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之道(四)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ta1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身之才
  人要在社会上生存,靠什么立身呢?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德才兼备、能文能武,他们既是国家的栋梁,也是社会需要的通才。他们除了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外,还必须有安身立命的本领,有生存于世的能力。为了这个教育理想,他用40多年的教育实践,形成了成熟的教育纲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八》)人的修养从学《诗》开始,学礼来立身,学乐来完善。“诗教”“礼教”和“乐教”并举,就能形成学生立身之才。
  有次陈亢(字子禽)找孔子的儿子孔鲤打听:你父亲怎样教育你呀?你父亲对你有哪些特别的教育呀?孔鲤说,父亲对我没有进行什么特别教育,但是,我可以告诉你一件事:有一天我独自站在厅堂上,准备快步从庭里走过,父亲拦住了我,对我说,你学了《诗》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习《诗经》,就不知道怎么说话。我下去后就立即学习《诗经》。又有一天,我又独自站在厅堂上,父亲对我说:你学习过礼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无以立,不学习礼仪,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下去后就立即学礼。这就是父亲对我的教育。听到这里,陈亢高兴地说,我问孔鲤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一是懂得做人要学习《诗经》的道理,二是还要学习礼的道理,三是先生对学生的教育一视同仁,没有偏爱自己儿子(《季氏·十三》)。
  孔子对儿子的教育与其他学生一样,同样是“诗教”“礼教”和“乐教”并举,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从学“诗”开始,潜移默化,陶冶感情,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学“礼”来立身,懂得做人的道德规范;学“乐”以涵养人的中和之气,使人品行完善,具有审美能力。学“诗”内慧,学“礼”外秀,秀外慧中,加上学“乐”提升人的审美层次,成为一个美丽的人,就是文质彬彬,谦谦君子。这“三教”合一,不仅规划了教育的基本内容,而且创造性地揭示了人才成长的核心,形成学生的生存能力。怎样进行“三教”呢?
  诗教。中国是诗歌的故乡,先民早就诗意地栖居在华夏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亘古未有的灿烂文明,给人类奉献出最古老的诗歌明珠——《诗经》。“诗教”为“三教”之首,以《诗经》为教材对学生进行教育。《论语》记载孔子引用和论“诗”有14次之多。他亲自修订《诗经》,给学生讲解《诗经》,引导学生在诗海中遨游,发现“诗言志”的美好情愫,品味诗歌语言那浓郁的芳醇。他情有独钟地对学生们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九》)这段“诗教”的精辟论述,对“诗教”的意义,孔子高屋建瓴,概括得很全面:
  第一,学诗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诗,可以兴”,兴者,起也,诗歌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诗中“引譬连类”,运用打比方、类比、联想等方法,能调动学生的感情。比如,学习《诗经》第一篇《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托物起兴,自然地调动学生的感情,驱动学生的想象力。“可以观”,“观风俗之盛衰”(郑玄注)。《诗经》经孔子精心修订编纂,虽说只有305篇,却汇集了我国从夏、商、周到春秋时期,长达数千年的民风民情,是我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阅读《诗经》,观察诗中多种生活图景和民情民风,观人情之厚薄,观世事之变化,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可以群”,“群居相切磋”(孔安国注)。大家聚在一起,阅读诗歌,对诗歌进行切磋,辨别君子与小人,关乎进德,提高道德修养;分门别类学习诗歌的“赋、比、兴”手法,比较鉴别,形成鉴赏力。“可以怨”,指“刺上政”(孔安国、郑玄注)。讽刺和批评社会及政治得失,形成评判力。比如,《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字里行间,表达了劳动者对不劳而获者的怨愤不平。“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通过学习诗歌还可以多识记一些禽鸟、野兽、花草、树木的名称,增长知识和见闻,增强记忆力。一言以蔽之,学习诗歌,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鉴赏力、评判力、记忆力,综合形成阅读能力。学生有了阅读能力,将来走向社会就能自由阅读了。
  第二,学诗可以学习语言。“不学诗,无以言”,由于诗的语言精炼、优美、生动,是语言表达的精品,诗的语言就是学生学习的目标语言。阅读就是吸收,学习诗歌就要吸收诗歌语言,使自己的言语表达优美生动。学习诗歌语言的目的是什么呢?“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从近处说,侍奉父亲,照顾家庭,运用诗的语言表情达意;从远处说,效忠君王,报效国家朝廷,运用诗的语言安身立命。“父”是家庭的代表,“君”是国家的象征,学习诗歌语言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语言运用的本领,以资人生求学之用、谋生之用、为官之用。相反,如果学习了诗歌,“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五》)怎样运用诗歌的语言呢?(l)引用诗句说明自己的观点。例如,孔子教育子贡无谄无骄,不如乐道好礼,子贡当即引诗表达自己的感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而·十五》,引诗见《卫风·淇奥》)人的成长,就像对骨、角、象牙、玉石等的加工制作一样,要进行磨炼和摔打,才能完善自己的品格,才能有望达到做人的理想境界。(2)运用诗句表达自己的感情。例如,孔子赞扬子路刚强自信,衣着朴素,引用诗句:“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罕·二十七》,引诗见《邶风·雄雉》)不嫉妒、不贪求,这样有什么不好呢?给子路以极大的鼓舞。(3)铭记诗句作人生格言。例如:南容多次诵读诗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先进·六》,引诗见《大雅·抑》)白玉上有污点可以磨掉,如果言语中有错误就无法挽回了,以此告诫自己说话要慎重。
  概而言之,孔子“诗教”的真谛:学诗要兴观诵读,登堂入室,培养阅读能力,形成联想力、观察力、鉴赏力、评判力和记忆力;学诗要学习语言,学会运用诗歌语言表情达意;学诗陶冶情感,表述了诗的励志进德之功。这就为我国语文教学教书育人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同时,诗的“兴、观、群、怨”说,也是文学批评的精辟之论,为建立我国文学批评传统起到了开山斧的作用。
  礼教。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礼仪之邦。“礼教”,从来就是我们民族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里的“礼教”,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思想观念上的礼。认识到文明礼治的意义,“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礼,能够治理国家,安定社会,使老百姓生活有秩序,有利于后世的继承者。《礼记·祭统》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要很好地统治国家,使老百姓能够顺从,最紧切的是用好礼。泱泱大国,如果没有礼仪,各行其事,国家就乱套了。二是个体行为规范上的礼。注重多种礼节,如洒扫应对,冠、婚、丧、祭等礼节,在不同场合会用不同礼节。三是典章制度上的礼。注意符合礼仪的等级和层次,如君臣之礼,家庭长幼之礼,朋友交往之礼,社会关系的伦理等。孔子取资于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不学礼,无以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一》)用礼来约束行为,守护心灵不受玷污,使学生立身为人,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乐教。对学生进行“乐教”有着深层的意义,《论语》中出现“乐”字46次,其中用于音乐的“乐”,有22次。孔子说:“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难道音乐就是敲钟打鼓的声音吗?不是的。而是通过音乐陶冶人的情操,滋养人的性情,愉悦人的身心,净化人的心灵。通过音乐的学习和鉴赏,让学生领略到音乐美感,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孔子在齐国听到演奏《韶》乐,竟三个月不知道肉味,在尽善尽美的《韶》乐中陶醉,身心愉悦。音乐还能帮助人们确立正确的苦乐观。“乐者,乐也”,带来愉悦快乐的同时,给人们生生不息的动力,感悟到生命本性的快乐:一是安贫乐道,追求箪食瓢饮之乐,发愤忘忧之乐;二是面对困境和失败百折不挠,忠贞不渝,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拼搏之乐;三是超越自我得失,追求至善至美之乐,生命价值之乐。总之,人生在世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其生命效率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如此诗教、礼教、乐教三位一体,诗使人情感振奋,礼使人规范立身,乐使人升华到纯美的艺术境界,这就是传统文化中理想的人格境界。
  为了学生的和谐发展,具备一定的生存技能,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孔子创造性地开设了在当时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六艺”课程,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这“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
  学“礼”,懂得人伦关系的道德规范,在各种场合能正确运用不同礼节。
  学“乐”,既能欣赏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也能唱歌、跳舞和朗诵诗歌。
  学“射”,能射箭,有的放矢,箭无虚发。会多种射箭技能:会“白矢”,射透箭靶,重在臂力;会“参连”,一箭射出之后,马上三箭连发,重在速度;会“井仪”,四箭射中箭靶,成“井”字形,重在箭法准确。会“襄尺”,与君同射,臣须后退一尺,以别尊卑,但要射得稳健。
  学“御”,会驾御车辆。驾御车辆时,装饰车辆的铃铛必须铿锵作响;驾车沿着曲折的水边奔跑,而不颠簸翻车;在交叉要道上驾车会旋转,动作优美如应节起舞;驱车追赶野兽,行动迅速敏捷,驾车向左奔跑,以便君王射杀;给君王驾车稳重庄严,表示对君王的尊重;等等。
  射、御这两项既是体育项目,可以强身健体,也是军事项目,为当时重要的作战手段。射、御训练把体能训练和军事技术训练结合起来,既增强了学生的体质,也为将来参战培训了人才。
  学“书”,学习汉字的“六书”,象形、会意、形声、指事、假借、转注,不仅会识字、写字,还能学习自然博物常识。
  学“数”,懂得当时一般的数学知识,还懂得记日、记月、记年的历法,能够推演八卦。
  孔子的“三教”、“六艺”,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生存本领。“学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学生个个有进步有发展,或者从政,或者从教,或者经商,都各有作为,最突出的有颜渊、子贡、闵子骞、冉伯牛、卜商、子游等“孔门十哲”。学生在学校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德才兼备,文武双全,形成了良好的素质,出校门后就能大有作为。他们在社会上能安身立命,独当一面,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既实现人生的价值,又为推进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作者通联:武汉江汉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在做“句式变换”专题练习时,有一个句子里使用了“通感”的辞格,要求学生依照句子样式写一个句子,我发现多数学生都没有做这个题目,这个题目应该不难,学生怎么不能做出来呢?后来评析时我给学生讲了要用上“通感”的辞格,但是学生却还是不能写出含有“通感”的句子。于是针对这个题目,我给学生列了一个选择:  1.会写,但不知道要求  2.知道要求,不会写  3.不知道要求,不会写  我们知道学生要想做好题目,就
嘉宾观点:今年经销商大多是随进随出,尽量减少库存,目前安徽的社会库存量只有往年的三分之二。针对这种情况,厂家必须积极主动寻找市场空间,否则由于后期用肥季节集中且短暂,没有提
所谓写作的原生态,是指把笔头指向原生的生活状态,冲破一切虚伪的包装和预设的模式,艺术地展示真实的生活、真挚的情感、真正的哲思,在作文中写真生活,敢发真情,展示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那么,怎样使写作回归原生态呢?  一、书写原生的生活细节  细节真实是文学创作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写作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应保持与生活零距离的写作状态。搜寻写作素材应把视野投向生活,从日常生活中选取真实、典型、有代表性的生活
“开卷有益”,这是大学者胡适写给普林斯顿图书馆的题词。那么阅读优秀报纸也一定有益,我相信,学生也相信。于是约定每周五语文课读报,学生一片欢呼,心想读报好不轻松自在!  学生的欢呼是在我意料之中的,因为他们几乎每天面对的都是语文课本,尽管上面的文章也是经典,也脍炙人口,是编教材者智慧和心血的结晶,但时时相见也不免有疲倦之感;且一经编辑成书便是固定的,在时效性上自然稍显不足。而报纸则能起到短、平、快的
三宅一生(Issey Miyake)最新推出的腕表OVO,由Shunji Yamanaka设计,这也是Shunji Yamanaka为三宅一生设计的第二块手表,第一块为Insetto。OVO在葡萄牙语中是“卵”的意思,“卵”是
目的:提供卫勤保障最优决策方案,提高卫勤保障决策速度及效率。方法: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结合决策支持系统并叠加相关决策模型.实现决策优化功能。结果:备子系统实现了查询、统计、分
根据记者调查采访显示,本周各磷肥厂家基本没有销售压力,目前仍然处于窗口期,厂家都在执行前期出口订单,后续新单也在陆续签订。由于货源紧缺,二铵价格稳中上扬,涨幅在50-100元/吨。
笔者在引导学生欣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有的同学体会了诗人表达离别之情的潇洒飘逸后心犹不足,又再三思味,进而推想,诗人对归国是否有些许的向往?离别是伤感的,但回到母亲的怀抱又是欣喜的,正是这两种情感的交织,使诗的格调于伤感中显轻灵潇洒。这种理解引起大部分学生的共鸣,许多学生引征徐志摩的另一首诗《再见吧,康桥》,甚至从网上查资料,予以佐证。面对好思喜辩的学生对阅读内容个性化的重构,我思考了许多。事
目的:优化区域内军队药材供应机构与被保障对象单位的保障关系,实现药材供应机构资源的合理利用与配置。方法:采用专家咨询、运筹学整数规划等方法,按照“就近、就便保障”的联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