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的闯入 阳性的对抗——民族歌剧《原野》的女性主义音乐学批评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nder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20年来女性主义音乐学批评在西方音乐美学界的成就近乎奇迹,已经成为当今音乐批评的主要语境之一,但长此以往,由于翻译滞后,观点过于辛辣,在我国学界还未获得足够的重视。笔者运用女性主义音乐学批评观点,从社会层面,对民族歌剧《原野》进行分析。在论述中,笔者尽力尊重音乐本体特殊性的原则,从音乐内部的“静态模式”中,追溯作品构建过程中的动机;试图在历史语境下的音乐本体中寻找性别角色、人物关系、女性选择等带来的变异,挖掘“他者”的阳性对抗意义。
其他文献
歌剧艺术指导对于钢琴演奏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因为歌剧钢琴缩谱(后文简称缩谱)属于改编谱,因此经常会出现改编的过程多数不是很钢琴化、一些适合交响乐团演奏的音型并不适合钢
哨音,通俗讲就是海豚音,不论在美声唱法的声乐作品中还是在流行唱法的声乐作品中皆有使用例证。哨音因其发声技巧特别,出声效果神秘,一直为业界少用的技巧。如今因时代发展变
20世纪80—90年代的中国歌剧,迎来了一个令人期待已久的热潮,施光南率先创作了《伤逝》,之后金湘的《原野》、徐占海的《苍原》以及后来施光南先生的遗作《屈原》等作品,掀起
受先天性遗传和后天生长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看待、处理同一件事的思维、观念、方式定会有所不同,因此形成自己独特的性格特征。这种性格特征又深刻地反作用于人们的生活
针对从古代至21世纪筝乐传播中出现的主要媒介进行分类与特征分析,以生产实践与科技手段为界,将筝乐传播媒介分为传统媒介(口传心授、乐谱)、科技媒介(电子媒介、录音媒介、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之间的发展壁垒已逐渐被打破,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愈发明显,其中非遗音乐文化与文旅产业也呈现出融合发展的态势,具体表现出相关资源丰富、产品融
学堂乐歌是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也是中国人救国意识觉醒的开始。本文从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以及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出发,阐述学堂乐歌的内容及形式、代表人物,分析了学堂乐歌
张德彝(1847-1918),作为较早接触西方音乐的中国人,曾以“晚清使臣”的殊荣活跃于19世纪下半叶的清季外交,长达四十载,但是抛开这些头衔与光环,他最为真实的想法与情感体验是
对于曲牌的研究,有元曲曲牌总目统计、元曲曲牌来源研究、元曲曲牌功用研究以及单支曲牌研究等,但对于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列出的四十定格,与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列出
二人转,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与视觉冲击力。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与视觉冲击力,其实是与二人转的意象密不可分的,究其渊源,二人转仪式的各种意象沉淀着东北地区普通大众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