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中考文言文通假字的辨别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zhaods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中考文言文 通假字
  辨别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115-02
  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也是每年各地语文中考常考的知识点。如2011年柳州中考语文卷考查了“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鱼我所欲也》)中的“辟”;2012年南宁中考语文卷考查了“荡胸生曾云”(《望岳》)中的“曾”;2013年桂林中考语文卷考查了“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中的“属”,还有“百废具兴”中的“具”;2014年百色中考语文卷考查了“项为之强”(《童趣》)中的“强”等等。上述的“辟”“曾”“属”“具”“强”都是通假字,分别通“避”“层”“嘱”“俱”“僵”,如果学生不能加以辨别,则不可能作出正确的解答。可见,辨识通假字对于文言文学习与中考来说不可或缺。那么,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辨别通假字?
  一、引导学生理解通假字的内涵
  所谓“通假”,是指因为某种情况,古代书写者不用本来该用的某个字,而用另一个跟它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的现象。“通”,就是“通用”的意思;“假”,就是“借用”的意思。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例如:《与朱元思书》中“窥谷忘反”,《愚公移山》中“始一反焉”,这两处的两个“反”字是“返回”的意思。本来表示返回的字已有,应写作“返”,却用同音的“反”代替,出现了“张冠李戴”的现象,即“反”通“返”。
  二、引导学生把握通假字的类型
  (一)音同音近通假。即借字与本字的声母、韵母相同或相近而构成的通假。下面以具体试题为例进行分析。
  【例1】(2011年南宁市语文中考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C.属引凄异 属予作文以记之
  D.予观夫巴陵胜状 高处不胜寒
  【例2】(2014年河池市语文中考题)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皆若空游无所依 依:依托。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北斗星。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互相通达。
  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通“邀”,邀请。
  在这两道中考题中,考查了“阙”“属”“要”这三个同音通假字。【例1】A项“略无阙处”中的“阙”通“缺”,读“quē”,意思是空缺;而“城阙辅三秦”中“阙”,读“què”,意思是古代宫殿门前两边的楼,可见它们的意思是不同的。【例2】D项“便要还家”中的“要”通“邀”,读“yāo”,邀请的意思,所以D项的解释是正确的。像这样的音同音近通假字,在教材中还很多,如:“错”通“措”(《唐雎不辱使命》中的“故不错意也”),“惠”通“慧”(《愚公移山》中的“汝之不惠”),“距”通“拒”(《公输》中的“子墨子九距之”)等。特别指出的是,上述音同音近通假现象,都是根据现代词语的读音和古代词语的读音相比较而言的,而古代词语的读音和现代词语的读音是有变化的。在古代,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多为同音和近音。所以,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观察发现和梳理积累,掌握通假的规律,就能比较容易地辨别通假字。
  (二)音变通假。即两个字声母和韵母均不相同。
  【例3】(2010年百色市语文中考题)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
  C.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D.人恒过然后能改(过:过去)
  本题C项考查了对“拂”的理解。“拂”,读“fú”,吹拂、拂动的意思,而在“入则无法家拂士”中的“拂”,则通“弼”,读“bì”,辅佐的意思。所以C项的解释是正确的,但不符合题意,故不选C项。这里的“拂”是一个音变通假字,两个字声母和韵母都不一样。类似这样的还有:“还”通“旋”(《扁鹊见蔡桓公》中的“扁鹊望桓侯还走”),读“xuán”;“矜”通“鳏”(《大道之行也》中的“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读“guān”。这种音变通假字在教材中较少,由于无明显的规律可循,掌握起来较难,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反复记忆,做到烂熟于心。
  (三)形似通假。不少通假字与本字在字形上非常相似,它们的差别是某个偏旁的有无或不同。
  【例4】(2011年河池市语文中考题)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色愈恭,礼愈至 每至晴初霜旦(郦道元《三峡》)
  B.同舍生皆被绮绣 唯见布被覆尸(范晔《强项令》)
  C.何有于我哉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D.择其善者而从之 日出而林霏开(欧阳修《醉翁亭记》)
  本题B项考查了对“被”的理解。第一句中的“被”通“披”,读“pī”,动词,穿的意思,是一个形似通假字,而第二句中的“被”,名词,意思是被子。这两者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故不能选B。
  像这样的形似通假字,课文中还不少,如:“说”通“悦”(《论语十二章》中的“不亦说乎”),“女”通“汝”(《论语十二章》中的“诲女知之乎”),“纪”通“记”(《满井游记》中的“恶能无纪”)等。这些都是因为形体相似而形成的通假现象,容易给人造成混淆,所以要进行归类整理,并多训练,多运用。
  三、引导学生掌握通假字的辨别方法
  (一)以声寻义,反复推敲
  利用通假字与本字音同音近或形似的特点,联系上下文的意思来识别,就是古人所说的“以声寻义”的方法。具体做法就是,我们阅读文言文,如果发现某个字,按通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我们不妨结合上下文,用音同音近或字形相似的另一个字去理解,看是否合情合理讲得通。如果讲得通,就可以断定这个字就是通假字。
  如2011年贺州中考语文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中的“得”,用“获得”“得到”去理解释义,不合乎情理讲不通,用与之音同的“德”,义为“感激”,去理解释义,则合乎情理讲得通,可以断定“得”通“德”;2012年柳州中考语文卷“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曾”,用“曾经”去理解,则句意不通,用与之音同形近的“增”,义为“增加”“增强”,去理解,则句意通畅,可以断定“曾”通“增”;2013年钦州语文中考卷“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中的“亡”,用“死亡”“逃亡”去释义,讲不通,用与之音近的“无”去释义,义为“没有”,则讲得通,可以断定“亡”通“无”;2014年崇左语文中考卷“而越人被发”(《韩非子·说林上》)中的“被”,用“被子”“覆盖”“遭受”去翻译,句意不通,用与之音近形似的“披”,义为“披散”,去翻译,则讲得通,可以断定“被”通“披”,等等。
  (二)加强识记,不断积累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平时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不管是课内文言文还是课外文言文中的通假字,要求学生根据文中的注释或利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先弄清楚这个字通什么字,是什么意思,然后加以分类整理形成知识网络图,并学以致用,从而加深理解,加强记忆。有些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和字形方面的特点不明显的,如“拂”通“弼”,“矜”通“鳏”等,这些只能靠平时识记、不断积累才能加以掌握。
  综上所述,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文言文中通假字的含义、类型和辨别方法,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与质量。
  (责编 秦越霞)
其他文献
【关键词】《周长的认识》 空间表象 教学实践 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0A-0095-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才能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呢?笔者认为,教师要采用开放的课堂教学,多维度呈现,帮助学生积累空间表象,让学生自主理解和建构数学知识,达到对抽象概念的理解。现根据自己在《周长的认识》一课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
期刊
【关键词】片段作文 讲评教案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0A-0036-02  【讲评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能诊断出片断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二)在文章布局方面,能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三)能对重点段落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相信同学们对刚刚写完的以“冬日中温暖的一幕”为话题
期刊
【关键词】数学活动 经验积累 《倍的初步认识》 教学片段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0A-0097-01  所谓数学活动经验,是指教师创设特定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展开观察、分析、推理等,建立个性化的学习认知,并将这些认知正向迁移到下一步的课堂探究中。怎样实施有效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呢?笔者根据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倍
期刊
【关键词】主题活动 《购物中的学问》 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0A-0073-0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
期刊
【关键词】《倒数的认识》 课堂起点 教学片段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0A-0096-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才能有效切入教学呢?笔者参加了本校的同课异构教学活动,聆听了三位老师执教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倒数的认识》的教学实录,现根据三位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片段,谈谈自己对课堂导入的思考。  【片段一】教师从汉字入手,列出了一组
期刊
【关键词】民间布艺 童态化  《民间布艺》 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14-02  民间美术是组成我国各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因素,是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民间美术与儿童教育的融合在美术教育界早已深入人心,在挖掘与传承本土民间美术元素方面有着很多成功的经验。但民间美术中还有很多技艺技能,比如让民间布艺所蕴涵的人文精神、美学
期刊
【关键词】《竹影》 教学反思 美文美教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88-02  余映潮在他的《阅读教学艺术50讲》中特别提出“美文美教”的概念:“美文必须美教,这是不容置疑的。不论是从知识积累、语言训练,还是从技能培养、能力提高,还是从心智培养、情感熏陶等方面看,美文的教学价值都非同一般。”的确,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课文都充满着迷
期刊
【关键词】冲突 精彩课堂 教学片段 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89-01  评判一堂课是否优质,关键是看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是否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让学生感悟数学价值和提升数学思想。日前,笔者听了一节曾经获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的教师的示范课——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上册《一天的时间》的课例,深切地体会到:教师如果能精心设计教学
期刊
【关键词】认识方程 片段赏析  数学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66-02  听了吴正宪老师执教《认识方程》这一课,笔者感受到了吴老师独特的课堂魅力。在课堂中,吴老师寓情于理、寓情于智,教学过程节奏明快、灵动,充满温情,使原本枯燥的概念教学课上得精彩异常,既让学生时而恍然大悟,时而茅塞顿开,同时也使听课老师豁然开朗,顿悟不少
期刊
【关键词】活动经验 分数的意义 教学实践 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38-04  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活动中积累起来的。相对于数学基础知识和丛本技能等显性学习而言,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具有隐性的特征。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数学思维方法,体验并领会数学思想,从而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