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刀为武器行走江湖的勇士人称刀客。同样以刀为武器从事木刻版画的,不就是艺术家里的刀客?今年3月5日,2011中国当代艺术权力榜颁发了一个“艺术发现奖”给来自中央美院的“刀客”——版画系副教授康剑飞。康老师当时在台上发表获奖感言说:“我到40岁的时候终于被发现了!”台下的观众中,或许有人会觉得这是调侃与自嘲,而其实康剑飞本人完全没有在开玩笑,“要知道,体制内的画家能得到这个奖不容易,有种终于被承认的感觉”。
9月7日,由艺嘉文化主办的《作为媒体的艺术——康剑飞作品展》在上海红坊的艺博画廊开幕;紧接着,9月15日北京的中间美术馆也在举行他的《观看黑鸟的方式》个展。奔波于京沪两地办展的他,在上海个展开幕前接受了本刊的访问。
阳光灿烂的日子
为了让大家能够瞬间了解康剑飞的成长环境,我只需要提一下《阳光灿烂的日子》,影片中那帮干部大院中的孩子在耀眼阳光与遍地红旗中间度过了自己的懵懂少年。而谈及康的少年,我们把“干部大院”四字转换成“艺术大院”就可以想象了:爸爸康永明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学院舞美系,在天津市评剧团担任舞美设计,非常擅长国画和版画,并负责著名的塘沽版画创作群体的组织工作;妈妈是评剧演员能唱能演;他也曾酷爱爬树上墙掐架逃课等“业余活动”;到17岁那种还没开窍的年龄,他就开始谈恋爱了;升学填志愿时他的自由度大到父母完全不管,爱去哪儿去哪儿;结果反复考了三年才考进央美……这是一部康剑飞版本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而其中予人印象极深的一个画面,是唐山大地震后大家都住地震棚,3岁的康剑飞发现他家的安身之处在那一大片简陋所在中最显特别:爸爸用许许多多已经用过的木刻版画的原版搭建了他们家的木棚,“那简直是一个木刻的房子”,康剑飞带着回忆的神情叙述着。我想这一切正是他成为版画家的基因传承,同时也令他起了念头,在不远的未来做一个关于“木刻的房子”项目。
1997年,24岁的他即将由央美版画系本科毕业。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使得他可以继续留校,而留校是当时无数美院学生的至高理想——他的毕业作品《重复组合》获得了学院该年度唯一的毕业一等奖,这个重要大奖是由本科生和研究生一起评定的!2000年,在念完央美版画系研究生同等学历班后,他留校任教直到现在任职副教授和硕士生导师。
一个教师的多重身份
身处学院高墙内,也就成为人们口中的体制内艺术家。康剑飞跟艺术圈的朋友们也常常相聚和交谈,却发现他们甚少探讨学院教师们的艺术创作,感觉自己被视作了“另一个阵营里的人”,不免黯然。所以这次能够被主流艺术界关注,“让我藉由艺术作品重新回到群体里”,是大有理由让人为之振奋一下的。
对于学院艺术,康剑飞认为其核心的部分“第一跟市场是无关的,第二是必须在每条线索上保持研究性。老师教了学生,即便最后的出口是别人在市场上得到认同,但这种工作还是很有价值”。康感叹自己做的不少作品活像是附着在教案上的例图,很正确很说明问题,但总觉得好像不太符合主流对审美的要求,同时又不够职业艺术家的那种“搏”的狠劲!“所以,创作方面我会考虑要更狠一些!”
问及为人师表的感觉,担任了五年版画工作室主任并在36岁就评上副教授的康剑飞颇为满意地列举了那些有目共睹的教学成绩,例如学生毕业展作品被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全线收藏,例如在北京798展出的《我们毕业了》第一季联展受到广泛好评。
对于教学从业者而言,康剑飞认为该职业可以收敛人们过于不羁的性格、磨练人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我甚至乐于给每个我带的学生写一份不同的教案”。即便如此,康剑飞性格里的对抗性还是时常有所表现,而大学时代带他的老师们现在都成了美院院长、系主任、美协主席,“他们都很支持和关爱我,同时也给我说真话提供了资本”。康剑飞用知足的口吻描述着自己一路成长的特殊性。
除了艺术家和美院教授的职业以外,康还同时拥有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秘书长、国际版权交易中心艺术顾问、观澜国际版画展评委、中国人民银行金币总公司图案设计委员会委员之类的种种身份。在年轻艺术家里面,像他这样子身份多元的非常罕见。“我把所有触角都伸向了这个社会,想多方位了解它真实的样子。同时我也会警惕,要保持一个能够近距离观察社会的姿态,尽量地接近但并不完全地进入。”
游走在美院教育系统、中国美协、职业艺术圈、职业策展人之间,康剑飞力图把这些角度融会贯通起来,不是力求有所图,而是付出心血来让这些平台都能互相借力。“我现在的多元身份使得我看问题不可能再是单一向度的了。这些集体之间不应该有着绝对的界限,而应互相配合,一起推动中国艺术的发展。有时我就好像个卧底一样,‘潜伏’在不同的机构中,一点点地让艺术变得更纯净。”
每个系列都有“上下文关系”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艺术界开始关注艺术的本体语言的诸多特征。到今天,从形式语言、材料运用或者个人风格等角度来看艺术家,都已经不是问题。找到新的工作方法、树立新的认识观点,才是当下版画创作的重心。康剑飞认为,所谓新的认识方法,来源于对艺术史的了解、对于当下社会的观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具备清晰的具有递进关系的个人艺术实践线索,“其实每一个系列都是在前一个创作的基础上产生的想法”。
1995年,他开始进入木刻工作室创作版画,在那个阶段他完成了大量的木刻习作,抛弃了传统的痕迹过大的木刻刀,尝试使用更精致的铜版摇刀和滚点刀,其结果是拓展了木刻刀痕的可能性。1997年获得一等奖的《重复组合》则是用拼贴托裱的方法完成了版画的“复数”。及至2000年,他的形式感极强并在第十届全国美展中获奖的作品《圣宴》已经充分显现其炉火纯青的多变刀法,昭示了他对版画语言的狂热追求。
正如康剑飞所言,当代社会的复制技术高度发展,版画作为传播工具的作用已被大大削弱,“那么,信息时代版画还有存在的价值么?”这样的哲理性自问后,是对版画语言更为深入的研究,于是从写实木刻、复制性木刻、观念性版画到如今的各系列作品,康剑飞把所有跟版画与木刻有关的过程都历练了一遍。他认为,推动版画前行的切入点是“版画的当代应用”。 从2004年到2007年,康剑飞主要的工作是以绘画为主,其间差不多两三天刻一张小画,作为小稿或日记体。于是积累出那一组关于“鸟人”的漫画性质系列作品。之后,他又从“饾版”这个中国传统的水印版画制版方式出发,引导出艺术创作的新叙事方法。而2008年创作的装置《观看黑鸟的方式》再次把这种“印刷式叙事方法”进行了新的空间运用。
这次在艺博画廊展出的《作为媒体的艺术》系列,是康剑飞自2010年开始创作的,它与之前的系列有着内在逻辑关系,依然还是还原版画的基本传播功能。而他用最原始的木刻方式,一刀刀一点点去再现一个本来就轻易的瞬间得到的图像,这本身就是一个对现代传播的诘问。
虽然除了木刻版画外,康剑飞还创作一定量的油画、装置作品,但他还是对于木刻版画有着最浓厚的兴趣,“因为在今天,木刻版画的本体属性介于传统艺术形式如国画、油画和新媒体如数码影像之间,它既保持了传统的某些精神,又带有时代的时尚性。油画很能表达情绪,而版画创作比较冷峻和理性的方法与技术在我看来,更容易形成某种思维方式。也就是说,由技术本身可以拓变出艺术内涵,这也是版画这块特别出人才的原因之一吧”。
版画市场“可以有”
目前,国内市场中最为热门的还是那些名人版画,这种现状无疑折射出当代社会的功利性和投机心理。康剑飞坦言当下了解版画历史、熟知版画现状的批评家太少了,鉴于这样的背景,他策展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让更多人了解版画,最终唤起人们对于价值观的重新思考。
康剑飞说,版画的境遇与其他画种有非常大的区别:“中国画早已深入人心,油画随着市场的高歌猛进也已被大多数人接受,反倒是在中国美术史上曾经极度重要的版画被人忽略了。”所以许多优秀版画作品的价格并不高,艺术价值也未被很好地发掘。
但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藏家们逐步认识了版画这一独特的美术形式,“比如我们在今日美术馆举办的每两年一届的‘青年版画邀请展’上,许多藏家乐意购买我们打包的成套版画作品——每个艺术家的版画作品都收进一张,他们觉得好看之外价格又不贵。我们真的愿意让版画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价格可以很低都没关系”。
让版画变成未来的艺术市场中人们真正可以消费的艺术品,这是康剑飞有些较劲儿般地想证明的一点。他描述了那样一种情境:“自己家里挂点小小的版画来欣赏来享受,或走亲访友、庆祝生日时把版画当成礼物互相赠送。版画其实是很讲究分享的艺术,当手中拥有20分之3的那张时,我会去想20分之1和2是在什么样的人手里呢?但这种有趣的想象跟功利全无联系。”他很看不上目前那种所谓的油画收藏风气,“买回去,连包装板都不拆,直接等个两三年又送拍去了。这根本不是享受和拥有艺术!”
康剑飞告诉我们在国际上版画的收藏群体堪称体量巨大,在那里复制型版画价格非常低廉,而艺术家创作型版画则比较昂贵,但在国内则有相反的趋势,名人原作的复制版画还是价格较高的。
不惑之年论成功
康剑飞自认并不属于对传统书画大有心得的那类画家,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反而来自生活中的潜移默化。比如,论吃饭比起西餐他更爱火锅,论喝酒比起红酒他更爱白干儿,论旅游比起上海十里洋场他更爱去大西北大草原……
望京那一块是艺术家聚集之地,康剑飞所在小区里大概就住着七八十个与艺术相关的艺术家、批评家、美院教师等等。得空时,他经常跟艺术家朋友、美院同事和老同学们在小区里的单一麦芽俱乐部Single Malt Club酒吧碰头,喝威士忌聊艺术。那可是一间很有名的酒吧,国内国际很多重要的艺术聚谈都发生在那个地点,在网上也被戏称为“北京文化的一个小中心”。
在家歇息时,康剑飞看片总爱挑那些黑帮的、打斗的。夫人笑话他有暴力倾向,但隐藏得还不错。康剑飞自己说这是年幼时就一直有的“英雄情结”所致,但这股子劲头并没有演化出真正的暴力举动,却在他的艺术创作道路上,嬗变成不断挑战自己的一种“对抗性”。
社会上一般来衡量艺术家成功的尺度,往往是作品好卖与否、拍卖价是否过百万、媒体曝光度是否够高。明年即将进入不惑之年的康剑飞则认为“成功的标准应该在自己的心里,媒体上经常出现的并不一定是真正成功的,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是在过一种媒体化生活”。
他回想自己从一个来自天津的叛逆男孩,变成一个美院教师,靠双手支撑起一个家,按照自己的思路做艺术,担当起人生所有的责任,“所有的这些,令我内心觉得自己是成功的。而且有机会站在各个角度仔细观察这个社会,也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
9月7日,由艺嘉文化主办的《作为媒体的艺术——康剑飞作品展》在上海红坊的艺博画廊开幕;紧接着,9月15日北京的中间美术馆也在举行他的《观看黑鸟的方式》个展。奔波于京沪两地办展的他,在上海个展开幕前接受了本刊的访问。
阳光灿烂的日子
为了让大家能够瞬间了解康剑飞的成长环境,我只需要提一下《阳光灿烂的日子》,影片中那帮干部大院中的孩子在耀眼阳光与遍地红旗中间度过了自己的懵懂少年。而谈及康的少年,我们把“干部大院”四字转换成“艺术大院”就可以想象了:爸爸康永明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学院舞美系,在天津市评剧团担任舞美设计,非常擅长国画和版画,并负责著名的塘沽版画创作群体的组织工作;妈妈是评剧演员能唱能演;他也曾酷爱爬树上墙掐架逃课等“业余活动”;到17岁那种还没开窍的年龄,他就开始谈恋爱了;升学填志愿时他的自由度大到父母完全不管,爱去哪儿去哪儿;结果反复考了三年才考进央美……这是一部康剑飞版本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而其中予人印象极深的一个画面,是唐山大地震后大家都住地震棚,3岁的康剑飞发现他家的安身之处在那一大片简陋所在中最显特别:爸爸用许许多多已经用过的木刻版画的原版搭建了他们家的木棚,“那简直是一个木刻的房子”,康剑飞带着回忆的神情叙述着。我想这一切正是他成为版画家的基因传承,同时也令他起了念头,在不远的未来做一个关于“木刻的房子”项目。
1997年,24岁的他即将由央美版画系本科毕业。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使得他可以继续留校,而留校是当时无数美院学生的至高理想——他的毕业作品《重复组合》获得了学院该年度唯一的毕业一等奖,这个重要大奖是由本科生和研究生一起评定的!2000年,在念完央美版画系研究生同等学历班后,他留校任教直到现在任职副教授和硕士生导师。
一个教师的多重身份
身处学院高墙内,也就成为人们口中的体制内艺术家。康剑飞跟艺术圈的朋友们也常常相聚和交谈,却发现他们甚少探讨学院教师们的艺术创作,感觉自己被视作了“另一个阵营里的人”,不免黯然。所以这次能够被主流艺术界关注,“让我藉由艺术作品重新回到群体里”,是大有理由让人为之振奋一下的。
对于学院艺术,康剑飞认为其核心的部分“第一跟市场是无关的,第二是必须在每条线索上保持研究性。老师教了学生,即便最后的出口是别人在市场上得到认同,但这种工作还是很有价值”。康感叹自己做的不少作品活像是附着在教案上的例图,很正确很说明问题,但总觉得好像不太符合主流对审美的要求,同时又不够职业艺术家的那种“搏”的狠劲!“所以,创作方面我会考虑要更狠一些!”
问及为人师表的感觉,担任了五年版画工作室主任并在36岁就评上副教授的康剑飞颇为满意地列举了那些有目共睹的教学成绩,例如学生毕业展作品被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全线收藏,例如在北京798展出的《我们毕业了》第一季联展受到广泛好评。
对于教学从业者而言,康剑飞认为该职业可以收敛人们过于不羁的性格、磨练人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我甚至乐于给每个我带的学生写一份不同的教案”。即便如此,康剑飞性格里的对抗性还是时常有所表现,而大学时代带他的老师们现在都成了美院院长、系主任、美协主席,“他们都很支持和关爱我,同时也给我说真话提供了资本”。康剑飞用知足的口吻描述着自己一路成长的特殊性。
除了艺术家和美院教授的职业以外,康还同时拥有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秘书长、国际版权交易中心艺术顾问、观澜国际版画展评委、中国人民银行金币总公司图案设计委员会委员之类的种种身份。在年轻艺术家里面,像他这样子身份多元的非常罕见。“我把所有触角都伸向了这个社会,想多方位了解它真实的样子。同时我也会警惕,要保持一个能够近距离观察社会的姿态,尽量地接近但并不完全地进入。”
游走在美院教育系统、中国美协、职业艺术圈、职业策展人之间,康剑飞力图把这些角度融会贯通起来,不是力求有所图,而是付出心血来让这些平台都能互相借力。“我现在的多元身份使得我看问题不可能再是单一向度的了。这些集体之间不应该有着绝对的界限,而应互相配合,一起推动中国艺术的发展。有时我就好像个卧底一样,‘潜伏’在不同的机构中,一点点地让艺术变得更纯净。”
每个系列都有“上下文关系”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艺术界开始关注艺术的本体语言的诸多特征。到今天,从形式语言、材料运用或者个人风格等角度来看艺术家,都已经不是问题。找到新的工作方法、树立新的认识观点,才是当下版画创作的重心。康剑飞认为,所谓新的认识方法,来源于对艺术史的了解、对于当下社会的观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具备清晰的具有递进关系的个人艺术实践线索,“其实每一个系列都是在前一个创作的基础上产生的想法”。
1995年,他开始进入木刻工作室创作版画,在那个阶段他完成了大量的木刻习作,抛弃了传统的痕迹过大的木刻刀,尝试使用更精致的铜版摇刀和滚点刀,其结果是拓展了木刻刀痕的可能性。1997年获得一等奖的《重复组合》则是用拼贴托裱的方法完成了版画的“复数”。及至2000年,他的形式感极强并在第十届全国美展中获奖的作品《圣宴》已经充分显现其炉火纯青的多变刀法,昭示了他对版画语言的狂热追求。
正如康剑飞所言,当代社会的复制技术高度发展,版画作为传播工具的作用已被大大削弱,“那么,信息时代版画还有存在的价值么?”这样的哲理性自问后,是对版画语言更为深入的研究,于是从写实木刻、复制性木刻、观念性版画到如今的各系列作品,康剑飞把所有跟版画与木刻有关的过程都历练了一遍。他认为,推动版画前行的切入点是“版画的当代应用”。 从2004年到2007年,康剑飞主要的工作是以绘画为主,其间差不多两三天刻一张小画,作为小稿或日记体。于是积累出那一组关于“鸟人”的漫画性质系列作品。之后,他又从“饾版”这个中国传统的水印版画制版方式出发,引导出艺术创作的新叙事方法。而2008年创作的装置《观看黑鸟的方式》再次把这种“印刷式叙事方法”进行了新的空间运用。
这次在艺博画廊展出的《作为媒体的艺术》系列,是康剑飞自2010年开始创作的,它与之前的系列有着内在逻辑关系,依然还是还原版画的基本传播功能。而他用最原始的木刻方式,一刀刀一点点去再现一个本来就轻易的瞬间得到的图像,这本身就是一个对现代传播的诘问。
虽然除了木刻版画外,康剑飞还创作一定量的油画、装置作品,但他还是对于木刻版画有着最浓厚的兴趣,“因为在今天,木刻版画的本体属性介于传统艺术形式如国画、油画和新媒体如数码影像之间,它既保持了传统的某些精神,又带有时代的时尚性。油画很能表达情绪,而版画创作比较冷峻和理性的方法与技术在我看来,更容易形成某种思维方式。也就是说,由技术本身可以拓变出艺术内涵,这也是版画这块特别出人才的原因之一吧”。
版画市场“可以有”
目前,国内市场中最为热门的还是那些名人版画,这种现状无疑折射出当代社会的功利性和投机心理。康剑飞坦言当下了解版画历史、熟知版画现状的批评家太少了,鉴于这样的背景,他策展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让更多人了解版画,最终唤起人们对于价值观的重新思考。
康剑飞说,版画的境遇与其他画种有非常大的区别:“中国画早已深入人心,油画随着市场的高歌猛进也已被大多数人接受,反倒是在中国美术史上曾经极度重要的版画被人忽略了。”所以许多优秀版画作品的价格并不高,艺术价值也未被很好地发掘。
但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藏家们逐步认识了版画这一独特的美术形式,“比如我们在今日美术馆举办的每两年一届的‘青年版画邀请展’上,许多藏家乐意购买我们打包的成套版画作品——每个艺术家的版画作品都收进一张,他们觉得好看之外价格又不贵。我们真的愿意让版画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价格可以很低都没关系”。
让版画变成未来的艺术市场中人们真正可以消费的艺术品,这是康剑飞有些较劲儿般地想证明的一点。他描述了那样一种情境:“自己家里挂点小小的版画来欣赏来享受,或走亲访友、庆祝生日时把版画当成礼物互相赠送。版画其实是很讲究分享的艺术,当手中拥有20分之3的那张时,我会去想20分之1和2是在什么样的人手里呢?但这种有趣的想象跟功利全无联系。”他很看不上目前那种所谓的油画收藏风气,“买回去,连包装板都不拆,直接等个两三年又送拍去了。这根本不是享受和拥有艺术!”
康剑飞告诉我们在国际上版画的收藏群体堪称体量巨大,在那里复制型版画价格非常低廉,而艺术家创作型版画则比较昂贵,但在国内则有相反的趋势,名人原作的复制版画还是价格较高的。
不惑之年论成功
康剑飞自认并不属于对传统书画大有心得的那类画家,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反而来自生活中的潜移默化。比如,论吃饭比起西餐他更爱火锅,论喝酒比起红酒他更爱白干儿,论旅游比起上海十里洋场他更爱去大西北大草原……
望京那一块是艺术家聚集之地,康剑飞所在小区里大概就住着七八十个与艺术相关的艺术家、批评家、美院教师等等。得空时,他经常跟艺术家朋友、美院同事和老同学们在小区里的单一麦芽俱乐部Single Malt Club酒吧碰头,喝威士忌聊艺术。那可是一间很有名的酒吧,国内国际很多重要的艺术聚谈都发生在那个地点,在网上也被戏称为“北京文化的一个小中心”。
在家歇息时,康剑飞看片总爱挑那些黑帮的、打斗的。夫人笑话他有暴力倾向,但隐藏得还不错。康剑飞自己说这是年幼时就一直有的“英雄情结”所致,但这股子劲头并没有演化出真正的暴力举动,却在他的艺术创作道路上,嬗变成不断挑战自己的一种“对抗性”。
社会上一般来衡量艺术家成功的尺度,往往是作品好卖与否、拍卖价是否过百万、媒体曝光度是否够高。明年即将进入不惑之年的康剑飞则认为“成功的标准应该在自己的心里,媒体上经常出现的并不一定是真正成功的,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是在过一种媒体化生活”。
他回想自己从一个来自天津的叛逆男孩,变成一个美院教师,靠双手支撑起一个家,按照自己的思路做艺术,担当起人生所有的责任,“所有的这些,令我内心觉得自己是成功的。而且有机会站在各个角度仔细观察这个社会,也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