的错误却被掩盖了,当然也不会有发现错误、分析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最有价值的东西被丢弃了。其实,学生正是在“出错”和“思错”、“纠错”的探究过程中,才得以进步,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师生的双边活动才是最有价值的。那么如何利用课堂中的错误资源,演绎精彩课堂呢?  一、精彩,从错误中惊现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当中,
[摘 要]运算能力,并不仅仅是计算技能的代名词,更是数学能力的核心。 以“隔位退位减”的教学为例,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时,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这样才能够“看”到数感、符号感、几何直观、推理能力、应用能力、模型思想,甚至是创新能力。  [关键词]运算能力;隔位退位减;数学思维;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2-0004-03
数学是强调逻辑思维的学科,如果不能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学就是失败的。然而,“提问”是一项充满艺术性的活动,怎么“问”尤为重要。问题设置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维的方向。因此,本文将从新课标数学练习的问题设计来探讨该如何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一、启发性提问  启发性提问的目的在于启迪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思考,特别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提出的某一问题
“一切皆有可能”,这是某体育品牌的广告语。联想到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没有激情的行程”,不正是这句话的完美注释吗?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执行预设的教案,展开预设的程序,对学生的要求是对预设的标准答案的顺应和认同。这是一种“牵引式”的教学,学生很少有思维火花的碰撞,缺乏积极主动的探究,因而学习是枯燥
随着新课标的理念不断得到落实,我们惊喜地发现,当我们努力把新的理念落实到课堂中去时,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了生机和乐趣,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追求。于是课堂成为孩子们想象的世界、创造的天堂,成了孩子们好学、善思的乐园。课堂给了孩子们一片发展的天空。  一、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飞翔  在课堂教学中,应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有价值的课堂提问,毫不吝色地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