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在粮食需求的刚性增长与粮食供给的制约因素不断增加的双重压力下,原本就日益加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进一步突显,成为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目标的主要瓶颈之一。内蒙古是全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未来国家千亿斤粮食增产规划中,承担着重要任务。同时国家提出的“节水增粮行动的意见”中,对内蒙古的要求是“到2015年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面积800万亩”,占全部工程量的21%。说明内蒙古在国家粮食生产和安全方面的重要性和增产潜力。
一、发展现状及成效
(一)农业基础
通辽市和赤峰市是内蒙古乃至全国的粮食主产区,也是实施国家和内蒙古粮食增产规划及发展节水农业的主要区域,共有13个旗县被列为自治区粮食增产规划的备选地区,占全部备选旗县的40%,该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2683万亩左右。占全区的25.54%,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614万亩,占35.54%。2011年,二市粮食总产量227亿斤,占内蒙古粮食总产量的50.72%,同时,通辽、赤峰地区也是严重缺水地区。二市水资源总量只有68.73亿立方米,为内蒙古水资源总量的12.59%。耕地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400立方米和240立方米,分别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8%和21%,内蒙古平均水平的73.53%和44.12%。属极度缺水地区。因此,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充分发挥土地潜在资源优势,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内蒙古粮食增产和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支撑,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二市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
(二)节水农业概况
通辽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70万亩,占全部耕地面积的85%。其中:有效灌溉面积978万亩,占71.38%。在有效灌溉面积中,节水高产高效灌溉面积303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22.1%,占有效灌溉面积的30.98%。通辽市节水高产高效农田主要集中在西辽河、新开河、老哈河流域,农作物品种全部为玉米。
赤峰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40万亩,占全部耕地面积的86.8%。其中:有效灌溉面积690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52%,在有效灌溉面积中。节水高产高效灌溉面积505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37.68%,占有效灌溉面积的73.2%。节水农作物品种主要是玉米。赤峰市农田灌溉的主要方式是机电井灌区,大多数灌区分布在西拉沐沦河、老哈河、乌力吉沐沦河、教来河流域。全市万亩以上灌区61处,万亩以下灌区234处,是赤峰市粮食主产区。
(三)膜下滴灌技术推广带来了良好的增产增收效益
1.增产增收效果显著。从通辽市和赤峰市已推广实施的情况来看,实施膜下滴灌技术后,玉米生育期各项指标均达到了高产标准,与常规种植区对比,膜下滴灌项目区玉米每亩年平均产量可达900~1000公斤,增产300公斤。以目前玉米销售价格每市斤1元计算,膜下滴灌项目区玉米每亩增加收入600元。如果二市“十二五”时期计划实施的1300万亩膜下滴灌项目全部建成,可增产粮食约78亿斤以上,农民可实现增收78亿元左右。
2.降低了生产成本,改善了生态环境。据统计,通过实施膜下滴灌技术,首先是省水。 平均用水量是大水漫灌的12%,是喷灌的50%,是一般滴灌的70%,二市“十二五”时期规划的1300万亩节水农田全部实施后,可节水近20亿立方米。第二是节肥。“水、肥、药”一体化能将易溶肥直接溶化于水中,随水滴入作物根系土壤中,让植物充分吸收多种营养元素。既达到施肥效果,又避免了资源浪费。第三是改善土壤环境。滴灌的滴水强度小于土壤的入渗速度,不会使土壤板结,有效保护了农田生态,促进农业生产良性循环。
3.大大解放了劳动力,提升了劳动生产率。项目推广区在经营上采取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统一选种、统一耕种、统一施肥、统一技术,二市的1300万亩节水农田每年可节省人工6500万个。
二、粮食增产潜力分析
(一)节水农业大有潜力
通辽市和赤峰市的耕地面积总量在4300万亩左右,目前实施膜下滴灌面积为315万亩,仅占耕地面积的7.32%。在常年稳定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中,也仅有11.74%的农田面积实现了节水灌溉。按照二市“十二五”节水农业规划,到2015年将新建和改造节水农田837万亩,(其中:通辽市657万亩,赤峰市320万亩),届时二市的节水高产高效农田达到130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0%以上,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则达到近50%。按照二市亩均增产600斤计算,到2015二市粮食增产将达到70亿斤左右,届时二市的粮食总产量将增产30%以上。
(二)耕地资源大有作为
通辽市现有旱地或不具备有效灌溉的耕地700万亩左右,占总耕地面积的43%。这些耕地的平均亩产在700斤左右。如果采用低压管灌技术,可提高亩均产量85%,达到1300斤,而采用滴灌技术,则可增产到亩均1800~2000斤。
赤峰市的现有耕地中,坡耕地占57%,达到1200万亩,如果将这些坡耕地改造成水平梯田,根据当地有关部门对已经实施的坡改耕产量实测,亩均增产可达到600斤。
因此,通辽市和赤峰市现有耕地的增产潜力十分巨大,初步测算,二市现有耕地通过节水措施和坡改耕改造,可增产粮食110亿斤以上,对内蒙古实现粮食增产具有重大意义。
(三)节约水资源前景可观
通辽和赤峰均属严重抽水地区,从水资源总量看,通辽被列为全国110个缺水城市之一,人均和亩均耕地占有水资源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5%和28.6%,从水资源利用看全市农业用水高达29亿立方米,占全市总用水量的88%,灌溉水利用系数仅有0.6~0.65。赤峰市人均水资源量和亩均耕地水资源占有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0%和17.2%,在全市38.98亿立方米的水资源总量中,农业用水占81.6%,灌溉水资源的总量中,农业用水占81.6%,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0.6左右。
实施节水农业可充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大大缓解水资源短缺对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 据水利部门测算,通辽市和赤峰市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8以上时,二市年节约用水量可达到13亿立方米,可基本满足本地区其它行业和生活用水,同时可节电7亿度。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内蒙古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农牧业、工业、城镇生活、生态之间争水问题日渐凸显,资源性、区域性、工程性、结构性缺水矛盾交叉,水资源供需压力突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缺水更加严重,针对这一严峻形势,虽然国家和内蒙古启动了节水农业工程,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建设农业节水项目的资金事出多门,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如水利、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扶贫开发、林业等涉及节水农业的项目,缺乏统一的规划,各部门各自为战,建设标准不一,建设成果各异,一定程度影响了规模效益的发挥。同时配套和投劳比例的标准也不同,给农民带来不必要的困惑,造成对农业节水灌溉建设项目投工和自筹资金投入的困扰,影响了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也加大了管理的难度。
(二)节水灌溉形式多样,高效节水任重道远
《内蒙古自治区新增“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农业节水灌溉主要采用膜下滴灌和喷灌高效节水形式。但一些地方农民对低压管灌的接受程度远高于膜下滴灌和喷灌节水形式,这是因为滴灌带每年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增加了生产成本,因而群众接受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内蒙古多种植高秆粮食作物,不适宜喷灌节水形式,更适宜膜下滴灌,随着节水灌溉农田建设面积逐年加大,当地政府补贴滴灌带的资金量越来越大,承受能力有限,需要有切实可行的办法解决这一问题,。三是膜下滴灌需要统一整地、统一种植、统一作物品种,统一灌溉周期,统一施肥、统一收割,必须联户经营或经土地流转大户经营才能达到规划化效果。如果个别农户不同意建设,即加大了项目工作的难度,影响了节水灌溉建设的成果,也不利于农业规模化社会服务。
(三)农民节水意识薄弱,水商品制度亟待建立
农村传统的“大锅水”使用现状,使节约用水与农民利益没有直接挂起钩来,农民节水意识有待于增强。一些地方的农民接受高效节水灌溉的形式(喷灌、滴灌、微灌)远不如低压管灌的积极性高,大水漫灌等浪费水资源、乱打井的现象依然严重; 平原地区采用高效节水形式后,粮食作物增产不明显,生产成本还略有增加,农民不愿意接受。原因是农田灌溉用水农民历来都不花钱,农民没有形成水商品意识和水危机意识,节水与否和农民自己的切身利益无关。农民能够感受到的节水直接经济效益主要是节省电费,而不是省水。
(四)土地集约化程度低,节水推广应用受到限制
当前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方式使推广喷灌等高效节水形式受到一定制约。对于喷灌等高效节水形式,属于大面积整合作业方式,适合在集约经营程度较高的大块耕地上使用。目前农村土地基本上是“一家一户一小条”,农民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种植结构很难统一,实行喷灌、统一浇水难度较大。在喷灌过程中,存在着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等方面的困难,在浇水顺序、浇水多少等方面容易引发矛盾,乡村干部在管理、协调上也嫌麻烦。
四、应对措施
(一)农业节水灌溉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注重实效”的原则,实行政府统筹、部门协作,通过规划整合、项目整合、资源整合、产业整合,把分散在各部门的各类项目资金,合理安排项目建设地点,统一建设标准、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发挥规模效益,保证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增收,彻底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
(二)各地政府应主导,要选择科学合理的节水模式。节水灌溉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取得实效,既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又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应本着“宜喷灌则喷灌、宜滴灌则滴灌”的原则,把节水区域分为几个类型区,因地制宜,具体实施。
(三)必须建立起有利于节水灌溉发展的机制。要尽快核定农业灌溉水水价,核定农业灌溉用水定额,实行定额管理、梯级征收农业灌溉水费,结余的水量允许进行水权转换,以增强农民的节水意识,形成自觉行动。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
一、发展现状及成效
(一)农业基础
通辽市和赤峰市是内蒙古乃至全国的粮食主产区,也是实施国家和内蒙古粮食增产规划及发展节水农业的主要区域,共有13个旗县被列为自治区粮食增产规划的备选地区,占全部备选旗县的40%,该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2683万亩左右。占全区的25.54%,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614万亩,占35.54%。2011年,二市粮食总产量227亿斤,占内蒙古粮食总产量的50.72%,同时,通辽、赤峰地区也是严重缺水地区。二市水资源总量只有68.73亿立方米,为内蒙古水资源总量的12.59%。耕地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400立方米和240立方米,分别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8%和21%,内蒙古平均水平的73.53%和44.12%。属极度缺水地区。因此,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充分发挥土地潜在资源优势,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内蒙古粮食增产和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支撑,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二市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
(二)节水农业概况
通辽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70万亩,占全部耕地面积的85%。其中:有效灌溉面积978万亩,占71.38%。在有效灌溉面积中,节水高产高效灌溉面积303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22.1%,占有效灌溉面积的30.98%。通辽市节水高产高效农田主要集中在西辽河、新开河、老哈河流域,农作物品种全部为玉米。
赤峰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40万亩,占全部耕地面积的86.8%。其中:有效灌溉面积690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52%,在有效灌溉面积中。节水高产高效灌溉面积505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37.68%,占有效灌溉面积的73.2%。节水农作物品种主要是玉米。赤峰市农田灌溉的主要方式是机电井灌区,大多数灌区分布在西拉沐沦河、老哈河、乌力吉沐沦河、教来河流域。全市万亩以上灌区61处,万亩以下灌区234处,是赤峰市粮食主产区。
(三)膜下滴灌技术推广带来了良好的增产增收效益
1.增产增收效果显著。从通辽市和赤峰市已推广实施的情况来看,实施膜下滴灌技术后,玉米生育期各项指标均达到了高产标准,与常规种植区对比,膜下滴灌项目区玉米每亩年平均产量可达900~1000公斤,增产300公斤。以目前玉米销售价格每市斤1元计算,膜下滴灌项目区玉米每亩增加收入600元。如果二市“十二五”时期计划实施的1300万亩膜下滴灌项目全部建成,可增产粮食约78亿斤以上,农民可实现增收78亿元左右。
2.降低了生产成本,改善了生态环境。据统计,通过实施膜下滴灌技术,首先是省水。 平均用水量是大水漫灌的12%,是喷灌的50%,是一般滴灌的70%,二市“十二五”时期规划的1300万亩节水农田全部实施后,可节水近20亿立方米。第二是节肥。“水、肥、药”一体化能将易溶肥直接溶化于水中,随水滴入作物根系土壤中,让植物充分吸收多种营养元素。既达到施肥效果,又避免了资源浪费。第三是改善土壤环境。滴灌的滴水强度小于土壤的入渗速度,不会使土壤板结,有效保护了农田生态,促进农业生产良性循环。
3.大大解放了劳动力,提升了劳动生产率。项目推广区在经营上采取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统一选种、统一耕种、统一施肥、统一技术,二市的1300万亩节水农田每年可节省人工6500万个。
二、粮食增产潜力分析
(一)节水农业大有潜力
通辽市和赤峰市的耕地面积总量在4300万亩左右,目前实施膜下滴灌面积为315万亩,仅占耕地面积的7.32%。在常年稳定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中,也仅有11.74%的农田面积实现了节水灌溉。按照二市“十二五”节水农业规划,到2015年将新建和改造节水农田837万亩,(其中:通辽市657万亩,赤峰市320万亩),届时二市的节水高产高效农田达到130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0%以上,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则达到近50%。按照二市亩均增产600斤计算,到2015二市粮食增产将达到70亿斤左右,届时二市的粮食总产量将增产30%以上。
(二)耕地资源大有作为
通辽市现有旱地或不具备有效灌溉的耕地700万亩左右,占总耕地面积的43%。这些耕地的平均亩产在700斤左右。如果采用低压管灌技术,可提高亩均产量85%,达到1300斤,而采用滴灌技术,则可增产到亩均1800~2000斤。
赤峰市的现有耕地中,坡耕地占57%,达到1200万亩,如果将这些坡耕地改造成水平梯田,根据当地有关部门对已经实施的坡改耕产量实测,亩均增产可达到600斤。
因此,通辽市和赤峰市现有耕地的增产潜力十分巨大,初步测算,二市现有耕地通过节水措施和坡改耕改造,可增产粮食110亿斤以上,对内蒙古实现粮食增产具有重大意义。
(三)节约水资源前景可观
通辽和赤峰均属严重抽水地区,从水资源总量看,通辽被列为全国110个缺水城市之一,人均和亩均耕地占有水资源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5%和28.6%,从水资源利用看全市农业用水高达29亿立方米,占全市总用水量的88%,灌溉水利用系数仅有0.6~0.65。赤峰市人均水资源量和亩均耕地水资源占有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0%和17.2%,在全市38.98亿立方米的水资源总量中,农业用水占81.6%,灌溉水资源的总量中,农业用水占81.6%,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0.6左右。
实施节水农业可充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大大缓解水资源短缺对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 据水利部门测算,通辽市和赤峰市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8以上时,二市年节约用水量可达到13亿立方米,可基本满足本地区其它行业和生活用水,同时可节电7亿度。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内蒙古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农牧业、工业、城镇生活、生态之间争水问题日渐凸显,资源性、区域性、工程性、结构性缺水矛盾交叉,水资源供需压力突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缺水更加严重,针对这一严峻形势,虽然国家和内蒙古启动了节水农业工程,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建设农业节水项目的资金事出多门,难以发挥整体效益
如水利、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扶贫开发、林业等涉及节水农业的项目,缺乏统一的规划,各部门各自为战,建设标准不一,建设成果各异,一定程度影响了规模效益的发挥。同时配套和投劳比例的标准也不同,给农民带来不必要的困惑,造成对农业节水灌溉建设项目投工和自筹资金投入的困扰,影响了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也加大了管理的难度。
(二)节水灌溉形式多样,高效节水任重道远
《内蒙古自治区新增“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农业节水灌溉主要采用膜下滴灌和喷灌高效节水形式。但一些地方农民对低压管灌的接受程度远高于膜下滴灌和喷灌节水形式,这是因为滴灌带每年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增加了生产成本,因而群众接受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内蒙古多种植高秆粮食作物,不适宜喷灌节水形式,更适宜膜下滴灌,随着节水灌溉农田建设面积逐年加大,当地政府补贴滴灌带的资金量越来越大,承受能力有限,需要有切实可行的办法解决这一问题,。三是膜下滴灌需要统一整地、统一种植、统一作物品种,统一灌溉周期,统一施肥、统一收割,必须联户经营或经土地流转大户经营才能达到规划化效果。如果个别农户不同意建设,即加大了项目工作的难度,影响了节水灌溉建设的成果,也不利于农业规模化社会服务。
(三)农民节水意识薄弱,水商品制度亟待建立
农村传统的“大锅水”使用现状,使节约用水与农民利益没有直接挂起钩来,农民节水意识有待于增强。一些地方的农民接受高效节水灌溉的形式(喷灌、滴灌、微灌)远不如低压管灌的积极性高,大水漫灌等浪费水资源、乱打井的现象依然严重; 平原地区采用高效节水形式后,粮食作物增产不明显,生产成本还略有增加,农民不愿意接受。原因是农田灌溉用水农民历来都不花钱,农民没有形成水商品意识和水危机意识,节水与否和农民自己的切身利益无关。农民能够感受到的节水直接经济效益主要是节省电费,而不是省水。
(四)土地集约化程度低,节水推广应用受到限制
当前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方式使推广喷灌等高效节水形式受到一定制约。对于喷灌等高效节水形式,属于大面积整合作业方式,适合在集约经营程度较高的大块耕地上使用。目前农村土地基本上是“一家一户一小条”,农民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种植结构很难统一,实行喷灌、统一浇水难度较大。在喷灌过程中,存在着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等方面的困难,在浇水顺序、浇水多少等方面容易引发矛盾,乡村干部在管理、协调上也嫌麻烦。
四、应对措施
(一)农业节水灌溉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注重实效”的原则,实行政府统筹、部门协作,通过规划整合、项目整合、资源整合、产业整合,把分散在各部门的各类项目资金,合理安排项目建设地点,统一建设标准、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发挥规模效益,保证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增收,彻底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
(二)各地政府应主导,要选择科学合理的节水模式。节水灌溉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取得实效,既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又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应本着“宜喷灌则喷灌、宜滴灌则滴灌”的原则,把节水区域分为几个类型区,因地制宜,具体实施。
(三)必须建立起有利于节水灌溉发展的机制。要尽快核定农业灌溉水水价,核定农业灌溉用水定额,实行定额管理、梯级征收农业灌溉水费,结余的水量允许进行水权转换,以增强农民的节水意识,形成自觉行动。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