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佳科学图片掠影

来源 :科技知识动漫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t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晶体森林
  
  这张图像表现的是显微镜下海洋硅藻,这是一种长有奇特晶体状细胞壁的单细胞海藻生物,它们在海洋环境下附着在海洋无脊椎动物身体上。意大利那不勒斯第二大学的马里奥·德斯特范诺使用扫描电视显微镜拍摄到了这张微观图片。
  
  振荡的3D线绳
  
  这张图像显示的是快速旋转线绳所表现出的3D路径,美国纽约罗彻斯特理工学院的安德鲁·大卫哈兹通过长时间摄像曝光获得了这幅3D图像。
  
  鱿鱼吸管
  
  这是一张显微镜图像,展现的是Loligo pealei鱿鱼触角上的吸管盘。这张显微照片上看,这些吸管盘看上去非常像张着血口、长着锋利牙齿的外星生物。鱿鱼吸管盘的直径为400微米,吸盘管上长的“牙齿”实际上是壳质物。
  
  迷宫
  
  这张图像展现的是一种带有细薄黑涂层的聚合体材料的扭曲反应。这种聚合体材料浸泡在水中时,其中心部分吸收水分导致膨胀,黑涂层便开始扭曲,收缩形成具有立体视觉的皱纹图像。
  
  人体循环血液系统
  
  这张图像从微观视角,展现了人体微型氧原子和心脏器官之间供血循环关系。该图像由艺术家琳达·内耶绘制完成。
  
  疯狂帽先生的茶话会
  
  这张图像的拍摄灵感来源于《爱丽丝漫游奇境》,书中有疯狂帽先生开茶话会的情节,拍摄者将3只甲虫和晶体维生素C微观拍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再现了《爱丽丝漫游奇境》中的童话意境。该图像中晶体维生素C的拍摄者是简明图像工作室的克伦·钱姆普和丹尼斯·库克尔,图像中3只甲虫和“空中飞行的鸟类”是由刘易斯·卡罗尔使用显微镜拍摄的。
  
  微生态环境膜层中的生命
  
  这张图像展现的是微生物薄膜层的生态学环境,展现了水环境下不同微生物体的复杂群落生存关系。这张图片是由奥克兰大学安德鲁·多菲德和吉莉安·刘易斯共同拍摄的。
  
  植物细胞
  
  这张图片通过三维图像表现出当前植物生命在动态光线下的景象,从图片的命名可看出,图片拍摄者意在表现对微生物染色体的探索研究。在加拿大多伦多海绵实验室杰里米·弗里德博格通过一项计算机教育程序让学生们更多地深入了解植物生物学多样性。学生们通过点击鼠标即可更换“染色体数字实验室”的植物细胞,这些植物细胞包括:叶绿体、线粒体以及未来探索性研究中使用的核子细胞。
  
  探测生命的起源
  
  最早的生命体是如何形成的,这是现今科学界最富有争议的话题之一。生物化学家珍妮特·艾万萨制作了一部关于生命起源的纪录片,从而填补了这一空缺。这两张图片艾 万萨描绘了生命起源的过程,在纪录片中她采用生动形象的图像视频制作表现了地球上第一个细胞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以分子等级运动变化的。
  
  人体免疫系统抵御病菌
  
  这张图像显示的是人体免疫系统细胞是如何摧毁呼吸道链锁状球菌的,拍摄者是沃尔特伊丽莎医学研究所的艾特苏库·乌诺和德鲁·贝瑞拍摄的。
其他文献
期刊
br>
期刊
期刊
自然界中的动物在遇到危险时都会有自己的防身办法。当你仔细留意地球上最奇特的濒危动物的时候,你会发现,有一些动物的自卫机制更加奇特:投弹手甲虫会对敌人喷射沸腾水雾,太平洋的八目鳗类鱼可利用粘液包裹敌人,而马来西亚的一种蚂蚁甚至会“自我爆炸”。    1.马来西亚爆炸蚂蚁    马来西亚的爆炸蚂蚁会自行爆炸。不是玩笑,这是真的。马来西亚的这种蚂蚁在面临威胁的时候,会等到敌人靠近时引爆自己。这些蚂蚁的体
期刊
期刊
当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之后,有一天他在皇宫的餐桌上受到一些人的讽刺挖苦。有人说这并不是件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而是件人人都能做到的事情。哥伦布要他们把一个鸡蛋在桌上立起来,他们又办不到。这时哥伦布将鸡蛋的一端磕破一点儿,就把鸡蛋立起来了,他回敬道:“这也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事,而你们事先却没有谁知道怎样去做!”  是啊,生活中确实有许多这样的情形:事后人人都是诸葛亮!  可是,很多人不禁要问,哥伦布竖立鸡
期刊
《贴图部落》现大量征集科幻想象卡通画及手工小制作。作品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意。请一定要注意写上邮政编码、学校、班级、作者及指导教师姓名哦!  投稿地址:湖北省荆门市象山一路13号《科技知识动漫》编辑部“贴图部落”栏目收  投稿电子邮箱:kjzsdm@sina.com  邮政编码:448000
期刊
流感的临床症状  流感起病急,发热达38度以上,并伴有咳嗽、咽痛、四肢痛、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状。    流感的预防  1.居室要注意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  2.多做户外活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3.加强个人卫生,勤洗头、勤洗澡、勤换衣服;  4.病人应隔离治疗直到发热症状消失48小时后,方可解除隔离;  5.尽量不要到公共场所活动;  6.接触病人要戴口罩;  7.流行期室内空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