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基于现实的规律分析

来源 :出版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min06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传统出版界,无数的误解仍然在阻碍着他们的选择,结合传统与技术的数字出版“融合”性发展之路,仍显得迷雾重重。破解传统书商走向数字出版的,依然是观念问题,尤其是基于现实进取的观念问题。
  
  数字出版就像梦魇,魇住了当代出版的心。一边是从政府到国企到传统出版人频发议论,规划不断,但整个传统出版业难有切实的动作;一边则是技术商、运营商闷声不响,冷不丁却获取了金钱和名声。究竟是数字出版在传统书商和技术中人那里完全分野,还是数字出版本身梦幻百变,让传统书商可望而不及?当前的数字出版,究竟给我们什么样的昭示?
  国际上有关数字出版的论文,在1996~2001年呈现出爆发期。但考察那一时期的论文内容,有关数字出版的记述相对驳杂,真正规范化、学术性的论述不够深入。①研究论文所反映的这一状况,其实正与数字出版的历史进程相表里。众所周知,世界范围内的数字出版,也正是在1996年左右才突然产生两个震动事件。一是美国人马丁·艾伯哈德发明的“火箭书”(Rorke-Book)在这一年出现②:二是2000年3月,美国小说家史蒂芬-金的新作《骑上子弹》以网络下载方式进行销售,竟然在24小时之内收到40万读者的下载请求。尽管电子书的概念在之前曾多有探讨,实验室和一些图书馆也实行过图书的无纸化电子呈现,但这两件事却为出版业带来了革命性影响:“火箭书”创新图书载体,开启了电子阅读器的发展之路;《骑上子弹》创新图书内容与发行,成为网络收费下载以及网络原创的先声。
  如果以此作为数字出版的明确起点的话,10多年的发展,数字出版自身所开拓的产业发展之路已经相当明晰。f旦遗憾的是,在中国传统出版界,无数的误解仍然在阻碍着他们的选择,结合传统与技术的数字出版“融合”性发展之路,仍显得迷雾重重。破解传统书商走向数字出版的,依然是观念问题,尤其是基于现实进取的观念问题。
  其一,数字出版是否成功。其实,10多年的发展,数字出版不仅有诸多成功案例,而且这些成功案例已经散见于出版流程各环节,不经意之间已经用散点布局的方式为产业构筑了成功的“珍珠链”。其问题只在于:统辖诸元、拉动这一“珍珠链”的“战略家”缺乏,让各元之间有效统一的“互动力”尚未成熟。
  无论传统出版还是数字出版,作者、作品、读者均为最重要的三大基石。在我们今天的产业现实中,作者方面,更具优势的已经不是传统出版,恰在数字出版。无数的网络写手遍地成长,为盛大文学群体性占有;大批的名家学者,也不再把出版图书作为唯—诉求,反而频频借助博客、微博、论坛张扬自己的思想。作品方面,传统出版的理想性色彩日渐淡去,仅仅成为内容的载体之一,与其他载体并无二样:读者方面,遍观今日的图书或文章,平平常常的一片短文就是图书读者的几倍甚至百倍之多。与传统出版紧密相连的发行渠道,当当、卓越也几乎超过地面书店。我们可以看到,凡是传统出版“沦陷”或者让传统书商哀叹的地方,恰恰是数字出版爆发性增长的地方。二者之间的此消彼长,不仅在于宏观趋势,更在微观上的贴身相随。数字出版之成功,其实已昭然若揭。
  其二,内容是否为王。在数字出版面前,“内容为王”几乎成了传统书商能够自信的唯一屏障,也成了维护自尊的最高信仰。但是,此内容等于彼内容乎?传统书商手里的内容,真的为数字出版所需要吗?如果有一天,数字出版宣告根本不需要你手里的内容,叉该如何自持?并非危言耸听,数字出版所需要的内容其实与传统出版正渐行渐远。我们必须认识到,传统书商的内容生产,是严格的体制秩序下的产物;传统书商的内容把关者,属于国营单位、体制教育下的编辑;因了这体制秩序和“体制编辑”,传统书商的内容作者,只能按照其体制和编辑能够接受的范围来书写内容。如此一来,传统书商的内容既可能精彩绝伦、功盖千秋,更可能要求你用十足的耐心去细嚼慢咽,甚至昧同嚼蜡。但严峻的现实是,中国的数字出版阅读主体,属于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对于精神文化的产品阅读,依凭着由快节奏、新语言、新睛感等构成的新型“美学”标准。遗憾的是,数字出版的“美学”标准,至今尚未为传统出版所认可,也没有被技术、运营等数字出版商所体悟。也许,正是这双向疏忽,才构成现实中的双重尴尬:传统书商自认为“内容为王”,从而以“持币观望”的姿态裹足不前;技术商、运营商也认为“内容为王”,或者以身试法、不惜盗版,或者与传统书商频频接触,购买内容。但最终却发现:从传统书商购买的内容,并没有带来下载如潮的盛况,甚至悲惨地发现,这些内容原来无人问津。在我国数字出版的现实中,“内容为王”不过是一种虚妄的流传。
  其三,版权保护与技术是否成熟。正如正义与罪恶并存于世相伴相生,盗版也将是永远无法解决的难题。现实的回答只在于,盗版该控制到什么样的范围?盗版是否能够将产业摧毁?其实,就出版物盗版来说,传统出版领域的盗版远比数字出版的历史更为悠久、模式更为成熟。数字出版领域的版权保护,远比传统出版更为容易,毕竟,没有多少人能够达到黑客的本事,其解决思路只在于技术加密、严肃法制。以版权保护来自绝于数字出版,仅仅是借口而已。对版权保护的担心,不只遮住了传统出版的眼帘,也曾让数字出版商几番犹豫。2003年,美国Gemstar集团作为最早的电子出版商之一,决定退出电子出版,原因在于其电子阅读器的格式采取了封闭式,仅仅能够适用其自身开发的reader格式,对其他阅读格式并不兼容。10多年的发展,观念和技术共同进步,今天的Kindle、Sony、ipad等电子书,普遍采用了开放性的、多兼容的格式。在阅读器这一微观领域,目前的技术已经绝对成熟。但在数字出版的宏观趋势方面,技术之成熟永无可能。事实上,数字出版的发展脉络表明,不断的创新才是主流,“成熟”的意义永远指的是阶段断口微观性。
  面对数字出版的理论探讨和现实状况,似乎存在-种奇异的状况:理论的演绎很难与现实恰相吻合,现实总是比理论多迈一步。事实上,这与理论探讨者的素养无关,数字出版用现实的动作,言说并创造着一种与传统出版并不相同的规律。
  针对数字出版的发展规律,普遍的说法在于“缺乏成熟的赢利模式”。10多年的发展,仍然为产业界如此认定,一方面固然有数字出版赢利模式不成熟之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则应该反诘自问:我们所说的“成熟”意旨何在?我们从何种角度来判定其“成熟”与否?我们面对的,究竟是一个“成熟”或者“固化”的旧对象,还是变动不居、活跃不已的新内容?从逻辑上来说,叙述者本身比其做出的叙述更关键。事实上,从上一世纪40年代的想象、试验到90年代至今的高歌猛进。数字出版已经显示了其发展的规律。
  其一,突发与创新。回顾这些年的数 字出版可发现,数字出版的赢利模式普遍显示出“突发性”和“创新性”特点。史蒂芬·金的《骑上子弹》甫一上市就吸引40万读者下载,此种效果完全超出作者和运营商意料之外。在我国,新浪网早年投入巨资,以为凭借超强的人气即可吸引广告客户,最后却是通过融资上市获取了利益;中国移动最初寄期望的赢利模式是手机有声通讯费,未曾料到的是,是短信而非有声通讯让中国移动的收益呈现出爆发性增长。同样,盛大公司在网络游戏之外,未曾料到的利益回报却是起点中文网的收费下载;当盛大文学试图做大这一业务的时候,再次遇到新的发展路径:以《鬼吹灯》等为代表的网络作品在传统图书市场发行超过1000万册。
  总结来看,音乐彩铃、游戏、CNKI数据库、电子阅读器、付费下载用户、当当售书、广告……其中除了广告,数字出版的每一次赢利都突如其来、出乎意料。突发性和爆发性,这些常规思维中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在数字出版中却是常态。事实上,数字出版的赢利规律,依凭的是创意和技术这两驾马车,而其市场结果则是:数字出版的客户群体,是创造出来的。与传统产业那样通过细分客户需求、进而满足客户需求不同,数字出版是创造客户的需求,进而去创造出客户群体。
  其二,数字出版因固化而“成熟”的赢利模式,容易复制,但难成大器。盛大文学的文学原创+付费下载,并没有什么超人的成功秘诀;不过是—群有创作冲动的文学新人,写出一篇篇吸引眼球的故事,通过“连载”的方式调动读者跟踪阅读,而在阅读的同时付上微不足道的费用。同样,当当的网络销售也与地面销售中的国美家电相类似,通过低折扣和人力配售,给予用户超值回报。就商业模式的“成熟”程度来说,如盛大、当当之类,你完全可以轻易复制。但根本的问题在于,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可轻易复制,但复制者的收益最多是涓涓细流。问题的乖谬恰在这里。在传统出版产业,全国581家出版社做的是同样的事情,组织作者、编辑出版、市场发行,模式相同收益也相差无几,没有大富大贵也没有饿殍满地。但在数字出版方面,商业模式等同者,在收益E鲜见齐头并进。数字出版产业从来就拒绝“成熟的商业模式”;一旦商业模式进入“成熟期”,数字出版也就进入了死亡期。概因数字出版的内核是创意、技术,也因为数字出版带给用户的永远是新鲜的感觉、崭新的体验和“眼球经济”。那些执意等待“成熟的商业模式”的传统书商,恐怕将一直等下去。
  其三,深加工的内容才是数字出版的内容。新闻出版总署2010年10月8日颁发的《关于发展电子书产业的意见》,从产业链角度实行分设电子书的出版、复制和发行机构。针对传统出版单位,总署积极鼓励的是“传统国书的电子化”。这一措施有其合理之处,毕竟,传统图书内容是数字出版的重要基础。但数字出版的发展实际,则远远超出了这一层次。坦率地说,传统出版所依仗的内容,并非为数字出版渴求和需要。在西方,由于实行严格的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与传统纸书相等同的内容,在数字出版市场较为看好。史蒂芬·金《骑上子弹》之所以能够24小时吸引40万用户,原因在于这本书的纸版和数字版,在不同的市场中遵循不同的制度。即便如此,今日西方出版界从数字出版中获取利益最丰的,仍然不是哈珀柯林斯、兰登书屋等文学类出版商,而是以教育、理工科技为主的麦克米伦、培生等出版商。与国外相反,我国数字出版界最热闹的电子书,似乎都与文学、大众有关,林林总总的悬疑、盗墓、后宫、穿越之类图书,似乎成了数字出版的宠儿。
  中西方数字出版内容之间,表面看来差异巨大,但骨子里却是相同。它们遵循着同样的规律:内容的深加工或者原创性。我们大受欢迎的文学类图书,虽然肤浅粗糙,但它们几乎等同于“直播”,随看随新。培生、麦克米伦的数字产品,则紧紧锁定客户的阅读需求,充分展示电子书融合文字、声音、动画以及三维透视等技术合一的特性。他们用技术、创意“深加工”了原来的作品,又以这种技术上的“深加工”创造并满足了客户的需求。
  因此,数字出版所需要的内容,并不在传统出版商手里。如果你以为与众多出版社签约、拥有了许多作品的网络传播权就能够“内容为王”,那么,我国早已诞生了无数的数字出版商。从中文在线、方正到今天的汉王,拥有的电子版权不能说太少,但有多少读者对这些作品问津?数字出版所需要的内容,必须要经过编辑的“深加工”。
  其四,兼容与开放。面对数字出版,懒于问津者之外,传统出版商中不乏雄心勃勃的大家。从南到北,中国的出版集团动作频频。其雄心时常陷入“通吃天下”的怪圈,既想在旗下铸造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又想在微观的局域内造出独门秘籍。比如电子阅读设备的格式,诸多出版集团并不想让他人随意兼容。其实,美国Gemstar的中途天折,已经给产业提出了足够的警醒。今日的出版集团,应该倾力组织编辑力量对传统图书内容进行适用于电子阅读的“深加工”,应倾力打造汇聚这些经过“深加工”的、新鲜的作品平台,然后面向所有阅读设备开放,允许所有阅读设备能够格式兼容。这就像电视机和制品人,制片人的作品完全可以在所有的电视机上播放,区别仅仅在于一律收费而收费标准不一样而已。格式兼容、开放合作,才是数字出版商应有的胸襟。
  (作者系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出版业务部副主任)
  ①参见《电子出版的国际学术研究格局与趋势》,《中国出版》,2010年9月第18期。
  ②电子书(E-book)概念。最早出现于1940年代。“火箭书”作为产品,由美国新媒体(NuvoMedia)公司于1998年第一次推出,这也是业界认为出现的第一款电子书。新媒体公司后来被美国的Gemstar集团收购。Gemstar集团曾与微软、Adobe并称“电子书三巨头”。2003年,Gemstari退出电子书市场。
其他文献
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教学需与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相结合,教师应在提高课程理论性的同时,增进课程的趣味性,以达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增强思考的主观能动性的目的。影视作品教学以其直观易懂性、双向互动性和内容丰富等特点,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把握影视素材的选择与适用尺度,对于正确使用影视教学法、提高课程教学效率是十分重要的。(杜文:《影视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载《新课程研究》201
本论述以韩寒的新浪博客为例,通过整理分析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的博客文章,分别从网友对帖子的回复,网友之间的讨论以及整个博客群体互动三方面入手,归纳发现名人博客互动现
出版社年度选题实现率低,既有年度选题管理、论证机制的宏观层面原因,更有编辑对待年度选题重视程度等微观层面的原因,且后者是最直接、最具体、最根本的原因。因此要从根本上解
卷首语  1.04 新锐的 个性的 文化的 /汪晓军  2.04 经典的力量/王泉根  3.04 宁可少些,但要好些/李人凡  4.04 民营实体书店与文化地/汪晓军  5.04 “独体社”的勇气/李红强  6.04 动漫出版 任重道远/海飞  7.04 有限阅读下的中国传统出版警语/ 黄闽  8.04 按需出版是出版的趋势和方向/ 肖东发  9.04 各美其美
期刊
【正】拍摄中的剪辑意识,是指摄像记者要有蒙太奇思维的能力,要了解报道的总体构思。在这基础上,再对拍摄对象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拍摄。一般人认为:剪辑是后期制作的事,前期拍
一个大失败,可能离成功仅仅一寸之遥;一个大宝贝,也可能就在悬崖边上。许多引进版大书光荣体面的背后,是无数默默无闻的图书的声声叹息;一些毫不起眼的图书,能够悄然动销十年,本身已
本论述讨论非数学专业线性代数欧氏空间理论的教学思路,并且应用公理化方法简要论述欧氏空间理论。
《名利场》在4月初宣布,将首次推出伊丽莎白泰勒的纪念图书The Best of Vanity Fair: Elizabeth Taylor--Eight Remarkable Stories About Hollywood's Most Beautiful,Most Con
服装企业的设计能力和生产能力是衡量服装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依据,服装工业生产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发展,采用服装CAD是必然趋势。电脑技术的运用改变了服装
世人常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无论是《霸王别姬》中的虞姬,还是《贵妃醉酒》中的杨玉环,经过一位位美伶人妖娆身段与妩媚眼神的细细雕琢,均成为永恒的经典,甚至成为那个时代不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