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社信息化,到信息化人社

来源 :中国信息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69747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宜昌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落实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和人社部“互联网+人社2020”行动计划的有关要求,以“智慧人社”信息系统建设为主战场,瞄准难题、革除陈弊、创新先行,积极探索“互联网+人社”改革,打响一场提升人社服务能力的攻坚战,实现了从人社信息化到信息化人社的转变。

一、“智慧人社”系统建设背景


  宜昌市人社信息化2007年在湖北省率先按照社保核心二版标准建设并顺利上线运行,但随着业务量增加,传统手工作坊式的经办服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新需求。原有金保工程系统存在的数据不能共享、业务不能协同、系统功能不全、服务手段落后等问题,与人民群众对便捷服务的要求不相适应,迫切需要通过建设高效便捷安全新的信息系统来解决。
  2017年宜昌市正式启动“智慧人社”系统建设,以人社部核心平台三版为技术标准、以建立市级数据集中人社一体云平台为目标,系统覆盖人社核心业务领域,整合多个独立系统,实现统一入口、统一认证、数据共享、业务协同。项目被湖北省人社厅确定为全省人社信息化省级集中唯一试点,列入智慧宜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项目经过一年多的建设,于2018年7月顺利上线。

二、“智慧人社”系统建设成效


  一个大库,实现数据集中共享。智慧人社通过打通“小闭环”,构建“大共享”平台。一是实现“同城同人同库”。对全市10个数据中心进行整合,完成全市400万参保人员信息迁移,合并重复人员信息12万人次,实现数据市级集中。二是信息共享共用。基于接口总线和数据同步机制,横向实现与我市大数据平台跨部门信息交换,实现与公安、工商等20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纵向同步省垂管业务系统数据资源,实现居民医保、社保卡等信息交换同步。三是业务协同办理。参保登记时,直接获取身份证、户口、银行账号等信息,与公安、市民卡信息进行比对,及时提醒疑点信息;业务办理中自动调取《出生医学证明》、《医学死亡证明》、《结婚证》等电子证明信息,取消纸质证明材料,解决群众办事堵点问题。
  一张大网,服务群众更便捷。以智慧人社网上办事大厅为基础,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公共服务平台。一是实现线上办事服务。推进人社服务事项与政务服务平台全面对接,169项服务事项实现在智慧人社网厅、省政务服务平台一网通办。二是打通业务网络。完成人社专网、卫计专网、电子政务三网融合,实现市县乡村四级业务网络全覆盖,连接全市近2200家定点医药机构、1600多家村卫室,实现就医即时结算。三是搭建一站式结算平台、人社代发平台、养老资格认证平台、电子社保卡平台。实现各项社保待遇的线上发放,全市养老退休人员手机刷脸认证,看病就医无卡移动支付等功能。
  一窗办理,推进综合经办快速路。将流程优化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措施,积极推进前台统一受理,后台审核经办的“综合柜员制”。一是经办窗口瘦身。探索人社综合柜员制服务模式,市本级经办窗口从83个精简为31个。二是实现业务流程自动推送。以任务调度、业务档案、业务财务等一体化系统为支撑,通过数字证书、电子签章等技术手段,在现有机构体制下,实现业务流程自动推送。三是主动服务。为参保群众开通单位网厅、个人网厅、手机APP、自助服务一体机等多渠道服务;开展19项社保权益告知短信服务,主动向参保群众推送社保业务办理结果,月均常规短信推送量达2万条。
  一张大卡,打造人社服务“通行证”。进一步提升社保卡管理和应用水平,提升社保卡服务能力。一是加快社保卡发行。全市持卡人数已达到374万人,覆盖全市常驻人口的95%以上。二是提升窗口服务能力。通过建立快速发卡机制,实现社保卡金融功能开户和社保卡制卡“一站式”服务,提供社保卡远程邮寄服务。三是推进社保卡应用。将社保卡成功升级为市民卡,集成社保卡、居民卫生健康卡、就诊卡、公交卡、金融支付等20项功能应用。

三、“智慧人社”系统建设的启示


  高标准规划是关键。制定科学可行的目标,是项目成功的关键,而解决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是确定项目目标的关键。项目目标确定后,项目的各项工作均要围绕这个中心展开。并且在可行性分析、系统设计和开发等各个项目生命周期内,还要不断的进行纠偏。要做好项目规划一是要聚焦问题革除陈弊。智慧人社重点是要解决制约人社事业发展、群众反映突出的沉疴顽疾,适应新形势下服务群众的新需求和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的新要求。我们结合金保工程系统多年运行情况,分析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技术架构陈旧、不断打“补丁”导致安全风险增加,运行质量不断降低;全市十个独立数据中心导致的数据重复,无法达到“同人同城同库”的要求;业务经办过程中主要以纸质凭据为主,带来的纸质档案存放、管理、查询和利用困难问题;5x8小时政府作息时间和大厅服务模式,导致的群众办事不便问题;旧系统不支持“综合柜员窗口”模式,服务对象面临着“排队多、排队长”的沉重负担、服务窗口综合利用率低等问题。二是深入调研对标先进。按照高标准的建设目标,瞄准水平,在2016年至2017年,南下广州、深圳,北上内蒙、沈阳,东去威海、成都,通过外出学习,开拓了视野、明确了方向。有两件事对我们触动很大,一是威海市在系统建设时,同步调整了机构职能,成立了社保服务中心,将五险的征收、待遇发放整合在一个机构办理,这与系统设计的综合柜员制、前台经办后台审核等模式高度契合,提高了业务经办效率、减少了业务协调难度。二是成都市建立了覆盖线上、线下、手机APP、自助终端的5A级服务,还在全市设置了3000多个自助终端,为任何对象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提供任何方式的任何服务。
  高统一业务流程是核心。人社部门业务涉及部门多,业务覆盖面广,现有业务流程主要由人工驱动,工作人员主观操作性强,服务流程、业务办理状态由服务部门掌握,人民群众只能被动等待,存在“常规业务约定俗成、生僻业务自由裁量”现象,这是导致办事效率低、办事质量差和“乱作为”的一个原因,甚至为“权力寻租”提供了土壤。统一业务流程我们从二个方面入手,一是再造统一的业务流程。组织全系统业务骨干对人社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的梳理和优化,打破传统经办模式下科室的职能界限,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对全部业务流程进行整合和二次设计,厘清各业务环节之间的上下游顺序,删掉中间不必要的环节和申报材料,对内形成规范化的业务经办规程,对外形成标准化的业务办事指南。经过充分讨论,我们共梳理出42条综合柜员制的业务流程,减少办事环节248个,减少资料提交324份。二是规范执行政策标准。政策统一是业务流程统一、信息系統统一的前提条件。在智慧人社以前,各地均不同程度的存在“土政策”。我们在尊重历史特殊背景的前提下,以国家、省市颁布的政策文件为基准,以统一全市业务执行标准为原则,就各地执行的政策进行详细梳理。对与标准不一致的、有矛盾的、造成各地参保对象待遇不均等的政策,明确时间点进行清理,保证在新系统上线以后,全市各地区的业务管理、基金管理、制度制定、实施办法等全方面的政策统一。   高质量数据是基础。在智慧人社上线以前,我市人社信息化建设经过10多年的建设,各区县均设立了数据中心,这造成数据无法共享,政策变动带来程序更新成本加大,甚至于县市无法做到同步更新。县市重复参保带来的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数据维护工作量成倍数量級增加。同时,社保、就业、人事人才、劳动监察等各项人社业务系统内部数据库形成孤岛,单位、个人职工基本信息在不同系统中多次登记,无法实现一数一源、业务协同,不符合人社大数据中心“同人同城同库”理念。为了建立全市统一的数据中心,数据清理是基础。我市成立了局分管信息局长为组长的数据清理专班,组织召开了全市数据清理工作动员会,将清理任务分解压实到人、将计划安排到天。对全市10个数据分中心的城镇职工社保业务数据充分分析,科学制定了数据清理工作方案,设置了175项检查点。通过三轮的数据清理,对8.18万笔错误数据进行了修正,其中包括身份证错误5万余条,社会信用代码错误3千余条。在清理过程中,我们还与公安、工商等部门进行大数据比对,提高了清理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二是数据转换是关键。历时7个多月,经过四轮次数据转换,整合县市区10个数据中心、11套业务系统数据,完成了全市400万参保人员基础信息迁移,建成了全市集中的人社云数据中心,实现了“同人同城同库”的目标。通过数据集中,还处理了12万人次的重复参保数据,解决了历史存在跨统筹区重复参保的问题,堵住了个人权益查询不准、多统筹区重复享待等漏洞。
  高水平项目管理是保障。智慧人社建设是一项复杂的信息系统工程。项目背景复杂、建设周期长,项目范围广、子项目多,项目干系人众多、需求难统一。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项目建设者付出极大的努力,把每一项工作做细做实,确保项目切实可行,符合人社部门和参保群众的长远利益。我市成立了由市局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信息化领导担任副组织,各业务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推进组。根据项目各个子阶段,又分别成立了需求调研、流程梳理、用户测试、人员培训、上线切换的专题小组。同时建立了高效的调度机制。项目建设过程中先后组织需求调研200余次,召开专题办公会6次、项目调度会41次,开展全市人社重点工作督查,检查全市两定机构改造完成情况,印发项目建设通报39期。以微信、QQ等即时通迅工具,定期与项目建设相关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做到消息快速传达、工作布置高效、信息即时回复。全市业务经办部门和信息化管理部门开启“白加黑”“5加2”模式,制定128项系统切换计划,明确目标任务、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压实责任,倒排工期,挂图上墙,逐项落实,确保项目的质量、进度、成本等达到预期。
  通过智慧人社项目的建设,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完善一期各项功能,做好以监控监管、辅助决策、大数据分析、主动服务为主要建设内容的二期规划设计和建设,推动人社服务再上新台阶。
  作者单位:宜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中心
其他文献
我国重装物流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伴随着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不断发展和IT技术应用的日益广泛而逐步深入。重装物流企业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利用信息技术和物流信息过程处理相结合,实现降低物流成本和优化企业管理流程的目标,实现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发展,传统重装物流企业向数字化重装物流企业转型已成为时代的必然和趋势。一、背景  随着重装物流信息的不断完善和日趋复杂化,物流信息系统和重装物流企业的经营方式息息相关,
期刊
信息无障碍是指通过信息化手段弥补身体机能、所处环境等存在的差异,使任何人(无论是健全人还是残疾人,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能平等、方便、安全地获取、交互、使用信息。近年来,我国信息无障碍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但仍存在顶层设计欠缺、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产品服务质量不高、社会普遍认知不强等问题。为加快推进我国信息无障碍建设,努力消除“数字鸿沟”,助力社会包容性发展,依据《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提出以下意见
期刊
基金项目:基金来源介绍“公私合作视野下虚拟社会平衡治理研究——以公安机关与微信平台合作治理微信支付为例”(编号:201911483008)  虚拟社会作为现实社会的衍射,其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加深,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不同的国家治理理念也会形成不同的行政法根基,十八大提出的“政社分离”,也深层次意味着公和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合作行政。微信支付在近7年的发展中逐渐成为了举足轻
期刊
一、信息化是未来高等教育变革的必然趋势和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的内在诉求  在当今高等教育迈向新时代之际,信息技术与高校数字化管理、学科建设、思政工作实施、学生在校轨迹记录分析等高等教育要素的多维融合,使传统高校管理和运行体系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越来越注重于强顶层设计,加快构建高校信息化管理体系进程。教育部2016年6月7日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文件明确指出,要“积极利用
期刊
刘九如,电子工业出版社总编辑兼华信研究院院长,本刊社长兼总编辑。同时还兼任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技委产业政策组副组长、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研究咨询中心主任、中关村卫星技术应用产业联盟理事长等社会职务。  新冠疫情爆发,党中央国务院紧急部署,全国上下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解放军官兵和医务人员逆风而行,奋不顾身奔赴抗疫前线,演绎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正是受到这种精神的强烈感染,电子工业出版社华信研究
期刊
《中国信息化》通过对本次疫情期間新技术和新装备的梳理,围绕医疗行业和公共卫生行业的一系列趋势动向,尝试探讨新技术引领下产生的新模式,以及所带动的产业机会。  在高端医疗装备领域,为应对正在进行的中美科技竞争,中国医疗装备正在加快创新突破的脚步。同时,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未来医疗卫生行业将进一步向标准化与个性化融合的趋势发展。并且经过此次疫情防控的检验和排练,整个医疗健康行业将加快数字化和
期刊
疫情袭来,各行业严阵以待,这对我国工业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疫情能够倒逼相关工业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加速“企业上云”智能化发展进程;另一方面,疫情也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员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将依托疫情期间中原油田复工复产的具体实践,研究国有特大型企业如何利用大数据手段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实现全面复工复产。  因此,本文针对疫情防控背景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员的大数据精准管控策
期刊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工会,自媒体背景下高校二级学院工会信息化建设探索研究成果。  “互联网+”技术为新时代高校工会工作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理念及思路;自媒体作为“互联网+”时代最容易被人们接受的媒介形式,已被高校工会组织重点关注,自媒体建设成为高校工会加快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切入点。本文将以自媒体建设为切入点开展高校工会信息化建设可行性进行分析,结合国内外建设现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做好需
期刊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利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和社会网格化治理让电子档案的建立和电子信息系统在各类工作中的作用日益明显。电子档案的储存方便,可以相应增减和变更信息,上传电子信息系统后运用区块链技术能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利用大数据可以对学校管理以及社区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判,及早发现,及早介入,防患于未然。本文将从社区健康管理和学校健康管理的两个角度出发,探讨电子档案和电子信息系统的
期刊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技术创新应用的主战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持续推动国际产业分工深化和全球价值链重塑,为抢占新一轮国际竞争制高点,需紧紧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加紧布局,加快制造强国建设。  当前,全球主要工业化国家均将工业互联网作为抢占新工业革命先机、塑造未来产业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手段,我国也从战略高度布局大力推动工业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