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农作物保护是一项专业性、长期性的工程,除了要提供必要的资金外,还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做到因地制宜,才能用较低的成本投入,取得理想的经济效果。近年来,国内许多省市在农作物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农区的农作物保护与管理中,既要借鉴其它地方的成功经验,也要立足本区的实际情况,才能顺利完成工作目标。
关键词:农区;农作物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
近年来农区的整体发展良好,农作物覆盖率持续上升,农区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是在农作物管理中也发现,植物种类偏少,后备资源不足,病害、虫害、鼠害等时有发生,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也成为现阶段影响农作物生态健康与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加强人工造林、科学封山育林、防控农作物灾害等方面,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保护策略。
1 通过人工造林提升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
人工造林的相关理论实际上遵循了适地适树的原则,为了增加生物的多样性,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树种的挑选与选择上,应参考内蒙古本地的自然条件,挑选环境适应能力更强的树种,以此来抵抗干旱、严寒气候带来的威胁。人工造林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升了植物树木的成活率,同时也为农作物的管理带来极大便捷。科学栽种是保障人工树林建设质量的重要前提,更是确保树苗成活率的关键所在。在进行人工栽种时,首先考虑的要点是的土壤的种植条件,地址平整以及营养丰沃的土地更加适宜植物的种植,若是土地条件较为贫瘠,可以选择栽种灌木此类生命力较强的树种。例如,结合内蒙古本地的自然气候条件,种植茶条槭,种植期应选择秋季额10月份左右,在播种前期,收集成熟脱落的翅果,在播种前14d左右,对种子进行催芽处理。种子应该先用H2O2溶液进行浸泡消杀,然后将其埋种于土中。在育种的过程中,有必要保持一定的温度与湿度,才可以保证经过催芽的种子的成活率。人工植树造林要遵循植物种植多样化的原则,才能够使得农作物的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让农作物拥有更高的“抗虫害”能力。
2 科学封山育林,保护植被更新
农作物资源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农作物价值的发展建立在生态资源效益发挥的基础之上,因此,农作物资源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封山育林是农作物资源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在保护植被不被破坏的过程中,需要坚守适度开发的原则,坚持生态优先的理念,使得农区内的林木有休养生息的空间,基于一些幼龄林足够的发育空间。结合内蒙古本地的自然氣候条件,可以在四月份开展实施封山育林策略,并考究方式方法的运用。封山育林时首先应封育人畜活动较为频繁的地区,其次再考虑农区内的“临界区”,应保障灌木林的覆盖度在30%。
3 创新保护措施,防控农作物灾害
新时期下,对于农区的农作物保护管理工作,上级管理部门也对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见,管理人员要不断创新农区的保护措施与管理模式,以便完成上级安排的工作任务。为了配合上级的工作任务,工作人员应贯彻落实农作物生态保护策略。例如,结合农区的实际管理情况,建立农作物灾害调查管理机制,每周定时查看监控录像的实际情况,以便及时发现有害生物出没的信息,开展农作物保护预警机制,掌握有害生物活动规律。在每个月末开展工作总结汇报,制定关于下个月新的工作计划,将保护农作物的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在每个年末汇总农作物的生态发展状况,将往年的农作物生态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同时为了解决农作物生态系统资金投入不足的现状,要建立起生态效益补偿体系。应提高农作物生态保护的有效性,补足管理体制中存在的漏洞,促进农作物生态保护制度的发展与更新。从近年来的工作经验中可以看出,内蒙古地区对农区内的农作物生态发展逐年提高重视,在其中投入的财政资金正在逐年增加,农区内的保护装备也在不断的更新。例如,为了对害虫在农区内的活动轨迹有一目了然的了解,可以安装一些高清的监控装置,做到虫害、鼠害的早发现、早防控。高科技的监控设备,能够实现对农作物害虫的有效动态监控,其害虫种类高达30-50种,实现了人工对有害生物的实时动态监控。再有,无人机在可以发挥在农区全面巡查的作用,对解决偷伐林木、违规放牧的问题也有一定帮助。
4 结论
综上所述,上文提到了多种农区农作物生态保护与管理的措施,在实施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成就,实现了效益的提升。尽管如此,在实际工作中,也要积极发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且在今后的工作中,重点从科学人工造林、适时封山育林以及创新保护方法等方面,为农作物可持续经营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新春.农作物保险灾后治理及植被恢复在农作物保护中的作用分析[J].花卉,2020(14):202-203.
[2] 张英.农作物植被恢复和保护的对策探讨[J].河南农业,2020(2):34.
[3] 陈永国,刘维军,荣月静,等.基于土地利用与植被覆盖度的大通北川河源区自然农区生境质量评估[J].水土保持研究,2020,27(6):332-337.
关键词:农区;农作物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
近年来农区的整体发展良好,农作物覆盖率持续上升,农区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是在农作物管理中也发现,植物种类偏少,后备资源不足,病害、虫害、鼠害等时有发生,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也成为现阶段影响农作物生态健康与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加强人工造林、科学封山育林、防控农作物灾害等方面,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保护策略。
1 通过人工造林提升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
人工造林的相关理论实际上遵循了适地适树的原则,为了增加生物的多样性,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树种的挑选与选择上,应参考内蒙古本地的自然条件,挑选环境适应能力更强的树种,以此来抵抗干旱、严寒气候带来的威胁。人工造林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升了植物树木的成活率,同时也为农作物的管理带来极大便捷。科学栽种是保障人工树林建设质量的重要前提,更是确保树苗成活率的关键所在。在进行人工栽种时,首先考虑的要点是的土壤的种植条件,地址平整以及营养丰沃的土地更加适宜植物的种植,若是土地条件较为贫瘠,可以选择栽种灌木此类生命力较强的树种。例如,结合内蒙古本地的自然气候条件,种植茶条槭,种植期应选择秋季额10月份左右,在播种前期,收集成熟脱落的翅果,在播种前14d左右,对种子进行催芽处理。种子应该先用H2O2溶液进行浸泡消杀,然后将其埋种于土中。在育种的过程中,有必要保持一定的温度与湿度,才可以保证经过催芽的种子的成活率。人工植树造林要遵循植物种植多样化的原则,才能够使得农作物的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让农作物拥有更高的“抗虫害”能力。
2 科学封山育林,保护植被更新
农作物资源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农作物价值的发展建立在生态资源效益发挥的基础之上,因此,农作物资源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封山育林是农作物资源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在保护植被不被破坏的过程中,需要坚守适度开发的原则,坚持生态优先的理念,使得农区内的林木有休养生息的空间,基于一些幼龄林足够的发育空间。结合内蒙古本地的自然氣候条件,可以在四月份开展实施封山育林策略,并考究方式方法的运用。封山育林时首先应封育人畜活动较为频繁的地区,其次再考虑农区内的“临界区”,应保障灌木林的覆盖度在30%。
3 创新保护措施,防控农作物灾害
新时期下,对于农区的农作物保护管理工作,上级管理部门也对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见,管理人员要不断创新农区的保护措施与管理模式,以便完成上级安排的工作任务。为了配合上级的工作任务,工作人员应贯彻落实农作物生态保护策略。例如,结合农区的实际管理情况,建立农作物灾害调查管理机制,每周定时查看监控录像的实际情况,以便及时发现有害生物出没的信息,开展农作物保护预警机制,掌握有害生物活动规律。在每个月末开展工作总结汇报,制定关于下个月新的工作计划,将保护农作物的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在每个年末汇总农作物的生态发展状况,将往年的农作物生态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同时为了解决农作物生态系统资金投入不足的现状,要建立起生态效益补偿体系。应提高农作物生态保护的有效性,补足管理体制中存在的漏洞,促进农作物生态保护制度的发展与更新。从近年来的工作经验中可以看出,内蒙古地区对农区内的农作物生态发展逐年提高重视,在其中投入的财政资金正在逐年增加,农区内的保护装备也在不断的更新。例如,为了对害虫在农区内的活动轨迹有一目了然的了解,可以安装一些高清的监控装置,做到虫害、鼠害的早发现、早防控。高科技的监控设备,能够实现对农作物害虫的有效动态监控,其害虫种类高达30-50种,实现了人工对有害生物的实时动态监控。再有,无人机在可以发挥在农区全面巡查的作用,对解决偷伐林木、违规放牧的问题也有一定帮助。
4 结论
综上所述,上文提到了多种农区农作物生态保护与管理的措施,在实施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成就,实现了效益的提升。尽管如此,在实际工作中,也要积极发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且在今后的工作中,重点从科学人工造林、适时封山育林以及创新保护方法等方面,为农作物可持续经营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新春.农作物保险灾后治理及植被恢复在农作物保护中的作用分析[J].花卉,2020(14):202-203.
[2] 张英.农作物植被恢复和保护的对策探讨[J].河南农业,2020(2):34.
[3] 陈永国,刘维军,荣月静,等.基于土地利用与植被覆盖度的大通北川河源区自然农区生境质量评估[J].水土保持研究,2020,27(6):332-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