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心灵因材施教

来源 :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cy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学困生”,一般是指那些在知识、能力、品格、方法、体质等要素及要素的复合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的学生。如果不注意加强对这些学生进行辅导和转化,这部分学生中有人有可能因此而沉沦,成为社会的负担或不稳定因素。而这些学生同样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我们不仅不应嫌弃他们,反而应该更加关爱他们,积极有效地帮助他们转化。
  
  一、走进心灵,了解“学困生”类型和特点
  
  “学困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是多方面的。多次学习失败,成绩不理想,导致学习欲望下降,无心学习。“学困生”通常有如下几种表现。
  1、智力型“学困生”。智力型“学困生”智力相对迟钝,智商偏低,他们思维能力不够强,理解缓慢,记忆力低,接受知识能力比较差。他们在学习上花的时间比别的学生多,但学习成绩却不如别的同学。
  2、动力因素型“学困生”。动力因素型“学困生”智力正常,头脑灵活,但学习动机不正常,因而引起学习困难。他们的主要特点是: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懒惰,不想动手动脑。他们意志薄弱,在学习过程中控制不住自己,不能持之以恒,好高骛远,不求甚解。
  3、学习不得法型“学困生”。学习不得法型“学困生”智力正常,记忆力较好,但学习方法不当。他们的主要特点是:学习呆板,学习机械式,死记硬背,忽略知识的内在联系。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知识迁移的问题、综合运算题就准以应付,失去信心。
  4、外因导致型“学困生”。外因导致型“学困生”智力正常,记忆好,反应灵活,但由于个人受外界(疾病、家庭、师生、交友、社会等)的影响导致学习困难。他们的主要特点是:精神不振,性格暴躁,缺课、上课讲话、看小说。由于无心学习,因而学习成绩不好。
  
  二、深入心底,探究“学困生”形成原因
  
  1、智力型“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心智发育滞后,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注意力等智力因素相对较差,上课时跟不上老师讲课的速度,不懂的知识越来越多,做作业和考试越来越困难,怕别人笑话,不懂也不敢问老师和同学,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因此产生厌学情绪。
  2、动力因素型“学困生”形成原因:这部分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缺乏动力,心中没有目标,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懒惰,不想动手动脑,学习上遇到困难就放弃,作业往往都是抄别人的,久而久之不懂的知识越积越多。
  3、学习不得法型“学困生”形成原因,观察力较弱,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配合老师,自以为是,不善于分析问题,也不善于总结经验,生搬硬套,死记硬背。
  4、外因导致型“学困生”形成原因:这部分学生形成原因比较复杂,它是由外部原因引起内部原因变化。我们经过长期观察,把它们归纳如下,
  (1)社会因素,不健康的影视、网页等媒体,对这些未成年人危害很大,使他们想入非非,无心学习。不良的社会风气,赌博、打架斗殴、偷东西,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此外“读书无用论”和“打工潮”对学生的影响也很大。
  (2)家庭因素:大部分“学困生”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他们对子女的学习漠不关心,甚至侵占孩子的学习时间,让孩子去打工挣钱。孩子受父母熏陶,即使原来学习成绩很不错,也会每况愈下,伦为“学困生”。
  (3)学校因素:学校领导和老师只把着眼点放在少数能考上重点学校的学生身上,对大多数学生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学生违反了纪律,出了问题,无人监管,或只是敷衍了事。学校思想教育工作薄弱,教师只管教书,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有的教师素质较低,方法简单、生硬,教育教学质量较差。
  
  三、因材施教,切实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告诉我们,对“学困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温暖的师爱奉献给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那么如何做好“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呢?
  1、对智力型“学困生”要耐心引导,帮助他们开启心智。以“笨鸟先飞”的道理鼓励他们:只要肯下功夫,勤奋学习,多练多读,不懂就问,一定能取得好成绩。有个学生李×,由于各科成绩很低而产生了退学的念头。教师了解他的情况后,跟他进行心理沟通,下课后常到他座位上聊聊,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和自售心,并给他布置一些比较容易的练习,还指导他每节课前都进行预习,课后认真做练习。期末考试,除英语科外,李×各科都及格了。
  2、对动力因素型“学困生”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引导他们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从内心深处生发出强大的学习动力。同时,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个龚×同学,教师首先通过家访了解他家的情况(父母很溺爱他,但对他的学习成绩不太重视),然后跟他父母沟通,达成共识,共同对他进行理想前途教育,帮助他树立理想,明确目标,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该同学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不久,他在段考中获得了三等奖。
  3、对学习不得法型“学困生”要从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帮助他们,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如有个叫陈×的同学每次物理测验都是30多分,老师找她谈心。她说她也认真学了,那些公式、定理、概念都背得很熟了,可就是成绩不好。老师引导她进行具体的分析,指出她成绩不好的原因主要是在学习方法上,没有注意分析、归纳和总结。后来她认真调整了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中考物理成绩达91分。
  4、对外因导致型“学困生”,要密切与家长联系,促使老师、家长、学生一起谈心,有时也请学校领导或司法部门的人员、老师和家长对学生一起进行教育,使他们走上学习的正轨。如伍×同学上课经常违纪,班干登记他的名字他就骂人,老师对他进行批评教育后,第二天他就不来学校。打电话到他家,他爷爷说不在家。后来老师在街上的网吧里找到他,他承认上网已有一个月了,还和别人一起偷过东西。通过了解,知道他父母到外地务工,生活由爷爷照顾,这段时间他说到同学家住,他爷爷就没多问。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请镇司法所同志和他爷爷来到学校,一同对这个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前途教育。经过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耐心教育,他的思想慢慢改变了,成为一名遵守纪律、勤奋学习的学生。
  总之,作为一名班主任,有责任管理好一个班;作为一名教师,有责任教好每一位学生,决不能把“学困生”当做包袱,轻视他们,放弃他们,而要讲究教育教学艺术,因材施教,切实有效地帮助他们,使他们产生学习的信心、希望和动力,使每一个“学困生”重新回到前进的学习队伍中来。
其他文献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历来被认为是炼词造句的典范,特别是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其实在这句诗里不仅仅是这个“绿”字用得好,还有一个也用得十分恰到好处的“又”字,通过这个“又”字,使全诗上下联相联系,使前后句相映衬,从而充分表达了诗人面对春风明月这美景而产生的对时光已逝的感叹和长期在外欲
期刊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使课堂场景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有许多不可控的生成性因素。教师应扮演怎样的角色,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呢?    1、精心选择课堂智慧的制高点,成为动态生成
期刊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如何引导学生诵读古诗,帮助学生理解、积累古诗,我们在这方面作了一点有益的尝试。  走进校园,在神韵独具、耐人味的景观栏里,颇具匠心的便是那一幅幅“诗配画”。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景观主题,优美的诗和雅致的画错落有致地点缀其间,既形象地诠释了诗意,又使诗意与美景相映成趣。令人回味
期刊
调查对象:本地区高中阶段的在校学生。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  调查过程:2007年5月-7月,共发调查问卷950份,回收920份,回收率96.8%,访谈85人次。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校本研究活动越来越被基层学校所重视。然而,在目前大多数的校本研究中,对学生的研究仍比较薄弱,学生问题还没有真正成为校本研究的关注点。尽管对学生问题诸如学生生理和心理、学习动机等一些具有普遍意
期刊
近年来,各级科研部门和中小学十分重视研究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语文科的探究活动也时有举行,笔者对于语文评价机制颇有感触,写出来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    一、语文探究课多元评价的必要性    实行语文探究课的多元评价,是指更多地关注上课教师的课堂闪光点,为教育教研提供更多的实践理论支撑。每一个教师的上课形式都有独特的表现,每一语文课都有多种表现形式,所以,我们很难找到一个适用于任何语文教师的统
期刊
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的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2007年北京市科学骨干教师培训班上,李晶教授又谈到:“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和学生一起通过收集事实找到规律,还要将这些规律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即观念,提升、改变学生的原有观念,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得到扩展和发展。小学的科学教育目标应该是以科学观念为核心的科学素养教育,突出科学观念。”由此可见,科学教
期刊
课堂教学活动由无数的细节构成,细节虽小,但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教师愈发感受到教学细节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关注教学细节,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能否落实到位;关注教学细节,就是追求教学的合理性、有效性、趣味性。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课堂教学细节,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具有一双“发现”的
期刊
经过几年的课改实验,我们欣喜地看到:一线数学教师逐步接受了新的课程理念,并努力地把新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我们同时也看到有时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本节课的概念、法则、性质等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并不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了。  通过多次课后与老师的交流,我们找到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备课时设计的教学并不符合学生的需要,不符合学生的认识基础和认识规律。知道了教学的重点,也知道了教学的难点,但是
期刊
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是:新课改下的政治中考怎样操作实施?  我们必须注意到一个重要区别:以往是“思想政治”中考,现在则变为“思想品德”中考。从“思想政治”到“思想品德”的变化是初中政治课程体系的全面重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生活化教材语言取代理论化观点表述。思想品德教材中文字叙述浅显生动,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及特征。而以往思想政治教材语言叙
期刊
基础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既强调课的“动态生成”,又要求有教学方案的预设。新编的教科书设计了形式众多的活动,目的是使教科书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体验。因此, “活动”成为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教学形式,而学生的“活动”,最容易生成新的问题。为此,本文在“动态生成”教学观念的指导下,以广东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为例,探究“动态生成”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预设目标与“多维并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