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看翻译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topher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翻译学界,翻译的标准与原则一直是大家广泛关注的焦点和热门话题,而对于如何实现翻译,研究得更多的是如何处理具体的字、词、句和篇章,实现它们从原语到译语的解码,也就是实现两语对等。但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也就是在对翻译材料进行理解和表达时,译者常常遇到许多困难,因为对材料无法用具体的两语对等方法来处理。所以本文试图从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出发,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进行思考和研究,运用认知语义学、类典型与基本层次范畴等理论,分析这些问题中隐藏的深层次意识,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翻译 认知语义学 类典型 基本层次范畴理论
  
  引言
  
  在翻译学界,翻译的标准与原则一直是大家广泛关注的焦点和热门话题。关于翻译的标准,我国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早在汉朝和唐朝时期,就有了“文”与“质”之争,实际上是直译与意译之争;还有清代翻译大师严复于1898年提出了“信”、“达”、“雅”的标准,即忠实于原著,译文流畅,文字典雅。1951年,傅雷先生提出了文学翻译的“传神”论,这是比“信”、“达”、“雅”更高的翻译标准,傅雷先生认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1964年,钱钟书先生提出了翻译的“化境”之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除了国内的翻译家提出的翻译标准之外,早在1972年,英国著名学者亚历山大·弗雷赛·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里,就提出了翻译中的三项基本原则:一、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二、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三、译文应和原作同样流畅。(冯庆华 2002:P4-5)
  对于如何达到翻译的最高标准,研究得更多的是如何处理具体的字、词、句和篇章,实现它们从原语到译语的解码,也就是实现两语对等。但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也就是在对翻译材料进行理解和表达时,译者常常遇到许多困难,因为对材料无法用具体的两语对等方法来处理。所以本文试图从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出发,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进行思考和研究,运用认知语义学和类典型与基本层次范畴等理论,分析这些问题中隐藏的深层次意识,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1. 翻译中遇到的困难
  
  在翻译过程中首先碰到的问题是选义。英语中的一词多义,汉语中的一字多义都是常见的语言现象。例如在1980年版的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of the American Language (the 2ndCollege Edition) 里,run作为不及物动词有31个释义,作为及物动词有5个释义,作为名词26个释义,作为形容词有4个释义,并专门收列成语搭配20条。汉语中意义和搭配最多的字是“上”。在上海辞海出版社出版的《辞海》里,“上”有17个意义和194个词语搭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词语的意义将更加丰富。谈到语言符号的意义,早在1974年第一版的《语义学》里,G. Leech就提出了词语具有七种意义,这已是保守的说法。它们分别是概念(外延)意义、内涵(隐含)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射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正因为语言符号有如此多的意义,人们常常把心理词库比喻成一个网络,词语在不同语境下,不同的说者和听者头脑中,不同搭配等都会有不同的变化。
  其次,除了在材料的理解中遇到了选义的问题外,译者在表达中还将遇到选词的困难。在对原文正确理解了的基础之上,译者有多种正确的表达方式可供选择,可哪一种是最恰当、最地道的呢?光用一個汉字来表示die这个概念的词就有:死,亡,故,卒,弱,逝,殁,毙,薨,崩,殪等。
  还有在前面谈到翻译标准时,“文”与“质”之争实际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直译和意译是翻译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也是最主要的两个翻译方法。如中国的成语“过街老鼠”,直译:(like) a rat crossing the street,意译:the object of universal condemnation;a bad man hated by everybody.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恰当地把握好直译和意译的程度是至关重要的。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一般情况下都是尽可能在目的语中找到对等的表达。等值翻译一直是翻译界奉行的一条标准,无论是形式上、意义上还是功能上,等值翻译绝对是衡量译文好坏的重要条件之一。(王国鹏 2005)但是根据思维体验观,翻译不是一个单纯的对原语解码和译语重新编码的过程,而是一个双重认知过程。单纯的解码和编码把原语和译语都看成是自足的系统,运用语言结构的各个层面(即音位层、词层、词组层、句层、篇章层)的规则去追求等值。(萧立明 2005)并且有些材料无法用具体的对等译法进行翻译,比如文化背景比较复杂的词组、成语、谚语和习语等。英语中的“Mak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s”就不能对等翻译成“趁太阳还照耀的时候晒干草”,而应该符合汉语习惯译成“趁热打铁”,“把握时机”。
  最后,修辞格在翻译中是一个最为棘手的问题,理论和实践都说明了这一点。通过学习修辞格理论和分析翻译实例,我们发现修辞格从翻译的角度可以分为3类:可译;难译;不能译。(冯庆华2002:P150)拿最后一种来讲,英语修辞格“头韵(Alliteration)”就是不可译的一例。如Dumb dogs are dangerous. 它的意思是:不吠的狗最危险。汉语很难把这种修辞格体现出来。
  
  2. 翻译与认知语言学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冯庆华 2002:P3)从表面上看翻译只是一种语言活动。然而,无论是词语的恰当处理还是句段的合理翻译乃至整个篇章的有机联系都是浑然一体的。语言和思维有密切联系,只研究语言而不探讨思维不能诠释翻译的本质。有学者曾撰文指出:“两个民族语言的翻译活动是人的思维活动,翻译的过程是思维活动的过程”。(阎德胜 1992)而且语言同客观世界并不直接一一对应,而是以人的认知作为中介,过程大体是:客观世界——认知加工——概念范畴——语言符号。(蔡晖 2006)这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核心。认知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一种方法,基于我们的身体经验和对世界感知与概念的方式或途径。(F.Ungerer&H.J.Schmid 2001:F36)下面笔者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进行分析,建议译者从认知语义学和类典型与基本层次范畴方面进行思考。
  
  2.1 翻译与认知语义学
  Wikipedia2001—2006版百科全书对认知语义学的定义为:认知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的一部分。与传统的真值语义学相反,它认为意义不直接反映外部世界,而是反映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J.Taylor 2001) 自然词语产生于特定的环境中,每一个词及其概念的出现都伴随有特定的使用环境、分布特征以及创造者的情感和心理动机等诸多因素。一旦该词进入语言交际系统,这些原始特征就会作为词的意义成分,与词的所指内容和表达形式一道存入人的大脑,构成复合认知语义结构。(章宜华 2002)所以译者在翻译时,应更重视如何使原语的复合认知语义结构在目的语得以重建,这涉及到两语的双重认知过程。翻译的双重认知过程可解释为对原语概念系统及其结构系统的内在联系和译语概念系统和结构系统的内在联系进行比较分析的过程。(萧立明 2005 )
  在认知语义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心理空间域中,Fauconnier指出,意义并不存在于语言之中,相反,语言是构建意义的途径,依赖于许多独立的认知活动。而且这个意义构建的过程是以语篇为基础的过程。也就是说,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或一个段落都必须以语篇为背景,联系上下文才能恰当地理解和表达意义。我们可以认为,离开文本不可能揣摩出作者意图,但不考虑作者写作时的时代背景以及社会、文化、自然环境,不经过译者、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解读、理解,也不可能判断出文本的意义。(陈道明 2002)
  认知语言学的语义观认为我们可以把与判断某词义相关的背景信息视为一个知识的网络体系,这一网络体系以内化入我们的文化特征、行为方式等。具体地说,我们只有将一个词放到与之相关的各个认知结构共同构成的背景中才能理解它的意义。(J.Taylor 2001)这些背景包含的信息很广,是人们自出生起,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互动过程中积累的人类身体体验、文化、情感、文明、习俗、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想象等。这些信息在认知结构的网络体系中,不是独立的各个部分,而是聚合成了一个完型(gestalt)。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以这种完型去理解和表达。离开了这样一个完型,译者或读者无法真正明白语言符号的意义。如宋词《虞美人》中有一句“小楼昨夜又东风”,这‘东风’能译成‘east wind’吗?在中国,“东风”是春风;而在英国,east wind则是冬日的寒风。诗人雪莱《西风颂》中的“西风”才是春风。在许渊冲的译本中,它被翻译成‘vernal wind’。(许渊冲 2004)
  
  2.2 翻译与基本层次范畴
  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又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J.Taylor在他的著作《语言的范畴化:语言学理论中的类典型》中指出: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过程就是他们通过语言对周围世界进行分类的过程,即语言的范畴化。
  Rosch认为外部世界提供给我们的信息不是杂乱无序,而是有章可循。某些具有显著特征的基本物体构成基本层次范畴(basic-level category),这些基本层次范畴能让我们付出最小的认知努力而收获最大量的信息。在它之上,有更抽象、更具概括性的高层次范畴;在它之下,有较具体、较少概括性的低层次范畴。这三种范畴构成语言中的等级结构,我们通过这一结构来认知世界、解读世界。(J.Taylor 2001)
  基本层次范畴在认知上之所以基本、重要,主要由四个因素决定的:一、感知方面。基本层次范畴在感知上具有相似的整体外形,能够形成反映整个类别的单个心理意象,人们能最快地辨认其类属。二、功能方面。基本层次范畴是人们能运用类似的运动机制与其上的范畴成员打交道的最高层次,即是说,属于同类的成员可引起人们在行为上大致相同的反应。三、言语交际方面。基本层次范畴常常是用较短、简单、常用、中性的词表达。这些词产生年代早,也是儿童最早习得的。四、知识组织方面。人类的大部分知识都是在基本层次上组织起来的。认知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大部分思维是在基本层次上进行的。具有典型的基本层次范畴是人们用来对周围具体事物和有机体进行分类的工具。(F.Ungerer&H.J.Schmid 2001)
  基本层次范畴的理论对很多其他理论也具有启发性作用。在两语的翻译过程中尤其重要。在前面提到翻译是从原语到目的语认知结构的重建,既然人类的大部分思维是在基本层次范畴上进行的,那么作者在创造文本,读者在理解与欣赏文本,语言学者在研究文本或译者在翻译文本的过程中,必然也会基本上遵循这样的原则。在翻译之前,译者分析文本时,自觉或不自觉地会找出其基本层次范畴,通过具有典型的基本层次范畴再进行扩展分析,这样系统全面的分析有助于理解。在正确理解之后,通过表达在目的语中重建原语的认知结构。这时,考虑两语如何进行相互转换,必然在目的语中找出其对等的基本层次范畴。两语中的基本层次范畴对等的情况最多,因为人的思维基本上是在基本层次上进行的,这样的表达也有助于读者的理解和欣赏。而在有些情况下,也有可能选择从高层次范畴或低层次范畴选择表达方式,这并不影响基本层次范畴的主导地位。这里要说明的是基本层次范畴是译者理解和表达的是一个认知原型,而非实际依赖的原则。以原型为基础,译者灵活处理文本,然后找出最恰当的翻译。例如中国成语“挥金如土”被译成‘spend money like dirt’。在中国的货币演变历史中,主要货币有贝币、铜币、黄金、白银、纸币等。他们都是充当钱(人们在日常社会生活中约定的等价交换物)的功能。所以翻译成英文时,为了达到认知语义结构的重建,译者选择了基本层次范畴‘money(钱)’。
  
  2.3 翻译与类典型
  Rosch对不同文化的范畴形成进行比较,发现许多范畴都是围绕一个类典型(prototype)而构成,判断某事物是否归入某范畴,不是看它是否具备该范畴成员所有的共同特性,而是看它与其类型之间是否具有足够的家族相似性。大多数的语言范畴呈现出的不是单一中心结构(monocentric structure),而是多中心的结构(polycentric structure),也就是说,它们通常表现出多个prototypes,这些prototypes通过家族相似性互相连接。(J.Taylor 2001)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一词多义(一字多义)和同义词,都是有一个类典型或多个类典型进行语义延伸。认知语言学家指出意义的拓展主要有两条途径,一为比喻(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的结构映射),一为借代(在同一个认知模型中的一个范畴被用来代替另一个范畴)。(F.Ungerer&H.J.Schmid 2001:F28)比喻和借代不再仅仅是两个传统的修辞格。著名的认知语言学家Lakoff&Johnson曾说过:转喻(借代)和隐喻(比喻)一样,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是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它们根植于人们的基本经验之中,构成我们日常思考和行动方式。(Lakoff&Johnson1980)因此,译者在理解和表达过程中,选义和选词都必须考虑转喻和隐喻这两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对多种语义和多种表达方式进行仔细琢磨,并选择最恰当的。举英文中的一个普通的单词head作为例子,它的类典型意义是‘头部’,但由这个类典型引申出了很多边缘成员,这些成员属于这个范畴是因为它们和类典型具有家族相似性。在不同的搭配和情境中,head体现出不同的意义:
  1)He has a good head for mathematics.他的数学能力很强。
  2)Let’s discuss the question under five heads.让我们分5个题目来讨论这个问题。
  3)Heads or tails? 正面还是反面? (掷硬币以凭机会决定某事物)
  4)Where is the head? 厕所在哪里?(船上用语)(冯庆华 2002)
  
  结语
  
  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来看,在语言和思想的关系中,思想是第一性的,语言是第二性的。(刘利民 2006)并且Whorf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对于思维的整体建构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卢植 2006) 所以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几个主要困难,笔者从认知语义学、基本层次范畴和类典型的视角分析这些问题中隐藏对人类认知结构的认识。翻译就是从原语到目的语认知结构重建的过程。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关注语言各个要素,这些要素聚合成了一个整体——完型,存在于人类的大脑。而本文只提供了一些思考方式和原型,翻译过程中在翻译的灵活性和译文视角的异同等方面还体现了译者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G.Leech. Semantics:The Study of Meaning,second edn[M].Harmondsworth:Penguin.1981[1974].
  [2]F.Ungerer&H.J.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3]J.Taylor.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 [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4]Lakoff,G.&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37.
  [5]馮庆华. 实用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6]王国鹏. 从认知角度谈隐喻翻译[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6).
  [7]萧立明. 认知语言学与翻译[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5,(5).
  [8]陈道明. 隐喻与翻译[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9):1-4.
  [9]阎德胜.论翻译活动的哲学实质[J]. 中国翻译,1992,(3):11-15.
  [10]蔡晖.转喻思维产生动因的多元思考[J]. 外语学刊,2006,(6):41-45.
  [11]章宜华.认知语义结构与意义驱动释义模式的构建[J].现代外语(季刊),2006.11,(4):362-370.
  [12]刘利民.哲学视域中的语言问题[J]. 外语学刊,2006,(6):1-5.
  [13]卢植.语言相对论对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影响[J]. 外语学刊,2006,(3):32-3.
  [14]许渊冲.汉英对照宋词三百首[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朱一不喜欢林杰,不是一点不喜欢,是非常不喜欢:一个男生,竟然戴着个老头帽,跟一个老爷爷似的。因为这,刘小浏说,朱一是老太太。为什么啊?只有老太太才和老头坐在一起啊。朱一
我就是村完小的苦楝树。兀立,身体庞大却瘦削,以至于筋骨里的感叹,我也能听见。很多年了,我没有再从它旁边经过,伫立,或者叙述。从前,我倚靠着它,眺望天空,抓住掠过的白云。
鼠年新春,冷热两重天。冷的是肆虐的冰雪跟重庆电网开了个出格的“玩笑”。热的是重庆电网员工以钢铁般的意志,书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战歌。循着员工们用忠诚写就的歌词,踏着
《圣经》不仅仅是西方世界的历史、经济、政治、文学、社会和文化的集中反映,而且是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中的一些语言已经渗透到英美文学作品和英语的日
能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能源消费水平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能源消费持续稳定增长,能源生
乐山电业局不断加强供电优质服务,促进乐山和谐发展。先后被乐山市委、市政府评为“乐山市社会经济发展突出贡献企业”、“文明行业”、“文化活动先进单位”;被中华全国总工
策划人语今年初,750工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个目前国内运行电压等级最高的输电工程,显示出我国自主创新的熠熠光彩,并将继续在广袤的西北高原欢歌起舞。 Planning l
这天,伯御正在阴间鉴赏古玩,突然他的冥界至尊S8手机响了:“喂,伯御,听说你的坟墓被盗,你还不快去看看……”伯御一听大吃一惊,暗叫一声倒霉,赶紧跑到地府车站购买人间穿越票
我们做一件事,去一个地方,或读一本书,一定先要存一颗向往的心,然后才能做得好,去得了,或者读得透彻。所谓向往的心,也就是动机,或是志愿。说得更清楚一些,要抱有一定的目标,
期刊
今年一季度,广西玉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59.8亿元,同比增长51.2%。玉柴六大核心产业板块均实现预定目标,其中发动机板块一季度实现销售收入38亿元,同比增长45.4%;汽车化工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