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六忌

来源 :语数外学习·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b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我们语文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思想冲击,让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大家都一直在探索、实践、反思中寻求一种能够体现新理念的语文教学模式。笔者在近二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当一个语文教师不易,当一个好的语文教师更不易。语文同其它学科相比,更注重对多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交流。所以,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夯实自己的基本功,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力求避免教学中的种种失误,才能更好地彰显个性,受到学生的欢迎。下面列举语文教学中应注意的六个问题,与同行共勉。
  一、忌准备不周,仓促上台
  一节语文课,包含的内容繁杂而宽泛,作为语文教师, 对每一篇课文,从汉字的注音书写、字句的理解,到层次结构的分析、思想感情的体味、中心思想的提炼,再到文章中各种写作方法的运用,都应烂熟于心,在头脑中要形成完整的印象。只有这样,才能熟练地驾驭每一节课,更好地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如果准备不充分,急急忙忙走上讲台,即使在一个注音上出现疏漏,在对一个词语的理解上出现偏差,都会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如果在一堂课中,教师对所授内容不熟,讲课时东拉西扯、丢三落四,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张口结舌,“顾左右而言他”,就会在学生面前出尽洋相,教师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
  因此,教师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无论工作有多忙,都应提前阅读有关资料,准备好教案,对课堂上出现的种种情况作充分的预判,才能避免在课堂上出现种种尴尬。
  二、忌目标不明,主次不分
  选入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古今中外出类拔萃的美文,在写作构思上都有其独到之处,自有其美学价值和人文价值。教师要上好每一节课,必须准确把握每一篇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把需要交代的知识讲深讲透,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不可否认,在语文教学中,字词、段落结构、写作背景、表现手法等,是教学的基础,必须予以适当交代,但每一节课都把重点放在这些内容上,看似滴水不漏,没多少毛病,其实忽视了语文课的审美价值和情感要素,这样的语文课肯定是失败的。因此,目标不明、主次不分是语文教学的大忌,要努力克服。
  三、忌语言晦涩,表达不畅
  作为语文教师,人人都担心自己上课普通话不标准、表达不流利、语言缺乏表现力和感染力,以致影响一节课的效果。的确,汉语言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无穷的想象力,是我们交流思想、传情达意的工具。让学生学会准确而富有艺术地运用这个工具传递信息、表情达意,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义务。而要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必须过好语言关。
  总体说来,语文教师应力争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上课用普通话,力争做到语音准确,逐渐消除方言的影响;二是表达流畅,避免言此忘彼;三是用词准确,谨防出现病句;四是主次分明,重点突出,避免东拉西扯、漫无边际;五是语言得体,通俗易懂,避免佶屈聱牙、晦涩难懂;六是语速快慢有度,抑扬顿挫,切忌语言呆板、快慢失调;七是表达形象,生动幽默,避免平淡如水、缺乏活力。
  要做到语言表达准确精炼、富有感染力,语文老师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
  四、忌语言平淡,毫无激情
  汉语言丰富多彩,底蕴深厚。一个汉字,千姿百态,特具灵性,有很强的审美价值;一个词语,内涵丰富,饱含深厚情感;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浸透着作者的精神和意志,蕴含着作者对人生的体验。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情”字放在突出的地位,调动自己的情感,重现作品中描写的生动画面,准确地传达作者的欢乐与忧愁,让学生同享作者的欢乐,共同感受作者的忧伤,从而体悟到生活的滋味。
  要做到这一点,语文老师要从两个方面下功夫:一要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用心去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二要在讲课时充满激情,依照课文内容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语调,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坚毅,时而柔婉,时而欢快,时而忧伤,时而急促,时而舒缓,让学生的情感随着老师的语言、情绪变化而变化,陶醉在美好的情感世界里,达到痴情忘我的境界。为取得这样的效果,教师一定要改掉语言平淡、毫无激情的毛病,力争把课堂变成情感交流的场所,让学生在情感的宣泄中找到学习的快乐。
  五、忌独角演唱,缺乏互动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以生为本”,它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把学生的智力、非智力因素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在教学中必须坚持的方向。我们要大胆地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运用启发诱导、合作探究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而要实现这些目标,教师绝不能搞“一言堂”,让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像留声机一样“录制”老师咀嚼过的知识。
  六、忌板书混乱,隨意分散
  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信息的渠道主要有两个,一是视觉,二是听觉。板书使学生通过视觉而获得知识信息。在学生接受信息的两个渠道中,通过视觉获得信息的时间比从听觉获得信息记忆的时间要长几倍。因此,教学板书对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的影响是直接的,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好的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也是对学生进行文化艺术的熏陶,是教师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板书还可以弥补教师教学语言的不足,从多侧面塑造教师的讲台形象,有效地引导和控制学生。因此,板书的作用很重要。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对板书的合理、艺术的设计,板书显得随意、混乱、分散。我认为语文教师在板书设计上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板书要整齐美观、简洁大方,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二要反映教师备课的匠心,提前构思设计富有个性的板书,减少板书的随意性;三要能充分呈现出汉字严谨的结构、美观的布局,把教师的智慧、学识和教学艺术渗透其中,使学生受到民族文化艺术的陶冶。
  总之,语文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自己,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发扬成绩,不断地提高综合素质,才能胜任新形势下的语文教育教学工作。
  
其他文献
在都梁的小说《亮剑》中,李云龙的形象深入人心,而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并不是他辉煌的战绩,而是他那充满个性化的语言。笔者认为李云龙之所以能够运用他粗俗浅显的语言赢得上级的
永昌古城“仁寿门”城门的巨石匾于保山市中医院内重见天日后,保山市档案馆依据《档案法》和《云南省档案条例》规定,于2001年8月将这一珍贵实物档案收藏进馆保存,为后人考证永昌古城
流 水  没有哪种语言  比哭泣更加善良  我如何向你描述  这些水草,因为感恩  在泪水中  游弋过绸鱼的背脊  向着河岸的方向  我如何描述  一块布匹从水中诞生  它是现实高度戏仿  梦想的结果  必须坚韧不拔  必须孤芳自赏  它的纹理  如此似是而非  它的密度和质地  如渔网般稀疏  如钻石般精细  似一场世俗的  政治、商业或文艺  具有致命的誘惑  其实,是把  刻骨铭心的失败  
期刊
中學阶段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是培养科学爱好与兴趣最有效的阶段。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对科学世界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引导和帮助,维持和提高他们了解科学的愿望、兴趣。兴趣是探索科学的基础,是增长求知欲的动力。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当然课堂教学是主要阵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
學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知识的理解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这个过程应该是富有个性、体现多样化学习需求的过程。因此,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现错误是难免的,错误是学生思想、经验的真实展示过程。教学中对学生发生的错误,教师一方面要用一颗“宽容心”去正确对待;另一方面要巧妙、合理地挖掘“错误”资源。其实帮助学生认真分析错误,寻找错误的根源,和学生一起纠错,
语言是人与人进行交流的工具,任何不同语言之间有差异也有共性。学习外语和学习母语有着共同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通过尽量接触,提高认知能力和应用能力。不同之处仅仅在于语
崔峦老师在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开幕式上明确提出:语文课堂上落实三个维度的学习目标,既要得意,又要得言、得法、得能。此话可谓言简意赅,“得法”二字更是发
初中數学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阵地。因此,教师应该要认真研究好数学教材,实施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好每一堂数学课,从实际出发,使数学课堂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最大程度的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独立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应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让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同时得到提高。笔者认为在初中数学教
目前我国许多中学的英语教学仍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学中过于注重应试技巧的讲解,忽视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的滞后严重影响了应用型人才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而“英语双重活动教学法”以其独特而又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引起广大外语教师的极大兴趣与关注,并在实践中经受了检验。它对中学英语“视、听、说”课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因为“视、听、说”课的实质是交际,视、听是手段,说才是目的,说是实践的体现。“双重活动教学法
摘要:教学就是要组织和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去重新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不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的填鸭式教学。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和领悟、探究和发现、把握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其自由探索,才会让学生感觉数学学习中的乐趣,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地焕发生命活力。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中才能寻求到教与学的契机,使教与学紧密联系,成为一体。  关键词:教与学的艺术;默契;体会乐趣;多给机会;心灵互动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