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家窗外能看到两棵“树”,一棵是东方明珠,一棵是原南市发电厂的烟囱,现在是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旗杆”。
十年前搬到这里的时候,为一眼就能看到北窗外的东方明珠而欣喜。南窗外的那根烟囱距离更近些,它耸立在单调的民居夹缝中,经常趁人不注意时,吐出一朵庞大的灰色烟团,在烟囱上方徘徊片刻,然后在江风推动下,雍容华贵地朝城市腹地漂移。
如今在上海,在某些场合公开表示喜欢东方明珠大约是一件可耻的事,相当于一不小心暴露自己ED或早更的难言之隐。批评这个建筑物的种种不是,甚至用人的某个器官来恶喻,倒很容易引来在座者的附和,更是饭桌上活跃气氛的胡椒粉。这几乎是一场没有任何风险的话语游戏,甚至不需要艺术经验与理论准备,只需捡拾一堆恶搞式的网络词汇就貌似极具幽默感了。往更深的层面上说,东方明珠差不多成了宣泄某种不满情绪的最佳对象。它有顶天立地的体量,占据了显赫的位置,屡屡被当作新闻图片的背景,中外游客到访上海后的第一站就在那里,它具备了在网络时代成为语言暴力围攻对象的基本条件。
说实话,我也不喜欢它,放弃过数次登高望远的机会。但是家住浦东的时候,厨房北窗正好看得到它的上半部。我是看着它一点点升高的,有一天下班回家,发现那根据说好几吨重的天线已经安装完毕,大有举重若轻之感。那天晚上我喝了一小杯酒,一种见证历史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不久我家搬离浦东,告别浦东的最后一眼,我的视线是在东方明珠上斩断的。
十多年前,在外滩名存实亡的情人墙上,隔岸观望浦东,东方明珠的确有点突兀或怪诞,但骂归骂,人们还是以它为背景拍照留念,外省人尤其、年轻人尤其。后来陆家嘴的高楼越来越密集,它不再木秀于林,不再独木难支,所谓的霸气也收敛了许多。或者说,簇拥的摩天大楼解构了它的空间,当然你也可以说,它们帮东方明珠分担了更为尖刻的质疑。历史也给了它走秀机会,比如那次APEC会议,瀑布般的焰火从球体上倾泻,两岸狂欢,世界瞩目,它的存在价值再一次得到证明。
是的,读者朋友一定联想到巴黎的埃菲尔铁塔,还有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它们好像负有原罪,打落地那天起就一直被狗血。外国人在艺术这档事上吐起槽来,绝对是六亲不认、黑虎掏心。后来,他们发现批评既然不能改变事实,就只能面对它。东方明珠也命中注定是一箭垛,有一外地朋友对我放狂言:“如果我是上海市长,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炸掉它。”五年后他携夫人再次来到上海,我陪他们游外滩。华灯初放,熏风袭人,他们以东方明珠为背景拗造型,横拍竖拍,大秀恩爱。为照顾他的面子,我只当他没说过那句话。
东方明珠建成快二十年了吧,假如明天要炸掉,上海人会怎么想?我说不准,往日的既成事实已成历史存在,历史存在就是政治。我还知道圆明园路的原文汇报大楼炸掉后,连老外都觉得可惜,它年纪虽轻,但也是历史啊,也是外滩源的一部分。
人在艰难困苦中成熟得快,在信息浪潮中也可以成熟得很快。南市发电厂的那根大烟囱就没有因为世博会而炸掉,光荣退休,应运重生,临时做成气温表,后来在上海双年展前设想过浪漫绚丽的转身,但民众已将丰富感情维系在它身上,爱惜并珍惜它的笨拙形象,有时报告气温的灯光没亮,群众会打电话到市政府。于是考虑到民众感情,就以这个形象固定下来。我家里备有气温计,但太太更乐意用望远镜读出它的报数。
这几年,雾霾经常拜访申城,东方明珠与大烟囱首当其冲淹没在一片混沌中。而我更留意这般风景:东方明珠的下半身还依稀可辨,最上面的那个小球却久久不愿露面,好像它也懂得了什么叫含蓄。
十年前搬到这里的时候,为一眼就能看到北窗外的东方明珠而欣喜。南窗外的那根烟囱距离更近些,它耸立在单调的民居夹缝中,经常趁人不注意时,吐出一朵庞大的灰色烟团,在烟囱上方徘徊片刻,然后在江风推动下,雍容华贵地朝城市腹地漂移。
如今在上海,在某些场合公开表示喜欢东方明珠大约是一件可耻的事,相当于一不小心暴露自己ED或早更的难言之隐。批评这个建筑物的种种不是,甚至用人的某个器官来恶喻,倒很容易引来在座者的附和,更是饭桌上活跃气氛的胡椒粉。这几乎是一场没有任何风险的话语游戏,甚至不需要艺术经验与理论准备,只需捡拾一堆恶搞式的网络词汇就貌似极具幽默感了。往更深的层面上说,东方明珠差不多成了宣泄某种不满情绪的最佳对象。它有顶天立地的体量,占据了显赫的位置,屡屡被当作新闻图片的背景,中外游客到访上海后的第一站就在那里,它具备了在网络时代成为语言暴力围攻对象的基本条件。
说实话,我也不喜欢它,放弃过数次登高望远的机会。但是家住浦东的时候,厨房北窗正好看得到它的上半部。我是看着它一点点升高的,有一天下班回家,发现那根据说好几吨重的天线已经安装完毕,大有举重若轻之感。那天晚上我喝了一小杯酒,一种见证历史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不久我家搬离浦东,告别浦东的最后一眼,我的视线是在东方明珠上斩断的。
十多年前,在外滩名存实亡的情人墙上,隔岸观望浦东,东方明珠的确有点突兀或怪诞,但骂归骂,人们还是以它为背景拍照留念,外省人尤其、年轻人尤其。后来陆家嘴的高楼越来越密集,它不再木秀于林,不再独木难支,所谓的霸气也收敛了许多。或者说,簇拥的摩天大楼解构了它的空间,当然你也可以说,它们帮东方明珠分担了更为尖刻的质疑。历史也给了它走秀机会,比如那次APEC会议,瀑布般的焰火从球体上倾泻,两岸狂欢,世界瞩目,它的存在价值再一次得到证明。
是的,读者朋友一定联想到巴黎的埃菲尔铁塔,还有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它们好像负有原罪,打落地那天起就一直被狗血。外国人在艺术这档事上吐起槽来,绝对是六亲不认、黑虎掏心。后来,他们发现批评既然不能改变事实,就只能面对它。东方明珠也命中注定是一箭垛,有一外地朋友对我放狂言:“如果我是上海市长,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炸掉它。”五年后他携夫人再次来到上海,我陪他们游外滩。华灯初放,熏风袭人,他们以东方明珠为背景拗造型,横拍竖拍,大秀恩爱。为照顾他的面子,我只当他没说过那句话。
东方明珠建成快二十年了吧,假如明天要炸掉,上海人会怎么想?我说不准,往日的既成事实已成历史存在,历史存在就是政治。我还知道圆明园路的原文汇报大楼炸掉后,连老外都觉得可惜,它年纪虽轻,但也是历史啊,也是外滩源的一部分。
人在艰难困苦中成熟得快,在信息浪潮中也可以成熟得很快。南市发电厂的那根大烟囱就没有因为世博会而炸掉,光荣退休,应运重生,临时做成气温表,后来在上海双年展前设想过浪漫绚丽的转身,但民众已将丰富感情维系在它身上,爱惜并珍惜它的笨拙形象,有时报告气温的灯光没亮,群众会打电话到市政府。于是考虑到民众感情,就以这个形象固定下来。我家里备有气温计,但太太更乐意用望远镜读出它的报数。
这几年,雾霾经常拜访申城,东方明珠与大烟囱首当其冲淹没在一片混沌中。而我更留意这般风景:东方明珠的下半身还依稀可辨,最上面的那个小球却久久不愿露面,好像它也懂得了什么叫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