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游学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oszk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的古代,游学就是获取信息、学以致用的最佳途径。古代的游士,一边寄情山水,一边拜师访友,在游学中实践着“知行合一”。
  孔子是游学鼻祖
  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55岁的孔子带着弟子们来了一趟说走就走的游学,开启了中国古人游学之风。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周游列国长达14年,足迹遍及卫、陈、鲁、宋、郑、蔡、楚诸国。
  游学不仅在现当代是高端消费,在古代同样是奢侈消费。这么多人一路上的食宿,就是一笔不菲的开销。盘缠从何而来?
  《论语·述而》有一句:“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是肉脯,束就是10条干肉。意思是说,只要主动送给我10条干肉的学生,我没有不给他教诲的。这句话表明,孔子招收学生会收取一定的学费。这些积少成多的学费,就是他外出游学的盘缠来源之一。
  孔子在鲁国做官的年薪是“俸粟六万”,这是他的基本工资。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
  除基本工资,孔子还会得到一些赞助,如鲁国大夫季孙氏赠“小米1000钟”,就是对孔子学说表示赞赏的物质奖励。
  靠着微薄的学费、固定的俸禄和别人的额外赞助,孔子带着盘缠开始周游列国。一路上读书问道,一边向诸侯国国君游说,推荐自己的学说;一边向学生开坛授课,广招门徒。游学途中,既有“两小儿辩日”的趣闻,又有“仁人廉士,穷改节乎”的思考。
  孔子堪称中国游学的鼻祖,他践行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信条,沿途拜访了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师。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将边游边学的游学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科举前后要游学
  與现在学生高考后游学放松有点类似,古代学子在科举考试前后,也会安排一场游学,只不过目的有所不同。前者是对十年寒窗苦读的奖励,后者是为功名利禄辞别父母,远游拜访名师。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柳宗元、苏轼等人,都有丰富的游学经历。
  游学在宋朝的士子中风靡一时,国子监、太学都是老师和学生爱去的游学之地。宋朝的私学,如果有一个知名老师,就是一个金字招牌,能招来许多游学士子。
  地方官学有田地作为经济来源,专门设有游学者使用的宿舍。去好的官学,既可以学到知识,又可以交到朋友,住处也不用操心。
  眉山人苏洵,27岁才在老婆的劝导下幡然醒悟,发奋读书。尽管天资聪颖,但他第二年匆匆忙忙应考,结果名落孙山。
  经历了落第的打击,苏洵潜心教导两个儿子,还带着苏轼,苏辙到京师游学。在熟人的引荐下,他们拜访翰林学士欧阳修,得到对方的赏识。
  嘉二年(1057年),欧阳修担任主考官,苏轼、苏辙兄弟同榜及第,一炮而红。
  像苏洵这样用心良苦的游学,大有人在。有的是真心求教,有人是给自己镀金,还有人想探听试题,或提前结下师生之缘,以便在朝堂守望相助。
  清朝光绪帝师翁同,在光绪十八年(1892年)的会试中担任主考官。考前,他的老乡张謇带着好友刘可毅前来拜访。翁同欣赏张謇的才华,有心让其高中,谈天时反复念叨“今日时势,宜统筹全局”。张謇对这句讨论时局的话不以为意,刘可毅却猜到了暗示的意味,遂将“统筹全局”答在卷中,成为这场考试的头名。
  古人游学带点啥
  古人游学会随身携带哪些东西?干粮当然必不可少,更有甚者,连锅灶一同带上。
  徐霞客远游的时候带着生米,走到哪里就烧火煮饭,自力更生。他这一招,或许来源于孔子。
  在那个第三产业并不发达的年代,孔子“穷游”还得自备粮食锅灶。60岁那年,孔子带着弟子去郑国,不料与弟子走失。
  粮食锅灶都在弟子那里,孔子饥饿难耐,疲惫不堪。弟子们分头寻找,直到有个郑国人告诉子贡说东门有个人,“累累若丧家之狗”。
  找到孔子后,子贡将郑国人的嘲讽之语据实相告。孔子不以为意,反觉得很形象,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条,记载了战国时著名的论辩家苏秦远游的“装备”:“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滕履,负书担橐……”
  由此可见,苏秦远游至少带了这些东西:御寒衣服,黑貂之裘:盘缠,黄金百斤;学习资料,书;收纳用具,橐(指口袋)。
  没有银行卡和手机支付设备,古人不得不带上足够多的盘缠,以备不时之需。当然,这还不是最大的负重。
  既然是游学,免不了一路上读书求学,写几篇读书笔记、旅行见闻。可先秦时候,书本都是笨重的竹简串连而成,这可比纸质书籍重多了。
  如果没有马车或雇佣一个仆人,就只能自己肩挑背扛,把自己当驴使了。
  选自《老年文汇报》2017.42
其他文献
王毛仲是临淄王李隆基的家奴,因参与平定韦后、太平公主之乱有功,李隆基继位后,便授他为大将军,后来又升为辅国大将军,成为位高权重的禁衛军将领、玄宗皇帝的宠臣,因此飞扬跋扈、猖狂到了极点。  许多文武官员都争相巴结王毛仲,但宋璟讨厌他的为人,从来不巴结他。王毛仲的女儿出嫁时,玄宗问他还缺什么东西,王毛仲叩头回答道:“臣万事均已齐备,只是没有请到客人。”玄宗问道:“张说、源乾曜这类人难道喊不来吗?”王毛
期刊
如果慈禧邀请谁去宫里看戏,那他的好运就来了。可是,当幸运之神降临的时候,陕西提督雷正绾仅仅狂喜了两分钟,便陷入了漫长的苦恼,竟然愁得失眠。  说起来简直可笑,原来,同帝国的许多官员一样,雷正绾也是个瘾君子,烟瘾之大,到了烟枪不离手的程度。只要离开鸦片一会儿,他就鼻涕与眼泪齐飞,浑身瘫软无力,什么事也干不了。  要命的是,宫里有宫里的规矩,不可能考虑雷正绾的生活习惯。演出时长是每回6小时,中间不休息
期刊
梅村地处丘陵,岭上蘑菇多,毒蛇也多,常有人采蘑菇时被蛇咬。不过,村民并不害怕,因为他们身上备有解蛇毒的药丸。如果让蛇咬了,摸出药丸,放嘴巴里嚼了咽下去,准好。泗州人都说梅村人之所以不怕蛇,那是因为蛇仙。  关于蛇仙解蛇毒救人的故事,泗州城大街小巷,随处都能听到。蛇仙救人无数。不过,他帮西猪山土狼解蛇毒,在泗州城却有多种传说。  土狼占山为王,虽不伤人性命,却视财如命,凡经过山前那条猪道,携带的财物
期刊
赵匡胤刚刚建立大宋时,藩鎮势力很骄横。一天,赵匡胤把各藩镇将领请来,给每人发了一套弓箭、一匹战马,然后对众人说:“这儿没别人,你们谁想做皇帝就把我杀了吧。”这可把各将领吓坏了,一个劲儿地磕头,直呼万岁。赵匡胤说:“你们既然这么拥护我,以后就不要这样骄横了。”
期刊
秦昊从冰川冻土专业毕业后,并未从事专业工作,而是和几位同学合伙创业。然而创业之路却充满艰辛,秦昊投入所有的精力和积蓄,还用父亲的房子抵押贷款,才勉强将生意维持下去。就在这时,重病的爷爷给秦昊带来了转机。  那天他刚出差回来,就接到爷爷的学生伍本兴的电话,说爷爷进了重症监护室。秦昊慌忙赶去,伍本兴对他说:“你爷爷时日不多了。”站在监护室的玻璃窗前,秦昊看着爷爷虚弱地躺着,泪流满面。自从父亲在一次冰川
期刊
据《逸史》载,唐代时,一个姓张的书生打算在考前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拜见当时正任伊阙县县尉的牛僧孺,想让对方给指点指点。于是主仆二人带着一匹马和一头驴,再加上牲畜背上驮着的行李一起上路了。  半路上忽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豆大的雨点从天而降。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连个歇脚的地方都没有。仆人看见路边有一棵大树,忙招呼张生到树下避雨。  雨停后,乌云渐渐散去,月亮从薄薄的云层后面透出光亮,朦朦胧胧的。张
期刊
南宋末年,福建泉州的刺桐港是当时世界上的第一大港。千船万帆,商贾云集。在都城临安待不下去的惯偷仲二,也相中泉州这块宝地,租一间破草房安了家。  这天晚上,等街道上油灯、火把渐次熄灭,仲二悄悄地来到了刺桐港。大大小小的船舶,一条挨着一条。桅杆林立,随波浪摇动,仿若鬼影。仲二悄无声息地滑入水中,向一条庞大的商船漂去。这是一条从阿拉伯返航的中国商船。仲二下午就踩点了。船内装有大量的象牙、香料、金银、宝石
期刊
在水乡福镇一带,没一个不晓得马剃头大名的。他剃头的手艺极高,附近周遭,谁家小孩要剃满月头,必叫马剃头伺弄。那些已在马师傅那儿剃过头理过发的,都说那叫一个舒服。尤其是给你修脸、掏耳屎、修眼睑毛、掏鼻孔,这一整套做下来,做回神仙也莫过于此啊!  有一天,剃头店里来了个人,长得五大三粗一脸络腮胡子,自称是燕子浜的,说他们渔场上好多人要剃头。因大家仰慕马师傅手艺,所以特地请他上燕子浜。马剃头心道,燕子浜其
期刊
清朝时,海曲县有一个驴子(方言,指靠驴驮运货物赚运费的人)叫刘大山。这天,刘大山接到了一个活儿—城里德隆粮店的王老板让他从三百余里外的五莲县驮回一千斤小麦,给的价钱还算公道。于是刘大山给那头黑驴喂饱料后,就高高兴兴地启程了。  到了五莲县,刘大山将小麦搬上车后已到下午,因为惦念家中的妻儿,他连午饭都没顾上吃,就即刻往回赶。  当驴车来到一个叫山神崖的地方时,天色已晚,这个地方地势险峻,又是上坡路,
期刊
西汉汉文帝初期,吴国与中央政府之间发生了一件很不愉快的事:吴王刘濞的世子刘贤在长安参加朝会时,由于博弈争执,无礼耍赖,而且态度十分骄横,被汉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汉景帝)以博局击杀。据专家考证,当时刘启玩的游戏应该是一种名为“六博”的掷采行棋角胜的古老博戏,是一种带有比赛性质的娱乐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赌博手段。  下棋也好,赌博也好,比赛也好,不就是图个娱乐,玩个刺激,消磨时光嘛,可刘启当时由于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