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以来,关于北极的消息稍有增多,使这个寒冷的地带在世人心目中稍许升温。先是9月15日,俄罗斯和挪威终于签署条约,划定了两国在北极地区巴伦支海的边界,结束了两国长达40年的争端。由于北冰洋沿岸五国——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丹麦和挪威——争相对北极提出领土主张,俄总统梅德韦杰夫称条约为北冰洋沿岸国家如何解决分歧树立了“建设性的”榜样。但紧接着,加拿大即宣称对北极罗蒙诺索夫海域拥有主权,试图以此推翻莫斯科证明该海域属于俄罗斯的努力,北极海主权争夺战继续上演。9月22日,一个“北极国际论坛”在莫斯科开幕,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
北极争端首先是利益之争
我们今天所说的北极之争实际上是海洋与北极冰盖区的归属争议,这些区域的资源、航运和战略地位引人垂涎。
北极地区资源丰富,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先后在该地多处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据专家估计,目前全球待发现油气资源1/4分布在北极地区。据俄罗斯等国资料,北极地区原油储量约为2500亿桶,相当于目前被确认的世界原油储量的1/4;天然气储量估计为80万亿立方米,约为全球天然气储量的41%。北极地区还拥有世界上9%的煤炭资源,大量的金刚石、金、铀、钼、钽、银、铂等矿藏和渔业资源也沉睡在这一片冰封的大陆中。随着世界能源的日渐紧缺,北极地区所蕴藏能源的重要性将逐渐凸显。尽管现阶段开发油气资源在技术上不可行,但全球变暖正在使北极地区冰面以每10年9%左右的速度消失,油气开发今后可能会趋于可行。
随着北极地区气温上升,冰层融化,横穿加拿大北极群岛、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上通道,即著名的“西北航道”,每年也会有几个月的时间可以通航,这将成为北美洲、欧洲和东北亚国家之间最快捷的通道。有了这条航道,从欧洲开往亚洲的船只将不必绕道巴拿马运河,航程大大缩短,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大大减少。据估计,北冰洋航线的启用,可使全球航运业每年节省数十亿美元成本,甚至还有可能影响世界贸易重心的转移。有关专家认为,北极航道将改变世界贸易格局,形成俄罗斯、北美、北欧为主体的超强的环北极经济圈,进而影响整个世界的经济和地缘政治格局。谁控制了北极航道,就等于控制了世界经济的新走廊。
冷战时期,北冰洋是美苏两国核战略的“要冲”之一。如果美苏想通过导弹攻击对方的首都,跨越北冰洋无疑是最近距离,导弹的到达时间短且命中率高。借助厚厚的冰层,核潜艇的行动很难被发现。即使在今天,搭载着远程导弹的核潜艇仍潜行在这片海域。目前世界上主要大国和军事强国几乎都在北半球,这里便成了地球上最安全、最理想的水下弹道导弹发射阵地。
布局北冰洋,不仅可以为国家发展提供巨量能源储备,更可以控制未来世界新航路,强化国家海权的支点。“北极五国”的争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北极争端也是实力博弈
盡管北极沿岸国家都声称对北极部分地区享有主权,但直到今天它们又都无法提供足够的证据。而北极之争说到底还是它们的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的竞争。在北极争夺战中,俄罗斯、加拿大和美国三国享有不同的优势,成为这场能源博弈的主角。
俄罗斯始终视北极为自己的战略大后方和攻击北约的战略通道,早在冷战期间就致力于经营极地军事网络。著名的北方舰队、太平洋舰队、第37航空集团军(俄罗斯战略轰炸机隶属单位)和战略火箭兵都拥有相对完善的北极据点。2009年3月27日,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公布了一份北极战略规划——《2020年前及更远的未来俄罗斯联邦在北极的国家政策原则》。根据这一规划,俄罗斯将在北极部署一支专门部队——“北极独立部队集群”,同时加快俄边防部队的军事现代化进程,建立边防部队对北极的有效监视和反应机制。其卫星、空军、海军也将更为密集地巡逻北极领土,以维护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的利益和保持在该地区的“领先优势”。
在北约中处于“第三梯队”的加拿大也不示弱。加拿大拥有全球一流的破冰船队和适合极地航行的导弹护卫舰,也有规模庞大的北极港口提供后勤支援。因此一旦投入北极争夺战,也有相当的胜算。在俄罗斯以“插旗”的方式高调宣称北极主权后,加拿大针锋相对地作出了一系列加强北极地区军事力量的计划,其中包括建造破冰船、建设北部军事基地和冬季战斗训练中心等。除了军事措施外,加拿大也在加大科研力度,为将来开发北极资源做准备。2009年5月份,加拿大公布了世界上首张北极地区综合地图。根据加拿大媒体的报道,凭借这张地图,人们不仅能认识大陆冰架下的各种情况,也可找到油气、金矿、钻石矿等矿产资源。随后,加拿大外长坎农宣称,作为“北极超级大国”,加拿大将在科学数据、国际法和世界领先技术的引导下,保证对北方资源的所有权。
2009年1月9日,美国发布新的北极政策国家安全指令,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美国的北极安排,强调美国在北极地区有着广泛的根本性的国家利益。目前,美国已在阿拉斯加州建立了多个军事基地,加上美军在其北约盟国挪威、冰岛和丹麦格陵兰岛建的多个导弹和雷达基地,美国其实早已准备了可覆盖北极的军事支持网络。同年10月,美国海军宣布,将在北极部署一支被称为“大绿舰队”的航母战斗群,以保持在北极的强大的军事存在。目前,美国海军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核动力航母战斗群,为战斗机开发生物燃料已经进入实用阶段。这就意味着,美国海军可在北极大打“环保牌”,在强调本国航母编队和战斗机“绿色环保”的同时,要求其他国家的军舰和战斗机也要“环保”。但是除美国外,其他国家都无力打造所谓的“绿色舰队”,这在将来会成为美国指责他国“污染北极”、排除其他国家介入北极的借口。至于深海油气资源开采的技术和投资,则几乎完全被美国公司垄断,其他国家即使取得油田主权,也要不得不请美国公司来开采。总之,美国在北极地区实力最强、手段最多。
谁的北极
北极到底是谁的?
北极领土纷争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加拿大率先宣布对北极享有领土主权,并一直加强在该地区的军事力量。美国、丹麦、俄罗斯、挪威等国也没有放弃对该地区拥有领土主权的要求。美国在北约成立后,在从阿拉斯加到冰岛的北极线上,建立导弹防御系统,部署强大的军事力量。丹麦提出北极海底山脉是格陵兰岛海脊的自然延伸,因而对该区域资源拥有开发权。俄罗斯则一再重申包括北极在内的半个北冰洋都是其国土所占据的西伯利亚大陆架向北的延伸。
目前对于北极领土的划分有两种主张:一是俄罗斯和加拿大等国主张按扇形原则来划分。加拿大于1907年提出此原则,该原则对国土东西跨度大、北部海岸线绵长的国家来说最有利,因此得到俄罗斯的支持。不过,由于遭到美国、挪威等其他北冰洋沿岸国家的反对,扇形原则并没有得到公认。二是近年来依据海底大陆架主张划分原则,其主要法律依据是1982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该公约已获得150多个国家批准。
按照《公约》的有关规定,环北冰洋国家在北极圈的领海里程从陆地算起不能超过200海里,但如果某国能证明该国大陆架在地理上与北极海床相连,即可对北极领土提出更多要求;一国可以对距其海岸线350海里的海域拥有经济专属权。由于目前没有证据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大陆架延伸至北极,因此北极点及附近地区不属于任何国家,北极点周边为冰川所覆盖的北冰洋被视为国际海域。
让北极成为合作之地
当“北极五国”争论主权归属而极力开发北极时,这个人类共有的天然“冰箱”开始消融,引起海平面上升。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克服环保、成本、技术和地缘政治等方面存在的风险。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在北极地区进行石油开采已经对环境产生了一系列不利影响,并且一些影响将持续几十年。合作开发也许能对生态保护有所帮助。
目前,北极比较有成效的合作是环境合作。但当前北极地区的合作机制大多是采取没有约束力的协议、宣言、项目等,而非公法或条约。这种“软法”形式的合作机制缺乏实施的保障,很难应对北极日益紧迫的生态损害。因此,有关利益各方应该抛开自身狭隘的利益开展合作,包括建立各种联系,发掘有效的沟通渠道,形成共同立场,在北极地区的开发与管理关系上寻找最佳的平衡点。
9月22日~23日,首届北极国际论坛在莫斯科举行。论坛吸引了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300名北极研究学者、政府和实业界代表参加。该论坛为各界人士在关于北极问题上交流思想和经验、建立全面合作搭建了平台,有利于更深入地了解北极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北极国际论坛虽不能解决北极圈五国间的纷争,但确立了北极合作的精神。让北极成为和平、稳定与合作之地是与会者达成的普遍共识。
北极争端首先是利益之争
我们今天所说的北极之争实际上是海洋与北极冰盖区的归属争议,这些区域的资源、航运和战略地位引人垂涎。
北极地区资源丰富,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先后在该地多处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据专家估计,目前全球待发现油气资源1/4分布在北极地区。据俄罗斯等国资料,北极地区原油储量约为2500亿桶,相当于目前被确认的世界原油储量的1/4;天然气储量估计为80万亿立方米,约为全球天然气储量的41%。北极地区还拥有世界上9%的煤炭资源,大量的金刚石、金、铀、钼、钽、银、铂等矿藏和渔业资源也沉睡在这一片冰封的大陆中。随着世界能源的日渐紧缺,北极地区所蕴藏能源的重要性将逐渐凸显。尽管现阶段开发油气资源在技术上不可行,但全球变暖正在使北极地区冰面以每10年9%左右的速度消失,油气开发今后可能会趋于可行。
随着北极地区气温上升,冰层融化,横穿加拿大北极群岛、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上通道,即著名的“西北航道”,每年也会有几个月的时间可以通航,这将成为北美洲、欧洲和东北亚国家之间最快捷的通道。有了这条航道,从欧洲开往亚洲的船只将不必绕道巴拿马运河,航程大大缩短,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大大减少。据估计,北冰洋航线的启用,可使全球航运业每年节省数十亿美元成本,甚至还有可能影响世界贸易重心的转移。有关专家认为,北极航道将改变世界贸易格局,形成俄罗斯、北美、北欧为主体的超强的环北极经济圈,进而影响整个世界的经济和地缘政治格局。谁控制了北极航道,就等于控制了世界经济的新走廊。
冷战时期,北冰洋是美苏两国核战略的“要冲”之一。如果美苏想通过导弹攻击对方的首都,跨越北冰洋无疑是最近距离,导弹的到达时间短且命中率高。借助厚厚的冰层,核潜艇的行动很难被发现。即使在今天,搭载着远程导弹的核潜艇仍潜行在这片海域。目前世界上主要大国和军事强国几乎都在北半球,这里便成了地球上最安全、最理想的水下弹道导弹发射阵地。
布局北冰洋,不仅可以为国家发展提供巨量能源储备,更可以控制未来世界新航路,强化国家海权的支点。“北极五国”的争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北极争端也是实力博弈
盡管北极沿岸国家都声称对北极部分地区享有主权,但直到今天它们又都无法提供足够的证据。而北极之争说到底还是它们的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的竞争。在北极争夺战中,俄罗斯、加拿大和美国三国享有不同的优势,成为这场能源博弈的主角。
俄罗斯始终视北极为自己的战略大后方和攻击北约的战略通道,早在冷战期间就致力于经营极地军事网络。著名的北方舰队、太平洋舰队、第37航空集团军(俄罗斯战略轰炸机隶属单位)和战略火箭兵都拥有相对完善的北极据点。2009年3月27日,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公布了一份北极战略规划——《2020年前及更远的未来俄罗斯联邦在北极的国家政策原则》。根据这一规划,俄罗斯将在北极部署一支专门部队——“北极独立部队集群”,同时加快俄边防部队的军事现代化进程,建立边防部队对北极的有效监视和反应机制。其卫星、空军、海军也将更为密集地巡逻北极领土,以维护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的利益和保持在该地区的“领先优势”。
在北约中处于“第三梯队”的加拿大也不示弱。加拿大拥有全球一流的破冰船队和适合极地航行的导弹护卫舰,也有规模庞大的北极港口提供后勤支援。因此一旦投入北极争夺战,也有相当的胜算。在俄罗斯以“插旗”的方式高调宣称北极主权后,加拿大针锋相对地作出了一系列加强北极地区军事力量的计划,其中包括建造破冰船、建设北部军事基地和冬季战斗训练中心等。除了军事措施外,加拿大也在加大科研力度,为将来开发北极资源做准备。2009年5月份,加拿大公布了世界上首张北极地区综合地图。根据加拿大媒体的报道,凭借这张地图,人们不仅能认识大陆冰架下的各种情况,也可找到油气、金矿、钻石矿等矿产资源。随后,加拿大外长坎农宣称,作为“北极超级大国”,加拿大将在科学数据、国际法和世界领先技术的引导下,保证对北方资源的所有权。
2009年1月9日,美国发布新的北极政策国家安全指令,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美国的北极安排,强调美国在北极地区有着广泛的根本性的国家利益。目前,美国已在阿拉斯加州建立了多个军事基地,加上美军在其北约盟国挪威、冰岛和丹麦格陵兰岛建的多个导弹和雷达基地,美国其实早已准备了可覆盖北极的军事支持网络。同年10月,美国海军宣布,将在北极部署一支被称为“大绿舰队”的航母战斗群,以保持在北极的强大的军事存在。目前,美国海军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核动力航母战斗群,为战斗机开发生物燃料已经进入实用阶段。这就意味着,美国海军可在北极大打“环保牌”,在强调本国航母编队和战斗机“绿色环保”的同时,要求其他国家的军舰和战斗机也要“环保”。但是除美国外,其他国家都无力打造所谓的“绿色舰队”,这在将来会成为美国指责他国“污染北极”、排除其他国家介入北极的借口。至于深海油气资源开采的技术和投资,则几乎完全被美国公司垄断,其他国家即使取得油田主权,也要不得不请美国公司来开采。总之,美国在北极地区实力最强、手段最多。
谁的北极
北极到底是谁的?
北极领土纷争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加拿大率先宣布对北极享有领土主权,并一直加强在该地区的军事力量。美国、丹麦、俄罗斯、挪威等国也没有放弃对该地区拥有领土主权的要求。美国在北约成立后,在从阿拉斯加到冰岛的北极线上,建立导弹防御系统,部署强大的军事力量。丹麦提出北极海底山脉是格陵兰岛海脊的自然延伸,因而对该区域资源拥有开发权。俄罗斯则一再重申包括北极在内的半个北冰洋都是其国土所占据的西伯利亚大陆架向北的延伸。
目前对于北极领土的划分有两种主张:一是俄罗斯和加拿大等国主张按扇形原则来划分。加拿大于1907年提出此原则,该原则对国土东西跨度大、北部海岸线绵长的国家来说最有利,因此得到俄罗斯的支持。不过,由于遭到美国、挪威等其他北冰洋沿岸国家的反对,扇形原则并没有得到公认。二是近年来依据海底大陆架主张划分原则,其主要法律依据是1982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该公约已获得150多个国家批准。
按照《公约》的有关规定,环北冰洋国家在北极圈的领海里程从陆地算起不能超过200海里,但如果某国能证明该国大陆架在地理上与北极海床相连,即可对北极领土提出更多要求;一国可以对距其海岸线350海里的海域拥有经济专属权。由于目前没有证据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大陆架延伸至北极,因此北极点及附近地区不属于任何国家,北极点周边为冰川所覆盖的北冰洋被视为国际海域。
让北极成为合作之地
当“北极五国”争论主权归属而极力开发北极时,这个人类共有的天然“冰箱”开始消融,引起海平面上升。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克服环保、成本、技术和地缘政治等方面存在的风险。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在北极地区进行石油开采已经对环境产生了一系列不利影响,并且一些影响将持续几十年。合作开发也许能对生态保护有所帮助。
目前,北极比较有成效的合作是环境合作。但当前北极地区的合作机制大多是采取没有约束力的协议、宣言、项目等,而非公法或条约。这种“软法”形式的合作机制缺乏实施的保障,很难应对北极日益紧迫的生态损害。因此,有关利益各方应该抛开自身狭隘的利益开展合作,包括建立各种联系,发掘有效的沟通渠道,形成共同立场,在北极地区的开发与管理关系上寻找最佳的平衡点。
9月22日~23日,首届北极国际论坛在莫斯科举行。论坛吸引了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300名北极研究学者、政府和实业界代表参加。该论坛为各界人士在关于北极问题上交流思想和经验、建立全面合作搭建了平台,有利于更深入地了解北极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北极国际论坛虽不能解决北极圈五国间的纷争,但确立了北极合作的精神。让北极成为和平、稳定与合作之地是与会者达成的普遍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