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明扬简介]
当代著名语言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语言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语言学会名誉会长,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话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顾问,中国逻辑和语言函授大学顾问,中国传媒大学、南昌大学等学校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金秋十月,一个阳光融融的下午,我如约来到胡明扬先生住所。胡先生早已备好茶水,笑盈盈地坐在那里。胡先生虽年过八旬,但精神矍铄,说话中气十足。一路上颇有些忐忑的我,顷刻间因胡先生和蔼可亲的面容、幽默风趣的谈吐和爽朗的笑声而释然。伴着轻松愉快的交谈,3个小时悄然而过。
历尽挫折 心系祖国
胡明扬先生1925年生于浙江海盐。抗战开始后,家乡沦陷,公立小学停办,于是他上了一家私塾,后举家迁往上海,后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系,主修西洋文学,副修中文。1948年毕业,不久投身革命,在南京军管会外事处工作。报到伊始,他便被派往镇江前线,参与中英“紫石英号”事件谈判……本想在革命道路上大展抱负的胡明扬,却由于地主兼资本家出身,1952年被安排到中国人民大学外文系任教。
胡先生发现在当时的政治条件下文学道路走不通,便转向语言学,他潜心钻研,并迅速崭露头角,但因“出身不好”、“历史不清楚”,胡先生饱受折磨,经常遭受批判,不论工作、学术上取得多少成绩,也只能是讲师,而且一当就是25年。
对此,胡先生很淡然,他并不在意外界的批评、非议,也不计较什么职称、荣誉,只是认认真真上课、踏踏实实治学,“既然不能参加革命,那我就好好教书、做学问,这也是为国家作贡献。”胡先生淡淡地说。
据胡先生介绍,童蒙时期,一位私塾先生写下的对联对他影响很深——“忍令上国衣冠沦为夷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其时敌寇加境,家国沦陷,这副对联深深地嵌入胡先生的灵魂与思想中,指引他日后走上革命道路,教会他在任何种环境下都尽己所能地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回首往事,胡先生感慨万千:“人越是受压的时候,越有动力;倘若没有当初的坎坷经历,或许就不会有今天的成绩。”
胡先生涉猎广泛,在现代汉语语法、方言、社会语言学、语言理论、词典学等领域都做过深入研究,而以现代汉语语法为主。胡先生思维敏捷,锐意创新,常能提出很多新的观点和角度。他的不少课题都颇具开创性,影响深远。其中《海盐通园方言的代词》一文,发现该方言第一、第三人称单数有类似变格的现象,引起国内外语言学界广泛关注;《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则是国内第一篇全面引进国外社会语言学调查统计方法、并加以中国化的论文,为我国社会语言学学科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工作之余,他译介了不少国外语言学经典著作,如菲尔默的《格辨》、特雷杰尔的《社会语言学导论》等,并主编《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等著作。
文革以后,胡先生的科研成果得到学界一致认可,反响很大。他被评为中国人民大学语言学专业教授,先后担任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北京市语言学会常务会长等职,并被国务院任命为国家语委委员。面对这些,胡先生淡然依旧。
兴学兴教成绩斐然
自1952年从教以来,胡先生为中国人民大学语言学科的发展、国内语言学科的壮大做出了卓越贡献。1982年,面对改革开放后来华留学人员数量的显著增加,中国人民大学成立留学生现代汉语教研室,负责为留学生讲授现代汉语课程,时任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主任的胡明扬,受命兼任该教研室主任。1984年,胡明扬向学校起草报告,要求在此基础上成立对外汉语教学中心,获学校批准。已届六旬的胡先生亲自担任筹备组组长。在其推动下,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历经一年便正式成立,并很快从中文系独立出去。为培养对外汉语教师,胡先生又于1985年创办研究生班。原国家汉语考试中心主任孙德金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陈满华等对外汉语知名学者都出自该班。
上世纪80年代初,为适应新的形势,中国人民大学开设写作课程,已身兼二职的胡明扬又兼任写作教研室主任,并从中文系不同专业调集优秀教师,为全校学生讲授写作课程。为惠及校外人士,胡先生主编了一系列写作教材,如《阅读和写作教程》、《财经专业写作》等,尤其《财经专业写作》一书,目前第三版已经问世。
1982年,中国人民大学与全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共同发起、成立词典学进修班,由胡先生主要负责。他主持编写、出版了国内第一部《词典学概论》,并邀请王力、陈原、许嘉璐等著名专家、学者前来授课。词典班连办两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词典编纂领域的骨干人才,如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辞书编辑室主任杨蓉蓉,后成为改编《辞海》的负责人;四川辞书出版社副社长冷玉龙,后主编《汉语大字典》。
1990至1991年,胡先生又不辞辛苦,响应教育部号召开设助教进修班,为当时各高校助教开设研究生课程,以提高其学术水平。
此外,为方便语言学习者交流,胡先生和周生亚、谢自立等学者主持编写了《语言论集》,至今已出四辑。离休后,胡先生仍不遗余力,为中国人民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点的申请和一级学科的建立,做了大量工作。
教书育人桃李满园
胡先生专业造诣精深,学术地位举足轻重,这是有目共睹的,不过,面对一串串头衔,胡先生最珍视的称呼还是“老师”,最骄傲的则是他的一群学生。很多学生已毕业多年,胡先生仍关注着他们的成长、发展,听到学生取得成就,胡先生很欣慰,“学生有出息,做老师的最开心。”
胡先生对学生的“严”是出了名的。他常说,“任何事情只要肯花时间就能做好”,希望学生狠下工夫。做他的研究生不容易,每每都要“补课”:学现代汉语的要补古汉语、音韵学,搞语音研究的要补语法学、词汇学……当然,所有专业都少不了的,是补外语。起先,不少学生很不理解,“痛苦不已”,后来发现胡先生的严格要求令他们受益终身——正是这种高标准、严要求帮他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拓了宽广的知识面,使他们在工作学习中如鱼得水,出类拔萃。
严师出高徒。胡先生从教五十载,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语言学界精英,如西藏大学副校长王启龙教授、南开大学国际交流学院院长石锋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贺阳教授、殷国光教授,以及一些国外进修生,如东德的汉语博士柯恩。胡先生本人也多次被学校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曾两次获得北京市“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
自1984年起,胡先生经常出国访问、讲学。1985年他参加中美两国杰出学者交流计划,访问哈佛、耶鲁等美国九所大学;1987年率团赴德国参加世界语言学家大会。之后,又前往挪威参加当地博士生答辩,指导瑞典隆德大学编写《汉瑞词典》。还先后赴法国社会科学院、东亚语言研究所、日本明海大学等国交流讲学,对汉语国际推广、中华文明的传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造就国家和民族的有用之才是胡先生毕生的事业和追求,退休之后他依然不忘祖国的教育事业,争取一切可能的机会为教书育人尽心竭力。今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招生汉语国际推广专业硕士班,胡先生耄耋之年重登讲台。他不顾路远年迈,坚持给学生上课,风雨无阻。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他常常花很多功夫备课。备课、上课非常辛苦,但胡先生乐此不疲,他感慨地说,“一个人天赋有高有低,机遇有好有坏,但要尽心尽力为国家作贡献,这是我们这代知识分子的共同愿望。对我来说,就是力求在工作岗位上有所作为。现在国家需要我,学校需要我,我义不容辞。”一番话道出了一位爱国知识分子的赤子之心。
几十年来,胡先生笔耕不辍,在语言学领域不断推陈出新,这与他“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是分不开的。退休在家,他经常与前来看望他的学生、学者交流思想,了解语言学的发展动态。虽已年过八旬,仍然坚持参加学术会议。为钻研计算语言学,胡先生60多岁开始学习计算机,当时家里没有电脑,他不顾年高,每天坚持到国家语委语用所学习计算机。1989年起,胡先生同计算机专家合作参与中文信息处理国家项目的研究工作,在汉语词类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主编《词类问题考察》一书在计算机界影响很大。
胡先生之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代汉语领域,古代方面很少涉及。接下来,他准备写些介绍国学的著作,运用文字训诂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发掘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与核心。我们期待着胡先生的新成果早日面世。
当代著名语言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语言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语言学会名誉会长,首都师范大学北京话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顾问,中国逻辑和语言函授大学顾问,中国传媒大学、南昌大学等学校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金秋十月,一个阳光融融的下午,我如约来到胡明扬先生住所。胡先生早已备好茶水,笑盈盈地坐在那里。胡先生虽年过八旬,但精神矍铄,说话中气十足。一路上颇有些忐忑的我,顷刻间因胡先生和蔼可亲的面容、幽默风趣的谈吐和爽朗的笑声而释然。伴着轻松愉快的交谈,3个小时悄然而过。
历尽挫折 心系祖国
胡明扬先生1925年生于浙江海盐。抗战开始后,家乡沦陷,公立小学停办,于是他上了一家私塾,后举家迁往上海,后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英文系,主修西洋文学,副修中文。1948年毕业,不久投身革命,在南京军管会外事处工作。报到伊始,他便被派往镇江前线,参与中英“紫石英号”事件谈判……本想在革命道路上大展抱负的胡明扬,却由于地主兼资本家出身,1952年被安排到中国人民大学外文系任教。
胡先生发现在当时的政治条件下文学道路走不通,便转向语言学,他潜心钻研,并迅速崭露头角,但因“出身不好”、“历史不清楚”,胡先生饱受折磨,经常遭受批判,不论工作、学术上取得多少成绩,也只能是讲师,而且一当就是25年。
对此,胡先生很淡然,他并不在意外界的批评、非议,也不计较什么职称、荣誉,只是认认真真上课、踏踏实实治学,“既然不能参加革命,那我就好好教书、做学问,这也是为国家作贡献。”胡先生淡淡地说。
据胡先生介绍,童蒙时期,一位私塾先生写下的对联对他影响很深——“忍令上国衣冠沦为夷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其时敌寇加境,家国沦陷,这副对联深深地嵌入胡先生的灵魂与思想中,指引他日后走上革命道路,教会他在任何种环境下都尽己所能地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回首往事,胡先生感慨万千:“人越是受压的时候,越有动力;倘若没有当初的坎坷经历,或许就不会有今天的成绩。”
胡先生涉猎广泛,在现代汉语语法、方言、社会语言学、语言理论、词典学等领域都做过深入研究,而以现代汉语语法为主。胡先生思维敏捷,锐意创新,常能提出很多新的观点和角度。他的不少课题都颇具开创性,影响深远。其中《海盐通园方言的代词》一文,发现该方言第一、第三人称单数有类似变格的现象,引起国内外语言学界广泛关注;《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则是国内第一篇全面引进国外社会语言学调查统计方法、并加以中国化的论文,为我国社会语言学学科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工作之余,他译介了不少国外语言学经典著作,如菲尔默的《格辨》、特雷杰尔的《社会语言学导论》等,并主编《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等著作。
文革以后,胡先生的科研成果得到学界一致认可,反响很大。他被评为中国人民大学语言学专业教授,先后担任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北京市语言学会常务会长等职,并被国务院任命为国家语委委员。面对这些,胡先生淡然依旧。
兴学兴教成绩斐然
自1952年从教以来,胡先生为中国人民大学语言学科的发展、国内语言学科的壮大做出了卓越贡献。1982年,面对改革开放后来华留学人员数量的显著增加,中国人民大学成立留学生现代汉语教研室,负责为留学生讲授现代汉语课程,时任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主任的胡明扬,受命兼任该教研室主任。1984年,胡明扬向学校起草报告,要求在此基础上成立对外汉语教学中心,获学校批准。已届六旬的胡先生亲自担任筹备组组长。在其推动下,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历经一年便正式成立,并很快从中文系独立出去。为培养对外汉语教师,胡先生又于1985年创办研究生班。原国家汉语考试中心主任孙德金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陈满华等对外汉语知名学者都出自该班。
上世纪80年代初,为适应新的形势,中国人民大学开设写作课程,已身兼二职的胡明扬又兼任写作教研室主任,并从中文系不同专业调集优秀教师,为全校学生讲授写作课程。为惠及校外人士,胡先生主编了一系列写作教材,如《阅读和写作教程》、《财经专业写作》等,尤其《财经专业写作》一书,目前第三版已经问世。
1982年,中国人民大学与全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共同发起、成立词典学进修班,由胡先生主要负责。他主持编写、出版了国内第一部《词典学概论》,并邀请王力、陈原、许嘉璐等著名专家、学者前来授课。词典班连办两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词典编纂领域的骨干人才,如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辞书编辑室主任杨蓉蓉,后成为改编《辞海》的负责人;四川辞书出版社副社长冷玉龙,后主编《汉语大字典》。
1990至1991年,胡先生又不辞辛苦,响应教育部号召开设助教进修班,为当时各高校助教开设研究生课程,以提高其学术水平。
此外,为方便语言学习者交流,胡先生和周生亚、谢自立等学者主持编写了《语言论集》,至今已出四辑。离休后,胡先生仍不遗余力,为中国人民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点的申请和一级学科的建立,做了大量工作。
教书育人桃李满园
胡先生专业造诣精深,学术地位举足轻重,这是有目共睹的,不过,面对一串串头衔,胡先生最珍视的称呼还是“老师”,最骄傲的则是他的一群学生。很多学生已毕业多年,胡先生仍关注着他们的成长、发展,听到学生取得成就,胡先生很欣慰,“学生有出息,做老师的最开心。”
胡先生对学生的“严”是出了名的。他常说,“任何事情只要肯花时间就能做好”,希望学生狠下工夫。做他的研究生不容易,每每都要“补课”:学现代汉语的要补古汉语、音韵学,搞语音研究的要补语法学、词汇学……当然,所有专业都少不了的,是补外语。起先,不少学生很不理解,“痛苦不已”,后来发现胡先生的严格要求令他们受益终身——正是这种高标准、严要求帮他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拓了宽广的知识面,使他们在工作学习中如鱼得水,出类拔萃。
严师出高徒。胡先生从教五十载,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语言学界精英,如西藏大学副校长王启龙教授、南开大学国际交流学院院长石锋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贺阳教授、殷国光教授,以及一些国外进修生,如东德的汉语博士柯恩。胡先生本人也多次被学校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曾两次获得北京市“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
自1984年起,胡先生经常出国访问、讲学。1985年他参加中美两国杰出学者交流计划,访问哈佛、耶鲁等美国九所大学;1987年率团赴德国参加世界语言学家大会。之后,又前往挪威参加当地博士生答辩,指导瑞典隆德大学编写《汉瑞词典》。还先后赴法国社会科学院、东亚语言研究所、日本明海大学等国交流讲学,对汉语国际推广、中华文明的传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造就国家和民族的有用之才是胡先生毕生的事业和追求,退休之后他依然不忘祖国的教育事业,争取一切可能的机会为教书育人尽心竭力。今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招生汉语国际推广专业硕士班,胡先生耄耋之年重登讲台。他不顾路远年迈,坚持给学生上课,风雨无阻。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他常常花很多功夫备课。备课、上课非常辛苦,但胡先生乐此不疲,他感慨地说,“一个人天赋有高有低,机遇有好有坏,但要尽心尽力为国家作贡献,这是我们这代知识分子的共同愿望。对我来说,就是力求在工作岗位上有所作为。现在国家需要我,学校需要我,我义不容辞。”一番话道出了一位爱国知识分子的赤子之心。
几十年来,胡先生笔耕不辍,在语言学领域不断推陈出新,这与他“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是分不开的。退休在家,他经常与前来看望他的学生、学者交流思想,了解语言学的发展动态。虽已年过八旬,仍然坚持参加学术会议。为钻研计算语言学,胡先生60多岁开始学习计算机,当时家里没有电脑,他不顾年高,每天坚持到国家语委语用所学习计算机。1989年起,胡先生同计算机专家合作参与中文信息处理国家项目的研究工作,在汉语词类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主编《词类问题考察》一书在计算机界影响很大。
胡先生之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代汉语领域,古代方面很少涉及。接下来,他准备写些介绍国学的著作,运用文字训诂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发掘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与核心。我们期待着胡先生的新成果早日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