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了北京电影学院的江海洋仿佛踏入了一片新的天地,十年来对知识的渴求在这里完全释放……正是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北京电影学院诞生了中国导演辉煌的一代——第五代导演。对此,江海洋十分感恩高考,他曾这样感慨:“如果没有恢复高考,我们这批人的命运完全无法想象,当时陈凯歌还是北影印刷厂的工人,张艺谋还在棉纺厂。”
2009年,记录1977年這场共和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冬季高考的电影《高考1977》上映,因其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这一转折点,在当年引起轰动,被誉为“二十年最好的国产片之一”,而该片的导演兼编剧江海洋也凭借这部电影获得了当年的金鸡奖最佳编剧奖。
恰逢新中国恢复高考40周年,《新民周刊》记者有幸采访到了《高考1977》的创作者江海洋导演,重温他的高考记忆。
留下一代人的高考故事
《高考1977》讲述的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民的生活重新步上正轨,中断了多年的高考也得以恢复——在东北某农场内,一群来自四面八方、身份各异的知青知道恢复高考的消息后,跃跃欲试,都想争取这个难得的机会。而这部电影最初的念想,就是因为身为78级高考生,江海洋希望把自己所经历的那个年代,用电影的方式真实地记录下来。在他眼中,“恢复高考,是一个民族,重新恢复了对教育的尊重,它比高考本身更重要、更伟大”。
为了写好这个故事,导演兼编剧的江海洋查阅了许多资料,采访了许多77、78级的高考生,收集了许多采访素材。虽然这部电影是讲述高考,但是江海洋认为,如果只讲高考,电影就会太淡,食之无味——不仅要讲高考,更要讲好那代人的生活状态。江海洋为剧中人物设计了三条主线:女主陈琼和她父亲的亲情;潘志友和陈琼的知青爱情;老迟和潘志友亦师亦友的友情。
而在选择电影素材时,为了兼顾艺术性与真实性,江海洋最终听取好朋友陈道明的意见,将白山黑水的大兴安岭作为故事背景。确定方向后,剧组从吉林开始,一路北上,最终找到了黑龙江小兴安岭附近,伊春市的一个农场。
东北的秋天总是格外短暂,电影开拍的第二天,就遭遇了东北的第一场雪。当地老乡告诉江海洋,这里的雪一旦下起来,就要等到明年开春才能化掉了。但是这部戏有一半的场景都不能有雪。剧组想尽办法,最后组织了一个铲雪队,用大型吹风机把场地打扫干净,并用大量的木屑盖住地面,在上面覆盖塑料布,拍戏时就把塑料布掀开拍摄。而东北的寒冷远超剧组预期,由于室外温度过低,用于拍摄的电子设备往往转了两圈就停止工作了,摄影师只能用身体温暖设备,在电影拍摄期间,诸如此类的困难不胜枚举,正是因为有对后代的一份责任感,才让所有人都坚持了下来。
《高考1977》公映后好评如潮,让很多新时代的大学生重新理解了那个年代的历史,有人如此评论道:《高考1977》是一部没有代沟的电影,虽然记忆属于父辈,感动却可以属于两代人。
感恩高考,知识改变命运
1955年出生的江海洋,青年时期恰逢那个动荡的年代,在全国大搞“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候,因为家中已有姐姐远赴贵州插队,因此江海洋得以留在上海,于1972年进入上海冶金机械学校学习,并担任了学校的学生会副主席,主管文艺活动。在校期间,江海洋十分受老师器重,毕业后顺利留校任教,被视作是学校管理队伍的接班人。
看上去顺风顺水的人生,却不是江海洋向往的生活。出生于文艺世家的江海洋,受到父亲的影响,从小就对表演有极大的兴趣,但造化弄人,那个年代的年轻人从来没有选择命运的机会,只是被历史的车轮推着向前。江海洋原以为自己会做一辈子冶金技术工人,直到1977年8月,邓小平同志召开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最终决定从这一年起恢复统一高考。消息最先传到城市,而后全国的青年们都听说了这一消息,江海洋至今仍能回忆起那时内心的期盼与激动,甚至还清楚地记得《人民日报》当时为恢复高考所做的社论题目,那是他的人生转折点,也是许多人改变命运的一年。
恢复高考了,每个人都在寻找课本,白天劳动,晚上复习。江海洋回忆起当年的复习经历,也是感慨万千:“高考虽然恢复了,但是十年的知识断代却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弥补的。当时的高考复习,连学习材料都很难找到,我看的《化学》,都是找别人借的书,并且三天内就要还给对方。”江海洋说的,是1977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为高考恢复所编辑出版的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这套丛书面世后,立即被抢购一空,许多人为了能买到书,常常带着小板凳,在离开门还有好几个小时的时候就在书店外排队等候,据当年的工作人员回忆:“队伍可以从山东路、九江路、汉口路一直排到河南路,大排长龙”,但仍然经常处于缺货状态。
看过《高考1977》的朋友,可能会对片中老迟(孙海英饰)从不离身的公章印象深刻,而这一情节正是来源于江海洋的亲身经历——
那个年代报名高考,一般都需要携带盖着单位公章的介绍信才可以安排考试,而江海洋作为学校培养的接班人,领导就跟老迟不愿意潘志友离开农场一样,不愿意江海洋离开学校。幸运的是,北京电影学院的招生制度是先初试后复试,复试报名才需要介绍信。因此,江海洋抓住机会,顺利通过初试,又通过朋友的帮助顺利地拿到了介绍信,最终进入了电影学院导演系。
进入了北京电影学院的江海洋仿佛踏入了一片新的天地,十年来对知识的渴求在这里完全释放,他几乎浏览了学校所有关于电影的书籍杂志,还用自己的读书笔记与摄影系的同学交换心得,彼此共同探讨学习。正是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北京电影学院诞生了中国导演辉煌的一代——第五代导演。对此,江海洋十分感恩高考,他曾这样感慨:“如果没有恢复高考,我们这批人的命运完全无法想象,当时陈凯歌还是北影印刷厂的工人,张艺谋还在棉纺厂。”
2009年,记录1977年這场共和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冬季高考的电影《高考1977》上映,因其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这一转折点,在当年引起轰动,被誉为“二十年最好的国产片之一”,而该片的导演兼编剧江海洋也凭借这部电影获得了当年的金鸡奖最佳编剧奖。
恰逢新中国恢复高考40周年,《新民周刊》记者有幸采访到了《高考1977》的创作者江海洋导演,重温他的高考记忆。
留下一代人的高考故事
《高考1977》讲述的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民的生活重新步上正轨,中断了多年的高考也得以恢复——在东北某农场内,一群来自四面八方、身份各异的知青知道恢复高考的消息后,跃跃欲试,都想争取这个难得的机会。而这部电影最初的念想,就是因为身为78级高考生,江海洋希望把自己所经历的那个年代,用电影的方式真实地记录下来。在他眼中,“恢复高考,是一个民族,重新恢复了对教育的尊重,它比高考本身更重要、更伟大”。
为了写好这个故事,导演兼编剧的江海洋查阅了许多资料,采访了许多77、78级的高考生,收集了许多采访素材。虽然这部电影是讲述高考,但是江海洋认为,如果只讲高考,电影就会太淡,食之无味——不仅要讲高考,更要讲好那代人的生活状态。江海洋为剧中人物设计了三条主线:女主陈琼和她父亲的亲情;潘志友和陈琼的知青爱情;老迟和潘志友亦师亦友的友情。
而在选择电影素材时,为了兼顾艺术性与真实性,江海洋最终听取好朋友陈道明的意见,将白山黑水的大兴安岭作为故事背景。确定方向后,剧组从吉林开始,一路北上,最终找到了黑龙江小兴安岭附近,伊春市的一个农场。
东北的秋天总是格外短暂,电影开拍的第二天,就遭遇了东北的第一场雪。当地老乡告诉江海洋,这里的雪一旦下起来,就要等到明年开春才能化掉了。但是这部戏有一半的场景都不能有雪。剧组想尽办法,最后组织了一个铲雪队,用大型吹风机把场地打扫干净,并用大量的木屑盖住地面,在上面覆盖塑料布,拍戏时就把塑料布掀开拍摄。而东北的寒冷远超剧组预期,由于室外温度过低,用于拍摄的电子设备往往转了两圈就停止工作了,摄影师只能用身体温暖设备,在电影拍摄期间,诸如此类的困难不胜枚举,正是因为有对后代的一份责任感,才让所有人都坚持了下来。
《高考1977》公映后好评如潮,让很多新时代的大学生重新理解了那个年代的历史,有人如此评论道:《高考1977》是一部没有代沟的电影,虽然记忆属于父辈,感动却可以属于两代人。
感恩高考,知识改变命运
1955年出生的江海洋,青年时期恰逢那个动荡的年代,在全国大搞“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候,因为家中已有姐姐远赴贵州插队,因此江海洋得以留在上海,于1972年进入上海冶金机械学校学习,并担任了学校的学生会副主席,主管文艺活动。在校期间,江海洋十分受老师器重,毕业后顺利留校任教,被视作是学校管理队伍的接班人。
看上去顺风顺水的人生,却不是江海洋向往的生活。出生于文艺世家的江海洋,受到父亲的影响,从小就对表演有极大的兴趣,但造化弄人,那个年代的年轻人从来没有选择命运的机会,只是被历史的车轮推着向前。江海洋原以为自己会做一辈子冶金技术工人,直到1977年8月,邓小平同志召开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最终决定从这一年起恢复统一高考。消息最先传到城市,而后全国的青年们都听说了这一消息,江海洋至今仍能回忆起那时内心的期盼与激动,甚至还清楚地记得《人民日报》当时为恢复高考所做的社论题目,那是他的人生转折点,也是许多人改变命运的一年。
恢复高考了,每个人都在寻找课本,白天劳动,晚上复习。江海洋回忆起当年的复习经历,也是感慨万千:“高考虽然恢复了,但是十年的知识断代却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弥补的。当时的高考复习,连学习材料都很难找到,我看的《化学》,都是找别人借的书,并且三天内就要还给对方。”江海洋说的,是1977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为高考恢复所编辑出版的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这套丛书面世后,立即被抢购一空,许多人为了能买到书,常常带着小板凳,在离开门还有好几个小时的时候就在书店外排队等候,据当年的工作人员回忆:“队伍可以从山东路、九江路、汉口路一直排到河南路,大排长龙”,但仍然经常处于缺货状态。
看过《高考1977》的朋友,可能会对片中老迟(孙海英饰)从不离身的公章印象深刻,而这一情节正是来源于江海洋的亲身经历——
那个年代报名高考,一般都需要携带盖着单位公章的介绍信才可以安排考试,而江海洋作为学校培养的接班人,领导就跟老迟不愿意潘志友离开农场一样,不愿意江海洋离开学校。幸运的是,北京电影学院的招生制度是先初试后复试,复试报名才需要介绍信。因此,江海洋抓住机会,顺利通过初试,又通过朋友的帮助顺利地拿到了介绍信,最终进入了电影学院导演系。
进入了北京电影学院的江海洋仿佛踏入了一片新的天地,十年来对知识的渴求在这里完全释放,他几乎浏览了学校所有关于电影的书籍杂志,还用自己的读书笔记与摄影系的同学交换心得,彼此共同探讨学习。正是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北京电影学院诞生了中国导演辉煌的一代——第五代导演。对此,江海洋十分感恩高考,他曾这样感慨:“如果没有恢复高考,我们这批人的命运完全无法想象,当时陈凯歌还是北影印刷厂的工人,张艺谋还在棉纺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