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美日企业管理特色构建中国企业管理模式

来源 :现代企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n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管理模式是指在企业管理实践中,管理者根据企业价值观,组织、指挥、激励和控制員工的方式,是企业管理系统化指导与控制方法的综合或者管理者领导风格和企业激励机制间的有机结合。它通过将企业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高质量低成本地快速转换成为市场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以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 关于有没有中国式管理模式这个话题,目前国内学术界仍存在着普遍的争论,对此问题本文这里不作讨论。需要说明的是,在中国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加入WTO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的推动下,中国企业也在不断地学习和吸取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科学和理念,来弥补自己管理上的缺陷和不足,的确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出现了一批如海尔、联想等优秀的跨国公司。但是,就目前中国企业普遍的经营效益和管理现状来看,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之下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美日管理模式为世界公认和推崇,其各自形成自己独特的管理理念和管理特色,理应值得研究和学习,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今天我们讨论起构建和完善中国企业管理模式这个话题来,仍有其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一、美日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通过了解美日的管理模式和特色,以引起中国广大企业家和管理学者们的思考,希望对构建和完善中国的企业管理模式和体系有所借鉴和启示。
  1. 制度化与弹性化。被誉为华人三大管理学家的台湾学者曾仕强教授在描述美国的制度化管理特色时说:“美国人爱打固定靶,日本人爱打移动靶,而中国人固定靶也打,移动靶也打。”制度化管理可谓是美国管理模式的最大特色之一,他们制定详尽的管理制度,使每位员工都“有法可依”,员工在相关的制度下可以自由灵活的做自己的工作,不再也不乐意受到上司或第三方的干预。正由于此,世界上的许多科学标准大多都是美国人制定的。在这一点上,中国的企业界与他们有着较大的差距,中国的法律、制度远远没有美国的详尽具体。国内有许多管理者,尤其是曾经在美国公司任职过的很多都抱怨中国的员工没有美国的好管,于是便认为中国也应该构建像美国那样的制度化管理体系。须不知之所以中国人似乎没有美国人好管理的真正原因并不仅仅在于人素质的优劣,而是运用管理美国人的方法来管理中国人,不好管理那也是理所当然的。对于中国要不要像美国那样实行高度制度化管理这个问题,笔者始终认为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美国人的制度化管理是植根于其法制化的民主政治体系的土壤之中的,美国人习惯于遵守法律、制度而不喜欢受外人的干预。而中国人却不然,中国人往往喜欢让上司、主管来亲自“指导”自己而不是让制度来约束自己,中国人对制度往往感到“过敏”。因此,在中国企业中完全实行像美国那样的制度化管理模式无疑是行不通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企业要完全放弃制度化而实行完全的人治管理,没有规矩便不成方圆,中国的企业应该建立的是一种弹性化的制度管理模式。这里所谓的弹性化的管理制度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企业制度不能规定太死,应该留有余地,凡是都应该有补救的机会。二是该用制度的地方要用制度,不该用的地方便不能用,制度不能规定的面面俱到。实际上这也是符合中国人习惯的。
  2. 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不管是在美国、日本还是世界上其他的国家,现在很难讲那一件产品完全是由哪一个公司独立生产出来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之下,企业间的联系将更加密切,企业与企业之间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而在中国,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经常出现,为了争夺市场空间,有的企业想尽办法甚至不择手段的去诽谤竞争对手,而竞争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而使得渔翁得利。因此,尤其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不光要看到竞争,更要意识到合作的必要性。如其相互恶性竞争而彼此资源消耗,倒不如相互合作来共同开发市场,合作可以使企业之间的优势资源互补,产生协同效应。正如本文前面所介绍的一样,日本的企业讲求以和为贵,注重发挥集体的合力。因此,对于企业之间应该加强相互合作这一点上,日本的企业无疑是做的最好,也是最值得中国的企业界学习的。
  3. 做大还是做强。经济学上有一个说法,那就是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可以分散风险。这句话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就是企业要实行多元化的经营,这样可以分散管理风险。此话的确不错,但是笔者认为,多元化经营在分散企业风险的同时也分散了企业的管理资源,往往使企业无法合理整合自己的资源来培养自己的优势产业,构建自己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在做大还是做强这个问题上,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许多大企业选择的是先做大再做强。笔者认为这一经验很值得中国的企业借鉴,应该集中优势资源,先把企业做稳做强,一定要努力培养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尤其应该加强科技研究的力度,争取技术领先的绝对优势,在保持自己领先地位的同时再进行循序渐进的对外延伸。不要在自己脚跟还没站稳的时候就迫不及待的进行扩张,这样往往会导致某种的资源的缺乏而夭折,这样的案例在中国企业中也并不少见。2004年度被评选为中国大陆首富的盛大网络的老总陈天桥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声称:“我们宁愿要小而强的企业,而不要大而弱的企业。”
  4. 人性化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日本人曾经比美国人做得更好。日本人的终身雇佣,年工序列制等曾为日本人创造过管理的自豪。虽然如今受到许多管理学者的质疑,可笔者并不认为这样就失去了研究借鉴的价值,因为没有任何管理技术和管理原则会永不褪色。不管是终身雇佣还是年工序列,归根到底还是一种为了提高企业内部凝聚力和员工忠诚度的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不但没有褪色,而且将是一种管理趋势。21世纪的管理要求我们更加重视智力、知识,重视人,要求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和积极性来为企业服务。中国未来的管理应该也必须构建人性化的管理机制和体系。人性化管理要求我们在企业管理经营中必须兼顾投资者、管理者、员工、顾客以及第三方的利益,不可偏废,忽视了那一方都将违背人性化管理原则而无法达到人性化管理的要求和目标。
  
  二、构建中国企业管理模式的思考
  
  管理大师德鲁克指出:“管理是一种社会职能并植根于一种文化(一个社会)、一种价值传统、习惯和信念中”。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企业管理风靡全球,而至七八十年代却成就了日本人的管理神话,大有美国人反过来向日本人学习的趋势。日本人之所以能够做得比美国更好,是因为日本人并没有脱离大和民族文化之根,而是将美国的管理方法深深植根于大和民族文化土壤之中,才浇灌出了日式企业管理模式的美丽花朵。构建和培养企业管理模式不能脱离本国的民族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就必须认真研究中国深厚的民族文化,这也是笔者始终坚持的一个基本观点。之前也有很多中国企业因为忽视了这一点,因此在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教训值得总结。
  哲人说过,任何理论都是灰色的。世界瞬息万变,企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没有也不可能有现成不变的管理模式供中国的企业来选择和套用,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必须依靠众多的管理者在实际管理实践中不断进行摸索和创新。下面笔者就构建中国企业管理模式的取向问题上做出一番探讨。
  1. 固有传统:构建管理模式首先要考虑的是管理哲学,构建中国的企业管理模式秉承的应该是中国古代的传统哲学。近代似乎有一种“批古崇洋”的媚气,这在许多人的著作或讲话中可见一斑。老认为自己祖宗的东西已经过时了,而人家的洋东西才够“现代”,须不知许多老外却正在研究中国祖先的思想并加以运用。因此,对待古代思想不可一概否认,应该吸取并加以创新,为现代所用。台湾管理学者曾仕强教授潜心研究管理哲学,其首推《易经》为中国管理哲学的精华,并在其大作《管理大道》中对中国古代管理哲学作了诠释。
  2. 洋为中用:西方的科学文明超乎中国之上,他们已形成一套良好的管理物的方法。由于物不具有情绪反应,没有心里作用,物在西方或中国,不会有多大的差异,所以西方那一套管理物的方法,中国不但不应该排斥,而且可以放心的使用。必须切实了解中国自己的管理哲学,研究中国的民族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采纳西方先进的管理工具和方法,培育出现代化中国式管理的美丽花朵。
  3. 自主创新:大和民族是世界上最善于学习的民族,之所以说他们善于学习,是因为日本人跟你学习之后,他们往往会比你做得更好,秘诀就在于他们能够在学习之后加以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的灵魂,学习西方先进管理方法,将其与中国的管理实际相结合并加以发展创新,真正形成中国自己的管理特色。中国的企业目前处于一个赶超阶段,自主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最后,管理无定式,凡是能够推动企业发展进步的管理模式都值得借鉴和学习。管理模式也应该依据企业所处的不同历史阶段加以动态的调整和更新。
  (作者单位:河南省周口师范学院)
其他文献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朱宏任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今年前三季度,工业经济总体上延续了去年下半年回升向好的运行态势,呈现出生产增长较快、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企业在国内及国际市场都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快物流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一个更高效的物流环境,提供真正高水平的物流服务,对提高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的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锦州市作为辽西地区的中心城市,物流业近年来发展较为迅猛,然而和国内外同行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与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锦州的物流业还停留在传统物流单一运
杜邦集团与英国D30公司签订长期战略协议,合作开发新型多用途塑料防护材料。这种产品暂名为“杜邦Hytrel加强型D30”(D30powered by DuPont Hytrel),是一种新材料,目标用途为工业
介绍了纤维增强塑料作为桥梁加固材料的优势。同时以碳纤维增强塑料为例,对其力学性能进行研究。由结果可知,纤维增强塑料作为加固材料可有效提高桥梁整体极限承载力和开裂荷载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钛(TiO2),并用硅烷偶联剂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CG570)和油酸(OA)对其进行表面改性,提高了其亲油性;将改性TiO2对聚丙烯(PP)进行共混改性制备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以及市场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产业转型作为一种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其理论内涵已由产业衰退时期的被动选择逐步变为获取竞争优势的主动战略,相关研究也由宏观产业层面拓展到微观企业视角。对于企业而言,通过产业转型进入全新行业无疑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战略选择,进入方式的选择对转型成败至关重要。    一、产业转型的理论内涵    产业转型按经营战略层面分为主动型产业转移和被动型产业转型两种类型
胡润研究院12日在北京发布(2010海南清水湾胡润百富榜》,今年有413位新人进入榜单。65岁的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以财富800亿元成为2010年中国首富,这是中国第一次"饮料大王"成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