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社会在不断发展,资源的合理开发越来越受到公众的重视。为了能够最大程度上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使得社会资源的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可以稳步协同发展,尽可能地减少对矿区生存环境的破坏,就必须重视开采矿石地段的环境监管与关注矿区人民的生活环境。以当地实际情况为根本考虑对象,根据各个区域的地理特征来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本文将以小型采石场为研究对象,对其矿山相关情况、相关背景、地质环境影响、恢复治理等方面展开讨论,并对其中的地质环境相关背景、影响内容及恢复治理进行较为详实地分析,本文将根据实际情况来探讨出有利于小型采石场开采并且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又较小的措施,除此之外,对已经造成的破坏进行恢复治理的探讨。
【关键词】 小型采石场开采;地质环境;影响内容;恢复治理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指出采石场进行采矿工作务必将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使得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矿山开采企业必须将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放在首位,尽一切可能落实恢复治理的工作,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懈努力。本文将以小型的义和采石场为研究对象,对其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具体过程提出科学而明确的措施建议。
1.矿山的相关情况
小型义和采石场的交通环境比较优良,其与工业区之间有比较通达的公路,工业区与外界之间的联系也比较方便。义和采石场是一个规模不大的采矿区域,该矿山开采石灰岩矿。根据相关材料显示,义和矿山的资源储量达到一百一十几万吨,可利用矿石量有一百万吨。矿山采取露天阶梯式的开采方法,从上而下地进行有序开采。
2.矿山地质环境相关背景
2.1气象水文情况
矿山区域的气象水文情况良好,四季分明并且雨水充沛。冬季的霜期和夏季暴雨状况并不常见,然而却在夜里通常有雨水降下,大雨和暴雨是不频繁的,一般表现为集中发生与结束。由于矿区地形坡度属于陡峭类型,即使有大雨来袭也能避免在地表形成大量积水的状况。
2.2土地的类型
矿山区域树木比较多,土地主要是种植树木的林地而非住宅道路用地。一般来说,林地与住宅道路用地比较起来,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与恢复能力,有利于日后的矿区作业过程中进行生态恢复治理。
2.3地形地貌特征
矿山区域的地貌特征是构造剥蚀丘陵,整个地形面貌是一个帐篷似的形态。矿山区域是中间地形较高,周边的地形偏低,呈现山包状。矿山区域中有大量树木种植,也有一小部分覆盖了植被灌木。矿山覆盖层厚度为三十厘米至八十厘米不等,整个地形看起来较为简单。矿山区域周围的黄壤和黄棕壤的土层厚度也有三十至五十厘米。
2.4地层的岩性
矿山区域的地层有白云岩互层夹盐溶角砾鳞状灰岩、灰岩、石灰岩和残坡积粉质黏土。最外面的残坡积层颜色为灰色和褐色的粉砂质黏土,甚至还有许多碎石夹杂其中。黏土虽为粉质却是可塑形状,韧性一般,而碎石通常就是砂岩碎石,风化的程度比较高,散落于矿山区域周围。
2.5地质构造情况
矿山区域的斜坡倾角都在通常水平的范围之内,没有过于奇怪的地形构造,所以对该矿山进行开采相对而言是比较简便的。
3.矿山开采对地质环境影响程度的划分
3.1地质的灾害情况
一般比较严重的地质灾害主要是泥石流、地表塌陷、危险岩石坠落、地表开裂、土地沉降等现象,而该矿山区域至今未发生类似严重灾害,属于比较平稳而安全的开采矿区。然而虽然没有危险状况的先例,但也不能对此掉以轻心。该矿山是采取由上而下的方式进行采矿作业的,根据矿山的开采高度设定以及台阶、最终边坡角等高度的设定,其依然存在着地质灾害的风险。矿山的岩层倾角和边缘坡度的倾角互相交错,定义为顺向的坡面。当岩层的倾角比边缘的坡角小的时候,坡角处于临空状况,且对于边缘坡度稳定性的影响比较大。无论是何种矿山,一旦经过开采,其稳定性都会下降。该矿山经由科学测量,被划分为切向的坡面以及反向的坡面,这样的情况对边缘坡面的稳定所造成的影响状况比较小。而且目前该状况可以判定出开采后的稳定性较强,且对工作人员的影响和机械设备的影响程度都比较小。
3.2含水层的影响情况
矿山区域的地下水是岩溶水,整个区域都在补给的范围之中,但是设计范围内并没有地表水系,多雨时期所形成的地表径流往往会顺着地形通向区域之外。矿区的水文情况并不复杂,由于与河流有一段距离,且距离并不短,所以其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联系不是十分紧凑,在雨水降落的情况下,矿石的化学成分中有害物质不会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对矿山区域进行规模性开采,划定的区域有明确的限度,而且是属于小型开采,所以对岩溶水需要的补给要求所产生的破坏会小很多。在根据实施情况分析的情况下,矿区开采后往往会形成一个巨型的采石坑积水,使得大量的水暂时滞留在地表。矿山区域一旦进入施工阶段,其对水层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但由于在小型开采的上限压迫下,其造成的水层结构的影响程度不深,地下水的水位下降情况以及疏干状况等影响都比较小。所以该矿山的开采在日后的持续作业中将不会对水层造成重大破坏。
3.3地形地貌的景观
矿山在进行开采期间,对地层表面的植被有严重的影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从而形成地形地貌的采矿露天化。
3.4土地资源情况
矿山区域的开采使得许多露天的采石场频频出现,矿山开采必须按照计划的方案进行工程实施,将地形地貌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尽可能地减少林地的资源破坏程度。将土地资源利用向高效健康带动,土地资源破坏程度尽量控制在设计方案的可承受范围之内。
4.恢复治理的主要措施
由于矿山开采会对地质环境或多或少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其各个方面均有涉及,所以环境的恢复治理不可缺少。影响破坏的程度参差不齐,方面各有不同,其中主要表现为地质灾害隐患、含水层破坏程度较小、地形地貌影响严重、土地资源破坏情况不容乐观。针对这几大主要方面的影响情况,分析出几点较为有效的恢复治理措施的建议。
4.1实施坡率法
在矿山开采过程当中,采用坡率法使边坡达到自身稳定。除此之外,实施挡墙、截排水沟的修建等措施,由此达到恢复治理生態环境的目的。这几项内容务必在开采中就要落实到位,不能等到开采完后再进行落实,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4.2实施不定期监测
由于矿山区域的开采对含水层并没有造成严重影响,所以只需要在生产过程中加强对含水层相关变化情况的监测,对与之相关的数据内容进行不定期的检查,防止突发状况的产生即可。
4.3实施绿化措施
矿山区域的开采对地形地貌造成影响十分严重,开采后造成的开采水坑以及配套设施的破坏影响程度都比较大,因而要采取回填土、绿化等方法来有效治理该种破坏。
4.4实施分段微差爆破技术
矿山区域开采时常有爆破等内容,其带来的碎石散落或者是巨石滚落会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采取分段微差爆破技术,降低爆破震动效应,减少碎石散落和巨石滚落。
5.结语
小型采石场开采的地质环境保护以及恢复治理程序是矿山企业必须非常重视的一项内容,有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在此之前,对于该方面的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经验措施并不充足,因而矿区开采的相关负责部门更要加强这方面的技术分析与经验探讨,最大限度上减少矿区开采对地质环境造成的破坏,有效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吴周洪,李吴波.小型采石场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及恢复治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3:205-207.
[2]赵榆.彭水县桑柘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
[3]李彩霞.华蓥市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及防治措施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
【关键词】 小型采石场开采;地质环境;影响内容;恢复治理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指出采石场进行采矿工作务必将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使得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矿山开采企业必须将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放在首位,尽一切可能落实恢复治理的工作,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懈努力。本文将以小型的义和采石场为研究对象,对其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具体过程提出科学而明确的措施建议。
1.矿山的相关情况
小型义和采石场的交通环境比较优良,其与工业区之间有比较通达的公路,工业区与外界之间的联系也比较方便。义和采石场是一个规模不大的采矿区域,该矿山开采石灰岩矿。根据相关材料显示,义和矿山的资源储量达到一百一十几万吨,可利用矿石量有一百万吨。矿山采取露天阶梯式的开采方法,从上而下地进行有序开采。
2.矿山地质环境相关背景
2.1气象水文情况
矿山区域的气象水文情况良好,四季分明并且雨水充沛。冬季的霜期和夏季暴雨状况并不常见,然而却在夜里通常有雨水降下,大雨和暴雨是不频繁的,一般表现为集中发生与结束。由于矿区地形坡度属于陡峭类型,即使有大雨来袭也能避免在地表形成大量积水的状况。
2.2土地的类型
矿山区域树木比较多,土地主要是种植树木的林地而非住宅道路用地。一般来说,林地与住宅道路用地比较起来,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与恢复能力,有利于日后的矿区作业过程中进行生态恢复治理。
2.3地形地貌特征
矿山区域的地貌特征是构造剥蚀丘陵,整个地形面貌是一个帐篷似的形态。矿山区域是中间地形较高,周边的地形偏低,呈现山包状。矿山区域中有大量树木种植,也有一小部分覆盖了植被灌木。矿山覆盖层厚度为三十厘米至八十厘米不等,整个地形看起来较为简单。矿山区域周围的黄壤和黄棕壤的土层厚度也有三十至五十厘米。
2.4地层的岩性
矿山区域的地层有白云岩互层夹盐溶角砾鳞状灰岩、灰岩、石灰岩和残坡积粉质黏土。最外面的残坡积层颜色为灰色和褐色的粉砂质黏土,甚至还有许多碎石夹杂其中。黏土虽为粉质却是可塑形状,韧性一般,而碎石通常就是砂岩碎石,风化的程度比较高,散落于矿山区域周围。
2.5地质构造情况
矿山区域的斜坡倾角都在通常水平的范围之内,没有过于奇怪的地形构造,所以对该矿山进行开采相对而言是比较简便的。
3.矿山开采对地质环境影响程度的划分
3.1地质的灾害情况
一般比较严重的地质灾害主要是泥石流、地表塌陷、危险岩石坠落、地表开裂、土地沉降等现象,而该矿山区域至今未发生类似严重灾害,属于比较平稳而安全的开采矿区。然而虽然没有危险状况的先例,但也不能对此掉以轻心。该矿山是采取由上而下的方式进行采矿作业的,根据矿山的开采高度设定以及台阶、最终边坡角等高度的设定,其依然存在着地质灾害的风险。矿山的岩层倾角和边缘坡度的倾角互相交错,定义为顺向的坡面。当岩层的倾角比边缘的坡角小的时候,坡角处于临空状况,且对于边缘坡度稳定性的影响比较大。无论是何种矿山,一旦经过开采,其稳定性都会下降。该矿山经由科学测量,被划分为切向的坡面以及反向的坡面,这样的情况对边缘坡面的稳定所造成的影响状况比较小。而且目前该状况可以判定出开采后的稳定性较强,且对工作人员的影响和机械设备的影响程度都比较小。
3.2含水层的影响情况
矿山区域的地下水是岩溶水,整个区域都在补给的范围之中,但是设计范围内并没有地表水系,多雨时期所形成的地表径流往往会顺着地形通向区域之外。矿区的水文情况并不复杂,由于与河流有一段距离,且距离并不短,所以其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联系不是十分紧凑,在雨水降落的情况下,矿石的化学成分中有害物质不会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对矿山区域进行规模性开采,划定的区域有明确的限度,而且是属于小型开采,所以对岩溶水需要的补给要求所产生的破坏会小很多。在根据实施情况分析的情况下,矿区开采后往往会形成一个巨型的采石坑积水,使得大量的水暂时滞留在地表。矿山区域一旦进入施工阶段,其对水层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但由于在小型开采的上限压迫下,其造成的水层结构的影响程度不深,地下水的水位下降情况以及疏干状况等影响都比较小。所以该矿山的开采在日后的持续作业中将不会对水层造成重大破坏。
3.3地形地貌的景观
矿山在进行开采期间,对地层表面的植被有严重的影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从而形成地形地貌的采矿露天化。
3.4土地资源情况
矿山区域的开采使得许多露天的采石场频频出现,矿山开采必须按照计划的方案进行工程实施,将地形地貌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尽可能地减少林地的资源破坏程度。将土地资源利用向高效健康带动,土地资源破坏程度尽量控制在设计方案的可承受范围之内。
4.恢复治理的主要措施
由于矿山开采会对地质环境或多或少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其各个方面均有涉及,所以环境的恢复治理不可缺少。影响破坏的程度参差不齐,方面各有不同,其中主要表现为地质灾害隐患、含水层破坏程度较小、地形地貌影响严重、土地资源破坏情况不容乐观。针对这几大主要方面的影响情况,分析出几点较为有效的恢复治理措施的建议。
4.1实施坡率法
在矿山开采过程当中,采用坡率法使边坡达到自身稳定。除此之外,实施挡墙、截排水沟的修建等措施,由此达到恢复治理生態环境的目的。这几项内容务必在开采中就要落实到位,不能等到开采完后再进行落实,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4.2实施不定期监测
由于矿山区域的开采对含水层并没有造成严重影响,所以只需要在生产过程中加强对含水层相关变化情况的监测,对与之相关的数据内容进行不定期的检查,防止突发状况的产生即可。
4.3实施绿化措施
矿山区域的开采对地形地貌造成影响十分严重,开采后造成的开采水坑以及配套设施的破坏影响程度都比较大,因而要采取回填土、绿化等方法来有效治理该种破坏。
4.4实施分段微差爆破技术
矿山区域开采时常有爆破等内容,其带来的碎石散落或者是巨石滚落会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采取分段微差爆破技术,降低爆破震动效应,减少碎石散落和巨石滚落。
5.结语
小型采石场开采的地质环境保护以及恢复治理程序是矿山企业必须非常重视的一项内容,有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在此之前,对于该方面的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经验措施并不充足,因而矿区开采的相关负责部门更要加强这方面的技术分析与经验探讨,最大限度上减少矿区开采对地质环境造成的破坏,有效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吴周洪,李吴波.小型采石场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及恢复治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3:205-207.
[2]赵榆.彭水县桑柘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
[3]李彩霞.华蓥市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及防治措施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